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人教版物理--5.3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期末试题分类选编(广东省专用)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3415048/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人教版物理--5.3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期末试题分类选编(广东省专用)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3415048/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人教版物理--5.3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期末试题分类选编(广东省专用)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3415048/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 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人教版物理--5.1 透镜 期末试题分类选编 (广东省专用) 试卷 0 次下载
- 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人教版物理--5.2 生活中的透镜 期末试题分类选编 (广东省专用) 试卷 0 次下载
- 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人教版物理--5.4-5.5 眼睛和眼镜、显微镜和望远镜 期末试题分类选编(广东省专用) 试卷 0 次下载
- 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人教版物理--6.1 质量 期末试题分类选编 (广东省专用) 试卷 0 次下载
- 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人教版物理--6.2 密度 期末试题分类选编 (广东省专用) 试卷 0 次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3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同步练习题
展开5.3 凸透镜成像规律
1.(2022·广东湛江·八年级期末)如图所示,蜡烛距凸透镜20cm,能在距凸透镜30cm的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则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8cm B.12cm C.15cm D.25cm
2.(2022·广东江门·八年级期末)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将点燃的蜡烛沿着光具座,从凸透镜二倍焦距以外的某位置向焦点移动(未到达焦点),在此过程中,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像逐渐变大,像距逐渐变小 B.像和像距都逐渐变大
C.像一直比物大 D.先成实像,后来又变为成虚像
3.(2022·广东揭阳·八年级期末)将一蜡烛放在装满水的烧瓶前,调整蜡烛和烧瓶至如图甲所示位置,在墙壁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根据图乙中四种烛焰成像的形状,哪一种是墙壁上烛焰的像( )
A. B. C. D.
4.(2022·广东揭阳·八年级期末)毕业照给同学们留下了美好的青春记忆。拍照时( )
A.照相机镜头相当于凹透镜
B.同学们应站在镜头一倍焦距以内
C.照相机成缩小的实像
D.想让成的像变大,镜头应远离同学们
5.(2022·广东肇庆·八年级期末)用手机摄像头扫描二维码(如图)可快速登录网页,访问网络数据,当手机扫描二维码时( )
A.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
B.二维码位于摄像头的一倍焦距以内
C.二维码是光源
D.二维码中黑色部分反射光,白色部分吸收光
6.(2022·广东河源·八年级期末)汽车电子后视镜通过摄像头成像,将车侧后方路况呈现在显示屏上,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摄像头成的是正立、缩小的虚像
B.当侧后方车靠近摄像头时,显示屏上车的像变大
C.屏上的彩色画面是由红、黄、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
D.普通后视镜与电子后视镜成像原理相同
7.(2022·广东佛山·八年级期末)光学器件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放大镜看地图,地图到放大镜的距离应大于一倍焦距才能放大图像
B.汽车两侧的后视镜是凹面镜
C.照全级毕业大合照时,师生应站在距镜头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D.阳光通过凸透镜可以点燃纸屑,这是由于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8.(2022·广东揭阳·八年级期末)疫情防控期间,进入医院、超市、车站等公共场所必须用手机扫健康码,如图所示,然后凭“绿码”放行,手机扫描二维码相当于给二维码拍照。下列关于“手机扫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上的二维码是光源
B.扫描时二维码要位于摄像头二倍焦距以外
C.影像传感器上成的是正立、等大的的虚像
D.当二维码靠近摄像头时,影像传感器上的像变小
9.(2022·广东揭阳·八年级期末)在“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时,把蜡烛放在凸透镜前30cm处,光屏上可接收到倒立缩小清晰的像。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大于15cm B.该凸透镜的焦距大于30cm
C.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30cm D.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30cm
10.(2022·广东深圳·八年级期末)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之间关系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6cm
B.当u=12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缩小的像
C.当u=20cm时成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2cm处移动到24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
11.(2022·广东广州·八年级期末)如图所示,将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10cm处时,在另一侧距凸透镜10cm处的光屏上出现了一个与烛焰等大的清晰像,若保持物距不变,更换一个焦距为8cm的凸透镜后,要想在屏上出现清晰像,下列操作可行的是( )
A.使屏远离透镜 B.使屏靠近透镜
C.蜡烛和光屏位置对调 D.光屏与蜡烛在透镜左侧
12.(2022·广东·红岭中学八年级期末)如图所示,有一圆柱体PQ,放在凸透镜前图示的位置,它所成像P′Q′的形状应该是下列图中的( )
A. B. C. D.
13.(2022·广东东莞·八年级期末)购物支付已进入“刷脸”时代。如图所示,消费者结账时只需面对摄像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经系统自动拍照、扫描等,确认相关信息后,即可迅速完成交易。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光经过摄像头成像利用的是光的反射
B.摄像头成像特点与投影仪相同
C.“刷脸”时,面部应位于摄像头两倍焦距之外
D.“刷脸”时,面部经摄像头成正立缩小的实像
14.(2022·广东深圳·八年级期末)如图所示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实验中所使用的透镜焦距为 10cm,实验中将蜡烛分别放在甲、乙、 丙、丁四个位置,观察光屏上成像情况(光 屏位置未标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蜡烛在甲位置时,能在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B.蜡烛在丁位置时,透镜成像的特点与幻灯机的原理相同
C.蜡烛在乙向丙位置移动过程中,光屏上所成的像逐渐变大
D.当蜡烛因燃烧而变短时,光屏上的像会向上移动
15.(2022·广东深圳·八年级期末)如图所示,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已知凸透镜的焦距是,此时光屏上能成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此时光屏上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B.将蜡烛移到处时,为了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靠近凸透镜移动
C.只将蜡烛和光屏互换,可以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等大的像
D.用不透明的纸板将凸透镜下半部分遮住,光屏上的像会变成一半
16.(2022·广东深圳·八年级期末)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时,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所示,这时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成像原理与投影仪的成像原理完全相同
B.该凸透镜的焦距f满足条件15cm
D.凸透镜不动,只将蜡烛移到20cm刻度线处,光屏向右移动到适当位置才能呈现清晰的烛焰像
17.(2022·广东深圳·八年级期末)当透镜移至如图所示位置时,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用该透镜进行成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物距等于30cm时,光屏上成缩小的像 B.当物距等于15cm时,光屏上成正立的像
C.当物距等于8cm时,光屏上不能成像 D.当物距等于16cm时,光屏上成放大的像
18.(2022·广东·深圳中学八年级期末)在探究凸透镜成规律的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烛焰在光屏上恰好成一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8cm
