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下册-18《童年的水墨画》说课稿(部编版)含2课时教案
展开三年级语文下册-18《童年的水墨画》说课稿(部编版)
第一课时
一、说教材
《童年的水墨画》是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课,它是一组儿童诗,以跳题的锁头捕提(乡村量生活的场号∶洋边钧鱼、 上戏水。材中架藤菇。连的运言生动活泼,课文图文并茂,有助于学生图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歌意境。本单元的人文王题是"多彩量年"。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有两条,分别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和"写一个身边的人,尝试写出他的特点",本节课重在落实第一条。
关注课后习题可以了解编者意图,本课课后设置三道习题,第一题考察学生的朗读背诵能力,第二题指向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第三题考察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依据编者的意图。
《童年的水墨画》也是人教版语文五下第二单元的略读课文,五年级侧重引导学生独立阅读、交流感受并读出感悟。而三下作为精读课文侧重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和学习理解难句的方法。内容上有变化,本课去掉"街头",增加了"林中"这首诗,主题上更趋于一致。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积累“水墨画、浪花”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溪边》。
3.理解诗句的内容,感受儿童诗的特点,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教学难点:比较两首诗歌,体会写作形式上的不同特点。
四、说学情
学生在第二单元学习过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理解的词语",这为"理解难懂的句子"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理解词语和难句的方法有相似之处,学生可以迁移运用;但由干孩子们年龄小、生活在城市,对干课文所描写的乡村儿童生活不是很熟悉,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五、说教法学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2.能说出在溪边、江上和林中分别看到的画面。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课前准备:
你知道什么是水墨画吗?
出示图片。
经过调配水和墨的浓度所画出的画,是绘画的一种形式,水墨画被视为中国传统绘画,也就是国画的代表。
2.有一位诗人用诗歌的语言,勾勒了一幅幅水墨画,这个诗人就是张继楼。
认识作者:
张继楼,男,江苏宜兴人。
代表作:《营帐边有一条小河》《在城市的大街上》《在农村的田野上》《夏天到来虫虫飞》等。
二、整体感知,朗读课文
1.听范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你觉得有趣的地方。
2.同学们,请你阅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出示朗读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画出难理解的字、词。
三、学习生字
出示生字:墨 染 碎 浪 溅 爽
1.领读生字,注音拼读。
2.观察每一个生字的特点,看一看谁最先记住这些字。
3.给生字组词。
4.学生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朗读词语。
5.出示词语,做一做收集词语的游戏。
四、课文朗读
同学们,请你阅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几幅画?
预设:
溪边钓鱼、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
(一)自由轻声朗读课文第一节。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找一找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作者是怎样写的?在朗读中想象画面。
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
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
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2.说一说你的朗读体会,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出诗歌的美好意境来。
预设:
在朗读《溪边》的时候,第一句写的是美景,读时语气要舒缓,读出美感来;最后一句,读出喜悦、欢乐的语气。
(二)自由轻声朗读课文第二节。
1.自读第二小节,边读边想象这个画面,说说在江上做了哪些活动?
像刚下水的鸭群,
扇动翅膀拍水戏耍。
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
你拨我溅笑哈哈。
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
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
2.说一说你的朗读体会,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出诗歌的美好意境来。
预设:
在朗读《江上》的时候,要边读边想象,体会下水、戏水、潜水给孩子带来的乐趣。
(三)自由轻声朗读课文第三节。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找一找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作者是怎样写的?在朗读中想象画面。
松树刚洗过澡一身清清爽爽,
松针上一串串雨珠明明亮亮。
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
像一朵朵山花在树下开放。
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
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
2.说一说你的朗读体会,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出诗歌的美好意境来。
在朗读《林中》的时候,第一句写的是美景,读时语气要舒缓,用叠词体现美感;后一句,读出孩子们采蘑菇时的喜悦、欢乐的心情。
(四)朗读课文,体会孩子们溪边钓鱼、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的欢乐情景。选择你最喜欢的一节,读给大家听一听。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相机指导。
五、学写生字
今天我们要学会11个生字,现在让我们拿出小手来写生字吧,相信你也可以写得很好。
1.课件出示:墨、染、竿等11个生字。
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认字,说说自己是从什么渠道或通过什么方法认识的。
2.标出自己认为最难写的生字,学习难写的生字。
3.指导书写。
(1)每个字在书写之前先想一想怎样才能写得美观。
(2)观察字的结构,说说书写注意点,以及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教师范写,引导学生再次边观察边书空,注意笔顺。注意讲解偏旁的写法。 预设:“墨”:注意中间的四个点两边的点大,中间两点小;“腾”:注意右下边的“马”不要写成“⺋”;“浪”:注意找准字的中心点;“爽”:注意写好笔顺。
(4)学生在田字格里仿写,教师提醒写字姿势:头正,身直,背挺,足安。
六、巩固提高
打开“基础训练-《童年的水墨画》”,一起来闯关吧!
