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人教版 (2019)实验活动3 糖类的性质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版 (2019)实验活动3 糖类的性质教学设计及反思,共2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实验题,有机推断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3章单元测试卷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共48分)
1.(本题3分)乙酸丁酯的制备及提纯,不会涉及的装置或操作是
A. B. C. D.
2.(本题3分)下列各组混合物能用分液漏斗分离的是
A.苯酚和苯 B.乙醛和水 C.乙酸乙酯和水 D.苯酚和水
3.(本题3分)在乙醇发生的各种反应中,断键方式不正确的是
A.与金属钠反应时,键①断裂
B.与醋酸、浓硫酸共热时,键①断裂
C.与浓硫酸共热至170℃时,键②和③断裂
D.与HCl反应时,键②断裂
4.(本题3分)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和现象
实验结论
A
取少量某硫酸盐样品溶于氢氧化钠溶液,加热,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样品为硫酸铵
B
向NaCl粉末中加入适量酒精,充分振荡形成无色透明液体。用激光笔照射,出现一条光亮通路
形成的分散系是胶体
C
向1-溴丙烷中加入KOH溶液,加热并充分振荡,然后取少量液体滴入AgNO3溶液,出现棕黑色沉淀
1-溴丙烷中混有杂质
D
将镀层破损的镀锌铁皮漫泡在食盐水中,一段时间后加入K3[Fe (CN)6]溶液,无明显现象
没有发生原电池反应
A.A B.B C.C D.D
5.(本题3分)某有机物的结构简式见图,取足量的Na、NaOH(aq)和NaHCO3(aq)分别和等物质的量的该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必要时可以加热),完全反应后消耗的Na、NaOH和NaHCO3三种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A.3:4:2 B.3:5:1 C.3:5:2 D.3:4:1
6.(本题3分)下列各组中的反应,属于同一反应类型的是
A.溴丙烷水解制丙醇;丙烯与水反应制丙醇
B.甲苯硝化制对硝基甲苯;甲苯氧化制苯甲酸
C.氯代环己烷消去制环己烯;丙烯加溴制1,2-二溴丙烷
D.乙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甲烷在氧气中燃烧
7.(本题3分)除去乙酸乙酯中残留的乙酸,有效的处理方法是
A.蒸馏 B.用过量饱和碳酸钠溶液洗涤后分液
C.水洗后分液 D.用过量氯化钠溶液洗涤后分液
8.(本题3分)下列实验能获得成功的是
A.用甲烷和氯水制备一氯甲烷 B.用AgNO3溶液检测CH3Cl中的氯元素
C.用金属钠鉴别乙醇和乙酸 D.用米汤检验加碘盐中是否含碘元素
9.(本题3分)屠呦呦提取出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a)和双氢青蒿素(b)结构简式如图所示,关于这两种物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物质b的分子式为C15H22O5
B.二氧化锰会破坏这两种物质的稳定性
C.由a转化为b的反应既是加成反应又是还原反应
D.a比b的水溶性更好,疗效也更好
10.(本题3分)用化合物Ⅰ合成重要的有机中间体化合物Ⅱ反应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化合物Ⅰ和化合物Ⅱ互为同分异构体
