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件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件第1页
    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件第2页
    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件第3页
    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件第4页
    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件第5页
    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件第6页
    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件第7页
    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件第8页
    还剩2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教学演示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教学演示课件ppt,共3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儒家VS法家,秦孝公与商鞅,睡虎地秦简部分条文,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三字经,儒家社会引领者,法家社会督促者,铸刑书,韩非子法治,九章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礼”的本质是异,用来显示社会中各等级之间的差异,也就是说,贵与贱、尊与卑、长与幼、亲与疏的各色人等之间,必须遵守各自的行为规范。
    《乐记》认为,音乐源于人心之动。“感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而把音乐演奏起来,加上拿着“干戚羽旄”等道具的舞蹈,就成为“乐”了。音乐能反映人的喜怒哀乐,一个国家的音乐是民心的象征,所以通过“审声”可以知音,通过“审音”可以知乐,而通过“审乐”可以知政。也就是说,音乐和国家的政治兴衰密切相关。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礼记·乐记》
    前536年,郑国子产“铸刑书”,把刑法浇注在金属器皿上,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随后晋国大夫赵鞅“铸刑鼎”,郑国邓析做“竹刑”,成文法纷纷出现。
    《左传》昭公六年记载“郑人铸刑书”,由于郑国执政者子产是一位卓越的改革者,他“铸刑书于鼎”,打破了“临事制刑,不豫设法”“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春秋左传正义》昭公六年 ) 的旧传统,对贵族们任意“化无罪为有罪,变有罪为无罪”的擅断权是一种剥夺。 晋国以叔向为代表的旧贵族势力激烈反对。叔向说:“今吾子相郑国,……铸刑书……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左传》昭公六年 ) 对于叔向的谴责,子产坚定地回答说 :“吾以救世也。” 就是在大变动的时代潮流面前,顺应社会的发展趋向。 这实质是一场新旧势力的权力之争。
    《左传》记载“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意为法律如果不公布的话,它的威力是无穷尽的。夏商周时期颁行的刑书上只有刑名、刑种的规定,而无确切的罪名,刑书刻在竹简上,由贵族掌握施行。贵族依据传统的观念及社会道德、风俗习惯去加以解释。贵族认为刑律越秘密越好,决不能让国人知道。这样才有利于贵族随意处置老百姓,增加统治恐怖和神秘。 “刑不上大夫”,西周法律有明显的阶级性质。据《周礼小司寇》,贵族犯罪可受特殊处理,即所谓八议: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大夫犯了罪,如在五刑范围之内,不必派司法官吏对其加以捆绑羁押,而令其自己请罪;如属于重大犯罪,也不必派司法官吏对其施以死刑,而令其跪拜自裁。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礼记·曲礼》王之同族有罪不即市。 ——《周礼·秋官·小司寇》
    “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 ——《左传·昭公六年》
    法治:中国古代法治有着“法自君出”的特点,突出君主的无上权威,皇帝的言行就是法律,所以,法家的“法治”是“君权之上”、“国权至上”的法治。
    礼教:即礼仪教化,礼教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乐文化,因其重视名份,又称名教,即以名为教。礼教思想统治影响中华民族两千余年。对名教系统的破坏行为称为"僭越"。
