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七年级上册1 春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七年级上册1 春教学设计及反思,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人论世,检查预习,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后作业,明确学习目标,归纳写作特点,课堂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的用词,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深入细致多角度观察景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理清课文写作思路,理解文中描绘的几幅图,品味文中清新、优美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揣摩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体悟作者语言表达的巧妙。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深入细致多角度观察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实例,学会品味文中清新、优美的语言。学习朗读技巧——停连的运用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最是一年春好处,春天的每一个时刻都令人沉醉。“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是早春二月的蠢蠢欲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是仲春四月的浪漫情怀;“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这是晚春繁华落尽的寂寥感慨,春天的姿态并不单调,既有窗外春雨潺潺的意兴阑珊,也有草木蔓发,春山可望的意气奋发。春天在古诗古词当中惊艳了千年时光,也让朱自清陶醉流连,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朱自清去看他笔下的春天又是怎样的令人惊叹(板书课题及作者)
这节课,我们的主要学习任务是(亮出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积累生字生词,了解作家作品。
2、整体把握,理清文章的结构,体会作者的感情。
3、品读1、2自然段,赏析“春花图”。
二、知人论世,检查预习
(一)介绍作者:
朱自清(1899-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为自清(改名是为了提醒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同流合污),字佩弦(为警戒自己的性缓,典故出自《韩非子·观行》:“西门豹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江苏省扬州市人(原籍绍兴)。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早期主要成员,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200多万字。散文代表作有《背影》、《绿》、《荷塘月色》等
(二)介绍文体
散文是与诗歌、戏剧、小说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其特点是“形散神不散”。“形散”是指散文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可以描述景物,也可以发表议论。“神不散”是指散文所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内容多么广泛,手法多么灵活,都是为主题服务的。
可拓展补充三大文体(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
四大体裁(诗歌、散文、小说、戏剧)
(三)字词识记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水涨(zhǎng) 捉迷藏(cáng) 酝酿(yùnniàng) 应和(hè)
薄烟 (bó) 黄晕(yùn) 蓑衣(suō) 朗润( rùn )
婉转(wǎn ) 嘹亮(liá ) 抖擞(sǒu ) 烘托(hōng )
2、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1)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
(2)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3)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
(4)赶趟儿:原意是赶得上。文中的意思是各种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配乐朗读/学生自己朗读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边静静地倾听文章的配乐朗诵,一边在脑海中浮现文章所写的情境画面,让我们跟着朱自清一起感受春天的美好。
2、边听边思考以下问题:
(1)这篇文章应分几个部分,每部分写些什么?
第一部分(第1段): 盼春
第二部分(第2-7段): 绘春
第三部分(第8-10段): 赞春
(2)本文重点描绘了春天哪些美丽的图景?
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五幅美丽的画图。
它们有哪些特点?
四、品读赏析
(引导学生领会用词的准确、生动和抓住景物特征细致描绘的特点)
1.讲读第一部分:盼春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盼望着”;“近”(拟人)
(2)“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
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反复)
介绍反复:含义、作用、与排比的区别
强调,增强语气或语势。
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3)轻声读第1节,体会四个词尾的作用。
两个“着”,两个“了”,给我们以非常柔和、亲切的感觉。
2.讲读第二部分(第2、3、4、5节):绘春
(齐读第2、3、4、5节,分析讨论按顺序说明描写的对象;说说描写的角度与方法;哪些词用得很有表现力?)
(1)总括轮廓 (第二节)
朗读课文第2小节。
过渡:春终于盼来了,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作者先粗笔勾勒,用“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总提一笔,然后通过远近不同的三种事物---山、水、太阳,描绘出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
提问:那么春天的山、水、太阳又有什么特征?课文用什么词来写它们的呢?
山用“朗润”,表示明朗、润译。因为春天来了,春草出土,树叶翠绿,所以山是朗润的。“水”又为什么用“涨”来说明呢?
因为冬天常用“水瘦天寒”来形容,到了春天,冰雪融化,春雨落地,它们汇入江河,水不是“涨起来了”吗?