七、说板书设计
童年的水墨画
街头阅读 闹静的对比
溪边钓鱼 动静的变化
江上戏水 整体和特写
八、说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所谓“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诗歌作为语言凝练,情感蕴含丰富的一种文体,没有什么方法比情感朗读更加有效地体味诗歌的味道,相比那些细细的分析来说,诵读才是诗歌教学的正道。本课教学设计紧紧围绕语文课“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畅所欲言,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为出发点,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合理设计每个教学环节,设计了多样的教学活动,如课前搜集资料、精心准备课件、观视频、听音频、画图画、汇报展示等活动,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兴趣,而且学生会乐于参与到诗词中来,实现自主思考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其中学生自读、指名读、合作朗读、男生女生轮读、分列朗读、排火车朗读、引导朗读等多种朗读方式,拓展了课堂教学的时间与空间,学生认知、情感会得到有效激发,实现课堂的高效。
第二课时
一、说教材
《童年的水墨画》——溪边 江上 林中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诗词,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二、说教学目标
1、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2、背诵诗歌,培养对儿童诗的兴趣、对美丽和美好生活的憧憬。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几个画面中描绘的景象,体会儿童快乐的心情。
教学难点:读懂诗歌意境,体会儿童的欢乐,试着写写描绘童年生活的诗歌。
四、说学情
三年级学生正处在童年阶段,有丰富的想象力。这首优美的儿童诗贴近学生生活,能激发他们读儿童诗的兴趣,世间万物都可能会展开他们的奇思妙想,所以学生兴趣浓厚,能把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充分表达出来。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实现教师观念及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引导学生独立读书,尊重学生个性的感受,点出童年是个爱想象的年龄,边读边想象,同时感悟儿童诗的特点,激发学生读儿童诗和用心感悟儿童诗的兴趣。
三年级学生活跃好动善于思考,我在进行教学活动中采取将图、文、音、画、歌、视频、汇报拓展、朗诵等多种元素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描绘一幅生动形象的优美儿童诗,让学生在优美轻松的氛围中感受诗词的美。活跃了上课的气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引导了学生在多样的活动中参与、表达、倾听,感受,提高认识,激发情感,内化行为。
五、说教法学法
1.安排学生预习课文,掌握字词,把课文读通顺,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2. 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根据诗歌描绘的场景展开联想和想象。
3.指导学生抓住诗歌中描绘的三个典型场景,感受诗歌意境,感受儿童可爱的形象和快乐的心情。
六、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好多生字,有些要求会写的生字还比较难。你都记住了吗?让我们来认一认吧!
出示词语,学生认读词语。
预设:
拨动 葫芦 浪花 松树 清爽 松针 蘑菇 垂柳
钓竿 扑腾 扇动 戏耍 水墨画
2.请你写一写,记住它们。
学生抄写词语。
小组评价书写情况。
3.谈话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读过诗歌了,你还记得诗歌写了什么内容吗?
自由朗读课文,概括出本文主要讲述了什么。
这是一组 ,分别写了 , , ,表现了 。
预设:
这是一组儿童诗,分别写了溪边、江上、林中三幅图,表现了孩子们童年生活的快乐。
二、课文赏析
(一)溪边垂钓。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感受诗中景物的特点。
2.自由朗读第一节,尝试用一个词语说一说景物给你的感受。
预设:
安静 快乐等
3.朗读前两句,感受景物的特点。
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
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预设: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溪水”比作镜子,将“山溪”比作绿玉带,突出了山溪清澈、平静的特点。
4.朗读“人影”句。谈体会。
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预设:
水中的人影和钓竿上的红蜻蜓,更加烘托了环境的宁静。为下文鱼儿上钩做铺垫。
5.朗读本节最后两句,感受孩子们钓到鱼之后的快乐。
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
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预设:
水动了,影碎了。鱼跳了,人笑了。溪边热闹了。
6.再读诗歌,感受诗歌由静到动的写法,感受以静衬动的好处。
7.你觉得哪句话最美?说一说你的心得。
预设:
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垂钓人在溪水边的倒影,被碧绿的溪水染上了淡淡的绿色。多美的春水啊!
