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教案设计
展开第二单元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本节课的内容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进行讲解。首先介绍了生态脆弱区的含义,通过南方喀斯特地貌区的石漠化分析生态脆弱区形成的恶性循环。其次介绍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角度去分析,最后介绍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治理措施。本节课的内容为是对第一节中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的深化,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地理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运用资料,说出生态脆弱区自然环境的特点。
2.运用资料,说出北方农牧交错带自然环境的特点。
3.运用资料,以北方农牧交错带为例,说明其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4.归纳学习某生态脆弱区自然环境的特点、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的
般方法。
核心素养:
1.区域认知:从区域视角认识区域所在地的自然条件。
2.综合思维:结合图文资料,分析生态脆弱区催在的环境与发展的问题以及综合治理的措施。
3.地理实践力:绘制生态脆弱区的要素关联图。
4.人地协调观:体现人地和谐的可持续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治理观念。
1. 说明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
2. 说明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措施。
3. 说明不同生态脆弱区的土地退化表现及相应的综合治理措施。
教师准备:课件、学案、投影仪等。
学生准备:结合学案课前预习。
【老师】导入:我国内蒙古东部的浑善达克沙地距离北京西北部约180千米,历史上曾是水草丰美的地区。20世纪后期,这里草场退化严重,沙尘暴频发,成为京津地区沙尘的主要来源地之一。如今,这里绿洲重现(图2.8)。20世纪后期,浑善达克沙地为什么草场退化严重?现在的浑善达克沙地是如何从沙源地变成了生态绿洲?
【学生】思考、自由回答
【老师】陈述: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首先我们来了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板书: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展示:教学目标
【学生】认真听讲、做笔记
【老师】什么是生态脆弱区呢?导入中所涉及到的浑善达克沙地处于牧区和农耕区的交错地带,正是因为它特殊的地理位置,20世纪后期,这里草场退化严重,沙尘暴频发.我们一起来看看还有哪些区域。
一、生态脆弱区(板书)
1.概念(板书)
【老师】生态脆弱区主要分布在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
【学生】认真听讲,记笔记。
【老师】比如陕西榆林地区,曾经是“沙漠之城”在这里,“黄沙蔽日”不是一句夸张的形容,如今,风里不再裹挟着沙子,庄稼不再一种就死,连高架桥都通了起来,草滩、湖水美不胜收。再来看这两幅地图,图上展示了干湿交错和农牧交错的地区,这样的地区有一个共同点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强,易于退化且难以恢复的地区。这里提到了“退化”,什么是土地退化呢?同学们能举个例子吗?
【学生】积极发言。
【老师】概括总结:土地退化指受自然因素人为活动的影响,土地退化是指出现质量下降、生产力降低的过程。表现为土地沙化、石漠化、土壤侵蚀、土壤盐碱化、土壤肥力下降等。
【小组讨论】图上展示的是我国南方地区的喀斯特地貌区,大片的石头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这种现象我们称为石漠化,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同学们思考一下:
1、我国南方喀斯特地貌石漠化形成的条件有哪些?
2、石漠化会出现哪些危害呢?
【学生】小组讨论发言。
【老师】总结概括:石漠化发生的条件(1)多陡坡,土层薄;(2)石灰岩抗风化能力较强,成土过程缓慢;(3)如果失去了森林植被的保护,遇到暴雨,石灰岩上的土层极易发生水土流失,出现石漠化。石漠化进一步限制当地的经济发展,是南方喀斯特地区成为我国贫困地区分布较集中的区域之一。
贫困与石漠化总结伴出现,国家三大集中连片贫困区,分别是乌蒙山贫困区,武陵山贫困区及滇黔桂石漠化贫困区,都与本地的喀斯特石漠化分布有关。我们通过一个关联图来了解石漠化导致的恶性循环。
【学生】认真做笔记,理解关联图中的逻辑关系。
【老师】那既然石漠化会带来这么多危害,这些区域该如何防治石漠化呢?我们通过一个视频来了解一下这些区域做了哪些努力?在看视频的过程中注意提取有用信息。
【学生】认真观看视频,总结防治石漠化的措施。
【老师】概括总结:
【学生】认真做笔记。
【老师】接下里我们学习另一个重要的生态脆弱区——北方农牧交错带。
二、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板书)
【老师】图上给出了北方农牧交错带的位置,在汉、唐、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气候暖湿时期,再加上政府垦荒政策的引导,大批农民越过长城一线,将草原开垦为农田,使农区北界向西、向北推移。也就是说当气候出现冷暖、干湿变化时,就会出现农进牧退或牧进农退的现象。
【学生】认真读图,听讲。
【老师】结合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以及下面的图,思考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的自然原因有哪些?
