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3《现代诗二首》(课件+教案)
展开3* 现代诗二首
教学目标
1.认识“巢、苇”等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能说出诗中描绘的景物和画面,感受秋晚江上的美景、花牛的悠闲。
3.感知诗歌的表达形式,仿写诗歌。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和画面,感受秋晚江上的美景、花牛的悠闲。
教学难点
1.赏析重点诗句,体味诗歌的语言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2.感知诗歌的表达形式,仿写诗歌。
教学策略
认写字词
本课要求认识6个生字。
第一首诗中有2个生字:“巢”和“苇”。“巢”字可组成词语“鸟巢”,“苇”字可组成词语“芦苇”,然后结合图片帮助学生理解两个字的字义。另外,“巢”字是翘舌音,不要读成平舌音。
第二首诗中有4个生字。教师可指导学生结合口诀记忆字形。“罗”字可用“夕阳西下”来记忆;“眠”字可用“眼(目)中有民众”来记忆;“霸”字可用“改革风雨路,日月不停歇”来记忆;“占”字可用“一口咬掉上下边”来记忆。“霸、占”的教学,也可以组成词语“霸占”识记、理解。
朗读指导
这两首诗语言优美,层次清晰,教学中,要将朗读贯穿诗歌教学的全过程,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反复朗读,边读边想象,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画面美。
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再引导学生读出轻重缓急的变化。《秋晚的江上》中“尽管是倦了”可读得低沉轻柔些,表现出疲倦之感;“双翅一翻”语速可读得稍快些,体现归鸟动作的利落;读“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时,声音可稍高一些,语速可稍快一些,表现出诗人见到夕阳映红芦苇的惊奇、喜悦。《花牛歌》中“压扁了一穗剪秋罗”可读得稍重些、慢些,表现花牛的沉重,以及花牛压扁剪秋罗的些许惋惜;“小尾巴甩得滴溜溜”可读得轻快、俏皮些,表现出花牛的顽皮、悠闲。
阅读理解
《秋晚的江上》描写了秋江傍晚,余晖浸染的绚丽美景。《花牛歌》则描绘了一幅花牛在草地上闲暇惬意的生活图景。两位诗人通过优美的文字、独特的意境,带给我们生动的画面和美的感受。
教学《秋晚的江上》时,可先让学生找找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说说这些景物构成的画面,然后想象归鸟、日落画面,感受秋晚江上的美景。《花牛歌》层次清晰,画面感强,教学时可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想象花牛不同的活动画面,想象画面上出现了哪些景物,然后用自己的话描述草地中花牛的活动画面,感受花牛的自由、悠闲。
迁移运用
《花牛歌》由四节组成。每一节语言形式相同,读起来朗朗上口,将花牛自由、俏皮、悠闲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教学时引导学生仿照这首诗写一写其他的动物,可以写一首诗,也可以写一两个小节,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而定,不作统一要求。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教学课件。
2.搜集课文相关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学生准备:1.课前自学生字,朗读课文。
2.搜集诗人刘大白和徐志摩的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回忆积累,谈话导入
1.提问:同学们,从古至今,有很多的文人墨客为秋天写下了精彩的诗歌,请回忆一下,你都知道哪些与秋天有关的诗句呢?
预设: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2.导入:是啊,在不同诗人的笔下,秋天有忧愁,有思念,有赞美……秋天是多姿多彩的,从古至今有很多诗人对秋天都是情有独钟的,今天我们来学习第3课《现代诗二首》,其中的第一首诗就是描写秋天的。它就是诗人刘大白的《秋晚的江上》。(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通过回忆有关秋天的诗句,检验学生的知识积累情况,同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块二 品读课文,想象画面
活动1 学习第一首现代诗——《秋晚的江上》
(一)解诗题:诗歌的题目“秋晚的江上”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
预设:秋晚——时间
江上——地点
这首诗描写的是秋天傍晚时江上的景色。
(二)介绍作者刘大白。
生平简介:刘大白(1880—1932),原名金庆棪,后改姓刘,名靖裔,字大白,别号白屋。浙江绍兴人。与鲁迅先生是同乡好友,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史家。
主要成就:新诗运动的重要倡导者之一。
主要作品:《旧梦》《白屋说诗》等。
过渡:了解了作者,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诗人笔下那独特的景色。
(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圈出生字。
2.出示生字“巢、苇”,指名认读,并分别组词,结合图片记忆。
3.理解“芦苇”的意思。
芦苇: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在水边,叶子披针形,茎中空,光滑,花紫色。
4.学习多音字“尽”。
归巢的鸟儿,
尽(jǐn)管是倦了,
还驮着斜阳回去。
尽(jìn)力 山穷水尽(jìn)
(四)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
2.学生带着对秋景的喜爱之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
归巢的/鸟儿,
尽管/是/倦了,
还驮着/斜阳/回去。
双翅一翻,
把斜阳/掉在江上;
头白的/芦苇,
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3.读完了这首诗歌,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预设:
我看到了倦鸟归巢,驮着斜阳飞渡,江边的芦苇在夕阳的映衬下格外美丽。
(五)深入品读,理解诗意。
1.品读第一小节。
(1)朗读第一小节,圈出这一小节描写的景物。说一说这一小节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预设:
景物:鸟儿、斜阳。
画面:傍晚的江面上,夕阳西下,倦鸟归巢。
(2)提问:鸟儿要干什么?是什么样的状态?