    儒家与法家之争是德治与法治之争,实质是在春秋战国王室衰微,大国争霸,礼崩乐坏情况下,诸侯国君们寻求理想治国道路之争。
    德治:中国古代的治国理论,是儒家学说倡导的一种道德规范,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要求统治者以身作则,注意修身和勤政,充分发挥道德感化作用;重视对民众的道德教化,“为政以德,德主刑辅”。
    孔子,曾任鲁国大司寇,掌管刑狱、纠察
    韩非子,战国儒家集大成者荀子的弟子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章句下》“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nòu),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孟子·梁惠王上》
    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材料一: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候,一匡天下”。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材料二:孟子提出“定于一”, 尊新王。“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 ——据《论语》《孟子》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孔子与孟子主张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异同的原因
    相同:实现国家统一,恢复礼乐制度。不同:孔子主张复兴周王朝;孟子主张由推行仁政的诸侯建立新的王朝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天下战乱,民心思定。春秋时期,周王室仍有影响力,孔子对周天子抱有期望;战国时期,诸侯纷纷称王,而子对周王室不再抱有幻想。
    许慎《说文解字》释为"灋fǎ,解廌兽也,似牛,一角,古者决讼,令触不直者"。 "灋fǎ":一是公平裁判、明断曲直,乃是我国古代先哲赋予"灋"字的基本涵义;二是"灋fǎ "代表了人民心底的向往:"灋fǎ"应该对任何人公平如水,如遇不平,就应该坚决除去。
    中国古代裁决法律的神兽——獬豸(xiè zhì)。相传黄帝曾用这一能明辨是非曲直的神兽来决断疑狱。古代法庭上用它来辨别罪犯,它会攻击无理者使其离去。
    法:法治,韩非子主张"立法于君",“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法不阿贵”。术:君主统治的手段。内容包括任免、考核、赏罚各级官员的手段。势:主要指君王手中的权势、权威即君主统治所依托的权力和威势。
    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
    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故吾以彊(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
    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史记·商君列传》
    圣人治国,只要能使国家强盛,就不沿用旧的法度;只要有利于人民,就不遵守旧的礼制。
    公元前359年,商鞅以《法经》为蓝本,制定《秦律》6篇,历史上称为“改法为律”。律字原意指定音的竹笛,后来也指音乐的旋律、节拍,主要含义是稳定。商鞅用“律”字代替了“法”字,主要是为了阐明法律的稳定性和普遍适用性,把法律解释为一种稳定的必须普遍遵守执行的条文。
    或与人斗,缚而尽拔其须眉,论何也?当完城旦。士伍甲斗,拔剑伐,斩人发结,何论?当完为城旦。——《睡虎地秦简》
    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这些竹简长23.1~27.8厘米,宽0.5~0.8厘米,内文为墨书秦隶,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秦律十八种:共202简,位于墓主身体右侧,简长27.5厘米,宽0.6厘米。 包括《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工律》、《工人程》、《均工》、《徭律》、《司空》、《置吏律》、《效》、《军爵律》、《传食律》、《行书》、《内史杂》、《尉杂》、《属邦》等18种,律名或其简称写于每条律文尾端,内容涉及农业、仓库、货币、贸易、徭役、置吏、军爵、手工业等方面。
    盗采人桑叶,赃不盈一钱,何论? 赀(罚)徭三旬(三十天)。
    完城旦(无期徒刑,筑城),以黥城旦诬(诽谤)人,何论?当黥。
    《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
    甲□(盗),臧直(值)千钱,乙智(知)其□,受分臧不盈一钱,问乙可(何)论?同论。
    甲□(盗)不盈一钱,行乙室,乙弗觉,问乙论可(何)□(也)?毋论。其见智(知)之而弗捕,当赀一盾。
    甲□(盗)钱以买丝,寄乙,乙受,弗智(知),乙论可(何)□(也)?毋论。