B.图中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应用在了照相机上
C.保持透镜和光屏位置不同,移动蜡烛,烛焰仍可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D.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动,移动凸透镜,光屏上能成放大清晰的烛焰像
19.(2022·广东东莞·八年级期末)当烛焰、透镜、光屏在如图所示的位置时,在光屏上恰好能成清晰的像,烛焰在屏上的像是 ______(“正立”或“倒立”)、______(“放大”或“缩小”)的 ______(“实”或“虚”)像。
20.(2022·广东佛山·八年级期末)航天员王亚平在中国空间站上,通过空间站舷窗看到地球转得很快,她是以____为参照物的;她用手机通过舷窗拍摄太空景色,手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____透镜;三个航天员在空间站内对话交流,他们的声音是通过____传播的。
21.(2022·广东佛山·八年级期末)如图,一个圆柱形的玻璃杯内装满水,把一支铅笔放在玻璃杯的后方,透过玻璃杯,可以看到这支笔。当铅笔由靠近玻璃杯的位置向远处慢慢移动的过程中,透过玻璃杯会看到铅笔尖逐渐 _____(选填“变长”或“变短“)。
到某一位置时,铅笔尖会突然改变方向,而“改变方向”后的像为 _____(选填“实”或“虚”)像;为了看清楚这个“改变方向”后的像,当铅笔向远处慢慢移动的同时,人眼也要逐渐 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玻璃杯。
22.(2022·广东湛江·八年级期末)凸透镜焦距为13cm,若物体距它的距离为21cm,则所成的像是 _____、_____的 _____像。
23.(2022·广东云浮·八年级期末)航空摄影人员从高空给城市拍照,若所用的照相机镜头的焦距为80mm,则胶卷与镜头的距离应 _____(填“大于”或“小于”)80mm,所成的像为缩小、_____(填“倒立”或“正立”)的 _____(填“实”或“虚”)像。
24.(2022·广东佛山·八年级期末)如图所示,蜡烛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这个像是 ______(选填“倒立”或“正立”) ______(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此原理可应用在 ____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
25.(2022·广东湛江·八年级期末)小强同学用凸透镜先后两次观察书上的字, 看到如图所示的两种情景, 则 ______图是实像,______图是虚像,______图中成像的规律可应用在投影仪上。
26.(2022·广东揭阳·八年级期末)小明用爷爷的眼镜正对太阳,把一张纸放在它下方,移动眼镜,在纸上会呈现一个很小很亮的光斑,则爷爷的眼镜是____透镜。该镜还可以使稍远处的窗户在光屏上成___ 立、缩小的像,生活中的____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工作的。
27.(2022·广东广州·八年级期末)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焦距为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的刻度处,将蜡烛从如图所示位置,移到光具座刻度处,此时物距u满足__________(选填“”、“u<2f”、“”),需将光屏向____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才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_________(选填“正立”或“倒立”)的__________(选填“实像”或“虚像”),此成像的特点与(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原理相同;这时若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仅将蜡烛和光屏位置互换,光屏上_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再次得到烛焰清晰的像。
28.(2022·广东广州·八年级期末)如图,O是透镜的光心,来自物体AB的光线a平行于主光轴,经过透镜后的光线过主光轴的一点。
(1)在图中①画出b经透镜后的光线;②标出右侧焦点F的位置;③标出物距u______;
(2)AB经透镜所成的像是______(选填“倒立”“正立”)、______(选填“放大”“等大”“缩小”)的______(选填“实”“虚”)像。
29.(2022·广东韶关·八年级期末)夏天的雨后,小草的叶子上有雨滴,透过这些雨滴,可以清晰地看到下面叶子的叶脉。这时,雨滴相当于一个 ______(选填“凸透”或“凹透”)镜,看到的是叶脉 ______立、______(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像。
30.(2022·广东揭阳·八年级期末)如图是投影仪的简化结构图。请在图中画出入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及再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光路图。
31.(2022·广东·平远县平远中学八年级期末)如图所示,MN为凸透镜的主光轴,A为蜡烛,A′为蜡烛在光屏上所成的像,根据透镜成像规律画出凸透镜及其焦点的位置。
32.(2022·广东揭阳·八年级期末)小红同学用图1所示器材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让一束平行于主光轴的光射向凸透镜,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______的光斑,如图2所示,则该透镜的焦距为______cm,通过实验观察可知,在用图3中左边的蜡烛通过凸透镜不可能形成的像是______(选填图3的字母序号)。
33.(2022·广东·汕头市金平区金园实验中学八年级期末)如图所示,小李用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和光屏进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凸透镜的焦距为12 cm。
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移动光屏,能在光屏承接到一个倒立、______、清晰的实像。日常生活中_____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当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会变短,烛焰的像会向______(选填“上”“下”“左”或“右”) 偏离光屏中心。
34.(2022·广东湛江·八年级期末)在“探究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将透镜固定在光具座50cm刻度处,所用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
(1)为了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应调节凸透镜、光屏和蜡烛,使它们的中心的位置大致在______;
(2)当把蜡烛放到20cm刻度处时,移动光屏可得到一个倒立、______(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
(3)当把蜡烛移到35cm刻度处时,移动光屏可得到一个清晰的像。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这三种光学仪器正常使用时,原理与这种成像规律相同的是______。若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移动凸透镜,______(选填“可以”或“不可以”)在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
(4)随着实验的进行,蜡烛会慢慢消耗,光屏上烛焰的像将______(选填“向上”或“向下”)移动;
(5)若有一只苍蝇落到凸透镜上,则光屏上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成完整的烛的像。
35.(2022·广东云浮·八年级期末)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中,小明发现如果用蜡烛作为光源时火焰会飘忽不定,像与物对比难判定等问题。小明和老师、同学一起对实验装置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创新点如图所示:光具座上凸透镜所在位置为零刻度,数值向左、向右依次增大;在标有均匀格子的面板上制作字母“A”状LED灯替代蜡烛;光屏上标有同样的均匀格子。
(1)请分析创新后实验装置的优点:
①可以直接读出物距以及______;
②光屏上成像更清晰、______;
③从标有均匀格子的光屏上可以准确得出像与物的______关系。
(2)已知凸透镜的焦距f=10cm,由图可知,在右边光屏上会成______、______、______像。
36.(2022·广东·东莞市光明中学八年级期末)晓雯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时进行了如下操作并得到了相关结论。
(1)当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位置如图甲所示时,观察到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cm。
(2)晓雯做了4次实验,所得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请将所缺的实验数据和像的性质补充完整。
实验序号
物距u/cm
像距v/cm
像的性质
1
40
13
①______
2
20
20
②______
3
③______
40
倒立、放大的实像
4
6
无
正立、放大的虚像
(3)晓雯做第2次实验时,凸透镜上落了一只小虫,则光屏上所成的烛焰的像为______(选填“完整的像”或“不完整的像”)。
(4)晓雯做第3次实验时,由于实验时间较长,蜡烛燃烧变短,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______半部分。如果想让像成在光屏中央,可以将凸透镜向______移动。(均选填“上”或“下”)
(5)若将一个眼镜片放在凸透镜和烛焰之间,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将光屏向左移动,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则该眼镜片是______(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的镜片。
(6)另一小组实验时对图中的装置进行了改进,将蜡烛换成带有“F”字样的LED灯,在光屏上贴上方格纸,如图乙所示。请写出改进后的优点______(一条即可)。