预设:
鸟儿要归巢。
倦了,疲倦,劳累的状态。
(3)提问:“斜阳”是什么意思?“驮”字突出了什么?
预设:
“斜阳”就是夕阳,快要落山的太阳。
“驮”字突出了鸟的疲倦、劳累的状态。
(4)小结:倦鸟归巢、夕阳西下,这本来是大自然中最平常不过的景象,可是作者却说它是驮着斜阳回去,把原本看似没有关联的事物联系到了一起,这就体现了诗人巧妙的构思,将鸟在夕阳下飞翔的情景写得富有诗意。
(5)指导朗读第一小节。
“尽管是倦了”可读得低沉轻柔些,表现出疲倦之感。
(6)齐读第一小节。
2.品读第二小节。
(1)自由读第二小节,说一说这一小节描写了哪些景物,再描述一下描写的画面。
预设:
景物:倦鸟、斜阳、江、芦苇。
画面:夕阳的余晖点染了江面,也点染了芦苇。在一瞬间,白了头的芦苇也变成红颜了。
(2)引导:诗人原本只注意江上的飞鸟和照在飞鸟身上的夕阳,但随着飞鸟双翅的一翻,才注意到夕阳在江面上的倒影。这夕阳的倒影好像是从鸟翅上掉下来的一样。请大家演一演鸟儿,做一做“双翅一翻”的动作,想象鸟儿“把斜阳掉在江上”的画面。从“翻”和“掉”这两个字,你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
不说落日沉入江心,而说落日被鸟翅翻掉在江里,这是极富表现力的。它使夕阳沉入江心这一瞬间的景象更出神入化了。同时,鸟翻双翅,抖落斜阳,也体现了飞鸟摆脱重负、追求自由的精神。
(3)提问:“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两种颜色的对比有什么表达效果?
预设: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头白的芦苇”呈现“红颜”是夕阳的余晖映照的结果。夕阳的余晖点染了江面,也点染了芦苇。一瞬间,白了头的芦苇也变成红颜了。白红两种对比鲜明的颜色相衬,更突出江面上的风景之美。
小结:白头的芦苇,因为夕阳的映照,似乎被打扮成了一个漂亮的女孩子,这是多么奇妙的想法呀!
(4)指导朗读第二小节。
“双翅一翻”可读得稍快些,体现归鸟动作的利落;读“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时,声音可稍高一些,语速可稍快一些,表现出诗人见到夕阳映红芦苇的惊奇、喜悦。
(六)再读诗歌,感受诗情。
1.指名朗读,读出诗的节奏、读出感情。
2.课件出示倦鸟驮阳、双翅翻动、斜阳掉江、苇妆红颜四幅图,感受画面美。想一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预设: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诗中写诗人在秋天傍晚时所看到的情景,这好比一幅画,在画面上的事物是动的,而不是静的,这些景物在作者笔下都有了生命,归巢的鸟儿驮着斜阳,斜阳让雪白的芦苇有了一瞬间的红颜,多么美妙的诗句,多么美好的意境。此时此刻,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正在江边欣赏着这幅美景,请同学们拿起书来,再次朗读这首诗,共同感受秋晚江上的美景。
活动2 学习第二首现代诗——《花牛歌》
(一)过渡:刚刚我们一起欣赏了一幅秋晚江上的美丽画卷,下面我们来读一首徐志摩描写花牛的诗。(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徐志摩。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诗人。1921年赴英国剑桥留学,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1923年参与成立新月社。1931年因飞机失事去世。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等。
(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圈出生字。
2.出示4个生字,指名认读,并给生字组词,指导结合口诀记忆字形。
罗——夕阳西下。
眠——眼(目)中有民众。
霸——改革风雨路,日月不停歇。
占——一口咬掉上下边。
3.理解词语。
剪秋罗:石竹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被细毛。夏秋开花,产于中国北部或中部,栽培供观赏,全草药用。
偷渡:偷偷通过封锁的水域或区域,现多指偷越国境。本课指太阳悄悄地落山了,说明时间过得很快。
(四)品读诗歌,理解诗意。
1.自由读课文,读完想一想:这首诗歌一共描绘了几幅画面?分别是什么?画面上出现了哪些景物?
预设:
诗歌一共描绘了四幅画面,分别是花牛在草地里坐、花牛在草地里眠、花牛在草地里走和花牛在草地里做梦。
画面上的景物有花牛、草地、剪秋罗、白云、太阳、西山的青峰。
2.分小节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然后用自己的话描述草地中花牛的活动画面。
预设:
一头可爱的肥肥的花牛,身上白一块、黑一块的,好像穿着花棉袄。它一屁股坐在草地里,重重的身体把一穗美丽的剪秋罗压扁了。花牛吃饱了,挺着圆鼓鼓的肚子,打了个哈欠,躺在草地里睡大觉。它那雪白的大肚子占领了大片草地,就像天上的白云占领了半个天空。花牛睡醒了,便在草地里慢悠悠地行走,那小尾巴有节奏地晃悠着,左一下,右一下,真有趣。傍晚时分,花牛睡在草地里做起了美梦,这时太阳已经悄悄地从西山滑落下去了。
3.从“压扁”和“霸占”这两个词可以看出什么?
