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四年级上册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设计
展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的第二课。通过前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用强弱、高低、悦耳、刺耳等科学词语描述声音,也提出了很多和声音有关的想要探究的问题,本课围绕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进行研究、讨论,通过实验现象验证猜想,得出科学结论。通过本课学习,将突破本单元的核心概念——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完成课程标准中6.1.2举例说明声音因物体振动而产生。
本课共由四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聚焦,学生围绕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个话题,进行分析、推测,并提出自己推测的理由。
第二部分——探索:让不同的物体发出声音,并引导学生通过看、摸等方式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通过与物体不发声时的现象对比,总结出物体发声时的相同点。
第三部分——研讨: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分析讨论,最终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能尝试阐述竖笛发声的原因。
第四部分——拓展:了解我们人类发声的器官——声带,以及发声的原理。
本课是在学生初步感知声音后,通过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并对观察事实进行合理的假设性解释。本课是本单元后续学习的基础,只有确定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才能继续研究声音是怎样传播、人类是如何听到声音的,以及声音高低、强弱的变化等一系列相关内容。
【学生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并且能很好的进行小组合作。声音是学生生活中随时随地接触到的科学现象,比较熟悉,但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学生可能并不清楚。他们往往会认为敲击、碰撞、弹、拨等这些动作是物体发出声音的直接原因,会忽略掉物体发声时的本质原因。尤其很多发声的物体振动现象比较微弱,不容易被观察到。因此,在设计探究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只关注表象而无法聚焦物体发声本质的认知特点,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注重观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科学探究:
- 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状态,并记录下来。
- 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
科学态度:
- 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
- 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 科学技术随时随地都在影响这我们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难点:能从多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并形成合理推论。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1根固定在盒子上的皮筋、1面鼓、1把钢尺、1个音叉、几粒小米、1个装有水的水槽、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1根固定在盒子上的皮筋、1面鼓、1把钢尺、1个音叉、几粒小米、1个装有水的水槽、竖笛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聚焦
(教师播放一段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提问:同学们,你们听到什么声音?我们不时地听到各种声音,自己也能发出多种不同的声音。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板书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前概念调查,打破聚焦的局限性,快速聚焦本课主题。)
二、探索
探究活动一:橡皮筋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1.提问:看来,大家的想法不太一样,那么声音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吧!这是一根橡皮筋,你能让它发出声音吗?你准备怎样做?跟爸爸妈妈说一说你的想法,并请你拿出橡皮筋试一试吧!
2.你是这样做的吗?(播放橡皮筋实验视频)
3.皮筋发声时你看到了什么?请你重复实验几次,仔细观察橡皮筋发出声音时的状态和不发出声音时的状态有什么不同,并将橡皮筋发声时的现象用文字或示意图的方法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4.学生实验。
5.学生汇报。
你能用手势来表示橡皮筋发声时与不发声时的状态吗?希望大家认真观察,能找出发声与不发声时不同点。
6. 提问:
通过大家的汇报,你认为橡皮筋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哪些证据可以支持你的看法?(橡皮筋上下来回动发出声音。)(板书:橡皮筋上下来回动发出声音)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完善实验设计,培养学生诚实记录实验现象,以及从观察事实中的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的科学能力。)
探究活动二:其它物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 刚才同学们通过观察发现并推测,要让橡皮筋发出声音,必须要让橡皮筋动起来,那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是这样呢?现在我们准备用钢尺、鼓、音叉来试一试。你准备怎样让它们分别发出声音呢?请你和爸爸妈妈说一说。
- 学生猜测。
- 提问:你是这样想的吗?固定钢尺一端,拨动它的另一端使其发出声音;敲击小鼓,使其发出声音;手握音叉一头,用鼓槌敲击音叉上端使其发出声音。温馨提示:一定要敲击音叉的上端哦!(播放钢尺、鼓和音叉发声方法视频)
- 提问:钢尺、鼓和音叉发声时也在来回动吗?它们发声时动起来有什么不同?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我们明显的看到它们在动呢?
- 学生思考。
6谈话:钢尺、鼓和音叉发声时也在来回动,钢尺发声时动的明显,鼓和音叉发声时动的不明显。我们可以用手去摸或者放置轻巧物体,放入水中等方式。让我们一起看一看老师是怎样实验的吧!大家要认真观察老师的实验视频,仔细观察物体发声前、后的状态及发声情况,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将物体发声时的现象用文字或示意图的方法分别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上。(播放教师实验视频)
7.学生按照探究活动一,进行实验并记录观察到的结果。
8.学生交流自己实验发现。
9.师生小结:弹拨前钢尺不动,且不发声,弹拨后钢尺上、下动,且发出声音。钢尺停止动时,声音也随之停止。敲击鼓面和音叉前,鼓和音叉不动,也不发声。敲击后通过用手触碰或轻小物体的跳动都能感受鼓面和音叉在上下,左右动,且发出声音。它们停止动时,声音也随即停止。(教师板书:钢尺上、下来回动发出声音,鼓上、下来回动发出声音,音叉左右来回动发出声音)
10.教师讲解:我们把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这种往返运动称为振动。(补充板书:振动时)
11.大家思考一下:怎样让发声的音叉马上停止发出声音?
12.总结: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板书: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设计意图:借助其他物体使不明显的现象显现化,并用多种方法让不同种物体发声,寻找到物体发声时都会振动,振动停止声音消失的共同特性,明确物体发声的根本原因。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用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没有证据的观点不能轻易相信的科学态度。)
三、研讨
1.提问:通过本课的学习,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有哪些证据可以支持你的想法?(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物体不振动时不发出声音,发声时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现象也会消失。)
2.下面我们欣赏一段竖笛演奏。请你仔细观看,猜测一下,吹竖笛的时候是什么在振动?(学生只需要说出空气发生振动即可。)
(设计意图:强化振动是物体发出声音的根本原因,通过对竖笛发声原因的推测,拓展学生对振动的认识,意识到气体振动也可以发出声音,为下一节课做铺垫。)
四、拓展
1.提问:孩子们、其实,我们每个人的身上就有一个非常敏感、可以产生振动发出声音的器官,猜猜它在哪儿?(停顿10秒)是的,它就是我们的声带。同学们,你们知道声带是怎样发声的吗?阅读下面的资料,相信你一定能够找到答案。
原来当我们发声时,声带变紧,并快速振动,产生声音。
2.大家在生活中大部分应用语言沟通,而有的人喜欢高声讲话或大声唱歌,再加上不重视喉咙位置的医护,往往加重喉咙部位的不适,尤其是儿童声带较弱,很容易受到损伤,因此我们要注重保护自己的声带。如何保护声带,老师建议你多饮水,少吃冰品,少吃刺激性食物,比如太辣的食品建议不吃或少吃,发声时声调要适度。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丰富知识,激发阅读兴趣,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板书设计】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四年级上册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四年级上册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聚焦,探索,研讨,拓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科学教科版 (2017)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优质教案: 这是一份科学教科版 (2017)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优质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聚焦,探索,研讨,拓展,课堂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四年级上册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优秀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四年级上册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优秀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填空题,判断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