37.(2022·广东佛山·八年级期末)同学们在实验室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如图甲,老师让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凸透镜的焦距f=______cm;
(2)实验前,需调整蜡烛火焰、凸透镜及光屏三者的中心,使其大致在同一高度上、实验过程中,蜡烛燃烧后变短了,光屏上所成的像将向______移动。若保持蜡烛、光屏的位置不动,将凸透镜向______移动适当距离,像将向光屏中央靠近;(均选填“上”或“下”)
(3)小海同学所用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若将凸透镜放在光具座刻度50cm处位置不变,把蜡烛放在刻度10cm处,利用此时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制成的光学仪器是_____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保持光屏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向右移动一段距离后,为了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在凸透镜左侧附近安装一个焦距适当的______(选填“凸透镜”或者“凹透镜”),这与______(选填“近视眼”或者“远视眼”)的矫正相似;
(4)实验表明,焦距一定的某个凸透镜,是成实像还是虚像、放大还是缩小、正立还是倒立,主要跟______有关。
38.(2022·广东茂名·八年级期末)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如图1所示,一束平行于凸透镜主光铀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了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由图可知,凸透镜对光线具有______作用,该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cm;
(2)点燃蜡烛后,调节烛焰中心、______中心和光屏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其目的是______;
(3)将蜡烛移至光具座上35cm刻度线处,在凸透镜位置不变时,要在光屏上成消清晰的像,光屏应向_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境方向移动,才能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
(4)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上都得不到像。请你指出一条可能的原因:______。
39.(2022·广东韶关·八年级期末)小明和小红进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
(1)为了测出所用凸透镜的焦距,小明将透镜对着太阳,如图甲所示,移动白纸位置直到白纸上出现最小最亮的点,测量出该点到透镜光心距离即为焦距。小红指出小明的操作中存在的错误是 _____,改正错误后,小明用正确方法测出凸透镜焦距为10cm;
(2)为了使得蜡烛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小明认为应该使烛焰中心、光屏中心和凸透镜的中心位于 _____而小红则认为只要将烛焰中心、光屏中心和凸透镜光心调至如图乙所示的一条倾斜直线上即可。在进行多次实验比较后,发现 _____的方法更为合理。
(3)正确操作的前提下,当蜡烛、透镜和光屏调至图丙位置时,光屏上恰好出现了清晰的像,该像为倒立、_____(缩小/放大/等大)的实像;若保持丙图中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动,将凸透镜移至 _____cm时,光屏上再次出现清晰的像;
(4)实验时,光屏上已经得到了蜡烛清晰的像,一位同学用手指捏住凸透镜防止其移动,则光屏上 _____(有没有)手指的像或影子,光屏上蜡烛的像 _____(完整/不完整)。
(5)当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时,保持蜡烛和凸透镜位置不变,取一只与原实验中焦距相同但镜面直径较小的凸透镜,替代原来的凸透镜再次实验,所成的像与原来的像相比,变 _____(亮/暗)了。
(6)实验完成之后,小红将小丽同学的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如图丁所示,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得模糊了,将光屏向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适当距离后,光屏上的像再次清晰,则小丽同学的眼睛为 _____(近视眼/远视眼)。
40.(2022·广东汕头·八年级期末)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调整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___________;
(2)调整物距u,测量对应的像距v,数据如表所示。根据表中数据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_cm;
u/cm
60
30
20
15
13
……
v/cm
12
15
20
30
45
……
(3)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所示,观察到光屏上有烛焰清晰的像(像未画出),该像是______(填“正立”、“倒立”)、___________(填“放大”、“缩小”、“等大”)的实像,生活中的______(填“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
(4)实验过程中由于蜡烛燃烧变短,烛焰在光屏上的像将向________移动,为了使烛焰的像再次成在光屏中央,应将凸透镜向________移动。(两空均填“上”或“下”)
41.(2022·广东·平远县平远中学八年级期末)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明的实验步骤如下.
(1)如图甲所示,用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f=_______cm;
(2)某次实验过程中光屏上能成清晰的像,当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烛焰的像位于光屏中心的_______(“上方”或者“下方”);
(3)如图乙所示,保持蜡烛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36cm刻度线处,则人眼在_______(选填“1”“2”或“3”)处能观察到蜡烛的像;
(4)实验得到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发现在图丙中蜡烛A通过凸透镜不可能形成的像是_______(选填“B”“C”“D”或“E”);
(5)将凸透镜置于蜡烛与光屏之间,且蜡烛与凸透镜之间的距离为12cm,则像距可能为下列哪个______
A.25cm B.18cm C.15cm D.10cm
(6)小明在用同样的器材进行实验时,发现光屏上出现的像只有中间清晰,两侧却较模糊,他只对凸透镜进行了调整,就在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像,他的调整是______
A.左右适当移动凸透镜 B.上下适当移动凸透镜
C.适当扭转凸透镜 D.更换焦距合适的凸透镜
42.(2022·广东广州·八年级期末)小莉同学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实验过程中,当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如图所示时,在光屏上可得到一个______清晰的像(填写下列选项字母),若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______cm处,光屏上能再次呈现清晰的像;
A.正立放大
B.倒立放大
C.倒立缩小
(2)实验中将蜡烛从图处逐渐远离凸透镜,物距u随时间t的变化图像如图甲所示,则如图乙所示的图像中,像距v随时间t的大致变化图像正确的是______;
(3)如图所示,保持蜡烛的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16cm处,人眼能观察到蜡烛的像,像是图中的______(选填“A”“B”“C”或“D”)。
43.(2022·广东·红岭中学八年级期末)小明用凸透镜、蜡烛、光屏和光具座等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如甲图所示,让一束平行光正对着凸透镜,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由此可得出该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cm;
(2)如乙图所示,把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将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调到_______。当蜡烛移至35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倒立、_______(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据此原理,人们制成的光学仪器是______;
(3)当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时,保持透镜的位置不变,要使屏上的像变大些,应将蜡烛______透镜,将光屏______透镜。(选填“靠近”或“远离”)
44.(2022·广东·连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八年级期末)在学完凸透镜成像规律后,小滨选择了一块焦距未知的凸透镜,对凸透镜成像特点作了进一步探究。
(1)为了测量凸透镜焦距,他让一束平行光正对射向该凸透镜,调节光屏位置直到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该点即为凸透镜的___________。他测出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2)实验时应将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中心调节到同一高度,目的是___________;
