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探索与发现(二)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探索与发现(二)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摆一摆,激发探究欲望,操作验证,揭示三边关系,应用与拓展,本课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三角形的定义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组成特征。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不仅给出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大小关系,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判断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的标准,熟练灵活地应用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是数学严谨性的一个体现,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全面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它还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设计思路: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强调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作为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注重引导学生充分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实践中,我深刻地体会到,唯有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不断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才能使学生深刻理解数学知识,提高自主探索的能力。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一课的教学设计与实践中,我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思路为“创设情境---激发学习欲望---创设实验---鼓励学生动手、观察、猜想---理论验证---归纳总结。”从而让学生深刻地理解了三角形的一个基本特征----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2、过程与方法:积极参与探究活动,经历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及得出结论的过程,提高学生观察、思考、抽象概括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体验实验发现、总结归纳的学习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沟通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能根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关系。教学难点: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流程:一、复习有关三角形的知识,重点首尾相连。 二、摆一摆,激发探究欲望。师:给你三根小棒,是不是就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全班同学在桌子上摆。大部分能围成三角形,但也有少数围不成三角形。) 请围不成三角形的几位同学用实物展示台演示,大家初次感知,引导学生发现不是任意三根小棒都能摆出三角形来。可能有少数数感强的孩子会发现问题出在长度上。师:看来有了三条边,还不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围成的,为什么围成了?没有围成的,为什么没能围成呢?你们有没有解决的办法吗?(学生可能会说延长某条边或者缩短某条边)课件相应演示延长和缩短的情况。不管是延长还是缩短都是改变长度。能不能围成三角形与什么有关?看来,要想围成一个三角形,对三条边的长度是有要求的。长要长到什么程度,短要短到什么程度?三角形三条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就让我们一起思考,一起研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我首先让学生围三角形,多数组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很顺利地围成了三角形,而有个别组学生怎么也围不成。这样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产生思维冲突,从而提出“数学问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课一开始,就牢牢的抓住了学生的心,让学生饶有兴趣的投入到下一轮的学习中去。 三、操作验证,揭示三边关系这条绿边3厘米,红边8厘米,蓝边12厘米,。我们从缩短蓝边的方法考虑:蓝边要缩短多少厘米,才能够围成三角形?你来猜猜看。实验验证师:你的猜想是否正确呢,我们还是用实验来验证吧(一)、分组研究出示实验要求:这有一张学习卡,上面已经画好了十条线段。为了便于研究,它们的长度都是整数,分别是1厘米,一直到10厘米。现在呢,我们用线段来代表蓝边,然后用绿色和红色的两根小棒,在上面试着围一围,如果能围成三角形,就在旁边的括号里画√号,如果围不成,就画×。(二)、小组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红边长度cm绿边长度cm蓝边长度cm能否围成831×2×3×4×5?可能出现争议6√7√8√9√10√对比演示,解决争议。课件出现蓝边长11cm的情况,发现红边加绿边的长度和蓝边相等,这种情况重合是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同理,上面表格里的5cm也是这样。为什么蓝边长1cm~5cm拼不成三角形?为什么蓝边长6cm~10cm能拼成三角形?看来要想围成三角形,三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三)、仔细观察:能围成三角形的算式,和不能围成三角形的算式,有什么发现?先独立思考,再交流。你看看: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吗?行不行?不一定行!还必须保证什么呀?那你想想: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前边是不是还要加个什么词?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引导学生重点理解“任意”的意思) (板书)再用这个结论解释实验中围不成三角形的原因。
设计意图: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开拓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学中,我有意设置这些动手操作,共同探讨的活动,既满足了学生的这种需要,由让学生在高昂的学习兴趣中学到了知识,体验到了成功。四、应用与拓展1、判断下面几组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为什么? (书上62页题目)(引导学生理解快速判断的方法。) (1)6厘米、7厘米、8厘米
(2)4厘米、5厘米、9厘米
(3)3厘米、6厘米、10厘米 设计意图:课堂练习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及时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教学中我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即让学生用所学内容来说明为什么这一环节。同时我们引导学生发现,快速判断的方法,使学生在原来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对原知识又有发展,找到了最佳的判断方法。2、小明上学走哪条路近?为什么?(书上例题)(图示:三角形三个顶点上分别标示“家”、“学校”、“书店”)生:线段。师:为什么呀?——两点之间的距离,线段最短。是不是?“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跟我们以前学的是不是一致的? 设计意图:教材是学习的载体,我充分挖掘教材知识之间的联系。这副情境图既能直觉来判断,又能用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来解释,还可以用“连接两点的线中,线段最短”来解释。这样既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感受到解决问题方法多样性,又领悟到知识与实际的结合,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书66页第四题。针对第三小题,可以延伸。 问延长2CM的那条线段可以吗?延长到多长都可以吗?设计意图:渗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原理。4、拓展题:一个三角形,其中两条边长是4厘米和6厘米,第三条边长是多少厘米?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探究第三边的取值范围。5、介绍斑马线和对角斑马线。(结合生活实际,提高解决问题的兴趣。)五、本课总结。把眼睛闭起来,回想一下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教后反思 通过执教《三角形边的关系》一课,我深刻体会到:要上好一节小学数学课不是那么简单的,尤其是这种动手实验、操作性强的课,学具的制作非常关键,对于小棒或纸条的粗细、长短、宽窄都要有严格的要求,学生的动手实践和操作基础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对学生多加训练,注重培养。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探索与发现(二)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设计,共1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教学背景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探索与发现(二)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预习检查,情景导入 呈现目标,探究新知,当堂训练,课堂总结,课堂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探索与发现(二)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