B.化合物Ⅰ有3个手性碳原子
C.化合物Ⅰ和化合物Ⅱ完全加成均消耗3 mol H2,且最终的还原产物相同
D.加热回流时的冷凝仪器可使用球形或蛇形冷凝管
11.(本题3分)用下列装置进行的实验中,能达到其实验目的的是
A.用图Ⅰ制取并收集干燥纯净的NH3
B.图Ⅱ中若A中装Na2CO3,B中装NaHCO3,可证明热稳定性:Na2CO3>NaHCO3
C.用图Ⅲ可用于实验室制取乙酸乙酯
D.用图Ⅳ可证明酸性:CH3COOH>H2CO3>C6H5OH
12.(本题3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将地沟油转化为生物柴油是发生了取代反应
B.、与三种微粒中质子数和电子数均相同
C.碘单质与固体混合物不可用加热的方法分离
D.1L0.3mol/LNaClO溶液中含有的数目小于
13.(本题3分)下列实验的失败原因可能是因为缺少必要的实验步骤造成的是
①将乙醇和乙酸混合,再加入稀硫酸共热制乙酸乙酯;②实验室用无水乙醇和浓硫酸共热到140℃制乙烯;③验证某RX是碘代烷,把RX与烧碱水溶液混合加热后,将溶液冷却后再加入硝酸银溶液出现黄色沉淀;④欲证明CH2=CHCHO中含有碳碳双键, 取CH2=CHCHO适量于试管,先加足量银氨溶液加热,充分反应后,排除醛基的干扰,再滴入酸性KMnO4溶液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③④ D.③
14.(本题3分)分子式为C9H18O2的有机物A有下列变化关系
其中B、C的相对分子质量相等,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符合题目条件的A共有8种
B.C和E酸化后的有机物互为同分异构体
C.D能发生氧化反应,不能发生还原反应
D.生成物B一定能发生消去反应
15.(本题3分)设NA为阿伏加德岁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32gCu与足量的S完仝反应转移电子数为NA
B.1mol乙醇与1mol乙酸在浓硫酸催化、加热条件下充分反应后,生成乙酸乙酯分子数为NA
C.相对分子质量为72的某烷烃1mol中,含有的共价键数目为16NA
D.常温下,pH=11的CH3COONa溶液中,发生电离的水分子数为10-3NA
16.(本题3分)从松节油中提取的β-蒎烯可制取诺派酮、诺蒎酸等,反应原理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β-蒎烯的某种同分异构体可能是芳香烃
B.诺派酮分子中所有碳原子可能共平面
C.诺蒎酸与蒎二醇可用NaHCO3溶液鉴别
D.以上四种有机物均易溶于水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实验题(共24分)
17.(本题12分)汽车用汽油的抗爆剂约含17%的1,2−二溴乙烷,某学习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备少量1,2−二溴乙烷。(1,2−二溴乙烷的沸点为131℃,熔点为9.3℃,摩尔质量为188g/mol。)
实验步骤:①按图示连接装置,先将C与D连接处断开,再对装置A中粗砂加热。
②待温度升到150℃左右时,连接C与D,并迅速将A内反应温度升温至160~180℃,从滴液漏斗中慢慢滴加乙醇和浓硫酸混合液。
③装置D试管中装有6.0mL10mol/LBr2的CCl4溶液,待Br2的CCl4溶液褪色后,经洗涤、干燥、蒸馏得到1,2-二溴乙烷7.896g。
(1)仪器A的名称___;反应一段时间后C溶液碱性___(填“增强”、“减弱”或“不变”)。
(2)滴液漏斗中导管的作用是___。
(3)先将C与D连接处断开的原因是___。
(4)反应过程中应用冷水冷却装置D,因为乙烯与溴反应时放热,冷却可避免溴的大量挥发;但又不能过度冷却(如用冰水),其原因是___。
(5)流程图步骤③中加入1%的氢氧化钠水溶液的化学方程式是:___。