(3)如下图所示,蜡烛在图示位置时,光屏上呈现出清晰的像,则此时烛焰所成的像是___________(选填“缩小”“等大”或“放大”)、倒立的实像,生活中的___________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如果使烛焰沿主轴向左移动,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则光屏应向_____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且移动的距离_____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4)接着小滨又用红色的发光二极管按“F”字样镶嵌在白色不透明方格板上代替烛焰作为光源。将光源“F”放在距该透镜处,其大小如下图甲所示,调整后,在光屏上得到清晰像,再用遮光罩将凸透镜的上半部分遮住,在光屏上所成像可能是下图乙四幅图中的___________。
45.(2022·广东揭阳·八年级期末)在“重阳节”到来之际,小航送给奶奶一个放大镜,奶奶借助这个放大镜能够细致欣赏邮票上的图案,如图所示。此时奶奶看到的是一个___________、放大的虚像。为了模拟上述现象,小航利用一个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蜡烛和光具座等器材进行实验。他先将蜡烛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线处,如图所示,接下来他应将凸透镜放置在光具座上的A、B、C三点中的___________点处,然后再从透镜的___________(选填“左”或“右”)侧用眼睛观察蜡烛烛焰的像。该像__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用光屏承接到。
46.(2022·广东潮州·八年级期末)小涵和同学一起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如图所示
(1)由图甲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cm,实验前,应调节凸透镜、蜡烛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______。
(2)小明经调节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的像,小明用不透明的纸挡住透镜上半部分,则光屏上所成的像__________(选填“完整”或“不完整”);如果像的位置偏高,如图乙所示为了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应把蜡烛向__________(选填“上”或“下”)调。
(3)调节好蜡烛的高度后,她把蜡烛从图中位置移到C点处,此时光屏上的像很模糊,为了得到清晰的像,应把光屏向______移动(选填“左”或“右”),这次成的是______立的实像。(选填“正”、“倒”,“放大”、“缩小”、“等大”)
(4)如图乙所示,若将烛焰位于透镜左侧D位置时,所成的是______立、______的______像(选填“正”“倒”,“放大”、“缩小”、“等大”,“虚”、“实”)
(5)如果保持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把光屏向右移动一小段距离时,要想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该在凸透镜和蜡烛之间放置适当的______(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才能实现,______(选填“近视”或“远视”)眼就是利用这种透镜矫正的。
47.(2022·广东河源·八年级期末)小海同学用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
(1)他们用平行于主光轴的光射向凸透镜,在凸透镜后方10cm的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点,这个点叫做凸透镜的________,凸透镜对光线起________作用;
(2)当蜡烛与该凸透镜的距离如图所示时,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实像。________(选填“投影仪”、“照相机”或“放大镜”)就是利用这种成像规律工作的。此时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把蜡烛和光屏的位置对调,光屏上得到的像是________(选填 “放大”、“等大”或“缩小”)的;
(3)小海发现一个小飞虫飞落在凸透镜上,此时光屏上的像将________(选填“没有变化”“变得不完整”或“完整但变暗”);
(4)实验中,蜡烛在原来的位置越烧越短,则像在光屏上的位置会________(选填“往下移”、“不变”或“往上移”)。
48.(2022·广东惠州·八年级期末)小惠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如图是利用太阳光测凸透镜焦距的方法,其中操作最合理的是_______。
A.B.
C.D.
(2)小惠测出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接着按如图安装器材,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_______。
(3)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50cm的刻度处,蜡烛从如图所示位置,移到光具座35cm刻度处,在光屏上成_______、_______的实像,此成像的特点与_______原理相同(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这时若将蜡烛和光屏位置互换,光屏上_______再次得到烛焰清晰的像(选填“能”或“不能”)。
49.(2022·广东湛江·八年级期末)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如图甲所示,一束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在光屏上形成了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由图可知,凸透镜对光线具有______作用,该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cm;
(2)在图乙中为了能使像清晰地成在光屏的中央,要调整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______。移动蜡烛和光屏,当蜡烛和凸透镜处于图乙位置时,要使光屏上恰好能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_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移动,我们生活中的______(选填“放大镜”、“照相机”或“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3)如图丙所示,蜡烛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45cm刻度线处,则人眼在______(选填“A”、“B”或“C”)处能观察到蜡烛的像,像是图丁中的______(选填“1”、“2”、“3”或“4”);
(4)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时,同组同学不小心用手指尖摸到凸透镜,此时光屏上______。(选填“会有指尖的像”、“会出现指尖的影子”或“烛焰的像变暗了一些”)
50.(2022·广东汕头·八年级期末)阅读短文,解答问题。
智能手机
在信息量猛增的今天,智能手机(Smartphone)是信息交流的必备工具。
智能手机除了具备手机的通话功能外,还具备了PDA的大部分功能,特别是个人信息管理以及基于无线数据通信的浏览器,GPS和电子邮件功能。可以下载应用程序、音乐、图片视频等等。
移动互联时代,智能手机的使用,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但也有研究人员认为,频繁使用智能手机可能导致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手机在使用过程中,蕴含着许多的物理知识,小华同学学了物理知识后,对手机的一些功能进行了科学探究。
(1)有电话呼入时,通常我们听到手机发出的提醒音乐,该声音是通过______传入人耳;接听时,我们可以辨别打电话的人,这是因为不同的人发出声音的______不同;在某些场合,把手机设置为静音状态,这是在______减弱噪声;
(2)手机扫描二维码,相当于给二维码照了一张照片,如图甲是手机扫描物品上的二维码,二维码中各个区域对各种色光的反射能力______(选填“相同”、“不相同”),当二维码超出手机上设定的方框时,物品不动,把手机______(选填“ 靠近”、“远离”)物品;
(3)近期流行的“自拍神器”给旅行者自拍带来方便。如图丙所示,与直接拿手机自拍相比,利用自拍杆可以增大物距,__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人像的大小,从而取得更好的拍摄效果;
(4)小华用手机的“微距照相”功能,拍摄小蚂蚁,小蚂蚁的像比蚂蚁还大,此时手机离蚂蚁3cm,则手机镜头焦距可能为______;
A.1cm B.2cm C.5cm
(5)小华妈妈每天坚持用“微信运动”来记步,如图乙为她在12月12日的步行情况。按照正常成年人的身体指标和通常的步伐及频率,下列估测符合实际的是______ 。
A.步行后心跳一次的时间大约为4s B.步行的平均速度大约为10m/s
C.当天走过的路程大约为6000m D.小华妈妈的质量大约为10096g
参考答案:
1.B
【解析】
由题意可知u=20cm,v=30cm;因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则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得
30cm>2f
f<20cm<2f
联立以上两式可解得
10cm
故选B。
2.B
【解析】
当物距大于一倍焦距f时,凸透镜成倒立的实像,且物距越小,像距越大,成的像也越大;所以将蜡烛从二倍焦距外的地方逐渐向凸透镜的焦点靠近的过程中,像距逐渐变大,像逐渐变大。
故选B。
3.C
【解析】
装满水的烧瓶相当于是凸透镜,根据题意知道,在墙壁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说明是实像,由图知道,像距大于物距,即物距大于焦距小于二倍焦距,像距大于二倍焦距,由凸透镜成像规律知道,此时成的应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4.C
【解析】
A.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故A不符合题意;
BC.照相机照相时,同学们应站在透镜的两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B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D.凸透镜成实像时,物体越靠近透镜,像越远离透镜,成的像会变大,所以想让成的像变大,镜头应靠近同学们,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A
【解析】
A.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故A正确;
