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教案及反思
展开第二章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课题 |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 单元 | 第二章 | 学科 | 地理 | 年级 | 高二 |
学习 目标 | 1.了解生态脆弱区的含义,认识其主要的分布特征。 2.掌握分析生态脆弱区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 3.理解不同生态脆弱区的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措施。 | ||||||
重点 | 生态脆弱区土地退化的原因和综合治理措施 | ||||||
难点 | 生态脆弱区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措施 |
教学过程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导入新课 | (图片导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 ——2014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两会贵州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2018年5月18日至19日,习近平出席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 让学生思考并引生态文明建设
| 导出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
讲授新课 | (承接)同学们,针对外国生态环境的恶化,我们将怎么来治理和建设我们美丽的家园,今天我们来学习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 一、生态脆弱区 1.生态脆弱区 (1)定义:指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于恢复的地区。 (图片导入)喀斯特地貌地区和沙漠边缘地区图 (2)分布:分布在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 (图片导入)干湿交替地区图、农牧交错地区图、沙漠边缘图、水陆交界地区图、森林边缘地区图。 (3)问题: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一旦稳定性被打破,土地易退化。 (图片导入)土地退化图 2.土地退化 (1)定义:指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地出现质量下降、生产力降低的过程。 (2)表现:土地沙化、石漠化、土壤侵蚀,土壤盐碱化、土壤肥力下降等。 (图片导入)土地沙化、石漠化、土壤侵蚀、土壤盐碱化、土壤肥力下降、土壤板结等图 3.我国的生态脆弱区 (1)特点:面积大、类型多、分布广。 想一想: 在我国的生态脆弱区图中,A、B、C、D、E、F分布是什么类型的环境问题? (图片导入)生态环境脆弱区 (2)典型地区 ①南方喀斯特分布地区:石漠化问题突出。 (图片导入)云贵高原石漠化和江南丘陵:红漠化图 想一想:南方喀斯特地貌石漠化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样的危害?如何治理? 自然原因: 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多暴雨; 地形:多陡坡,土层薄; 土壤:石灰岩抗风化能力强,土层薄; 植被:植被覆盖率低,缺乏植被保护; 人为原因:大面积陡坡开荒;破坏地表植被。 危害: a涵养水源能力下降; b水土流失加剧,土地生产力下降; c生物多样性减少; d生态环境恶化。 治理措施:a退耕还林还草;b保护自然植被;c植树造林;d建立自然保护区;e转变生产、生活方式;f实施生态移民等。 ②北方农牧交错带:草场退化,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沙尘源区。 (图片导入)我国四大主要沙尘暴源区图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是主要的生态脆弱区之一,也是贫困地区分布较集中的区域之一。21世纪初,北方农牧交错带80%以上的草场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沙尘源区。 二、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 1.位置:位于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也是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 (图片导入)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分布范围示意图 想一想:请描述北方农牧交错带与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的位置关系。 北方农牧交错带的总体走向与400mm年等降水量线大致相当。(大兴安岭——古长城) 我国北方重要的沙源地 这仅仅是巧合马? 农业生产通常要求年降水量不能低于400毫米,畜牧业则通过逐水草而居的流动生活降低对降水量的需求。在年降水量400毫米等值线一带,人类两种生产方式在这里交融,农田只能选择有水源可灌溉之处,散落在各处;畜牧业则放弃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依托定居农业维持放养型生产形式。由此形成了农牧交错带。 这里是是我国北方半湿润农区与半干旱牧区接壤的过渡地带,是历史上长期的农业和畜牧业两种经济和文化相互作用和交织的结果。 2.变化:气候出现冷暖、干湿变化时,就会出现农进牧退或牧进农退的现象。 (图片导入)中国近5000年来的气温变化曲线图和农牧进退图 秦汉、唐宋和明清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气候暖湿时期,再加上政府垦荒政策的引导,大批农民越过长城一线,将草原开垦为农田,使农区北界向西、向北推移。 3.土地退化的原因 (1)自然原因 北方农牧交错带地处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过渡地带,对降水变率极为敏感,土地极易受风蚀和沙化,这是该带土地退化的根本自然原因。 (图片导入)干湿分布图和农牧交错图 ①降水量具有临界性且变率大 (图片导入)鄂尔多斯市降水量的变化图 思考:1.估算鄂尔多斯市多年平均降水量;找出其年降水量最多与最少的年份及其数值。 2.鄂尔多斯市年际降水量变化对农业耕作和牧业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鄂尔多斯市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350 mm,1967年降水最多约为500 mm,1965年降水最少约为130 mm。 鄂尔多斯市年际降水量变化较大,严重影响农业耕作和牧业发展。降水较多时农耕业发展较好,但集中的暴雨会导致土壤侵蚀严重,降水较少时出现严重的旱灾,农牧业发展受限,加剧土地退化。 一般认为,年平均降水量400毫米是旱作农业的低限,在300毫米以下时,农作物就会绝收。本带年平均降水量大多在300—400毫米之间,降水变率大,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在夏季。 暴雨集中,不仅降低了水分利用率,还造成强烈的土壤侵蚀;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也比较大,降水量少的年份往往出现旱灾,加剧土地退化。 ②多大风本带多大风,且集中于冬春季节。 (图片导入)鄂尔多斯市近46年大风日数时间变化趋势 以鄂尔多斯高原为例,大风(风速大于17米/秒或八级以上)天数年均超过40天,60%以上的大风集中在冬春季节,其中春季 大风天数在10—30天。 本带春季气温回升,地表解冻,但是降水稀少,因此表土层裸露、疏松,极易遭受大风侵蚀。 (2)人为原因 ①过度开垦 为了维持生计,人们进一步扩大耕地面积,祈求来年丰沛的降水带来好收成。