“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你知道这是什么道理呢?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阳光由冬天的斜射慢慢变为直射,大地上的气温开始升高,仿佛太阳离人间近了,亲昵地向人们靠近了,连模样也看得更加清楚了。可见用“朗润”“涨”“红”三个词语描绘春天的山、水、太阳的特点是再精确不过了。我们应该向作者学习,精确运用词语来表现事物的特征。以上这几个句子只不过给春天的景色勾画了一个轮廓,也只不过为下面五幅春景图着点底色。对于春天各种景象的描绘,还是下面的春景图。
(2)师生共赏春花图
过渡:春天是美好的,有人喜欢那青青的草,有人钟情于那争艳的花,还有人喜欢感受那和煦的风,更有人喜欢沐浴那无声的雨,老师也对那争奇斗艳的花情有独钟。能让老师读读吗?
①教师范读(过渡: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要这么读吗?学生说)
②朗读指导
A首先把握基调(喜悦)
B 注意重音:能体现春花特点的关键词要重读,如:“让”“都”“满”“红”
“粉”“白”“火”“霞”“雪”“甜”“闹”“遍地”“散”“眼睛”“星星”“眨”(指导完后请学生读出来)
C 注意语速快慢和连停,如:“桃树、杏树、梨树”、“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桃儿,杏儿,梨儿”“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等排比句整句话语速要稍快,各排比句前一分句与后一分句之间要注意连读,同一句内不同意义单位间要停顿,如“都开满了花/ 赶趟儿”;“花里/ 带着甜味儿”“树上仿佛/ 已经满是……”
(过渡:现在请用老师讲方法)
③先自由朗读,后齐读 。
(过渡:作者眼中的花鲜艳美丽,充满活力,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些语句?)
④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想想它写出了春花的什么特点?然后说说它好在哪里。(同桌互相讨论)
⑤教师归纳总结
看来,作者笔下的花之所以这样五彩缤纷,生意盎然,这与他善于运用写作技巧是分不开的。首先作者善于多角度描写,不但通过视觉和味觉正面写花多,花艳、花甜,还通过蜂闹蝶飞的繁忙情景从侧面来表现春花的这些特征。
总之,春花图,着力描写春花竞放。作者选择开花时节相仿而花色各异的桃、杏、梨作为描写对象,先用拟人写出它们的争相盛开,再出它们的争相竟开,通过三个比喻---“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写出花朵的繁茂,花色的娇艳;它们争春比美,互不相让。接着,作者由群花的争芳吐艳展开联想,联想到秋天的果实累累,同时又由花香引出蜂闹蝶飞,用成千成百的蜜蜂的嗡响和大大小小蝴蝶的飞舞称托春花的万紫千红、香味浓郁,进一步渲染出百花争春的气氛。最后,作者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从树上的花写到无数的散在草丛里的野花,它们虽然不像桃花、杏花、梨花那样如火如霞如雪,却也明艳照人,别有一番情趣。
七、课后作业
1.抄写所学字词各4遍,熟记“读读写写”中的字词音义
2、在读文章,在春草、春风、春雨、迎春图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幅图,加以赏析
附:板书设计
盼春:
春草图:嫩、多、绿、软
春花图:数量、种类、颜色—多
春 绘春 春风图:暖、柔
春雨图:多、密、润
迎春图:充满希望、朝气蓬勃
赞春:新、美、力
第二课时
一、明确学习目标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通过阅读和赏析,把握了文章内容,梳理了课文结构,品读赏析了“春草图”“春花图”, 学习了抓住景物特征细致描绘的方法,这节课让我们来赏析其它的几幅图,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
这节课我们要完成以下学习任务(亮出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揣摩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体悟作者语言表达的巧妙。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深入细致多角度观察景物的方法。
3、领会作者赞美春天、积极进取的思想。
二、品读赏析
学生分组合作赏析
(过渡: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品读了春花,同学们,那你们喜欢什么呢?)
赏析你最喜欢的一幅画面。
①学生读后学生评。
② 学生按“春花”的品读方法,分组讨论(邻近四人为一小组),品析这一幅画面。
1、春草图
(1)学生朗读“春草图”。
春天来了,草从土地里生长出来,作者为什么要用“偷偷”“钻”来形容呢?