B.照相机是利用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实像的规律制成的,因此,“扫入”二维码时镜头和二维码的距离大于二倍焦距,故B错误;
C.二维码本身不发光,不是光源,故C错误;
D.当扫描黑白相间的条纹时,黑色条纹吸收所有光线,故黑色条纹不反射色光,而白色条纹能够反射所有色光。故D错误。
故选A。
6.B
【解析】
A.摄像头的成像原理与照相机相同,则摄像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A错误;
B.根据凸透镜的动态成像规律,物近像远像变大,当侧后方车靠近摄像头时,物距变小,像距变大,则显示屏上车的像变大,故B正确;
C.光的三原色为红、绿、蓝,则屏上的彩色画面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故C错误;
D.普通后视镜是凸面镜,其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而电子后视镜利用的是凸透镜成像,其原理是光的折射,两者的原理不相同,故D错误。
故选B。
7.D
【解析】
A.放大镜利用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凸透镜使物体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的原理来工作,所以用放大镜看地图,地图到放大镜的距离应小于一倍焦距才能放大图像,故A错误;
B.汽车两侧的后视镜是凸面镜,可以使物体成正立、缩小的虚像,从而扩大视野,故B错误;
C.使用照相机照相时,要使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照毕业大合照时,师生应站在距镜头大于二倍焦距的位置,故C错误;
D.由于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阳光通过凸透镜会会聚于一点,使该点的温度升高,可以点燃纸屑,故D正确。
故选D。
8.B
【解析】
A.扫描二维码时二维码是亮的,这是因为二维码反射的光造成的,自身不能发光,所以二维码不是光源,故A错误;
BC.手机镜头相当于照相机,成倒立缩小实像,所以扫描时二维码要位于摄像头二倍焦距以外,故B正确C错误;
D.手机镜头成实像时,物距变小,相距变大,像变大。所以当二维码靠近摄像头时,物距变小,影像传感器上的像变大,故D错误。
故选B。
9.D
【解析】
AB.把蜡烛放在凸透镜前30cm处,光屏上可接收到倒立缩小清晰的像,所以30cm>2f,即f<15cm,故AB错误;
CD.凸透镜成倒立缩小清晰的像时,像距满足
所以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30cm,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10.D
【解析】
A.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当物距与像距相等时,物体放在了二倍焦距的地方,由图像可知,当物距为16cm时,物距与像距相等,故可得焦距应为8cm,故A错;
B.当u=12cm时,物体是放在了一倍焦距到二倍焦距之间,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故B错;
C.当u=20cm时,物体是放在了二倍焦距以外,所成的像是倒方缩小的实像,应用是照相机,故C错;
D.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像与物体移动的方向是相同的,像的大小随物距的增大而会减小,故D正确.
11.A
【解析】
AB.将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10cm处时,在另一侧距凸透镜10cm处的光屏上出现了一个与烛焰等大的清晰像,说明
则图中凸透镜的焦距为
若保持物距不变,更换一个焦距为8cm的凸透镜后,此时物距在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光屏要想呈现一个清晰的像,需要将光屏移至大于二倍焦距的位置,所以要使屏远离透镜。故A符合题意,B不符合题意;
C.蜡烛和光屏的位置对调,并不会改变像距和物距,此时更换的凸透镜的焦距为8cm,因此光屏上得不到清晰的像,故C不符合题意;
D.光屏与蜡烛在透镜同一侧时,光屏无法承接蜡烛的像,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2.B
【解析】
圆柱体的右边Q在f和2f之间,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圆柱体的左边P在2f以外,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当u>f时,物距减小,像距变大像变大.右边的像距比左边的像距远,符合要求的只有图B.
13.ABD
【解析】
A.摄像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光经过摄像头成像利用的是光的折射,故A错误,符合题意;
B.光通过摄像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与照相机的成像特点相同,故B错误,符合题意;
CD.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刷脸”时,面部应位于摄像头两倍焦距之外,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ABD。
14.CD
【解析】
A.蜡烛在甲位置时,物距是45cm,物距大于二倍焦距,在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A错误;
B.蜡烛在丁位置时,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与放大镜成像原理相同,故B错误;
C.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变大,像变大,蜡烛在乙向丙位置移动过程中,物距始终大于1倍焦距,光屏上成实像,物距减小,像距变大,像变大,故C正确;
D.实验中,蜡烛越烧越短,根据光线过光心不改变方向,像向光屏的上方移动,故D正确。
故选CD。
15.AB
【解析】
A.透镜焦距10cm,由图可知,物距为30cm,像距为14cm,物距大于像距,此时光屏上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故A正确;
B.将蜡烛移到0cm处时,即将物远离透镜,为了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靠近凸透镜移动,故B正确;
C.只将蜡烛和光屏互换,根据光路可逆,物距为14cm,像距为30cm,物距小于像距,可以在光屏上得到清晰放大的像,故C错误;
D.用不透明的纸板将凸透镜下半部分遮住,光屏上的像依然完整,但会变暗,故D错误。
故选AB。
16.BD
【解析】
A.如图所示,物距大于像距,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此时物距大于2倍焦距,像距在大于1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属于照相机的原理,故A错误;
B.如图所示,物距,像距,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此时物距大于2倍焦距,像距在大于1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则
,
解得
故B正确;
C.近视眼镜是由凹透镜制成的,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在蜡烛和透镜之间放一个近视眼镜,会导致像距变大,所以光屏应远离凸透镜,即向右移动,故C错误;
D.将蜡烛移到20cm刻度线处,即此时物距变为30cm,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光路的可逆性,此时像距为40cm,需要将光屏右移到90cm刻度处即可,故D正确。
故选BD。
17.AC
【解析】
将平行光照射至凸透镜,在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这个光斑的位置就是焦点的位置,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即为焦距,故焦距为8cm。
A.当物距等于30cm时,物距大于两倍焦距,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故A正确;
B.当物距等于15cm时,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两倍的焦距之间,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故B错误;
C.当物距等于8cm时,物距等于一倍的焦距,光屏上不能成像,故C正确;
D.当物距等于16cm时,物距等于两倍焦距,在光屏上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故D错误。
故选AC。
18.BD
【解析】
B.由图可知,此时的物距为30cm,物距大于像距,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其应用是照相机,故B正确;
A.若凸透镜的焦距为8cm,由图可知物距u=30cm,大于2倍焦距,像距为20cm,像距位于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不能满足要求,故A错误;
C.保持透镜和光屏位置不同,移动蜡烛,此时应移动光屏,烛焰才可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故C错误;
D.由图知,此时像距小于物距,所以在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若将蜡烛和光屏互换位置,此时像距大于物距,根据光路的可逆性,此时应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D正确;
19. 倒立 放大 实
【解析】
[1][2][3]从图中可知,此时u
【解析】
[1]参照物一般选择与观察者相对静止的物体,空间站相对于航天员就是静止的,地球转的很快是以空间站为参照物。
[2]手机拍摄太空景色时,景色处于镜头二倍焦距以外,是照相机原理,照相机镜头是凸透镜。
[3]航天员是在空间站内部进行对话交流,空间站内部的大气环境是模拟地球大气环境的,所以声音还是通过空气传播。
21. 变长 实 靠近
【解析】
[1]由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玻璃瓶相当于一个柱面形凸透镜。当铅笔靠近瓶子的位置较近时,瓶子起到放大镜的作用,成正立放大的虚像,逐渐远离时,即逐渐靠近焦点,由凸透镜成虚像的规律可知,透过透镜会看到铅笔尖逐渐变长。
[2][3]到达某一位置时,铅笔尖忽然改变方向,成倒立的像和正立的像的分界点在焦点处,当“改变方向”后,此时的铅笔位于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的实像;当铅笔向远处慢慢移动的同时,物距变大,像距变小,因此人眼也要逐渐靠近玻璃杯。
22. 倒立 放大 实
【解析】
[1][2][3]由题意知,凸透镜的焦距为f=13cm,物距为u=21cm,则
