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学年19 怀疑与学问优质第1课时教案
展开怀疑与学问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2.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的特点及在文中的作用。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把握议论文严密的论证结构。 2.结合具体语段体会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 3.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自主预习字词。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关于读书及做学问,近代学者王国维对此有如下精辟的论述:第一层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层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层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位学问大家的思想观点。 二、预习检查 (下列各题,采用PPT的形式,括号内的内容,待学生回答完毕时,稍后显示。)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顾颉刚(jié) 程颐(yí) 譬如(pì) 腐草为萤(yíng) 虚妄(wàng) 盲从(máng) 停滞(zhì) 步骤(zhòu) 懒惰(lǎnduò) 启迪(dí) 塾师(shú) 大儒(rú) 2.正确区分下列多音字。 折叠(zhé) 便装(biàn) 解数(xiè) 折 折腾(zhē) 便 解 解甲归田(jiě) 折本(shé) 大腹便便(pián) 押解(jiè) 3.解释下列词语。 (1)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 (2)墨守:固执拘泥,不会变通。 (3)不攻自破:不用攻击,自己就破灭了。多指不正确的理论或谣言未经批驳,就露出破绽,站不住脚了。 (4)辨伪去妄:辨别虚假的,去除不合理的。 (5)流俗: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6)停滞: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7)大儒: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 三、整体感知 1.解题 本文是我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所写的一篇经典的议论文,观点鲜明,说理充分而透辟,所论述的问题针对性强,具有普遍性,至今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2.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作为史学家,顾颉刚享誉中外学术界,影响深远。著作主要有《古史辨》《汉代学术史略》《中国疆域沿革史》《史林杂识》《中国当代史学》《国史讲话》等多部。 3.知识链接 (1)关于“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四书”又称“四子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五本儒家经典。 (2)关于文中提到的四位古代学者 程颐(1033—1107),北宋理学家,理学奠基者之一。曾和兄程颢学于周敦颐并同为北宋理学的奠基人,世称“二程”。二程的学说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 张载(1020—1077),北宋理学家,理学奠基者之一。曾任崇文院校书等职。讲学关中,故其学派被称为“关学”。 戴震(1724—1777),清代思想家、学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对天文、数学、历史、地理均有深入研究,对经学、语言学也有重要贡献,卓然为一代考据大师。在哲学上有力地批判了理学家。所谓“理在事先”等理论,强调了从具体考察事物中认识事物规律的必要。后人编有《戴氏遗书》。 朱熹(1130—1200),即文中的“朱子”。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有不同程度的贡献。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也称“程朱学派”。他的博览和精密分析的学风对后世学者有很大影响。 4.自主学习课文 ①利用工具书,对照文下注释,联系语境,扫清阅读障碍。 ②圈画文中的关键语句,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简要说出文章的论证思路(结构层次)。 提示:中心论点一般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个别的在文章中间,有时文章的题目就是中心论点。 四、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1.对“怀疑与学问”这一命题,作者所持的观点是什么呢? 明确: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学则须疑) 2.论点是如何提出来的? 明确:文章开头引用两句我国古代学者的名言,通过这两句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3.“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是文章的核心论点,围绕这一核心论点,作者又提出了两个分论点,请找出本文的两个分论点。 明确: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4.这两个分论点是如何提出的? 明确:第6段开头,作者用一个由递进复句组成的过渡句巧妙提出了这两个分论点。 教师指导:①“怀疑”不仅是做“学问”的基础,也是“学习”的重要基础,我们应自觉思考二者关系,这样有利于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把握。 ②作者的“观点”即文章的中心论点。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论点的提出要正确、鲜明、有针对性,要符合客观实际、科学真理,态度要鲜明。 五、问题探究 1.本文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各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引用古语提出“学则须疑”的观点。 第二部分(3—5):通过剖析事理,结合实例来揭示怀疑的必要性和内涵。 第3段:通过对做学问的基础及其来源进行分析,并拿生活中实例和做学问类比,来论说做学问需要质疑。 第4段:通过假设一种问题情境来具体阐释怀疑精神,就是不随便轻信,并指出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第5段:通过正反说理和道理论证来证明怀疑、思索、辨别这三步的重要性,也是对怀疑精神的具体论证。 第三部分(6):通过承上启下的过渡语句总结怀疑精神的重要性,进一步论证怀疑也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2.第3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1)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密相连。这段讲了做学问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据是“听别人的传说”,自然就要出现一个问题——如何对待这“传说”,而下文紧接着就谈论这个问题。 (2)使文章论说更加深入。这段讲学问的基础是什么,下面进一步讲如何对待这个基础,内容更加深入了。 (3)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这个关系到全篇中心议题的问题,本段虽未加以论说,而“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这点已在本段得到说明,这就为后文论述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奠定了基石,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第4段和第5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为什么写了第4段还写第5段?两段的内容有何不同? 明确:第4段说的是对于“传说”要用怀疑精神对待,第5段则说“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各种各样的书本,各家各派的学问,做学问者时时在评判,常常要弃取,这方面论及了,文章的论述才算是全面,漏掉了,将是缺陷。写了第4段,又写第5段,可见作者构思的周密。 第4段侧重说怀疑思索是为了取“是”弃“非”,攻破“一切虚妄的学说”,第5段侧重说怀疑思索的三个步骤及其目的:“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4.作者在论述第二个分论点时,是按怎样的思路进行的? 明确:第1句提出论点;第2、3句从反面说理,指出没有怀疑精神永远不能治学;第4、5句从正面说理,指出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第6-10句举例论证论点;第11-13句正反对比论证,先从正面作结:“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再从反面强调:“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六、拓展延伸 搜集有关“治学”的名人名言。 1.学贵心悟,守旧无功。(张载) 2.所以观书者,释己之疑,明己之未达,每见每知所益,则学进矣;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张载) 3.君子不隐其短,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董仲舒) 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5.古人学问并称。明均重也,不能问者,学必不进。(陈宏谋) 6.群疑并兴,寝食俱废,乃能骤进。(朱熹) 7.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陈献章) 8.读书易,思索难,两者缺一,便都全无用处。(富兰克林) 9.学问就是要你认真地去发现事物的异同之处。一言以蔽之,学问就是辨别之术。(赫塞) 七、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观点鲜明、论证充分、说理透彻的议论文。论述了“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一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本文围绕着中心论点,分设了两个分论点,层层深入地进行论述,条理清楚,中心明确。这种论证结构和方法值得同学们学习。 八、板书设计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分论点一: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分论点二: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九、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习题二、四题。 |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19 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19 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共11页。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19 怀疑与学问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19 怀疑与学问教案设计,共5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19 怀疑与学问优质课第2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19 怀疑与学问优质课第2课时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合作探究,问题探究,写法探究,拓展延伸,课堂小结,随堂检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