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4.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24046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学案及答案
展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
主备人 |
| 审核人 |
| 教者 |
| |
【学习目标】 1、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歌语言形象; 2、深刻理解作者的忧国忧民思想感情。 | ||||||
【学习重点、难点】 1、体会文章中作者复杂的情感,把握他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2、理解本诗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当中。 | ||||||
一、预习导学 1、写作背景 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安史之乱。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用诗歌写成的历史。公元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找了一块荒地,盖了一所茅屋,总算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
2、字词读音 茅屋为 秋风所破歌 怒号 挂罥 沉塘坳 丧乱 广厦 俄顷 大庇 见 此屋 3、借助工具书完成各段翻译
二、问题探究
1、研读赏析第一诗节,思考下面的问题 (1)、作者是如何描写秋风的?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凶猛”等词语? 讨论明确:“怒号”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又运用了拟人化手法。 (2)、“卷”和“吹”相比,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好在哪里? 讨论明确:“吹”字不能写出风的力度;换“掀”吧,似乎又表现不出茅草的动态。要想既写出风的迅猛,还又表现出茅草的动态的字, “卷”字更形象、更有力。
2、研读赏析第二诗节, 思考下面的问题 (1)、当看到茅屋被秋风所吹毁后,诗人当时心情是怎样的? 讨论明确:诗人心情着急、发怒,无可奈何。作者在此段中没有一个字描写他的心理活动,但是能让读者体会得到这种心情。 (2)、茅草被一群儿童抱走了,孩子们为什么要抱走茅草? 讨论明确:本身也是穷孩子,用茅草盖屋或回家当柴烧。当然也不排除调皮成分,但是也有更深层原因——譬如社会现实。杜甫如其说生孩子们的气,倒不如说生社会的气,狠动乱社会造成人民贫困、灾难。 (3)、茅草被卷走了,这些草如果拾起来,还可以修理茅屋。可这时一群顽童把草抱走了,诗人着急,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是否用得不准确? 讨论明确:是写心情,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憔悴。
3、研读赏析第三诗节,思考下面的问题 (1)、茅屋被吹破后,诗人最怕的是什么? 下雨 (2)、看看第三诗节中,哪些词语用得好,找出来大家赏析一下. 讨论明确:“雨脚如麻”的“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冷似铁”中的“铁”字说明被子很破旧,很脏——长期颠沛流离,没有时间洗,或者没有钱买,只有一床被子,没法拆洗;很冷,很硬,并且还破了,这说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体会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语言锤炼功夫。
4、研读赏析第四诗节,思考下面的问题 (1)、漫漫长夜,诗人在想些什么呢? 讨论明确:“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由此可见杜甫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讨论明确:“忧国忧民”。
三、达标检测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忧国忧民博大宽广胸襟的诗句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2、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做钓钩。多病所需惟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1.这首诗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于同一时期,但两首诗所抒发的感情不同。作者笔下的“江村”环境特点是_______,这从第一联中就可以看出;第二、三联先描写眼前景物,又撷取了了家庭生活的两幅画面,从中表现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境。这首诗对仗工整、音调和谐,语言的突出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多病所需惟药物”一句,有的版本也作“但有故人供禄米”‘你认为哪一句更好?请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1.①幽静 ② 经过漂泊后,获得暂时的安定生活的愉悦闲适 ③ 自然、清新、质朴。 2.①用“多病所需惟药物”一句,一个“惟”字,表明生活需求较《茅》要少得多,忆起旧时“多病”带来的创伤,“微躯此外更何求”,诗人更加珍惜今天得来不易的愉悦与闲适。 ②用“但有故人供禄米”一句更好。“但有”二字是“只要有”的意思,表明诗人的物质生活要求之低:只要有一口饭吃,生活在这幽静的江村之中,别无他求。诗人怡然自足的心情跃然纸上,正表现了饱经战乱的他对当下生活的满足。
四、课后反思:
|
| |||||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学案及答案,共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激趣导入,明确目标,自学交流,整体感知,小组合作,疏通文意,合作探究,把握主旨,拓展延伸,小结反思,达标检测,巩固提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学案及答案,共1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自主学习,课后拓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学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学案,共1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点,轻松预习,学习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31c23b6141fe3610b7ae5ce90bd68e9.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