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部编版历史必 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46张PPT)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336883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历史必 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46张PPT)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3368838/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历史必 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46张PPT)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3368838/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历史必 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46张PPT)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3368838/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历史必 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46张PPT)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3368838/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历史必 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46张PPT)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3368838/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历史必 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46张PPT)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3368838/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历史必 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46张PPT)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3368838/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文ppt课件
展开这是一份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文ppt课件,共4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DIERKE,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知识点三百家争鸣,网络构建史论要旨,跟踪训练过关检测,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战国纷争,华夏认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铁农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百家争鸣/ 网络构建 史论要旨/ 跟踪训练 过关检测
[唯物史观] 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角度理解战国时期各国开展变法运动的必然性。[时空观念] 通过各时期的形势图,从时空角度对这一时期的发展建立整体的认识。[史料实证] 运用史料,理解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和意义。
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各国开展变法运动的必然性。2.了解老子和孔子的学说。3.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局面及其意义。
知识点一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知识点二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视角1 诸侯争霸战争的原因与实质材料
图一 春秋列国形势图 图二 战国形势图
思考 试分析图一所示形势图形成的原因。说明图一和图二所示形势的根本不同。
提示 原因:周王室势力的衰微;各诸侯国为取得更多的土地和人口,相互之间进行频繁的战争。不同:性质不同,图一为奴隶主之间的争霸战争,图二为新兴地主阶级之间的兼并战争。
提示 生产力发展;农业进步;向中原移民;与汉族频繁接触;华夏文化的优越性。
视角2 华夏认同出现的背景材料 从周平王东迁前后开始,“中国”的周边地区,特别是在南方的“蛮夷”地带,随着生产手段的进步,农田不断被开发,农业生产不断发展,除了移居中原的,当地的人们也越来越愿意接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出现主动向“华夏”靠近的趋势,结果使得蛮、夷、戎、狄地区自身也逐渐转化为“中国”。——摘编自[日]王珂《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
思考 根据材料,简述东周时期华夏认同出现的原因。
1.经济发展(1)农业:春秋战国时期, 开始使用, 也得到推广;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2)工商业:战国时,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 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
视角1 各国变法的社会原因材料 在这些经济比较发达的诸侯国……夺权后的地主阶级,随着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壮大……边远地区的秦、楚、燕等国的社会经济也发展到相当水平,新兴地主阶级也逐渐壮大起来。然而这些诸侯国的政权仍然控制在旧贵族手中。各国地主阶级的普遍发展壮大及其与旧贵族的对立,必然导致政治上的一场更大变革。这种变革,就是各国的变法运动,亦可称法治运动。——赵矢元、冯兴盛主编《新编中国通史纲要》
思考 结合材料分析战国时期各国纷纷改革变法的政治原因。
提示 各国企图富国强兵,力争在兼并战争中取胜;新兴地主阶级与旧贵族争夺领导权。
视角2 商鞅变法材料 商鞅确定的改革方略是:首先,只有国家强大,才能在战争中有立足之地;其次,只有改革落后的制度,秦国才能强大;再次,只有摧毁落后和保守的秦国宗氏制度,改革才能进行。为此,商鞅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大方略。具体而言就是以重农主义为取向的农耕政策,以国家主义为取向的集权政策,以平民主义为取向的军功政策,以法治主义为取向的以法治国方略。——摘编自叶自成《商鞅的创新精神与秦国对大国的超越》
思考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并指出商鞅变法使秦国走向富强的主要原因。
提示 变法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变法策略符合国情、富有创新精神。
战国时期诸侯国变法的必然性(1)生产力的发展是各国变法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是生产力发展的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进一步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引发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2)经济基础的变化对上层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兴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进行变法是满足他们要求的最有效的途径。