(6)根据上述实验计算1,2-二溴乙烷的产率为___。
(7)下列操作中,不会导致产物产率降低的是___。
A.装置D中试管内物质换成液溴
B.装置E中的NaOH溶液用水代替
C.去掉装置D烧杯中的冷水
D.去掉装置C
18.(本题12分)正丁醚可用作分离稀土元素的溶剂.实验制备正丁醚过程有如下步骤:
①A中加入几粒沸石,向分水器中加满水后放掉约水微热烧瓶至微沸,维持反应约1.5小时,至反应比较完全
②A中加入浓硫酸
③A中加入正丁醇
④粗产物依次用水、溶液和水洗涤,分液后加入约无水氯化钙颗粒,静置一段时间后弃去氯化钙
⑤蒸馏,收集馏分
⑥待A中液体冷却后将其缓慢倒入盛有水的分液漏斗中,振摇后静置,分液已知有关信息如表:
名称
相对分子质量
颜色形态
密度
熔点/℃
沸点/℃
水溶性
正丁醇
74.12
无色液体
0.8098
117.25
溶
正丁醚
130.23
无色液体
0.773
142.4
不溶
浓硫酸
98.08
无色液体
1.8
10.36
338
互溶放热
(1)该实验正确的操作顺序为_______(填序号);B仪器的名称是_______。
(2)生成正丁醚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
(3)④中最后一次水洗的目的是_______。加热蒸馏时应收集_______(填选项字母)左右的馏分。
a.100℃ b.117℃ c.135℃ d.142℃
(4)反应开始回流时,因为有恒沸物的存在,温度不可能马上达到135℃但随着水被蒸出,温度逐渐升高,最后达到135℃以上,即应停止加热升温过快可能造成的后果是_______(答一条即可)
(5)判断反应已经完成的依据是_______。
三、有机推断题(共28分)
19.(本题14分)杜鹃素(物质G)是从满山红及其他杜鹃属植物中提取的一种具有祛痰功效药物,可通过以下路线合成:
已知:①是将—NO2转化为—NH2,是还原反应。
②
③++HCl
④+
回答下列问题:
(1)有机物A的名称为___。
(2)B→C的反应类型是___。
(3)有机物E中的含氧官能团名称是___。
(4)有机物Y的结构简式为___。
(5)F→G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
(6)仿照上述合成路线,设计一种以和为主要原料,制备的合成路线(其他试剂任选):___。
20.(本题14分)由A(芳香烃)与E为原料制备J和高聚物G的一种合成路线如图:
已知:①酯能被LiAlH4还原为醇
②
回答下列问题:
(1)A的化学名称是___,H的官能团名称为___。
(2)B生成C的反应条件为___,D生成H的反应类型为____。
(3)写出F+D→G的化学方程式:___。
(4)芳香化合物M是B的同分异构体,符合下列要求的M有___种,写出其中2种M的结构简式:___。
①1molM与足量银氨溶液反应生成4molAg
②遇氯化铁溶液显色
③核磁共振氢谱显示有3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峰面积之比1∶1∶1
(5)参照上述合成路线,写出用为原料制备化合物的合成路线(其他试剂任选)。___。
参考答案
1.D
【详解】
A.制备乙酸丁酯是用乙酸和丁醇在浓硫酸作催化剂,加热条件下进行,故A涉及;
B.乙酸丁酯在饱和碳酸钠溶液中分层,需要用分液的方法分离,故B涉及;
C.生成的乙酸丁酯需要用饱和碳酸钠溶解丁醇,中和乙酸,降低乙酸丁酯的溶解度便于其析出,故C涉及;
D.该实验不需要测定物质的pH值,故D不涉及;
故选:D。
2.C
【详解】
A.苯酚易溶于苯,苯酚和苯形成溶液,不能用分液漏斗分离,故A不合题意;
B.乙醛和水相互溶解,不能用分液漏斗分离,故B符合题意;
C.乙酸乙酯和水不互溶,乙酸乙酯在上层,水在下层,能用分液漏斗分离,故C不合题意;
D.通常苯酚微溶于水,上层为溶有少量苯酚的水溶液,下层为溶有水的苯酚溶液,所以不能用分液漏斗彻底分离,故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3.C