f 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当物体位于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23. 大于 倒立 实
【解析】
[1]照相机拍照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像距大于焦距且小于二倍焦距,所以胶卷与镜头的距离应大于80mm。
[2][3]物距大于焦距时成倒立像,像能在胶卷上呈现,所以成倒立的实像。
24. 倒立 放大 投影仪
【解析】
[1][2]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是物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是像距。如图所示,物距小于像距,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则物距位于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像距位于二倍焦距以外,此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3]投影仪的成像原理是物距位于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像距位于二倍焦距以外,在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所以该原理应用在投影仪上。
25. 乙 甲 乙
【解析】
[1]在凸透镜成像中,正立的是虚像,倒立的是实像,故乙是实像。
[2]甲是放大镜成像原理,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3]乙成的是倒立的放大的实像,而投影仪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
26. 凸 倒 照相机
【解析】
[1]移动眼镜,在纸上会呈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说明老花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即是凸透镜。
[2][3]凸透镜成像规律之一: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实像,可知,老花镜可以使稍远处的窗户在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像,照相机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工作的。
27. 左 倒立 缩小 能
【解析】
[1][2][3][4]根据题意知道,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50cm的刻度处,将蜡烛移到光具座20cm刻度处,由于焦距为10cm,所以,物距等于
50cm-20cm=30cm
此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所成的像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由图知道,光屏距凸透镜
75cm-50cm=25cm
大于2倍焦距,所以,应将光屏向左移动,使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此成像的特点与照相机的原理相同。
[5]交换蜡烛和光屏的位置,根据光路具有可逆性知道,此时的物距等于原来的像距,像距等于原来的物距,则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28.
倒立 缩小 实
【解析】
(1)[1]①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沿直线传播方向不变,据此画出b经透镜后的光线。
②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凸透镜的焦点。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过焦点,据此标出右侧焦点F的位置。
③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叫物距。据此标出物距u,如下图所示:
(2)[2][3][4]由上图可知,AB经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像,因为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所以是实像。故AB经透镜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29. 凸透 正 放大
【解析】
[1]根据雨滴中间厚、边缘薄的形状可知,雨滴相当于凸透镜。
[2][3]透过雨滴观察下面叶子的叶脉时,叶脉在该“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则看到的是叶脉的正立、放大的虚像。
30.
【解析】
过焦点的入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的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过平面镜的入射点垂直镜面作出法线,因为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45°,则入射角为90°-45°=45°,则反射角也为45°,在法线右侧作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
31.
【解析】
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连接蜡烛A和像A′即为过光心的光线,与主光轴的交点即为凸透镜的位置。从蜡烛A做一条平行主光轴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过焦点,且在A′处会聚成像。如图所示
32. 最小、最亮 10.0 B
【解析】
[1]让一束平行于主光轴的光射向凸透镜,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最小、最亮的光斑即为焦点。
[2]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即为焦距,分度值为1cm,故焦距为10.0cm。
[3]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此时物和像在凸透镜同一侧,凸透镜成倒立的放大的或者缩小的实像,不可能有正立的实像,故B不可能凸透镜成的像,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33. 放大 投影仪 上
【解析】
[1]如图所示,物距
u=49cm-34cm=15cm
凸透镜的焦距为12cm,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大于二倍焦距。
[2]投影仪的成像原理是物距位于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像距位于二倍焦距以外,与图示的成像原理相同。
[3]蜡烛变短了,根据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可知,烛焰的像会向上移动,偏离光屏中心。
34. 同一高度 缩小 投影仪 可以 向上 能
【解析】
(1)[1]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应调整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成像在光屏的中心。
(2)[2]当把蜡烛放到20.0cm刻度处时,此时的物距为30.0cm,而凸透镜的焦距是10.0cm,此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移动光屏可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
(3)[3][4]当把蜡烛移到35.0cm刻度处时,此时的物距为15.0cm,而凸透镜的焦距是10.0.cm,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的成像原理是物距在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与这种成像规律相同,若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移动凸透镜,由于光路具有可逆性,当物距在二倍焦距以外时,在光屏上依然可以成清晰的像,此时像距在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4)[5]实验时间过长时,蜡烛将会消耗,物体向下移动,根据经过光心的光线的传播方向不变可知,像将向上移动。
(5)[6]若有一只苍蝇落到凸透镜上,遮住凸透镜的一部分,还有另外的部分光线,经凸透镜折射会聚成完整的像,只是折射光线减少,会聚成的像变暗,但光屏上依然可以成完整的像。
35. 像距 稳定 大小 倒立 放大 实
【解析】
(1)[1]凸透镜所在位置为零刻度,向左、向右可以直接读出物距以及像距。
[2]LED灯替代蜡烛的优点是光屏上成像更清晰、稳定。
[3]由标有均匀格子的面板(光屏)可以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2)[4][5][6]由图可知物距为15cm,像距为30cm,即,,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36. 10.0 倒立缩小的实像 倒立等大的实像 13 完整的像 上 下 远视 实验现象更明显,便于观察(合理即可)
【解析】
(1)[1]当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位置如图甲所示时,观察到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由图可知,物距为
像距为
此时物距和像距相等,由此可知此时物距、像距、焦距存在如下关系
则凸透镜的焦距为
(2)[2]第一组实验中,物距为40cm,像距为13cm,即物距大于二倍焦距,像距位于一倍焦距二倍焦距之间,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知,此时像的性质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3]第二组实验中,物距等于像距等于20cm,则有物距等于像距等于二倍焦距,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知,此时像的性质是倒立、等大的实像。
[4]根据凸透镜成像中光路的可逆性可知,第三组实验中像距为40cm,与第一组实验的物距相等,由此可知第三组实验中的物距与第一组实验中的像距是相等的,即第三组实验中的物距为13cm。
(3)[5]凸透镜上落了一只小虫,会影响像的明暗程度,但不会影响像的完整性。故光屏上所成的烛焰的像为完整的像。
