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6 将相和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6 将相和教案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课前准备,课时安排,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6课 将相和 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1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课文内容,并能读讲故事。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瑞恩心灵的美好,并懂得仅仅有梦想是不够的,还要通过不懈的奋斗才能梦想成真。【教学重点】了解“完壁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教学难点】 感受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特点。【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1. 师: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历史长河中有许多优秀的人物让今天的我们依然崇敬不已。你们知道哪些历史人物的故事,请简单介绍一下。 师:在我国汉代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叫司马迁。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它既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历史著作,又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改编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将相和》。 2. 板书课题《将相和》。 师: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当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秦国最强大,要统一中国,不断向其它六国进攻。赵国紧邻秦国,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常受到秦国的侵略。 师:课文中有哪些精彩的故事等待着我们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吧!二、初读感知1. 初读课文,感知课文。(1)自由阅读课文,圈出本课生字。(2)教师范读课文,同学们标出自然段。2. 文中“将”、“相”分别指谁?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将”指廉颇。“相”指蔺相如。主要写廉颇和蔺相如由 “和”到“不和”再“和好”的故事。3. 课文是由几个独立的小故事组成的?你能给出小标题吗?三个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4.理解词语。小组内合作学习,扫除生字、词障碍,不能解决的,师生共同解决。出示词语: A. 教师领读 B.男女生比读 C.同桌互读。词语理解: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绝口不提:因回避而不说。失信: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到,失去信用。抵御:抵挡,抵抗。攻无不克:攻城夺地,没有拿不下来的。战无不胜:形容强大无比。每战必胜。同心协力:团结一致,共同努力。三、精读领悟 1.全文共分几部分?第一部分 (第1-10段):完璧归赵。第二部分(第11-15段):渑池之会。第三部分(第16-18段):负荆请罪。2.第一部分(1)品读第1-10自然段,概括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秦王倚仗强势,要骗宝玉; 经过:蔺相如向赵王献策,并与秦王面对面斗争; 结果:蔺相如派人送宝玉回赵国。 (2)蔺相如说了哪几次话?这些话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当时赵国没人敢出使秦国,蔺相如此时向赵王献策。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当秦王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 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3)蔺相如为什么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而不去抢呢? 如果去抢的话,会给秦王动兵的理由,也会丧失性命。(4)蔺相如为什抱着璧撞柱子呢?以此威胁秦王,让秦王不能骗走和氏璧。(5)蔺相如为什么非要让秦王举行典礼,约定时间?拖延时间,把和氏璧送回赵国。(6)通过这些对话可以看出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 勇敢机智 不畏强暴 3.第二部分(1)品读第11-15自然段,赵王在什么情况下动身去渑池赴会? 对秦王不能示弱,赵王决定动身,让蔺相如随行。大将军廉颇带着军队送他们到边界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2)渑池会见时,秦王让赵王做什么?目的是什么?赵王为秦王鼓瑟,以此来侮辱赵王。(3)蔺相如怎样与秦王针锋相对? 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敲了一下缶。 (4)这个故事的结果是什么?取得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秦王没占到便宜。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蔺相如的勇敢、随机应变和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4.第三部分(1)品读第16-18自然段,廉颇为什么对蔺相如不服气?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蔺相如就靠一张嘴,职位却比廉颇高。(2)思考:蔺相如是仅仅靠一张嘴吗?不是,是他的勇敢机智、不畏强暴、随机应变。(3)当廉颇对他不服气,要找他麻烦的时候 ,蔺相如是怎么说的?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4)蔺相如的话有什么效果? 廉颇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5)廉颇负荆请罪,这说明了什么? 以国家利益为重、知错就改 顾全大局。 5.人物分析从这几个小故事中可以看出蔺相如、廉颇分别是怎样的人?对事件能深思熟虑,随机应变,对秦王不顾生死,敢于斗争,对廉颇能顾全大局,忍辱退让,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因为他为维护赵国利益一再立下功劳,先后被封为上大夫,上卿。 能服从赵王的调遣带兵奔赴边界作好抵御秦兵的准备,使秦王不敢轻举妄动,虽然计较个人得失和蔺相如闹不团结,但知错就改,并负荆上蔺相如府上请罪,性格坦率。此后能和蔺相如一起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6.学以致用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故事之间的联系是什么?“渑池之会”是“完璧归赵”的发展,“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又是“负荆请罪”的起因,“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和起来又组成了“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7.观看“将相和”的戏曲。 四、课堂总结 师:学了《将相和》这篇课文后,你喜欢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 教师总结:同心协力的意思浓缩为一个字,就是课题中的——和。将相和的故事千古流传,成为佳话。五、课堂练习1.我会写词语完璧(归赵) 同心(协力) 攻无(不克) 负荆(请罪) 战无(不胜) 无价(之宝)2.我会组词。壁(石壁) 拒(拒绝) 诸(诸位) 璧(璧玉) 距(距离) 绪(情绪) 六、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习题。2.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父母听。【板书设计】 将相和 完璧归赵 渑池会见 负荆请罪 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廉颇——知过改过主动认错以国家利益为重、维护国家利益【教学反思】 《将相和》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分别给这三个故事列小标题,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通过对课文的精读感悟,感受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由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6 将相和教案,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流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5 搭石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八月份,我认识的字,我会写的字,书写指导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24* 月迹教案,共1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识字解词,初读课文,生字书写,精读感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