【详解】
略
4.B
【详解】
A.实验现象说明样品中含有离子,该硫酸盐样品可能为(NH4)2SO4或NH4HSO4,A错误;
B.激光笔照射产生光亮通路,该性质为胶体的丁达尔效应,说明该分散系为胶体,B正确;
C.检验卤代烃中的卤素原子,在卤代烃水解后需先加HNO3溶液酸化,否则加入的AgNO3溶液与碱反应生成AgOH,AgOH不稳定分解产生Ag2O棕黑色沉淀,实验现象为未加HNO3导致,并不能说明1-溴丙烷中混有杂质,C错误;
D.镀锌铁皮镀层破损后,形成Zn-Fe原电池,由于Zn比Fe活泼,此时Fe仍然会被Zn保护,故不会产生Fe2+,加入K3[Fe(CN)6]自然不会产生蓝色沉淀现象,D错误;
故答案选B。
5.B
【详解】
酚-OH、醇-OH、-COOH均与Na反应,则1mol该有机物与Na反应消耗3molNa;酚-OH、-COOH、-COO-(酚酯)、-Br均与NaOH反应,则1mol该物质消耗5molNaOH;只有-COOH与NaHCO3反应,则1mol该物质消耗1molNaHCO3,所以Na、NaOH、NaHCO3分别与等物质的量的该物质恰好反应时,Na、NaOH、NaHC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5:1。
故选B。
6.D
【详解】
A.溴丙烷水解制丙醇是取代反应,丙烯与水反应制丙醇是加成反应,不属于同一反应类型,A项错误;
B.甲苯硝化制对硝基甲苯是取代反应,甲苯氧化制苯甲酸是氧化反应,不属于同一反应类型,B项错误;
C.氯代环己烷消去制环己烯是消去反应,丙烯加溴制1,2-二溴丙烷是加成反应,不属于同一反应类型,C项错误;
D. 乙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是氧化反应,甲烷在氧气中燃烧是氧化反应,属于同一反应类型,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7.B
【详解】
A.因酯和酸沸点相近而不易蒸馏分离,故A错误;
B.乙酸乙酯不溶于饱和碳酸钠,乙酸的酸性比碳酸强,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而被吸收,然后分液可得到纯净的乙酸乙酯,故B正确;
C.虽然乙酸能溶于水而除去,但乙酸乙酯也有部分溶于水,故C错误;
D.虽然乙酸能溶于氯化钠溶液而除去,但乙酸乙酯也有部分溶于水,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8.C
【详解】
A.甲烷与氯水不反应,不能用来制取一氯甲烷,故A不选;
B.CH3Cl不溶于水,不能电离出氯离子,乙醇不能用AgNO3溶液检测CH3Cl中的氯元素,故B不选;
C.乙醇、乙酸都能与钠反应,乙醇与钠反应缓慢,乙酸与钠反应剧烈,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C选;
D.碘盐中不存在碘单质,淀粉遇碘单质变蓝,不能用米汤检验加碘盐中是否含碘元素,故D不选;
故选C。
9.D
【详解】
A.由题干结构简式可知,物质b的分子式为C15H22O5,A正确;
B.由于这两种物质中均含有过氧酸根键,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易分解,故二氧化锰会破坏这两种物质的稳定性,B正确;
C.由a转化为b的反应是a与H2催化加成转化为b,故既是加成反应又是还原反应,C正确;
D.由于b中含有羟基,能与水分子形成分子间氢键,故b比a的水溶性更好,疗效也更好,D错误;
故答案为:D。
10.C
【详解】
A.由结构简式可知化合物Ⅰ和化合物Ⅱ的化学式均为C15H22O,二者的结构不同,因此互为同分异构体,故A正确;
B.化合物Ⅰ有3个手性碳原子,如图“*”标记的碳原子:,故B正确;
C.化合物Ⅰ中碳碳双键、碳碳三键能与H2发生加成反应生成,化合物Ⅱ中碳碳双键、羰基能发生加成反应生成,二者的加成产物结构不相同,且未告知化合物Ⅰ和化合物Ⅱ的物质的量,不能确定完全加成消耗H2的物质的量,故C错误;
