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案
展开2021-2022学年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24 唐诗三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学案
学习目标
1.在诵读中熟悉诗文,了解诗中所叙写的内容。
2.通过反复吟咏、联想,把握诗歌意象。
3.联系诗人身世处境,结合诗中的描写抒情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
1.古诗中有一种 ,它的特点是 ,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抒发感情,句数多少不限,可以说是 的“ ”诗。
2.杜甫(712—770),字 ,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迁居巩县(今属河南),一度居住在长安城南少陵附近,自称 ,官至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杜甫是我国古代最伟大、最优秀的诗人之一, 代 主义诗人,被称为“ ”。有《杜工部集》。
3. 公元759年岁末,安史之乱还未平定,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成都西郊 找了一块荒地,盖了一所茅屋,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有了一个栖身之所。茅屋的建造很不容易,事事都需要亲戚朋友的帮助。不料到了第二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至。诗人由浣花溪畔自身遭遇联想到 ,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熟读课文,注意把握字音、节奏、停顿、重音等。
2.朗读,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诗歌内容。
3.这首诗歌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三、研读品味,合作探究
1.第一节哪些动词渲染了风的威力?这一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默读第二节,思考:
(1)群童为何抱茅?
(2)“归来倚杖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3)屋漏偏逢连夜雨,这一节中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4)怎样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句诗人要表达的深刻含义?
四、深入理解,引发共鸣
面对这重重的不幸——秋风破屋,茅草被盗,大雨连绵,屋漏床湿,长夜难彻——诗人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他仅仅是哀叹自己的不幸、发泄自己的不满吗?请同学们再朗读诗的最后一节。
五、链接生活,拓展延伸
假如杜甫真的来到我们面前,他肯定能用他那美丽的诗篇歌颂我们的新生活。请你以杜甫的口吻写出新时代的新景象、新感受。(文体不限)
参考答案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
1.歌行体 不讲究格律 句式整齐 自由体
2.子美 少陵野老 唐 现实 诗圣
3.战乱以来的万方多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略。
2.第一节:秋风卷屋;第二节:群童抱茅;第三节:夜雨湿屋;第四节:忧国忧民。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宁愿“吾庐独破”,受冻至死,也要得到“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三、研读品味,合作探究
1.卷、飞、渡、洒、挂、罥、飘转;痛惜之情。
2.(1)“南村群童”本身也是穷孩子,用茅草盖屋或回家当柴烧。也有调皮的成分,更深层的原因应该是社会现实。杜甫是在叹恨动乱社会造成人民贫困、灾难。
(2)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无法过;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3)床头屋漏,雨脚如麻。渲染了暗淡愁惨的氛围,也烘托了诗人愁苦暗淡的心境。
(4)表达作者推己及人,希望天下寒士都居“广厦”,都能安居乐业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博大胸怀、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四、深入理解,引发共鸣
诗人从眼前长夜沾湿的痛苦生活,想到饱经磨难的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从风雨飘摇中的个人茅屋想到连年战乱中的整个国家。推己及人,由家到国。甚至为了天下苍生、为了国家社稷,甘愿牺牲自己,这是何等恢弘的气度,何等博大的襟怀,何等崇高的思想境界!
五、链接生活,拓展延伸
提示 借助联想与想象,联系现实,文从字顺即可。
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4 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案: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4 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案,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巩固提升学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学案及答案,共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精品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精品学案,共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1.子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