    士五(伍)甲□(盗)一羊,羊颈有索,索直(值)一钱,问可(何)论?甲意所□(盗)羊□(也),而索系羊,甲即牵羊去,议不为过羊。
    「誉适(敌)以恐众心者,翏(戮)。」「翏(戮)者可(何)如?生翏(戮),翏(戮)之已乃斩之之谓□(也)。」
    甲盗窃,赃值一千钱,乙知道甲盗窃,分赃不满一钱,问乙应如何论处?与甲同样论处。
    甲盗窃不满一钱,前往乙家,乙没有察觉,问乙方如何论处?不应论罪。如系知情而不加捕拿,应罚一盾。
    甲盗钱用以买丝,把丝寄存在乙方处,乙收受了,但不了解盗窃的事,乙方如何论处?不应论罪。
    士伍甲盗窃一只羊,羊头上有绳,绳值一钱,问应如何论处?甲所要偷的是羊,绳是拴羊的,甲就把羊牵走了,不应以超过盗羊议罪
    赞扬敌人而动摇军心的人,应戮。什么叫戮?先活着刑辱示众,然后斩首。
    秦朝的刑罚种类大致有8大类30余种。包括死刑、肉刑、流放刑、徒刑、笞刑、羞辱刑、经济刑、株连刑。秦朝的死刑主要有(1)绞刑。(2)枭首。(3)腰斩。是将犯罪人拦腰斩断的酷刑。(4)磔(zhé)。是将犯罪人支解分尸的酷刑。(5)车裂。就是用马车拉扯,将犯罪人身体扯裂而处死的残酷处刑方式。(6)戮。陈尸示众。戮刑是既剥夺犯罪人生命又加以侮辱的刑罚。秦朝的戮刑有两种方式,一是先戮后杀,二是先杀后戮,即戮尸。(7)弃市。是在闹市之中将犯罪人当众处死的刑罚。(8)族刑。族刑也称夷三族,即将犯罪人三族以内的亲属全部一同处死的酷刑。(9)具五刑。是对应处族刑的主犯同时施以黥刑、劓刑、斩趾等肉刑后再处死的酷刑。
    “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群禁。”——李斯
    妻悍而夫殴笞之,非以兵刃也,虽伤之,毋罪。妻殴夫,耐为隶妾(终身为官府服役)。子贼杀伤父母,奴婢贼杀伤主、主父母妻子,皆枭其首市。父母殴笞子及奴婢,子及奴婢以殴笞辜死,令赎死(交纳钱物而免除死罪)。——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
    董仲舒《决狱》曰:甲夫乙将船,会海风盛,船没溺流死亡,不得葬。四月,甲母丙即嫁甲,欲皆何论?或曰:甲夫死未葬。法无许嫁,以私为人妻当弃市。议曰:臣愚以主《春秋》之义,言夫人归于齐,言夫死无男有更嫁之道也。妇人无专制擅恣之行,听从为顺,嫁之者归也。甲又尊者所嫁,无淫行之心,非私为人妻也。明于决事,皆无罪名,不当坐。
    董仲舒《决狱》曰:甲父乙与丙争言相斗。丙以佩刀刺乙,甲即以杖击丙,误伤乙。甲当何论?或曰:殴父也,当枭首。论曰:臣愚以父子至亲也,闻其斗,莫不有怵怅之心。扶杖而救之,非所伊欲诟父也。《春秋》之义,许止父病,进药于其父而卒。君子原心,赦而不诛。甲非律所殴父,不当坐。
    汉代的统治思想有什么特点?
    外儒内法(儒表法里),即表面上推崇儒家思想,但是实际操作上依赖法家的思想,往往是儒法结合、儒法互济。儒学讲究伦理教化,而法家重在政令刑罚,这两种思想在汉代时彼此糅杂,形成了互补的统治术。
    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其事异域,其用一也,不可以不相顺,故君子重之也。——《春秋繁露·精华》圣人之道,不能独以威势成政,必有教化。——《春秋繁露·为人者天》
    宣帝来自民间,比较注重实际,不过多考量意识形态,并以严法治理国家。宣帝的做法受到太子的质疑。 太子自幼长于深宫妇人之手,熟读四书五经,“柔仁好儒”。史载,太子看到宣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绳下”,因而建言日:“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 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西汉建立后,“约法三章”不再适应现实需要,新的法令条文不断增加,形成《九章律》。汉武帝时,《九章律》之外的“旁章科条”迅速增至359“章”,仅关于死罪的法律条文便有1000多条,“律令颇多,百有余万言”;具有法律意义的案例汇编越编越多,《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 三国魏初,沿用的“秦汉旧律”竟多达906卷,770余万宇,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每家有数十万字。 到魏明帝对,常用律例共有二万六千二百七十二条,七百七十三万余字,律例繁乱如此,人民一举手一动足都有遭遇被杀被罚的危险。魏明帝删节汉律令,制定《魏律》(治民)十八篇,《州郡令》(治地方官)四十五篇,《尚书官令》(治朝官)、《军中令》(治军)合一百八十余篇,比汉律令大为减省。
    北周武帝时期制定的《大律》“凡二十五篇”,制罪“二十五等”,定罪1537条,“条流苛密,比于齐(北齐)法,烦而不要”、宣帝“更峻其法”,导致“上下愁怨”、“内外离心”。 隋文帝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开皇初年两次“更定新律”,史谓《开皇律》。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将其作为制定《开皇律》的主要参考,并“采魏、晋刑典,下至齐、粱,沿革轻重,取其折衷”,成文“十二卷”。新律制罪二十等,度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以轻代重,化死为生”;定罪500条,删繁就简,比旧律减少死刑81条、流放刑154条、劳役刑等一千余条。唐朝官修史书评价《开皇律》“刑网简要,疏而不失”。 ——据《隋书》