D.为增强冷凝效果,加热回流时的冷凝仪器可使用球形或蛇形冷凝管,故D正确;
综上所述,说法错误的是C项,故答案为C。
11.B
【详解】
A.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应选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图中收集方法为向上排空气法,则收集法不合理,故A错误;
B.碳酸氢钠加热分解生成碳酸钠,为体现对比,试管B中装NaHCO3,故B正确;
C.乙酸乙酯与NaOH反应,则小试管中应为饱和碳酸钠溶液,且导管在液面上防止倒吸,故C错误;
D.生成的二氧化碳中混有醋酸,醋酸与苯酚钠反应生成苯酚,干扰了实验结果,故D错误;
故选:B。
12.B
【详解】
A.生物柴油是指植物油(如菜籽油、大豆油、花生油、玉米油、棉籽油等)、动物油(如鱼油、猪油、牛油、羊油等)、废弃油脂或微生物油脂与甲醇或乙醇经酯转化而形成的脂肪酸甲酯或乙酯,地沟油属于高级脂肪酸甘油脂,地沟油转化为生物柴油时醇的部分被取代,发生取代反应,A正确;
B.、与三种微粒中质子数分别为9、9、10,质子数不相同,B错误
C.加热时碘易升华,氯化铵易分解为HCl和氨气,遇冷后,碘又重新凝华成固态,HCl和氨气又重新化合为氯化铵,因此碘单质与固体混合物不可用加热的方法分离,C正确;
D.因为次氯酸根离子会水解,1L0.3mol/LNaClO溶液中次氯酸根离子数目小于0.3mol,即小于,D正确;
答案选B。
13.C
【详解】
①实验室制乙酸乙酯,是在浓硫酸作用下加热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酯和水,该反应为将乙醇和乙酸混合,再加入稀硫酸共热制乙酸乙酯,实验失败的原因是未使用浓硫酸,试剂用错,故①不符合;
②实验室用无水乙醇和浓硫酸共热到140℃制得的是乙醚,制乙烯须加热到170℃,条件错误,故②不符合;
③卤代烃水解脱掉-X生成卤素离子,再加HNO3 酸化(NaOH过量,下一步加的Ag+ 会和OH- 反应变成不稳定的AgOH,近而变成白沉Ag2O,影响实验,所以加H+ 把OH- 除掉),再加AgNO3 ,AgI黄色沉淀,看颜色判断X是碘.该实验中未加HNO3 酸化,导致实验失败,故③符合;
④欲证明CH2=CHCHO中含有碳碳双键, 取CH2=CHCHO适量于试管,先加足量银氨溶液加热,充分反应后,排除醛基的干扰,然后应该先用酸酸化,再滴入酸性KMnO4溶液,检验碳碳双键,缺少酸化,故④符合;
答案选C。
14.A
【分析】
有机物A的分子式应为C9H18O2,在酸性条件下A水解为B和C两种有机物,则有机物A为酯,由于B与C相对分子质量相同,因此酸比醇少一个C原子,说明水解后得到的羧酸含有4个C原子,得到的醇含有5个C原子,B能发生氧化反应生成醛或者羧酸,说明B中与醇羟基相连的α-C上有2个H原子,以此解答该题。
【详解】
A.有机物A水解后得到的羧酸结构可能为、,而醇的结构可能为、、、,所以A的结构共有2×4=8种,故A正确;
B.E酸化后得到的有机物为含有5个碳原子的羧酸,C为含有4个碳原子的羧酸,二者的分子式不同,不互为同分异构体,故B错误;
C.若D为醛类,则能发生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故C错误;
D.若B的结构为,与羟基相连的β-C上无H原子,因此不能发生消去反应,故D错误;
综上所述,说法正确的是A项,故答案为A。
15.C
【详解】
A.32gCu为0.5mol,铜与硫反应生成Cu2S,32gCu与足量的S完全反应转移电子数为0.5NA,A项错误;
B.乙醇与乙酸在浓硫酸催化、加热条件下的反应为可逆反应,生成的乙酸乙酯分子数小于NA,B项错误;
C.相对分子质量为72的烷烃分子式为C5H12,1mol C5H12含有的共价键数目为16NA,C项正确;
D.由于pH=1l的CH3COONa溶液的体积未知,故发生电离的水分子数不能计算,D项错误;