这样,年复一年,垦殖区面积越来越大,并向西、向北扩展。这些地区本身生态脆弱,开垦后土壤肥力逐年下降,作物产量逐渐降低。 (图片导入)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大路镇3万亩沙荒地 因为不断地垦荒,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耕地总面积在1988年到2000年间呈增长趋势,年增加耕地面积为361.08hm2。 ②过度放牧 牧民为求得当前的经济利益而盲目提高载畜量,但过度放牧的后果则是草场退化,反而使牲畜的数量和质量都大大下降。 (图片导入)浑善达克沙地图 浑善达克沙地水草丰美,景观奇特,风光秀丽,有人称它为“塞外江南”,也有人称它为“花园沙漠”。那里野生动植物资源比较多,是候鸟的产卵繁育地,还有很多珍稀的植物和药材。 近代由于气候的持续干旱和开垦,20世纪50年代,浑善达克沙地地区的牲畜量为100万头,到20世纪80年代末,增加到了1000万头。从20世纪70年代起,草场开始退化,到20世纪末,1/3的草场已成沙地,80%的草场退化,浑善达克沙地已成为近年来困扰北京的沙尘的主要源头之一。 ③不合理的开矿、樵采、道路建设等,也会造成土地退化。 (图片导入)不合理的开矿、樵采、道路建设图 活动:分析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 荒漠化是土地退化的一种表现形式。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萨赫勒地区遭受罕见大旱,并引发了严重的荒漠化,致使经济受到沉重打击,前后有20多万人因饥饿而死亡,千百万人流离失所。这场惨剧引发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从而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世界荒漠化防治运动。萨赫勒地区通常是指撒哈拉沙漠南缘东西延伸的干旱与半干旱、热带沙漠与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年降水量大多为100—500毫米。 (图片导入)萨赫勒地区图 思考: 1.分析萨赫勒地区的气候等自然特征,并说明出现荒漠化潜在的自然因素。 萨赫勒地区处于干旱与半干旱,热带沙漠与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气温高,蒸发旺盛,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图片导入)自给游牧业和商品性定居牧业图 思考: 2.萨赫勒地区的传统经济以自给性游牧业为主,20世纪以来,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发展及交通条件的改善,这里的游牧业向商品性定居牧业转变,分析这一转变对草场带来的影响。 传统的自给性的游牧经济:牲畜品种多样,经营规模小且分散,季节游牧,有利于牧草的恢复生长,是一种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经济模式。 商品性的定居牧业:牲畜品种的单一性,大规模的集中经营,采取掘井定居的经营模式,势必增加草场的压力,导致草场退化,甚至导致整个草场的毁灭。 (图片导入)思考:人口增长与荒漠化图 3.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口急剧增加,粮食需求迅速增加。这一因素促使萨赫地区以南的旱作农业不断向北推进,农牧用地之争加剧。人口过快增长和贫困是萨赫勒地区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请解释图2.16试提出一种解决非洲贫困问题的可能办法。 人口过快增长,造成贫困饥荒与荒漠化的恶性循环,问题的源头就在人口的过快增长。如果控制人口增长与实行环境整治双管齐下,就可以避免恶性循环。 三、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 1.治理原则 (1)树立生态脆弱区要以保护、恢复自然环境为第一要务的观念。 (2)综合运用生物、工程、经济、社会等措施解决问题,实现人地和谐发展。 (图片导入)生态红线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图 2.综合治理措施 (1)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①从土地适应性出发:宜农则农,宜牧则牧。 ②从水资源出发: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集约化、高效、特色农牧业及农牧产品加工业。 (图片导入) 夯基础,抓好产业布局 立足当地资源,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图和云南用特色农业助推农业现代化图。 (2)构筑防护体系 ①草地退化严重地区:利用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采用灌草相结合的方式,适当人工补种植物防沙固沙。 ②在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严重地区: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 (图片导入)固沙工程和生物措施图 (3)以地养地,自然恢复。 选择部分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人工种植高产牧草,解决牲畜食草问题,从而使退化的草场通过休牧得以自然恢复。 (图片导入)人工种植高产牧草图 (4)调整牲畜结构和数量 在北方,农牧交错带的退化草场是使牲畜数量控制在草场承载力范围内,调整牲畜结构,减少山羊等对草场破坏严重的畜种比重,增加肉牛等比重。 (图片导入)山坡上正在吃草的山羊 (5)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 (图片导入)近年高校毕业生图 生态脆弱区的人口容量有限,人口过快发展,对环境压力增大,在北方农牧交错带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 学生看图并回答定义 让学生看图回答分布 让学生看图回答问题
让学生回答土地退化
让学生看图回答我国的生态脆弱区
学生看图找出位置
学生看图讨论变化
学生看图回答土地退化的原因
学生看图回答治理原则、 综合治理措施。 | 让学生学会看图写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
让学生学会看图分析问题
让学生学会归类问题
学会解决问题
让学生学会看图分析问题
学以致用,用前面知识来分析问题。
|
课堂小结 |
|
|
|
板书 | 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一、生态脆弱区 1.生态脆弱区 2.土地退化 3.我国的生态脆弱区 二、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 1.位置 2.变化 3.土地退化的原因 三、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 1.治理原则 2.综合治理措施
|
|
|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精品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精品教案,共8页。
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四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优质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四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优质教学设计,共4页。
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教案设计,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1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