    鉴于当时中央、地方在审判中对法律条文理解不一,唐高宗在永徽三年下令召集律学通才和一些重要臣僚对《永徽律》进行逐条逐句的解释,历时1年,撰《律疏》30卷奏上,与《永徽律》合编在一起,于永徽四年十月(公元653年)经高宗批准,将疏议分附于律文之后颁行。计分12篇,共30卷,称为《永徽律疏》也称《唐律疏议》。
    斋戒。主祭者须沐浴更衣,戒其嗜欲,以示诚敬。如皇太子主祭共需斋戒五日,前三日于别斋,后两日于正殿且需沐浴更衣,从享官员也需斋戒五日,其余近侍、监官、学官、学生等斋戒一宿即可。斋戒期间可照常办事,唯独“不吊丧问疾,不作乐,不判署刑杀文书,不行刑法,不预秽恶”。——白雪松:浅谈《大唐开元礼》中的释奠礼
    名词解释:中华法系 法系是法学上的用语,有时也称法族,是指由若干个国家的法律所组成的,具有共同历史渊源、共同制度内容、共同风貌特征以及共同话语体系的法律体系。自公元前2100年前后在两河流域形成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法系苏美尔法系以来,世界上已先后出现了埃及法系、印度法系、中华法系等众多的法律体系。 中华法系是指以中国古代伦理法为基础,以《唐律疏议》为代表的中国法律和仿照这种法律而制定的东亚、东南亚等封建国家法律的总称。 它的特点是突出成文法典,强调礼法结合,重视家族伦理,民法与刑法不分。 中华法系在唐朝臻于成熟,在宋元明清时期也有新的发展与变化,在清末修律以及民国初年从西方移植新的法律制度之后,逐渐解体。
    (1)中国古代法律自成体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 (2)法律以君主意志为转移。君主始终掌握国家最高立法权,皇帝不受任何法律的约束,皇权凌驾于法律之上,法律是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3)司法从属于行政,法治为人治服务。(4)法律以礼教为指导原则,礼法结合。(5)诸法合体,民刑不分,法律以刑为主,重刑轻民。
    唐朝宰相崔祐甫云:“能君之德,靖人于教化,教化之兴,始于家庭,延于邦国,事之体大。”显然,传统社会的家庭教化包括家风、家训、家法,它们在社会教化、国家治理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不仅关乎家庭之兴衰,也影响着社会秩序和社会风气。 唐代士人编撰家训的风气很盛。 杜甫作《宗武生日》,劝勉儿子:“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熟精文选理,休觅彩衣轻。” 韩愈劝诫子弟:“金璧虽重宝,费用难贮储;学问藏之身,身在则有余。” 元稹训诫子侄“佩服《诗》《书》,以求荣达”“千万努力,无弃斯须”古代训诫类蒙书之代表《太公家教》云:“事君尽忠,事父尽孝。礼闻来学,不闻往教……孝子事父,晨省暮参。” 柳玭(pín)《家训》云:“讲论家法,立身以孝悌为基,以恭默为本,以畏怯为务,以勤俭为法。” 朱仁轨《诲子弟言》云:“终身让路,不枉百步;终身让畔,不失一段。”
    朱柏庐(1627-1698)原名朱用纯,字致一,自号柏庐,江苏昆山人(今昆山市),明末清初江苏昆山县人。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子家训》仅524字,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篇家教名著。……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兄弟叔侄,需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lián)。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各州县做竖牌十面:凡不养父母时常忤逆者,牌书“不孝某人”。尊长无礼,牌书“不义某人”。偷鸡摸狗,牌书“做贼某人”。生事殴人,牌书“凶徒某人”。 ……各用大字钉于本犯门左,每会跪约听讲,街民不与往来。约长等劝令同约完成纳粮的任务,劝戒同约维护地方安定。 ——山西巡抚、刑部侍郎吕坤《乡甲约》
    每月朔望日,择宽洁公所,设香案。 届时县中文武官俱至,衣莽衣,礼生唱,序拜,行三跪九叩首礼。兴,退班,齐至讲所,军民人等,环立肃听。 礼生唱,恭请开讲,司讲生诣香案前,跪,恭捧圣谕登台,木铎老人跪,宣读毕。 礼生唱,请宣讲圣谕第一条(康熙“圣谕”及《大清律例》),司讲生按至讲毕而退。——清《仁寿县志》
    法律着眼于防范与惩处,教化着眼于教育与引导,二者相辅相成。
    乡约“圣谕十六条”和《圣谕广训》
    法律与教化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相辅相成)---中国古代“法礼结合”
    1.《左传》记载,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表明早期国家可能有了法律。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铸刑书”,把刑法浇铸在金属器皿上,制定了中国最早的成文法。据此可知,先秦时期A.法家法治思想成为当时治国共识 B.法律体系建立并走向完备C.礼法结合是国家治理的主要手段 D.国家治理日益走向规范化