故选C。
16.C
【详解】
A.β-蒎烯有3个不饱和度,是芳香烃至少有4个不饱和度,所以某种同分异构体不可能是芳香烃,故A错误;
B.诺派酮分子中含,中间C与周围四个C为四面体结构, 所有碳原子不可能共平面,故B错误;
C.诺蒎酸中含有-COOH,可以与NaHCO3反应,蒎二醇不与NaHCO3溶液反应,可以鉴别,故C正确;
D.有机物一般难溶于水,含有亲水基的在水中溶解度较大,β-蒎烯没有亲水基,故D错误;
故选C。
17.三颈烧瓶 减弱 平衡气压,便于液体顺利流下 减少气体流入D装置,减少溴的挥发 1,2−二溴乙烷的熔点是9.3℃,过度冷却会使其凝固造成导管堵塞 Br2+2OH-=Br-+BrO-+H2O 70% B
【分析】
A中主要发生浓硫酸与乙醇反应生成乙烯和水,副产物中有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和水,C中主要除掉乙烯中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碳,避免D中溴单质与二氧化硫反应,主要发生乙烯和溴单质反应,由于溴易挥发,乙烯和溴反应是放热反应,在D中冷却避免溴挥发而降低产率,E主要除掉尾气。
【详解】
(1)根据实验装置得到仪器A的名称三颈烧瓶;A中发生了副反应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碳要与NaOH溶液反应,因此反应一段时间后C溶液碱性减弱;故答案为:三颈烧瓶;
(2)滴液漏斗中导管的作用是平衡气压,便于液体顺利流下;故答案为:平衡气压,便于液体顺利流下。
(3)单质溴易挥发,开始加热时有空气进入到C中,避免进入到D中引起溴挥发,因此先将C与D连接处断开的原因是减少气体流入D装置,减少溴的挥发;故答案为:减少气体流入D装置,减少溴的挥发。
(4)根据信息1,2−二溴乙烷的熔点是9.3℃,因此不能过度冷却,过渡冷却会使其凝固造成导管堵塞;故答案为:1,2−二溴乙烷的熔点是9.3℃,过度冷却会使其凝固造成导管堵塞。
(5)流程图步骤③中加入1%的氢氧化钠水溶液主要是处理未反应完的溴单质,其化学方程式是:Br2+2OH-=Br-+BrO-+H2O;故答案为:Br2+2OH-=Br-+BrO-+H2O。
(6)试管中有 6.0mL10mol/LBr2的CCl4溶液,则n(Br2)=10 mol∙L−1×0.006L=0.06mol,则1,2−二溴乙烷的质量为0.06mol×188 g∙mol−1=11.28g,根据上述实验计算1,2−二溴乙烷的产率为;故答案为:70%。
(7)A.溴易挥发,装置D中试管内物质换成液溴,溴更易挥发,因此A不符合题意;
B.装置E中的NaOH溶液用水代替,对结果没有任何影响,故B符合题意;
C.溴易挥发,且反应是放热反应,去掉装置D烧杯中的冷水,溴更易挥发,产率降低,故C不符合题意;
D.C主要是除掉副产物中的二氧化硫,去掉装置C,部分溴单质与二氧化硫反应导致产率降低,故D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答案为B。
18.③②①⑥④⑤ 球形冷凝管 洗去氢氧化钠等水溶性杂质 d 发生副反应生成1-丁烯,脱水炭化,正丁醇损失 分水器中水面不再升高,或者分水器中充满水,或者温度计示数发生显著变化
【分析】
该实验利用正丁醇制备正丁醚,浓硫酸是催化剂和吸水剂,因此应先向A中加入正丁醇,再加入浓硫酸,加入几粒沸石,防止暴沸,向分水器中加满水后放掉约水微热烧瓶至微沸,维持反应约1.5小时,至反应比较完全,待反应后的液体冷却后将其缓慢倒入盛有水的分液漏斗中,振摇后静置,分液得到粗产物,将粗产物依次用水、溶液和水洗涤,分液后加入约无水氯化钙颗粒,静置一段时间后弃去氯化钙,以除去水,剩余液体蒸馏,正丁醚的沸点为142.4℃,则收集142℃左右的馏分,即可得到正丁醚,则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为③②①⑥④⑤。
【详解】