8.想象画面读一读,结合理解背一背。
出示关键词:
垂柳 溪水 山溪 人影 钓竿 红蜻蜓 草地 鱼儿 笑声
学生结合关键词,背诵诗文。
(二)江上戏水。
1.朗读第二小节,边读边想象画面,说说在江上做了哪些活动?作者是怎样写出来的?
像刚下水的鸭群,
扇动翅膀拍水戏耍。
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
你拨我溅笑哈哈。
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
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
预设:
作者先用了一个比喻句,把入水的孩子比作拍水戏耍的小鸭子,让人感受到了孩子的游泳技术高超,心情愉快。接着用从孩子们戏水、潜水两个方面来写了孩子玩水的镜头。尤其是写“潜水”的时候,更是有趣。
2.你知道“水葫芦”指什么吗?
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
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
预设:
水葫芦的学名为“凤眼莲”,由于在每个叶柄中部都有一个膨大似葫芦的球状体而得名。文中指的戏水的孩子,突出了孩子活泼的特点。
3.随文识字,认识多音字“钻”。
(三)林中采蘑菇。
朗读第三小节,找一找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作者是怎样写的?在朗读中想象画面。
松树刚洗过澡一身清清爽爽,
松针上一串串雨珠明明亮亮。
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
像一朵朵山花在树下开放。
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
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
1.雨后的松树林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预设: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雨后松树很干净,没有灰尘,给人一种清清爽爽的感觉。
2.朗读课文,看看孩子们在做什么?你从这些活动中感受到了什么?
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
像一朵朵山花在树下开放。
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
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
3.感受作者把小蘑菇比喻成斗笠,又把戴斗笠的孩子比作蘑菇的趣味。
三、学文悟法
1.回顾课文,思考:这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这首诗主要通过捕捉镜头来记录童年生活场景,有一种动态的美,还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性。
2.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这么有画面感的趣事,跟大家交流一下。
四、学以致用
1.仿照课文写法,记录下自己童年的精彩片段,与大家分享。
出示范例:
老师的童年时期曾经玩过“滚铁环”的游戏,现在回想起来还历历在目。为此老师写了几句话,跟同学们分享。
夕阳照耀的黄泥路崎岖悠长,
稀疏的杨树影子三三两两。
圆圆的铁环发出清脆的声响,
那声音和着欢笑久久回荡。
是谁轻轻一声吆喝,
比赛的终点已在不远的前方。
2.请你把你的故事分享给大家吧!可以写自己的游戏,例如:掷玻璃球、跳房子、丢手绢、玩纸飞机、跳大绳、甚至自己假装稻草人都可以写。
学生写作,并交流作品。
五、巩固练习
打开“阅读训练-《童年的水墨画》”,一起来闯关吧!
七、说板书设计
溪边∶儿童钓鱼
江上∶儿童戏水
林中∶斗笠一一蘑菇、孩子
动静交织,纯真美好
八、说教学反思
《童年的水墨画》是组诗,它摄取了一组儿童生活的镜头,表现了孩子们童年生活的
快乐情景,特别是《溪边》一钓鱼的孩子,那样的快乐,静静的溪水映着爱美的柳树,映着钧鱼孩子的倒影,静静的钓鱼竿,立着红蜡蜓,我们仿佛觉得空气都停止了流动,似乎古家都怕鱼受惊,而鱼上钩的一刹那,这种静立刻被打破了,溪水动了,人影碎了,鱼跃人欢,寥寥几句,勾勒出一个现代垂钓儿童的形象。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孩子走到诗的境界中去,细细品味,轻轻咀嚼,让孩子充分领略其中的妙趣,感受其中的美。
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太的成功之处是;课堂中,我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再拓展学生的思路,交流自己童年生活的快乐的事。在反复诵读诗歌中,通过联系上下文和抓住重点词语,感受孩子们童年生活的快乐和自由。
不足之处
1.这首诗必须细读才能品出味道,我担心学生们抓不住重点,品不出味道。课堂上,
见学生似乎摸不着头脑,我心里急了,几乎要把答案公布了。后来在一步步引导中,学生有
了一些思考和理解,但是感觉我的引导不到位。
2.直播过程中,连麦的次数多,思考的时间长,导致这节课超过了预期的时间,学生可能学的疲惫了。
3.回答问题的人数不够多,反反复复就几个学牛在回答,其他孩子没有反应,可能与家里的网不好有关,总之课堂参与度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