(3)战争的频繁也对各国提出了变法革新的要求。为了在战争中掌握主动权,许多诸侯国进行了富国强兵的改革。 (4)法家思想的推动。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法家提倡顺应形势进行变革,主张以法治国,合乎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提供了思想理论武器。
1.背景(1)经济:社会经济的发展,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2)阶级: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 崛起;封建地主阶级兴起。(3)文化:学在官府的传统被打破,文化知识向民间普及。
3.深远影响(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2)为 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3)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视角1 孔子与孟子的思想主张材料 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据《论语》《孟子》
思考 依据材料,指出孔子与孟子主张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异同的原因。
提示 相同:都主张实现国家统一,恢复礼乐制度。不同:孔子主张复兴周王朝;孟子主张由推行仁政的诸侯建立新的王朝。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天下战乱,民心思定。春秋时期,周王室仍有影响力,孔子对周天子抱有期望;战国时期,诸侯纷纷称王,孟子对周王室不再抱有幻想。
视角2 百家争鸣的社会条件材料 封建社会中,知识本为贵族所专有,但因封建制度的渐趋破坏,贵族后裔降为平民的日渐增加,知识也因而流入民间。加以王室衰微,政治无主,传统的文化渐已不能支配人心,因此独立的思潮开始抬头,这情形在春秋末期已甚显著。……诸夏文化的范围也随之扩大,并吸收相当成分的外族文化。这些新因素,更刺激新思想的产生。——傅乐成《中国通史》
思考 根据材料,概括促使春秋时期新思想产生的基本因素。
提示 分封制遭到破坏,学术下移;王室衰微,旧的礼乐文化已不适应时代需要;在争霸战争中,华夏文化不断吸收其他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确立的社会大变革和转型时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1)经济上①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生产力迅速发展。②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2)政治上①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强大,分封制和宗法制、礼乐制度不断遭到破坏,奴隶主贵族逐渐没落。②社会阶级关系发生变化,出现了新兴地主和自耕农等阶层。③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强化地主阶级专政。④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改革变法运动风起云涌,成为时代潮流。
(3)军事上:诸侯之间争霸、兼并战争频繁,战乱不断,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4)思想上:私学兴起,学派众多,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法家学说成为各国改革的思想武器。(5)民族关系上: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华夏族与周边各民族以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为纽带而日趋交融。
1.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后,诸侯纷争。各民族进一步交融,华夏族发展壮大。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阶级关系发生变化,导致上层建筑发生变革。3.孔子和老子分别是我国儒家学派和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们的思想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4.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各家学派针对当时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1.周襄王十六年(公元前636年),王子带作乱,襄王出奔。晋文公出兵护送襄王回王都,杀王子带。晋文公此举是为了A.夺取天子地位 B.争当诸侯霸主C.维护分封秩序 D.增强王室实力
晋文公护送周襄王回到王都,可见其并非意在夺取天子之位,排除A项;维护分封秩序并不是晋文公的目的,排除C项;诸侯争霸时期,晋文公此举是为了给自己增加政治资本,而非为了增强王室实力,排除D项。
2.春秋时期,中原诸侯对南方的楚国从内心里看不起,认为是蛮夷之邦。到战国时期,特别是战国晚期,楚国就不再被视为蛮夷。这反映了战国时期A.南方经济赶上北方 B.诸侯纷争逐渐缓和C.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D.夷夏矛盾基本解决
春秋战国时期,南方经济没赶上北方,排除A项;战国时期,诸侯兼并战争不断,诸侯纷争更加激烈,排除B项;D项不符合史实,夷夏矛盾没有解决,排除。
3.西周时“一人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战国时期农业迅猛发展主要得益于A.劳动者身份的变化B.铁犁与牛耕的使用C.郡县制的普遍确立D.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劳动者身份的变化”重在其积极性的提高而不是耕作面积,排除A项;郡县制在战国时期是刚刚兴起,并不是“普遍确立”,排除C项;“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是铁犁、牛耕推广的结果,并非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的根本原因,排除D项。
4.据《商君书》记载:“民不逃粟,野无荒草,则国富,国富者强”“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这表明商鞅主张A.君主专制 B.取信于民C.重视农业 D.奖励军功
商鞅认为百姓多种粮食、多耕织,国家就会富强,可知商鞅主张重视农业,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百姓多种粮食、多耕织,不是君主专制,排除A项;材料强调发展农业是国家富强的前提,不是要取信于民,排除B项;奖励军功是指凡立军功者,不问出身都可授予爵禄,与“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无关,排除D项。
5.春秋战国时期,儒道争锋,儒墨争雄,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各家本质上“争”的是A.国家的治理方略 B.国家统一的方式C.国家最高统治权 D.单纯的学术问题
诸子百家只有法家明确提出了国家统一,排除B项;诸子百家的主张是用来协助最高统治者维护统治的,而不是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排除C项;从表面看百家争鸣是学术问题的争鸣,实质上诸子百家是对当时割据混战的政局有自己的政治主张,而不是单纯的学术问题,排除D项。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文配套ppt课件,共53页。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教课内容ppt课件
这是一份历史人教统编版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评课ppt课件,共2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战国初期地图,春秋初期地图,礼崩乐坏,秩序井然,徙木立信,性善论,孟子儒家,荀子儒家,唯物思想天人观,性恶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