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5.1.1 相交线教案
展开 第五章 | 相交线与平行线 |
5.1 相交线
5.1.1 相交线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和性质,会识别图形中的对顶角、邻补角.
2.理解对顶角性质的推导过程,并会用这个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重点】
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的性质及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行为提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新知.
行为提示:引导学生看书,独学时对于书中的问题一定要认真探究,落实重点.
知识链接:补角定义:两个角的和为180°,这两个角互为补角.
方法指导:1.观察,猜想,动手操作,验证.
2.邻补角与对顶角都是成对出现,都是研究两个角之间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对顶角形成的前提是两条直线相交.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情景导入(课件展示图片)
问题:
1.图片中有相交线和平行线吗?若有,请找出来.
2.你能举出一些生活中的相交线和平行线的例子吗?
学生回答或展示: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自主探究】
先阅读教材P2的内容,然后完成下列问题:
问题1:什么叫邻补角,对顶角?
邻补角定义:有一条公共边,而且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
对顶角定义:如果两个角有一个公共顶点,而且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那么这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问题2:对顶角有什么性质?
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合作探究】
活动1:教师出示一块布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布过程.学生认真观察剪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与剪刀张开的口的变化,让学生直观地感知:
如果将剪刀的构造看做两条相交的直线,这就关系到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的问题.
活动2:学生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形成图中4个角.
思考:
(1)∠1和∠2有怎样的位置关系?∠1和∠3呢?
(2)分别量一下各个角的度数,∠1和∠2的度数有什么关系?∠1和∠3呢?
(3)如果改变图中∠1的大小,上面的关系还成立吗?为什么?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形成共识:(1)∠1与∠2有一条公共边OA,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1与∠3有公共顶点O,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2)∠1+∠2=180°,∠1=∠3.
(3)成立.
归纳结论:邻补角:有一条公共边,而且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对顶角:如果两个角有一个公共顶点,而且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那么这两个角叫做对顶角.对顶角相等.
方法指导:在解决与相交线有关的角度计算时,通常利用对顶角、邻补角的性质把所求的角与已知角联系起来.
学习笔记:
【自主探究】
解答下列问题:
1.如图所示,直线AB和CD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1的邻补角是∠2,∠4,与∠2相等的角是∠4.
2.如图,取两根木条a,b,将它们钉在一起,并把它们想象成两条直线,就得到一个相交线的模型.两根木条所成的角中,如果∠α=35°,其他三个角各等于145°,35°,145°.
【合作探究】
典例讲解:
如图,直线a,b相交,∠1=40°,求∠2,∠3,∠4的度数.
解:由邻补角的定义,得
∠2=180°-∠1=180°-40°=140°;
由对顶角相等,得
∠3=∠1=40°,∠4=∠2=∠140°.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交流预展】
1.将阅读教材时“生成的新问题”和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得出的结论展示在各小组的小黑板上,并将疑难问题也板演到黑板上,再一次通过小组间就上述疑难问题相互释疑.
2.各小组由组长统一分配展示任务,由代表将“问题和结论”展示在黑板上,通过交流“生成新知”.
【展示提升】
知识模块一 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及性质
知识模块二 对顶角性质的应用
检测反馈 达成目标
【当堂检测】
1.如图,∠1和∠2是对顶角的图形有( B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2.下列图形中,∠1与∠2不是邻补角的是( C )
A B C D
3.如图,O为直线AB上一点,∠COB=26°30′,∠1=153°30′.
(第3题图) (第4题图)
4.如图,已知直线AB、CD相交于点O,OA平分∠EOC,∠EOC=100°,则∠BOD的度数是50°.
【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
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在七年级上册学习过线、角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两直线位置关系的第一课时。对顶角是几何求解、证明中的一个基本图形,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学习为平行线条件和平行线的特征的基础, 所以被本节内容相对简单,但又非常重要。《相交线》,学生平生第一次遇到几何推理,而且要用数学符号语言表达出逻辑推理的过程,其难度是可以想象的,但是经过这一周的攻坚战,学生的畏难情绪正在渐渐消失,他们从迷茫中慢慢理顺着思路,我看到课堂上一双双眼睛渐渐明亮起来,学生们从几何学习的“悟”中品味到了一点点数学的简洁美、逻辑推理成功的愉悦感;经历了从认识到害怕、到再认识、到小的成功的过程,学生对几何学习的积极性明显增强,作业质量日渐提高。这一良性变化证明了教学中几点收获:
1、 适时多给学生唱赞歌,激励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学得轻松一些。
2、 在几何入门教学中,可递进式的逐步提高逻辑推理的严密性;为学生留下思维的缓冲地带,不可一步到位。
3、 精心备好几何入门课的同时,并根据学生的学情及时调整优化;使之最贴近学生;练习题作业题的设计上要多下功夫,体现从单一到运用再到综合的循环上升。
4、 多对学生的错题进行辨析,多对学情分析反馈;
5、 强化困难学生个别辅导,让他们一题一得,落到实处;分层作业,共同提升。
初中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5.1.1 相交线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5.1.1 相交线教案,共5页。
初中数学5.1.1 相交线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5.1.1 相交线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5.1.1 相交线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七年级下册5.1.1 相交线教案,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