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
展开1.认识文中生字词,掌握“妻子”“青春”等古今异义字词,理解诗句意思。
2.积累并背诵诗歌,初步了解律诗的特点。
3.感受作者因为收复家园的狂喜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而喜悦的心情。
教学难点:
领会诗歌中诗人悲喜交集的复杂心态。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词语,了解背景。
1. 出示词语:国破家亡 背井离乡 民不聊生 妻离子散 颠沛流离
2. 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这些词写出了什么?读了这些词,你的心情怎样?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3. 引出“安史之乱”: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昌盛的朝代,可是到了公元755 年,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那就是“安史之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朝廷后发动了内战,他们攻入了长安城,烧杀抢掠,生灵涂炭,多少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为了躲避战乱,人们纷纷逃难。诗人杜甫也带着一家人一路逃难,流离失所,贫困潦倒,来到了四川梓州。
4. 你能感觉到杜甫这一路上的心情怎样?(忧心忡忡 闷闷不乐 悲愤欲绝 )
5. 终于有一天,他听到唐朝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的消息,立即写下了一首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师朗读全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题目中“闻”的意思是什么?“收”的意思呢?“河南河北”中的和“河”指哪条河?
6. 出示插图,大概了解地理位置。
二、想意境,悟诗情
1.诗中有一个词最能反应作者听到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这个消息后的心情?请找出来(预设:喜欲狂)过渡语:一个52岁的老人怎么会如此的“喜欲狂”?让我们试着走进杜甫的内心世界去理解吧。
2.杜甫当时52岁,由于安史之乱,一家人流浪到四川(就是剑外),住在一间茅屋里。了解“安史之乱”,了解写作背景(出示)安史之乱中,杜甫之家人过着怎样的生活?请看杜甫安史之乱写的著名诗作《春望》再来欣赏杜甫的《彭衙行》节选(从“痴女饥咬我,啼畏虎狼闻。……一句半雷雨,泥泞相牵攀。”)(要求:读懂,理解诗意)(设计理念:通过背景资料的拓展和相应的古诗,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好,更好地拉近距离。)
3.在这生灵涂炭的八年安史之乱中,诗人一直盼望着什么?(预设:回家,团圆,与家人相聚,探望朋友……)
4.现在谁能解答诗人为何“喜欲狂”?(预设:可以回家;不用再过颠沛流离的生活了;一家人可以团聚了……
5.你还从诗人的哪些举动可以看出“喜欲狂”?请紧扣首联,颔联,颈联诗中的字词分析,读出“喜欲狂”的感觉。(预设:抓住“忽传”“涕泪”“愁何在”“漫卷”“放歌”“纵酒”)
6.运用你的想象,同桌说说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预设:孩子扯着父母的衣角蹦蹦跳跳;“我们要回家了”;“我们可以去上学了”;夫人笑眯眯地说:“是呀”;从“初闻涕泪满衣裳”我看到诗人哭了……)
7.这是什么泪?(预设:高兴的泪、开心的泪、激动的泪悲伤的涙。这泪里既喜又悲,真所谓百感交集)请读出百感交集。杜甫只是因为自己可以结束流荡的生活,重返故乡而喜吗?他还为什么而喜?又因为什么而悲?(预设:百姓不再流离失所,终于可以安居乐业;战乱平息,祖国重归统一;造成他们一家人流离失所的生活终于结束了……)请再次读出百感交集。
8.请读尾联,杜甫不止有狂态,还有狂想呢,那就是还乡。想一想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诗人“喜欲狂”?(预设:即,穿,便,向;因为这几个词语在诗中都含有速度快的意思,表达诗人迫切还乡的心理;可以看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板书:归心似箭。课件出示诗人回乡路线图:“八峡,巫峡,襄阳,洛阳”,这是多么遥远的路途呀,过这么一条路线,这真是长途跋涉,甚至风餐露宿。现实与狂想之间的距离是多大呀,现实是路途遥远,而在狂想中那么快就到家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真是喜欲狂啊。从这里可以看出,洛阳是诗人魂牵梦绕的地方。他真是归心似箭啊!(指名学生读出诗人的迫切的归心似箭。)
三、品读鉴赏。
1.体会“狂泪”背后的激动。
