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8.2 登高学案
展开篇目2 登高
(教师用书独具)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盘旋)。
无边落木(落叶)萧萧(草木摇落的声音)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请概括层意: 这四句写登高所见。在极其萧瑟的景象中,充满着一种雄浑奔放的气势。
万里(指远离故乡)悲秋常作客,百年(这里借指晚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极恨)繁霜鬓,潦倒(衰颓,失意)新停(刚刚停止)浊酒杯。
请概括层意:这四句写登高所感。诗人通过描绘登高所见秋江景色,表达了内心的情感。
一、一词多义
苦
二、词类活用
1.无边落木萧萧下(名词作动词,落下)
2.艰难苦恨繁霜鬓(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增多)
三、古今异义
1.万里悲秋常作客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百年多病独登台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艰难苦恨繁霜鬓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古义:远离故乡。今义:一万里的距离。2.古义:借指晚年。今义:很多年或很长时期;人的一生;终身。3.古义:极恨。今义:苦和恨。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曾官至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祖籍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24岁应试不第,漫游各地,“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任左拾遗,因屡次直谏被贬,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杜甫草堂)。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代表作“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其诗显示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世人称他为“诗圣”。以古体诗、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作品有《杜工部集》。
《登高》一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的重阳节。当时诗人卧病夔州,身体的病痛、生活的艰辛、时局的动荡、兵乱不断和壮志未酬,所有这些都像沉重的阴云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使诗人备受摧残。这一年的重阳节,杜甫感慨万千,独自登高,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以排遣心中的郁闷与愁苦。
近体诗
近体诗与古体诗(又称古风)相对,是唐代出现的新诗体,严格讲究格律,分为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三种,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
律诗格律要求严密,常见的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它们在格律上的规定如下:
限字句:一般每首八句,分为四联。分别叫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定韵脚:每首诗偶句句末必须押韵,一韵到底,首句可押可不押。
调平仄:诗句中每个字用平声或仄声,都有基本的规定,一般按照平仄相间的原则处理。
讲对仗: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对仗又分工对和宽对,工对要求词性和意义严格对偶,宽对只要求词性相近,意义大体相对即可。
本诗写登高所览之景,雄浑苍莽;在阔大雄健的气象之中,抒写诗人内心郁结不舒的爱国情感和羁旅愁思,渗透着一股勃郁之气。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
[答案] ①俯视:不尽江水 ②多病登台 ③忧国忧民,伤时叹己
任务探究一 渲染烘托,特色鲜明
——赏析诗歌的景物描写
[任务导引]
这首诗首联在写法上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绘画上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颔联在写法上着重渲染整个秋天的气氛,好比绘画上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去补充。这两联写景视角不一,境界不同,很能表现杜甫对诗歌艺术的追求。
[任务设计]
1.诗歌的首联写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②作用:渲染烘托出秋的特点,为后文抒登高所感、写内心之愁做铺垫。
任务探究二 无边落木,万里悲秋
——鉴赏诗歌的语言
[任务导引]
这首诗语言凝练,声调铿锵,气韵流转,对仗工整。特别是不乏经典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意蕴丰厚,显示出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
[任务设计]
2.诗歌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为千古名句,试分析其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此联从大处着笔,境界壮阔,融视觉、听觉于一个画面,情景交融。写秋天肃穆肃杀、空旷辽阔的景色,一句仰视,一句俯视,有疏宕之气。“落木萧萧”引起诗人“悲秋”之感,“长江滚滚”引起诗人对身世的感慨。“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诗人对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偶句,显示出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
3.本诗颈联哪些字眼富有表现力?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万”字,表明了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常”字,表明了流落他乡的时间之久。“作客”,客居他乡,抒发了羁旅之愁。“百年”,有迟暮之感。“独”字,表明独自登台,形单影只,万分凄凉。②颈联蕴含了作者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悲凉之情。
4.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从尾联句式的对仗关系看,“苦恨”与“新停”相对,应是副词加动词,“苦”是副词“很”,“恨”是动词“遗憾”,诗人很遗憾过早白了双鬓,不能多为国家出力。
必修 上册第三单元9(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声声慢(寻寻觅觅))9.1 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 这是一份必修 上册第三单元9(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声声慢(寻寻觅觅))9.1 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共7页。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7.2* 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7.2* 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及答案,共7页。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9.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9.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学案,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