(1)由分析可知,该实验正确的操作顺序为③②①⑥④⑤;B仪器的名称是球形冷凝管;
(2)利用正丁醇制备正丁醚,浓硫酸是催化剂和吸水剂,则生成正丁醚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3)④中最后一次水洗的目的是洗去氢氧化钠等水溶性杂质;由表中数据可知,正丁醚的沸点为142.4℃,则加热蒸馏时应收集142℃左右的馏分,答案选d;
(4)反应开始回流时,因为有恒沸物的存在,温度不可能马上达到135℃但随着水被蒸出,温度逐渐升高,最后达到135℃以上,即应停止加热升温过快可能造成的后果是发生副反应生成1-丁烯,脱水炭化,正丁醇损失;
(5)根据可知,反应过程中有水生成,当分水器中水面不再升高,或者分水器中充满水,或者温度计示数发生显著变化时,证明反应完全。
19.间二甲苯(或1,3—二甲苯) 还原反应 羟基、羰基(或酮基) +H2O
【分析】
A发生硝化反应得到B,B中硝基被还原得到C,C发生水解得到D,D发生“已知③”反应得到E,X为;E和Y发生“已知④”反应生成F,结合F的分子式可知Y为,F为;F在浓硫酸作用下分子内脱水成醚得到G。
【详解】
(1)有机物A的结构简式为,名称为间二甲苯(或1,3—二甲苯);
(2)B→C为B中硝基被还原为氨基的过程,反应类型是还原反应;
(3)有机物E的结构简式为,含氧官能团名称是羟基、羰基(或酮基);
(4)由分析可知有机物Y的结构简式为;
(5)F在浓硫酸作用下分子内脱水成醚得到G,化学反应方程式为+H2O;
(6)逆合成分析:可由脱水成醚引入醚键,可由和CH3CHO发生类似“已知④”反应得到,由苯酚和发生类似“已知③”反应得到,合成流程如下:。
20.邻二甲苯(或1,2—二甲苯) 醛基 浓H2SO4、加热 氧化 n+n+(2n-1)H2O 4 、、、
【详解】
A分子式是C8H10,符合苯的同系物通式,结合B的分子结构可知A是邻二甲苯,邻二甲苯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为B:邻苯二甲酸,B与甲醇在浓硫酸存在时,加热发生酯化反应产生C:,C在LiAlH4作用下被还原为醇D:,D被催化氧化产生H:,H与H2O2反应产生I:,I与CH3OH发生取代反应产生J:;D是,含有2个醇羟基,F是,含有2个羧基,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发生酯化反应产生高聚物。
(1)A的结构式为,其化学名称是邻二甲苯(或1,2—二甲苯);根据分析可知J的分子式为C10H12O4,H的结构式为:,官能团名称为醛基。
(2)根据分析可知B生成C的反应条件为浓H2SO4、加热,D生成H的反应类型为氧化反应。
(3)由分析可知F+D→G的化学方程式:n+n+(2n-1)H2O。
(4)根据限定的条件,M可能的结构为、、、,共有4种不同的结构。
(5)被氧气催化氧化产生与H2O2作用产生,在浓硫酸存在时加热,发生反应脱去1分子的水生成,合成路线为:。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第一节 糖类教学设计,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糖类的组成和分类,葡萄糖与果糖,二糖,淀粉和纤维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实验活动3 糖类的性质教学设计及反思,共2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实验题,有机推断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化学实验活动3 糖类的性质第1课时教学设计,共1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醇的概述,醇的化学性质——以乙醇为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