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6.2* 登泰山记教课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6.2* 登泰山记教课课件ppt,共3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自主学习,读音检测,具体分析,景物描写,小组讨论,写作手法,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分析赏鉴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姚鼐笔墨简洁,用词传神,真切生动,以神韵为宗的语言特色,体会文中壮阔优美的意境。2.指导学生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学习写景方法。3.通过反复吟咏,运用联想、想象感受泰山的山水美、文化美。
1.重点:指导学生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学习写景方法。2.难点:培养学生不畏艰难险阻,勇于攀登的品格;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姚鼐(1732—1815),字姬传,清代桐城(今属安徽)人,因书斋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清代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曾任刑部郎中、《四库全书》纂修官等。乾隆三十九年(1774)辞官,就在这一年辞别京师南下途中登上泰山,写了《登泰山记》。其后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南京钟山等书院四十年。姚鼐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作品多为诗序、碑传之类。他的散文简洁精练,温润清新,有文采,形象性强,是桐城派中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著有《惜抱轩全集》,他所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
泰山是我国的“五岳”之首,古称东岳,别称岱宗、岱岳,与南岳(在湖南) 衡山 、西岳(在陕西) 华山 、北岳(在山西)恒山 、中岳(在河南)嵩山并称五岳。泰山自然景观独步天下,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玉带、云海玉盘被称为泰山四绝。泰山还受到历代帝王的尊崇,把它当作江山永固的象征;泰山也受到历代文人的礼赞,山上留有上千处题咏刻石,使之成为我国文化艺术的宝库。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泰山不让微尘,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李斯《谏逐客书》人固有一死,或重如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人心齐,泰山移 ;有眼不识泰山;稳如泰山 ;
记是一种文体,可以叙事、写景、状物,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课内学过的作品有:《核舟记》(明朝魏学洢)、《小石潭记》(唐朝柳宗元)、《岳阳楼记》(宋朝范仲淹)、《醉翁亭记》(宋朝欧阳修)和《登泰山记》(清朝姚鼐)。
山麓 雕砌 山巅 徂徕 悬崖 石磴 须臾 摴蒱戊申 岱祠 姚鼐 绛皓 膝盖 石罅 佝偻 若偻
理清文章思路并用一句话概括每节内容
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第二段: 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艰难登山的经过。第三段: 观日出的过程及日出时雄浑壮丽的景象。
第四段: 写泰山的古迹(建筑群与石刻),反映其悠久历史与人文气息。第五段:总结泰山的景物特征和冬季景色特点。最后一句“桐城姚鼐记”,交代作者,这是游记常见的格式。小结:本文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通过记叙自己在农历除夕气候恶劣的条件下与友人一起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描绘了壮丽雄浑的泰山景象,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面对失意的人生,姚鼐是如何表现的?请从文章的景物描写中找到答案。
示例:“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自京师”三 字,表明作者对泰山而言是一位远客,千里迢迢,风雪隆冬,该是多么辛苦呀,但一个“乘”字,一下子化辛苦为享受,似乎“风雪”成了作者的坐骑,就像当年李太白“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湖月”,一路把作者飘送而来。
1.登山条件之艰难:路远(45里),山高(7000余石阶),需要绕路,而且“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路况比较艰难。从这一段景物中可见他登山热情之高,勇气之盛,性格之深沉。 2.“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这里写的是作者登上山顶之后所见的高处、地处之景色。历经艰难终于见到“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的盛景,而且“半山居雾”有种如临仙境之感。寄寓了作者遥望未来,想到势必要经历磨难才能得以见彩虹。
3.“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4.“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如何理解“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这句话?
这是作者初登山巅的感受。作者不说冰雪覆盖着青山,却说青山背着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照亮了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祖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如画”“若带”使用比喻修辞。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不仅把动态的物写成静态,使人感受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皆若偻”使用比喻修辞,写出了西南诸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的雄峻,且赋予山蜂以人的感情,形象而生动。
既然作者是从第2段叙述开始登山,那么文章第1段是否是多余的?
文章开篇介绍“泰山之阳”“其阴”“古长城”“日观峰”的位置由面——线——点为下文描写登山所见营造氛围埋下伏笔;也正因为泰山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人文自然景观才吸引着四方游客,吸引着作者顶风冒雪而来,作者对祖国河山的感情由此可见一斑。没有此段后面的内容就显得突兀而模糊。
请学生充当小导游,为姚鼐的旅游画一个行程图。
1.来泰山:时间——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天气——风雪路线——离京师→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达泰安2.登泰山:时间——是月丁未(十二月二十八)天气——雾雪路线——始南麓→循中谷→越中岭→复循西谷→至山巅(看夕照)
3.赏泰山时间——十二月二十九,戊申晦,除夕。天气——风雪路线——观日出→游祠庙→赏石刻
小组讨论。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几句话并赏析。赏析时请用优美的语言描摹画面,并说说描写的手法和效果。
第二段:泰山夕照图(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①“负”,有的解释为“覆盖”,有的解释为“背负”,哪一个好?为什么?“背负”好,“覆盖”的主动者是“雪”,是静态的,“背负”的主动者是“山”,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负白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动态,写出了山的动感,更加的新颖、传神。②“烛”,本是名词,这里名词作动词,照亮。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南面的天空,将积雪的明亮描绘的十分形象、生动。
(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山水画一般,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这就使人感到了一种特有的宁静气息。“居”,停留的意思,云雾也对这“如画”的“汶水、徂徕”恋恋不舍。整个画面从上而下,由远及近,有动有静,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小结:作者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泰山夕照图,写出了山之美。
第三段:泰山日出图(1)请同学们根据日出的过程,将这一段分层。三个层次: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2)让学生找出关于时间的词语。五鼓、稍见、须臾、日上、回视。(3)日出前: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①“扬”,风之猛;“击”,雪的力度之大;“漫”,弥漫,云之无边无际。②“稍”,逐渐,渐渐。不是“稍微”的意思。作者登高望远,又在风雪弥漫之中,远处景观只能是依稀模糊地看到;把拔地参天的山峰比作樗蒲,反衬出立足点之高,胸次之高。③视觉由近及远,有动有静,层次清楚,极富感染力。④文章为什么先写风、云、雪?寒山顶上,风扬雪击,而作者和友人却“坐”而“待”日出,可见观日心情之迫切。这是为写日出烘托蓄势。
1、章法严明,剪裁得当。2、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巧妙进行烘托。3、用笔简洁,词语精当。4、句式多变,用此灵活传神。
本篇文章对登山过程和泰山夕照、日出写得非常详细和生动,而对泰山文物古迹和自然风貌写得就相对简略。写文物古迹,只提到祠庙、石刻,写自然风貌只简单叙述它的“三多”“三少”“三无”,可谓详略得当。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叙述作者以身体有病为由辞官后,南下找到师弟朱子颍,两人在除夕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美河山的热爱和辞官后的坦荡自在。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6.2* 登泰山记图片课件ppt,共1页。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6.2* 登泰山记集体备课课件ppt,共1页。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16.2* 登泰山记示范课ppt课件,共5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平方公里,泰山以何闻名,刘大櫆,惜抱轩,明烛天南,晚霞夕照,主题与启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