预设:
可以看出花牛的无拘无束。
4.从“小尾巴甩得滴溜溜”我们可以感受到什么?
预设:
我们可以感受到花牛的自由自在和快乐。
5.这首诗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预设:
这首诗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花牛在草地上悠闲自得的情景,给人以无限的遐想。把花牛人格化,给诗文平添了一丝情趣、一丝生机。
(五)再读诗歌,感受花牛的悠闲。
1.指导朗读:“压扁了一穗剪秋罗”可读得稍重些、慢些,表现花牛的沉重,以及对花牛压扁剪秋罗的些许惋惜;“小尾巴甩得滴溜溜”可读得轻快、俏皮些,表现出花牛的顽皮、悠闲。
2.这首简短的小诗,我们要边读边想象,才能入情入境,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想象花牛“坐、眠、走、做梦”四幅画面,读出花牛的可爱顽皮、悠闲自在。
3.学生练读,男女生比赛读。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预设:
本文通过对花牛在草地上活动的情景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逐。
设计意图
通过朗读,指导学生依据文本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感悟诗歌想象奇、意境美、情感真的特点,同时,孩子们的情感通过读表现得淋漓尽致。利用多媒体课件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器官,帮助学生充分感受诗句的意境,在头脑中形成画面,体悟诗人要表达的感情。
板块三 仿照形式,练习表达
1.默读《花牛歌》,说说这首诗在形式及写法上有哪些特点或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2.学生谈自己的发现。
预设:
(1)每节第一行均以文字相近的诗句起首——“花牛在草地里坐”“花牛在草地里眠”“花牛在草地里走”“花牛在草地里做梦”,用简单明朗、轻快活泼、一咏三叹的诗句形式,读起来朗朗上口。(结构一致)
(2)用词讲究,动词用得很准确,“压”“霸占”“甩”“偷渡”这些表示动作的词语的使用,既准确又形象。同一个意思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这样就不显得单调和重复。
3.仿照这首诗的形式和写法,写一写其他动物。可以写一首诗,也可以写一两个小节,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而定,能写多少写多少。
预设:
(1)蜗牛歌
蜗牛在牛棚上爬,
留下了一道湿滑的脚印。
蜗牛在树荫下眠,
柳树给他送来阵阵凉风。
蜗牛在草地里爬,
爬向远方的水塘、田园。
蜗牛在草地里做梦,
梦里吃到了最鲜美的叶子。
(2)小狗歌
小狗在花丛里叫,
打扰了蚂蚁的午觉。
小狗在花丛里跑,
蹭脏了蝴蝶的花袄。
小狗在花丛里跳,
踢翻了七星瓢虫的瓢。
小狗在草丛里睡觉,
夕阳悄悄躲进了西山腰。
设计意图
仿写诗歌,丰富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创作诗歌的热情。
板书设计
学生课堂活动卡
课 题 | 现代诗二首 | 用 时 | 5~6分钟 | ||
活动内容 | 阅读思考:说说诗歌中描绘了哪些景物,并简要写写你读了诗歌后的感受。 | ||||
诗歌 | 描绘的景物 | 阅读感受 | |||
《秋晚的江上》 |
|
| |||
《花牛歌》 |
|
| |||
★活动建议
1.反复朗读诗歌,把诗歌读正确、读通顺。
2.在熟读的基础上,圈画出诗歌中的景物,再想象一下诗歌描绘的画面。
3.小组之间可以相互交流阅读诗歌的感受。
学生课前预学案
课 题 | 现代诗二首 | 时间建议 | 10~15分钟 | |
预 学 内 容 | 熟读课文 | 默读两遍、朗读三遍,读通、读顺诗歌。 | ||
预习字词 | 1.补全本课生字的音节。 ____áo w____ ____uó m____ b____ ____àn 巢 苇 罗 眠 霸 占 2.选择能组成词语的字,打“√”。 (巢 窠)穴 芦(韦 苇) (罗 萝)列 (霸 灞)主 睡(岷 眠) (占 站)领 3.选词填空。 A.驮 B.渡 C.翻 D.甩 ( )斜阳 ( )双翅 ( )尾巴 ( )青峰 4.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斜阳:__________________ 一瞬:__________________ 红颜:__________________ 霸占:__________________ | |||
内容感知 | 1.《秋晚的江上》描绘了________、________、江面、________等景物,构成了秋天黄昏的美丽景象。 2.《花牛歌》写花牛在草地里________、在草地里________、在草地里________、在草地里________的情景。 | |||
资料搜集 | 徐志摩,现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家,是________派代表诗人,代表作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 |||
阅读质疑 | 1.《花牛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读了课文,我还要在上课时努力弄懂下面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