(4)[6][7]第3次实验时,由于实验时间较长,蜡烛燃烧变短,蜡烛的烛焰的中心下移了,由于烛焰中心、凸透镜的光心和烛焰中心的像三者在同一直线上,故左边的烛焰中心下移,凸透镜的光心不变,要想三者依然在同一直线上,烛焰的像只能向上半部分移动。如果想让像成在光屏中央,需要将凸透镜的光心向下移动。
(5)[8]若将一个眼镜片放在凸透镜和烛焰之间,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此时物距没有变,将光屏向左移动,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则像距变短了,说明焦距变短了,焦距变短的原因是透镜的折光能力变强了,所以放置的镜片是凸透镜,所以是远视镜片。
(6)[9]另一小组实验时对图中的装置进行了改进,将蜡烛换成带有“F”字样的LED灯,在光屏上贴上方格纸,改进后的实验现象更明显,便于观察像的性质。
37. 10.0 上 下 照相机 凸透镜 远视眼 物距
【解析】
(1)[1]图甲中,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到一点,说明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光屏上得到的最小、最亮的光斑便是凸透镜的焦点,所以焦距
f=20 .0cm﹣10.0cm=10.0cm
(2)[2]实验过程中,蜡烛燃烧后变短了,根据通过光心的光线方向不变,可知,光屏上所成的像将向上移动。
[3]若保持蜡烛、光屏的位置不动,根据通过光心的光线方向不变,可知,将凸透镜向下移动适当距离,像将向光屏中央常靠近。
(3)[4]由于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当物体在10cm处时,物距为
50cm﹣10cm=40cm
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这是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5][6]保持光屏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向右移动一段距离后,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的特点,像也会向右移动,若光屏不动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则应在凸透镜左侧附近安装一个焦距适当的凸透镜将光线会聚一下,这与远视眼的矫正类似。
(4)[7]实验中,通过改变物距的大小,观察像的特点,所以焦距一定的某个凸透镜,是成实像还是虚像、放大还是缩小、正立还是倒立,主要跟物距有关。
38. 会聚 10.0 凸透镜 使像成在光屏中央 远离 物距等于1倍焦距
【解析】
(1)[1][2]一束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了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说明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此时光斑到透镜光心的距离为焦距,该凸透镜的焦距为10.0cm。
(2)[3][4]点燃蜡烛后,调节烛焰中心、凸透镜中心和光屏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其目的是使像成在光屏中央,便于观察成像情况。
(3)[5]蜡烛移至光具座上35.0cm刻度线处,物距为15.0cm,物体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像成在二倍焦距以外,即像距大于20.0cm,故光屏应向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
(4)[6]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上都得不到像,可能的原因:物距等于1倍焦距,不能成像;或物距小于1倍焦距,成虚像,像不能成在屏上;或烛焰中心、凸透镜中心和光屏中心没有在同一高度;或像距太大光具座长度不够。
39. 凸透镜没有正对太阳光 主光轴 小明 放大 65 没有 完整 暗 近视眼
【解析】
(1)[1]由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知道,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会会聚到焦点上,所以实验中应使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由图甲知道,小明的操作中存在的错误是凸透镜没有正对太阳光。
(2)[2][3]为了使得蜡烛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应该使烛焰、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可以将烛焰和光屏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上;因为如果按照小红的方法进行实验,由于物距和像距是一条斜线,不容易测量物距和像距的大小。
(3)[4]由图丙知道,此时的物距为15.0cm,像距为30.0cm,由于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所以,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5]根据光路可逆知道,当物距为30.0cm时,像距为15.0cm,此时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即将凸透镜移至65.0cm时,光屏上再次出现清晰的像。
(4)[6][7]用手指捏住凸透镜时,由于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故此时成虚像,则在光屏上不能成像,又因为整个物体发出的光虽有一小部分被挡住,但总会有一部分光通过凸透镜而会聚成像,所以,光屏上没有手指的像或影子;由于透镜的一小部分被遮住,因此折射出的光线与原来相比减少了,但像仍完整,仅亮度会变暗。
(5)[8]用另一只与原实验中焦距相同但镜面直径较小的凸透镜,替代原来的凸透镜再次实验,经凸透镜的光线变少,所成的像与原来的像相比,比原来暗。
(6)[9]小红将小丽同学的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得模糊了,将光屏向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适当距离后,说明像推迟会聚了,根据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可知,该眼镜为凹透镜,凹透镜可以矫正近视眼。
40. 同一高度 10 倒立 放大 投影仪 上 下
【解析】
(1)[1]为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应调节凸透镜、光屏、烛焰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2)[2]由表中数据可知,物距等于像距,所以此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物距等于2倍焦距,即
2f=20cm
所以f=10cm。
(3)[3][4][5]由图可知,物距为
u=50.0cm-35.0cm=15.0cm
物距大于1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应用此原理制成的。
(4)[6][7]光屏上成倒立的实像,蜡烛燃烧变短,烛焰在光屏上的像会向上移动,为了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由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可知,凸透镜向下移动。
41. 10.0 上方 2 C A C
【解析】
(1)[1]凸透镜的焦距是凸透镜中心到焦点的距离,由图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2)[2]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烛焰会向下移动,由于经过光心的光线的传播方向不变,从烛焰发出的过光心的光线将上移,则烛焰的像将位于光屏中心的上方。
(3)[3]蜡烛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36cm刻度线处时,物距
此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像与物在同侧,则人眼在2处能观察到蜡烛的像。
(4)[4]当凸透镜成实像时,像都是倒立的,而当凸透镜成虚像时,像都是正立的,因此由丙图可知,C是实像,不可能是正立的,故蜡烛A通过凸透镜不可能形成的像是C。
(5)[5] (5)将凸透镜置于蜡烛与光屏之间,且蜡烛与凸透镜之间的距离为12cm,物体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像应在二倍焦距以外,故像距大于20cm,则像距可能为25cm,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6)[6]发现光屏上出现的像只有中间清晰,两侧较模糊,说明中间部分的物距此时正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两侧部分的物距大于或小于中间部分的物距,故适当扭转凸透镜,使凸透镜与光屏平行,就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2. B 65 C D
【解析】
(1)[1]由题知,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如图甲所示物距
像距
则有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故选B。
[2]若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要在光屏上能再次呈现清晰的实像,根据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则此时物距应等于原来的像距,即物距为30cm,所以需要移动透镜至45cm刻线处。
(2)[3]当物距大于焦距时,凸透镜成的是实像,将蜡烛从此时位置逐渐远离凸透镜,物距变大,则像距变小,但像距不是均匀减小的,且最终在f
(3)[4]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如图所示,保持蜡烛的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16cm处,则此时物距u=6cm,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43. 10.0 同一高度 放大 投影仪 靠近 远离
【解析】
(1)[1]让一束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了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由图甲知道,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
60.0cm-50.0cm=10.0cm
