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人教统编版10.2* 师说背景图课件ppt
展开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2、通过翻译课文,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词语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 。3、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4、正确认识本文所论述的老师的职能,作用以及择师的标椎等方面的观点,进一步树立尊师重道的思想,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死后谥号“文”,故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一起大力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柳”。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但在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学和佛学的兴起,儒学一度衰落,师道也就愈来愈不被重视。当时仍沿袭着一种封建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可以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监。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因此,社会上产生了一种“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求师学道往往会招来路人的讥笑。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
倡言师道,触犯流俗,勇气可贵!
是古代用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明事理的一种议论文文体。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都属于“说”这种文体。
句读 (dòu ) 或不焉 (fǒu ) 经传(zhuàn) 近谀( yú ) 老聃( dān) 传道(chuán)李蟠( pán) 苌弘(cháng )无少(shà) 择师而教之(jiā) 不耻相师(xiāng)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听读课文,整体感知,并思考以下问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 其为惑也, 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 生乎吾后,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古今义: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结合第一段,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古之学者必有师。(2)人非生而知之者。
2、作者认为从师的标准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择师标准这一观点一反时俗,将贵贱长少排除标准之外,直接指向了士大夫阶层的门第观念,具有在学问面前人人平等的民主精神和辩证法思想,并为下文针砭时弊张本。。
第一自然段提出了怎样的中心论点?从哪几个角度对中心论点进行阐释?
老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作者对“师”的职责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在“受业”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疑问,所以老师最具体的任务就是“解惑”,而韩愈也正是从这方面申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解决了“从师”的不容置疑,然后,将讨论的焦点引到择师的标准上来:不分贵贱、年龄,只师道义。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
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
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这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中心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2、第二段与第一段是如何联系的?
第二段以第一段为立论依据,批判当时士大夫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砭时弊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性。
3、如何理解“小学而大遗”?
大遗:大的方面,指每一篇文章所传达出来的道理。
小学:学习字词,帮助理解文意,并不是真正的学习。
学习字词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4、在作者看来,“教书”和“育人”哪个更重要:
第二段作者批判了“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作者如何证明论点的?
明确:论证方法——正反对比论证
这样对比有怎样的论证作用?
揭示了尊卑贵贱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现象,发人深思。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介词结构后置:于弟子贤
1、作者用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本段分论点)
2、本段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引用论证。
3、孔子的例子,意在证明怎样的观点?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4、举孔子的例子,有什么好处?
本段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把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人为界限取消,对自古以来的“师道尊严”发出挑战,同时作为一个老师,以这样的心胸来审视师生之间的关系,显示出韩愈的智慧和胆识。
以圣人孔子的行为鼓励人们从师,更有说服力。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诗》《书》《礼》《乐》《易》《春秋》
2.本段的作用是什么? 交代作者的写作缘由。
1.作者用哪些话明确表示了他的立场?
“不拘于时”,表示他反对“耻学于师”的坏风尚。“能行古道”,表示他赞成以道为师的从师风尚。
3.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全文通过对从师问题的讨论,表达了作者对古人从师之道的赞扬,对“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的强烈批判。我们深切体会到作者那因“师道不传”而痛心疾首的情感,同时也为这位伟大文豪非凡的斗争勇气和正直的品行所倾倒。
“古之圣人”与“今之圣人”“爱其子”与“于其身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
举历史事例论述从师的必要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
虽然文章说,这篇文章是写给那个叫李蟠的学生的,可是读到这里我们还会只是这样看吗?他还是写给谁看的呢?
① 写给当时那些不愿学习的士大夫阶层看的。提醒他们改掉这种坏习惯,否则后果会很严重。再读文章最后一段文字,我想我们就不难理解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感情了,那种社会风气造成的忧心如焚是远远超过李蟠个人勤学好问带给自己的喜悦的。 ②1200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在重复着唐人同样的错误,社会上不尊重教师的现象比比皆是:家长袒护孩子,辱骂老师;学生课堂和老师顶嘴甚至围攻老师;学生在路上碰见老师却形同陌路……,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篇文章何尝不是写给今天的我们的呢?
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对比论证
本文第二段写的最为精彩,这和恰当地运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有直接的关系。这段所用的三组对比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经过双方的对比,造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效果,都可以用“反而”承接上文,在语意上形成了一个逆接序列。如“古之圣人”才智高,而且从师学习;“今之众人”才智低,反而“耻学于师”。通过对比,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从师学习的违背常理,则作者主张从师学习的观点不言自明。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六单元10(劝学 *师说)10.2* 师说试讲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六单元10(劝学 *师说)10.2* 师说试讲课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国子监,御史监察之官,研读第一段,古之学者必有师,我爱挑战,研读第二段,课文内容研习,研读第三段,研读第四段,结构图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10.2* 师说完美版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10.2* 师说完美版ppt课件,共4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唐宋八大家,古文运动,韩潮苏海,研读第一段,研读第二段,研读第三段,研读第四段,重点字词回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2* 师说图片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2* 师说图片ppt课件,共1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初感知,析文本,古人的从师之道,学什么,向谁学,品其情,情感充沛,气势磅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