(1)出示“安史之乱”材料:公元7 5 5年,唐代玄宗末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了一场战争,战争爆发,国土沦陷,房屋被毁,百姓饥寒交迫,以纸为衣。诗人杜甫带着一家老小到处逃亡之时却被叛军抓住,受过凌辱,作诗《春望》。
(2)出示《春望》,请同学简要交流读后的感想,重点抓住“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感受战争后国家山河破碎,荒草萋萋,满目疮痍之景,去年的战火到今年春天都没有停止,体会诗人在目睹这一切之后,内心无尽的愤懑与化不开的忧愁。请学生再次齐读诗歌最后一句。
( 3 ) 出示“ 麻鞋见天子, 衣袖露两肘。——《述怀》”,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了解此
时诗人衣衫褴褛、狼狈不堪的模样,逐步加深情感体验。
( 4 ) 继续出示材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师相机导学:第六年,他到了四川成都,四处漂泊,居无定所,好不容易找到了一间茅草屋落脚,但是一场暴风雨就把他的茅屋
摧毁了,请学生齐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引导学生依据补充的诗歌思考:杜甫在“安史之乱”中过的是怎样的生活?仅仅是杜甫过着这样的生活吗?教师总结:在逃亡中,杜甫亲眼见到了百姓家破人亡,流离失所,周围寸草不生,饿殍遍野,其间他写了300多首诗真实地记录当时百姓的痛苦生活。
(5)就这样,诗人历经了近八年的战乱,如今听闻故土收复,这泪里,不知有着多少生离死别,不知有着多少心酸与苦难。结合背景资料,引导学生体会“泪”字背后诗人那心怀天下的悲喜交加之情。
(6)讨论:作者仅仅是流了几滴眼泪吗?引导学生重点抓住一个“满”字,感受泪水“满”的背后无法言说的激动之情,那是泪雨滂沱,是泪如雨下,是泪满衣裳。百感交集都凝聚在这洒满衣裳的泪里,可以说泪里饱含杜甫的深情。
(7)出示:却看妻子愁何在。带领学生将目光聚焦到杜甫身旁的亲人。引导学生联系文下注释说一说诗句的意思。教学古今异义词“妻子”,抓住“愁何在”感悟妻子及杜甫的喜悦之情,引导学生想象诗人杜甫和妻子的交流画面,练习说话。
(8)生自由练讲,情感自然而然递进,指名读诗,最后生齐读。
2.体悟“狂态”背后的放纵。
出示:白日放歌须纵酒。标红“放”和“纵”,通过放歌和纵酒这两个动作,引导学生理解51岁的老人又喝又唱,完全不顾自己的形象,这是何等的高兴,这是一种极致表达下的狂态。先自由读,后指名朗读颈联,读出自在,读出放纵,读出欣喜,读出狂态。
3.体会“狂想”背后的急切。
(1)出示诗歌的尾联,其实诗的最后两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是作者的想象,他激动之下已经想好了回家的路线。
(2)出示地图,标出诗人回洛阳的路线。
相机导学: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身处四川,而故乡在洛阳。作者从四川到自己的家乡洛阳,
要跨越3个省份,1000多公里,即使今天坐飞机也要两个多小时,更何况当时是徒步和坐船。可是如此长途跋涉的旅途在作者的想象中,却如行云流水一般。教师指导学生要读出一种急切和轻快的感觉。
(3)学生自由朗读,同桌评价。重点抓住:“即从、便下、穿、向”这四个动词,读出作者的归乡心切,归心似箭。
四、总结与拓展
1.方法小结:联系背景,紧扣字词,再现情景,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体会了古诗所表达的情感。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学习其它的9首古诗词。
2.内容小结:杜甫一生中最难忘,最温暖的一个春天应该是公元763年的春天,因为他听到了唐王朝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的消息,即将结束漂泊的生活,返回日思夜想的故乡,所以他欣喜若狂,写下了生平这第一首快诗,深深地表达了他的爱国之情。这首诗值得我们用心灵去诵读。请大家齐读全诗。
3.利用思维导图诵读。
4.拓展:课后搜集并积累杜甫的爱国名作。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揭题,知背景,初读,读通顺,再读,明诗意,细读,悟诗情,了解内容,延伸拓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简介诗人,导入新课,初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意,感悟诗情,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从军行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从军行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语言训练,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