所以凸透镜的焦距是10.0cm。
(2)[2]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调整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是为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心。
[3][4]当蜡烛移至35cm刻度线处,则物距小于2f,大于f,则可在光屏上得到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像距大于2f之间,根据这个原理制成了幻灯机和投影仪。
(3)[5][6]由于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越大,像距越小,成的像也越小;物距越小,像距越大,成的像也越大。所以,当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时,保持透镜的位置不变,要使屏上的像变大些,应减小物距,增大像距,即应将蜡烛靠近透镜,光屏远离透镜移动。
44. 焦点 使像呈现在光屏中央 放大 投影仪 左 大于 D
【解析】
(1)[1]一束平行光正对射向该凸透镜,经过凸透镜折射后会相交于主光轴,调节主光轴上光屏位置到相交的点,会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即凸透镜的焦点。
(2)[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为了使像呈现在光屏的中央,应该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3)[3][4]由图可知,凸透镜在40.0cm处,蜡烛在25.0cm处,此时物距为
u=40.0cm-25.0cm=15.0cm
而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物距大于一倍焦距且小于两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生活中投影仪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5][6]将烛焰沿主轴向左移动,此时的物距
即物距增大了,相距减小,要想在光屏上仍然得到清晰的像,光屏也应该像左移动才行;此时的像距大于物距,则光屏移动的距离应该大于3cm。
(4)[7]将光源“F”放在距该透镜30cm处,即物距为30cm,而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物距大于两倍焦距,在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用遮光罩将凸透镜的上半部分遮住,只是减少了部分折射光线,光屏上依然成完整的像。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45. 正立 C 左 不能
【解析】
[1]小航奶奶借助这个放大镜能够细致欣赏邮票上的图案,如图所示。物体放在凸透镜一倍焦距之内,此时奶奶看到的是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
[2][3]为了模拟上述现象,小航利用一个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蜡烛和光具座等器材进行实验,他接下来他应将凸透镜放置在光具座上的C三点,让透镜到蜡烛的距离小于10cm,即物体放在一倍焦距之内;然后再和看放大镜一样,从透镜的左侧用眼睛观察蜡烛烛焰的像。
[4]由于放大镜成的是虚像,不能成在屏上,该像不能用光屏承接到。
46. 11 同一高度 完整 上 右 倒立、放大 正立 放大 虚 凹透镜 近视
【解析】
(1)[1]由图甲知道,焦点距离光心
41cm-30cm=11cm
所以此凸透镜的焦距为11cm。
[2]实验前,应调节凸透镜、蜡烛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这样才可以成像在光屏的中心。
(2)[3]若遮住凸透镜的上半部,物体上任一点射向凸透镜的下半部,经凸透镜折射后,照样能会聚成像,像的大小不发生变化,仍在光屏上所成的像是完整的。
[4]由图乙知道,像的位置偏高,为了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应把蜡烛向上调节,使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3)[5][6]由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道,把蜡烛移到C点处,此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为了得到清晰的像,应把光屏向右移动,此时物距大于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4)[7][8][9]若将烛焰位于透镜左侧D位置时,由凸透镜成像规律知道,此时物体处于一倍焦距之内时,成的是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且物像在同一侧。
(5)[10][11]把光屏向右移动一小段距离,要想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则应使像向右移动,所以,需在凸透镜和蜡烛之间放置对光线有发散作用的适当凹透镜,通过凸透镜的光线比以前会聚得要晚了;所以,近视眼是利用这种透镜矫正的。
47. 焦点 会聚 照相机 放大 完整但变暗 往上移
【解析】
(1)[1][2]用平行于主光轴的光射向凸透镜,在凸透镜后方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点,这个点叫做焦点,说明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
(2)[3][4]由图可知,物距为
50.0cm-20.0cm=30.0cm
像距
65.0cm-50.0cm=15.0cm
物距大于2倍焦距,像距大于1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把蜡烛和光屏的位置对调,此时的物距相当于原来的像距,根据光路可逆可知,光屏上得到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3)[5]小飞虫落在凸透镜上,会挡住部分光,但其它部位仍能够折射光线而成原来物体清晰的像,由于光线少了一点,稍变暗,仍然能够看到一个完整的清晰的蜡烛的像,小飞虫落在凸透镜上,在1倍焦距之内,落在凸透镜上的虫子不会成在光屏上。
(4)[6]实验中蜡烛在原来的位置越烧越短,根据光线过光心不改变方向,所以像在光屏上的位置会往上移。
48. C 同一高度 倒立 放大 投影仪 能
【解析】
(1)[1]利用太阳光测凸透镜焦距时,凸透镜应正对太阳光,白纸应与凸透镜所在面平行,故可知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2)[2]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使它们大致在同一高度上。
(3)[3][4]由题意可知,将蜡烛移到光具座35cm刻度处时,此时物距为15cm,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故此时在光屏上所成的像为倒立、放大的实像。
[5]因此时所成的像为倒立、放大的实像,故成像特点与投影仪的成像特点相同。
[6]此时若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互换,由光路的可逆性可知,光屏上能再次得到烛焰清晰的像。
49. 会聚 10.0 同一高度 远离 投影仪 B 4 烛焰的像变暗了一些
【解析】
(1)[1][2]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根据焦距的定义,由甲图可知
f=60.0cm−50.0cm=10.0cm
(2)[3]实验中,为了保证实验顺利进行,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应大致在同一高度。
[4][5]由乙图可知,物体在一倍二倍焦距之间,故光屏应在二倍焦距之外,即光屏此时应远离凸透镜;此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利用这一原理制作了投影仪、放映机。
(3)[6][7]凸透镜焦距为10cm,使蜡烛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45cm刻度线处,这时的u=9cm,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因像与物同侧,故人眼应在B处观察到蜡烛的像,像是图丙中的4。
(4)[8]当手不小心摸到凸透镜时会遮挡部分透镜,烛焰发出的光有一部分被遮挡,经过透镜折射成像时,烛焰的像会比不遮挡时暗一些。
50. 空气 音色 声源 不相同 远离 减小 B C
【解析】
(1)[1]我们听到手机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
[2]辨别不同人的声音是因为不同的人发声的音色不同。
[3]把手机设为静音状态,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的。
(2)[4]二维码不同地方,颜色不同,则其对各种色光的反射也不同。
[5]手机拍照时,当二维码超出手机设定的方框时,应将手机远离物品,即物距变大了,成像变小,才能在指定的方框内成像。
(3)[6]与直接拿手机自拍相比,自拍杆能增大镜头与人的距离,即增大物距,那么所成的像会变小,自拍的相片效果更好。
(4)[7]微距照相时,所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物距为3cm,那么
f<3cm<2f
即
1.5cm
(5)[8]A.通常情况下,人1s内的心跳为1次,而运动后,心跳会加快,故A不符合题意;
B.人步行的速度一般为1.1m/s,故B不符合题意;
C.由图乙知,妈妈这天的步数为10096,而成年人的步宽一般为0.5m,所以当天走过的路程大约为6000m,故C符合题意;
D.题目中的10096指的是步数,而成年人的质量一般60kg,即60000g,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初中物理第六章 质量和密度第2节 密度同步练习题: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第六章 质量和密度第2节 密度同步练习题,共47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节 质量练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节 质量练习题,共16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节 透镜课后测评: 这是一份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节 透镜课后测评,共3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如图所示,请将光路图补充完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