“嫩嫩”写出了初生小草的鲜嫩可爱,
“绿绿的”写出了小草悦目的色彩。
它们都是草的后置定语。作者不靠华丽的词藻和人工的粉饰,而是用常用的极普通的词语恰到好处地把小草写活了,突出了春天的特征。我们写作时也不要堆砌华丽的词藻,用词既要鲜明生动,又要朴实、精当。
这节第一句写了小草的嫩和绿,第二句写了草的什么呢?能不能用一个字来概括?“多。”
“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说明草很多。但是,如果这样写:“园子里,田野里,瞧去绿茵茵的全是草。”你们说好不好?
学生议论,小结:这个句子单独地看还是好的,但是在课文里就不大好了,因为前面一句已有“小草”“绿绿的”两个词语,“绿茵茵的全是草”,用词就重复了。原句用“一大片一大片”修饰“满是的”,虽然有园子里、田野里全是草的意思,但这草不是连成一片的,中间可能还有树木、小路、田地间杂着,因此说“一大片一大片”,比说全是绿草确切。
多么惹人喜爱的小草啊!它招来了许多人。这里作者写了一系列人的动作。哪些动作呢?
坐、躺、滚、踢、跑、捉。
从这些动作,你们可以想象得出,到草地上来的是些什么人?
是孩子。
这是作者抓住了儿童最喜爱的,而且是适宜于在草地上开展的几种活动来写的。写儿童的活动是写草对儿童的吸引力,突出草这一中心。而写儿童的天真活泼,欢声笑语又给草地增添了生活气息,使大自然充满了生气。结尾一句“风轻悄悄的”这是借风衬草。
这句与上下文有联系吗?指出:照应了开头“东风来了”,又为下文写风伏笔。从这两处可以看出文章结构的严谨。
教师归纳总结:春草图,着力描写春草勃发的景色。这里有草的动态:“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质地:“嫩嫩的”;色泽:“绿绿的”;旺盛的长势:“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从不同的角度刻画春天绿草如茵的情景,与夏草的茂盛、秋草的枯黄形成鲜明的对比。接着写人在草地上的活动与感受,从侧面揭示了春草勃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
2、春风图
学生朗读第5节
这节写春风。风是无形的,肉眼看不到,手碰不着。但平日我们却能够感觉到风的强弱大小,这就要借助其他的事物。请大家议议,作者是借助哪些事物来表现风的?
学生阅读、议论后指出:作者首先用了一个比喻,直接写春风的柔和,接着第二句写各种气味:“泥土的气息”,“春草味儿”,“花的香”,它们都是通过春风徐徐送入人们鼻里,使人直接感觉到春风的和煦。三四两句写声音:鸟鸣、流水、短笛声随风应和,在耳边鸣响。
作者借助的这些事物中哪一种写得最详细呢?
小鸟的鸣声写得最详细。
用哪些词语写的呢?
用“呼朋引伴地卖弄”,形象地写出鸟儿们活泼、愉快的情态,用“清脆”、“婉转”描写鸟鸣声的动听、悦耳。作者就这样借助于各种气味、各种音响来表现春风柔和的特点和它给人以愉快的感觉。
教师归纳总结:春风图,着力描写春风的和暖与清新。“吹面不寒”“像母亲的手”,通过触觉写它的和煦、轻柔;微微润湿的空气中混合着“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和“各种花的香”,通过嗅觉写出了春风带给人的特有的清新;呼朋引伴的鸟儿唱出宛转的曲子,牛背上牧童吹着嘹亮的短笛,通过视觉和听觉绘出了一副明快优美、赏心悦目的美好画面。在这幅图中,作者从触觉、嗅觉、听觉、视觉等方面,把无形、无色、无味的春风描写得有声有味,有情有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3、春雨图
学生读第6节
春雨图,着力描写春雨的细密轻柔、润泽万物。春雨的特征是,一多二细。先说雨多、雨细,一连用了三个比喻,“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这三个比喻非常贴切,不仅展示了雨的特点,而且能唤起读者对春雨的喜爱。然后顺着春雨写雨中的树叶儿和小草,“绿的发亮”的树叶,“青得逼你的眼”的小草,无一不带着雨中植物的主要特征。接着又把视线转移到人间,先写“傍晚时候”的景象,用“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安静而和平”的气氛;接着写行人,写农民,都不忘是在春雨之中,或“撑起伞慢慢走着”,安宁、悠闲,或“披着蓑戴着笠”,带有浓烈的江南地方色彩;最后再写“在雨里静默着”的房屋,与傍晚的宁静气氛互相照应。这一段写出了春雨的特征,写出了春雨之中特有的景象,那一片细雨绵绵的春光,那一派清亮温馨的景色,那一种和平安静的氛围,都描绘得出神入化。
4、迎春图
学生朗读第7节
前几幅是写景物,这幅写的什么?
