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九年级数学上册第24章解直角三角形24.3锐角三角函数第1课时教案新版华东师大版
展开24.3 锐角三角函数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正弦、余弦、正切的概念;
2.熟练运用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进行有关计算.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正弦、余弦、正切的概念.
【教学难点】
用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进行有关计算.
课前准备
无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牛庄打算新建一个水站,在选择水泵时,必须知道水站(点A)与水面(BC)的高度(AB).斜坡与水面所成的角(∠C)可以用量角器测出来,水管的长度(AC)也能直接量得.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锐角三角函数
【类型一】 正弦函数
如图,sinA等于( )
A.2 B. C. D.
解析:根据正弦函数的定义可得sinA=,故选C.
方法总结:我们把锐角A的对边a与斜边c的比叫做∠A的正弦,记作sinA.即sinA==.
【类型二】 余弦函数
在Rt△ABC中,∠C=90°,AB=13,AC=12,则cosA=( )
A. B. C. D.
解析:∵Rt△ABC中,∠C=90°,AB=13,AC=12,∴cosA==.故选C.
方法总结:在直角三角形中,锐角的余弦等于这个角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值.
【类型三】 正切函数
如图,在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组成的网格中,△ABC的三个顶点均在格点上,则tanA=( )
A. B.
C. D.
解析:在直角△ABC中,∵∠ABC=90°,∴tanA==.故选D.
方法总结:在直角三角形中,锐角的正切等于它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值.
探究点二:求三角函数值
如图,在△ABC中,∠C=90°,点D在BC上,AD=BC=5,cos∠ADC=,求sinB的值.
解析:先由AD=BC=5,cos∠ADC=及勾股定理求出AC及AB的长,再由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解答.
解:∵AD=BC=5,cos∠ADC=,∴CD=3.在Rt△ACD中,∵AD=5,CD=3,∴AC===4.在Rt△ACB中,∵AC=4,BC=5,∴AB===,∴sinB=== .
方法总结:在不同的直角三角形中,要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分清它们的边角关系,结合勾股定理是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
如图,在△ABC中,AD是BC上的高,tanB=cos∠DAC.
(1)求证:AC=BD;
(2)若sinC=,BC=36,求AD的长.
解析:(1)根据高的定义得到∠ADB=∠ADC=90°,再分别利用正切和余弦的定义得到tanB=,cos∠DAC=,再利用tanB=cos∠DAC得到=,所以AC=BD;(2)在Rt△ACD中,根据正弦的定义得sinC==,可设AD=12k,AC=13k,再根据勾股定理计算出CD=5k,由于BD=AC=13k,于是利用BC=BD+CD得到13k+5k=36,解得k=2,所以AD=24.
(1)证明:∵AD是BC上的高,∴∠ADB=∠ADC=90°.在Rt△ABD中,tanB=,在Rt△ACD中,cos∠DAC=.∵tanB=cos∠DAC,∴=,∴AC=BD;
(2)解:在Rt△ACD中,sinC==.设AD=12k,AC=13k,∴CD==5k.∵BD=AC=13k,∴BC=BD+CD=13k+5k=36,解得k=2,∴AD=12×2=24.
三、板书设计
锐角三角函数
1.正弦的定义
2.余弦的定义
3.正切的定义
4.求三角函数值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直角三角形为主线,力求体现生活化课堂的理念,让学生在经历“问题情境——形成概念——应用拓展——反思提高”的基本过程中,体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感受探究的乐趣,使学生在学中思,在思中学.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过程,深化理解,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来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教师是通过对学生参与学习的启发、调整、激励来体现自己的引导作用,对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合作交流的能力起着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