【学生】小组讨论发言。
【老师】我们来看左边的图,以鄂尔多斯高原为例,大风风速大于17米/秒或八级以上,天数平均超过40天,60%以上的大风集中于冬春季节,其中春季大风天数在10到30天。这个区域春季气温回升,地表解冻,但是降水稀少,因此表土层裸露、疏松,极易遭受大风侵蚀。再来看这几幅降水相关的图,从图上可以看出,该地处在年降水量200mm和400mm的边界区域,降水季节变化大:在夏季,暴雨集中,不仅降低了水分利用率,还造成强烈的土壤侵蚀
降水年际变化大:降水少的年份出现旱灾,加剧土地退化
概括总结:自然原因(1)多大风天气;(2)降水量具有临界性且变率大
一、自然原因1、多大风天气;2、降水量具有临界性且变率大(板书)
虽然自然条件方面确实给土地退化提供了有利条件,但环境问题的出现往往主要是人类活动的干扰,这些区域哪些人类活动会造成土地退化呢?提示:这里既有牧区又有农耕区。
展示图片,学生思考。
【学生】思考,积极举手发言。
【老师】在农耕区,农作物减产的年份,由于农作物长势较差,对土壤保护作用减弱。遇到大风、暴雨,则加重对土壤的侵蚀。为了维持生计,人们进一步扩大耕地面积。垦殖区面积越来越大,并向西向北扩展。这些地区本身生态脆弱,开垦后土壤肥力逐年下降,作物产量逐渐降低。进而形成恶性循环。在牧区,牧民为求得当前的经济利益,盲目提高载畜量,但过度放牧的后果则是草场退化,反而是牲畜的数量和质量都大大下降,同样也是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浑善达克沙地地区牲畜量猛增导致80%的草场退化。概括来说,人为原因主要是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当然还有一些其他人类活动也会造成土地退化,比如不合理的开矿、樵采、道路建设等。
二、人为原因 1、过度开垦 2、过度放牧(板书)
【合作探究1】
【老师】我们通过一个案例再来看看其他生态脆弱区出现的生态问题。
读图与材料分析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
1.分析萨赫勒地区的气候等自然特征,并说明出现荒漠化潜在的自然因素
2.萨赫勒地区的传统经济以自给性游牧业为主,20世纪以来,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发展及交通条件的改善,这里的游牧业向商品性定居牧业转变,根据图2.15分析这一转变对草场带来的影响。
3.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口急剧增加,粮食需求迅速增加。这一因素促使萨赫地区以南的旱作农业不断向北推进,农牧用地之争加剧。人口过快增长和贫困是萨赫勒地区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请解释图2.16试提出一种解决非洲贫困问题的可能办法。
【学生】 小组合作探究,思考讨论然后发言。
【老师】概括总结答案:1、萨赫勒地区处于干旱与半干旱,热带沙漠与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气温高,蒸发旺盛,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
2、传统的自给性的游牧经济:牲畜品种多样,经营规模小且分散,季节游牧,有利于牧草的恢复生长,是一种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经济模式。
商品性的定居牧业:牲畜品种的单一性,大规模的集中经营,采取掘井定居的经营模式,势必增加草场的压力,导致草场退化,甚至导致整个草场的毁灭。
3、人口过快增长,造成贫困饥荒与荒漠化的恶性循环,问题的源头就在人口的过快增长。如果控制人口增长与实行环境整治双管齐下,就可以避免恶性循环。
【学生】认真整理记录。
【老师】 出现问题,我们就要整治,那如何治理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呢?
三、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板书)
【学生】结合出现的原因,思考并发言。
【老师】从土地适应性出发:宜农则农,宜牧则牧;从水资源出发: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集约化、高效、特色农牧业及农牧产品加工业,概括来说就是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1.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板书)
【老师】草地退化严重地区要植树造林,也就是利用生物措施,采用灌草相结合的方式,适当人工补种植物防沙固沙。再比如采用草方格沙障进行固沙,这就属于工程措施治理土地退化。概括来说
就是构筑防护体系。
- 构筑防护体系(板书)
【学生】认真听讲记笔记。
【老师】那作为牧区还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去治理呢?同学们要结合原因去思考。展示图片,给学生提供思路。
【学生】结合图片与原因思考并回答。
【老师】选择部分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人工种植高产牧草,解决牲畜食草问题,从而使退化的草场通过休牧得以自然恢复;
3.以地养地,自然恢复(板书)
通过图片可知,山羊属于杂食性牲畜,在北方,农牧交错带的退化草场是使牲畜数量控制在草场承载力范围内,调整牲畜结构,减少山羊等对草场破坏严重的畜种比重,增加肉牛等比重。
概括归纳:以地养地,自然恢复;调整牲畜结构和数量
4.调整牲畜结构和数量(板书)
【老师】人为原因从根本上来看,是人口增长的压力下出现的一系列不合理人类活动,所以从根本上还应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5.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板书)
读“我国自然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分布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A,C,D,E四个生态脆弱区共同存在的生态问题为 ( )
A.森林破坏 B.水土流失 C.草场退化D.生物多样性锐减
2.B地区自然生态环境脆弱的形成原因包括 ( )
①深居内陆,气候干旱 ②地处第二、三级阶梯交界处 ③土地贫瘠,植被稀少 ④河流稀少,多为季节性河流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农牧过渡带是较为脆弱的地区。读我国近代农牧过渡带范围图,完成3~4题。
3.下列措施能有效防治甲地区荒漠化的是( )
A.加强天气预报B.改变农业生产结构C.发展耐旱农作物 D.全面种草,发展畜牧业
4.农牧过渡带会随着人类的生产活动的改变发生移动。推断在近代之前的农牧过渡带可能位于现在过渡带的( )
A.西北方向 B.东南方向 C.现在位置 D.北方
【答案】
1.B 2.D [第1题,读图可知,四个地区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较多且集中于夏季;且都有山地或丘陵的分布,具备水土流失发生的条件,故选B。第2题,B地区地处西北内陆地区,位于我国第一、二级阶梯的交界处,气候干旱,植被稀疏,河流多为内流河,故选D。]
3.B 4.B [第3题,甲地主要表现为过度农垦造成的环境问题,解决措施应为改变农业生产结构。第4题,历史上的农牧过渡带位于现在的东南方向,由于过度农垦造成过渡带向西北方向移动。]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精品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精品教案,共8页。
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四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优质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四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优质教学设计,共4页。
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教案及反思,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生态脆弱区,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