    D.解析:由《禹刑》、《汤刑》、《九刑》到中国最早的成文法,这说明先秦时期中国已经注重通过法律来规范国家管理,故D正确;法治思想成为当时治国共识不符合史实,故A错误;法律体系走向完备也不符合史实,故B错误;材料体现不出礼法结合,故C错误。
    2.刘邦进入关中后,“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西汉建立后,刘邦令萧何制定汉律。萧何在秦律基础上进行修订,合为九章,称作《九章律》。这反映了A.汉初缺乏对秦亡教训的深思B.秦律与大一统国家治理相适应C.西汉延续了秦朝的治国理念D.汉初立法缺乏充足的思想资源
    B.解析:材料反映了在法律上汉承秦制,结合所学可知,其主要原因在于,秦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国家,其所创设的制度体系与大一统国家治理相适应,所以西汉很多方面沿用秦制,故选B;汉初统治者深刻吸取秦亡教训,采取休养生息的统治政策,故排除AC;材料不能说明汉初缺乏法律方面的思想资源,故排除D。
    3.“亲亲得相首匿”是西汉时期确立的刑罚适用原则,即在直系三代血亲之间和夫妻之间,除犯谋反、大逆外,均可互相隐匿犯罪行为,官府不予追究。这一现象表明当时A.血缘亲情关系逐渐淡化B.儒家纲常伦理渗入法律C.法家思想重新得到重用D.亲亲之间享有相同权利
    B.解析:材料“即在直系三代血亲之间和夫妻之间,除犯谋反、大逆外,均可互相隐匿犯罪行为,官府不予追究”体现的是儒家的纲常伦理对法律的影响,B正确;A说法与材料冲突,排除;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对法律的影响,并非是法家思想,C排除;D属于对材料的曲解,排除。故选B。
    4.唐代制定的法律条文比隋代旧律减大辟者九十二条,其余变重为轻的还有很多。但是却把谋反、谋大逆、大不敬、不孝、内乱等定位十恶,"特标篇首"。这体现出唐律A.保证了吏治的清明与高效B.基本精神是维护专制统治和封建伦理C.突显外儒内法的治国理念D.重视教化在治国理政中的积极性作用
    B.解析:唐代的法律虽然比隋朝减少了很多,也减轻了刑罚,但是却把“谋反、谋大逆”这种威胁专制统治和“大不敬、不孝”这种违背伦理的相关条文放在唐律所有条文的首篇,这表明唐律的基本精神是维护专制统治和封建伦理,故选B项;A项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外儒内法是古代中国一个重要的治国理念,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C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
    5.朱元璋选用深通法律的学者编订律令,经过缜密的商定,去繁减重,编成《大明律》,又为简化公文起见,于洪武十二年立《案牍减繁式》颁示各衙门,使公文明白好懂。由此可见,明初A.建立了完备的法律体系B.重视法令和吏治的建设C.以法治国成为上下共识D.有利于老百姓明晓律令
    B.解析:据材料可知,朱元璋选用深通法律的学者编订律令。经过缜密的商定,去繁减重,为使公文明白好懂,又于洪武十二年立《案牍减繁式》颁示各衙门,使公文明白好懂,这说明其“重视法令和吏治的建设”,B正确;材料只是体现朱元璋编订律令及简化公文等措施,而没体现法律体系完备,A错误;材料中未提及上下共识,仅体现朱元璋的措施,C项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颁示各衙门,使公文明白好懂”,并未涉及老百姓,因此D项错误。

    相关课件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图文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图文ppt课件,共4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CONTENTS,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儒家社会引领者,法家社会督促者,课堂检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示范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示范课ppt课件,共2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重点知识,时空观念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人教统编版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评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评课ppt课件,共2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秦汉与隋唐,宋元至明清,无为而治,礼法结合,法治的产生,顺应时代,《九章律》,法律与教化,《唐律疏议》,《大唐开元礼》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