明确:写人,画出一幅人们迎春的图画。写天上的风筝到地下的孩子。从孩子又写到成人(从小到老),从城市写到农村。所有的人都出来迎接春天了。
作者用哪些词句写人们迎春的心情?
归纳:“舒活”“抖擞”两词的重叠,反映了人们度过寒冬,纷纷从房舍里走出来,迎接春天到来的喜悦心情,“各做各的事”,又反映了勤劳的人们正利用大好春光创建自己美好生活的积极奋发的精神,绘出了人勤春早的生气勃勃的景象。“一年之计在于春”写春天激励着人们把握时机,奋发向上,辛勤劳作,也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进而要创建美好生活,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教师归纳总结: 迎春图,着力写春早人勤。文章由“天上的风筝”引出地上迎春的孩子,进而带出“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一片欢腾的景象,构成一幅春意盎然的图画。然后作者巧妙地点出寓意:“‘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前四幅画面主要写春天的自然美,这一幅由景及人,颂扬了像春那样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5、讲读第三部分:赞春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一遍)
结尾三个句子,不仅比喻巧,意义深,而且分行排列,先后有序。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因为她是“新生”的;把春天比作“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因为她非常“娇美”;把春天比作“健壮的青年”,因为她有“无穷活力”。这正是对五幅春景图含义的概括,点明了全文的中心。这三句的顺序,从“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又形象地点明春天成长进程。最后说“领着我们向前去”,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未来的强烈感情。而且用“去”字结尾,正与开头“东风来了”的“来”字相呼应。开头是在盼春中到来,最后是进入春天的行列向前去,一来一去,一呼一应,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
三、归纳写作特点
1.观察细致,描述生动真切;
2.诗情画意相融合;
3.文章语言朴实清新,准确生动。
四、齐读课文
(朗读本文的感情基调,是充满喜悦和希望。基本语调是轻柔、缓慢,语句清晰、自然。语音越自然、质朴越好、切忌拿腔拿调)
五、课堂总结
本文作者描绘了生气勃勃、绚丽多彩的春天景象,歌颂了春天的活力,抒发了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激励人们珍惜春光,奋发努力,去创造人类美好的春天。
全文从盼春到绘春,到颂春,到以追求与春天一样美好的生活作结尾。构思何等精巧,结构多么严谨。从这篇文章,还可以看到,作者通过对事物的细致观察,抓住春的特点,用鲜明、生动、准确的语言来描绘春天的景色,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通篇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使读者如观其景,如闻其声,真是品尝不尽,其味无穷。这些写作上的特点,值得我们好好体会和学习。
七、课后作业
2.仔细观察,抓住特点,写一篇短文:《家乡的秋色》。
3、预习第2课
附:板书设计
偷、钻、嫩、绿、满---草
春草图(草报春)
坐、躺、滚、踢、跑、捉---人
触:抚摸
春风图(风唱春)
味:泥土气息 草味 花香
声: 鸟声 清脆 宛转
笛声 嘹亮
形: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春雨图(雨润春) 状:斜织、薄烟
景:树叶儿绿、小草儿青、灯、人、房屋
迎春图(人迎春): 城乡 老小 舒活 抖擞 一年之计在于春
赞春 三个比喻句:“新”“美”“力”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语文春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春教案,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春教案,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作者介绍,背景链接,朗读课文,圈字正音,划分段落,课堂练习,课文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