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 (六三制)五年级下册二 校园艺术节--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案
展开3 分数与除法
教学内容
教材 14-15 页,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提示
分数与除法是在学生掌握了分数的意义,理解单位“1”的广泛意义及平均分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第一个内容单位“1”是一个物体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即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求每份是多少。学生可以根据整数除法的含义,列出除法算式;可根据 分数的意义,直接说出结果。这样就把除法计算与分数联系了起来。第二个内容单位“1” 是一些物体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即把许多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求每份是多少。学生容 易理解用除法计算,但理解计算结果要困难一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并能解 决实际问题,能依据除法的知识进行假分数和带分数的互化。
过程与方法: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调动多种感官的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合作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倾听,收集他人信息,大胆创新,勇于发现,并 从中体会成功的乐趣。
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难点
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对媒体课件学生准备:
圆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口算练习导入
25÷5= 42÷2= 32÷8= 63÷7=
77÷11= 52÷4= 34÷4= 1÷6=
师:1 除以 6 除不尽,结果除了用循环小数,还可以用什么表示? 生:……
2.揭示课题。
我们知道,在计算整数除法是经常遇到除不尽或得不到整数商,有了分数就可以解决这 个问题了。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用分数来表示除法的商。(板书课题: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一组口算,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即两个数相除的商有可能是 整数)也有可能是小数。进而提出当 1÷6 得不到一个准确的小数时,又该如何表示? 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探索的积极性,渗透了合情推理的思维方法。
(二)探究新知:
- 单位“1”是一个物体时
(出示情境图)学校要举办一年一度的艺术节,要求每个人上交一份作品。琪琪做了 4
幅粘贴画,这 4 幅画总共用了 1 米长的毛线,根据这个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 1:每幅画用的毛线占这 1 米长的毛线的几分之几?
师:这个问题是我们前面刚学习的问题,能解决吗?
生 2:平均每幅画用了多少米毛线?
对于提出的问题小组进行讨论,对讨论的结果进行全班汇报。
方法一:用折纸条的方法,用纸条表示这 1 米长的毛线,如果要平均分成 4 份,每幅画用多少米,该怎样列式?1÷4= 0.25(米)结果是多少米?(课件演示)
方法二: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把 1 米长的毛线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 4 份,每份就是
1
1÷4=
4
,每幅画就用这 1 米毛线的1
4
,就是1
4
1
米,(板书)1÷4=
4
(米)
让学生观察算式和得数,初步感受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设计意图:设计学生熟悉的情境,唤起生活实际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感知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 单位“1”是一些物体的。设置问题情境。
在艺术节上小红也做了4 幅粘贴画,总共用去了3 个圆片,那么做一幅画要用多少圆片?
师:每个人手里都有 3 张圆纸片,以小组为单位,亲自剪一剪,拼一拼,看看结果是多
少?(小组合作)教师巡回指导。小组汇报
生①:把每张圆片平均分成 4 份,每幅画一份,就是3 张。
4
师:谁能给他们组的想法提几个问题? a:你们是几张几张的分的?
1
b:每幅画每次分得多少张圆片?(
4
张),
c:分了几次,共分了多少张?(就是 3 个1
4
张就是3 张) 4
d:怎样才能看出是3 张?
4
师:谁是和他们分法一样的?还有更简单的分法吗?
生②:把 3 张圆片摞起来分,每人分一块,就是3 张。
4
师:提出问题:
a:现在是几张几张分的?
b:每人分了这 3 张饼的几分之几?
c:3 张圆片的1
4
d:怎么看出是3
4
就是多少张圆片?
张?(还得一张一张的摆)
师(小结):【课件出示】出示这两小组的方法。
1
第一个小组:把 3 张圆片一张一张的分,每人每次分得
4
张圆片,分了 3 次,共
分得 3 个1
4
张,就是3 张;
4
第二个小组:也可以把 3 张圆片摞起来一块分,每个人都分得了 3 张的1
4
,就是
3 张(板书)3÷4=3
4 4
(张)
师:相比较而言,哪个方法简单一些?
生:第二种方法简单。
设计意图:两种分法都强调分得了多少张饼,让学生初步体会了分数的另一种含义,即表示 具体的数量。设置相同的生活情境,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思维方法去考虑问题,不仅发展了学 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还能让其掌握了对比的方法。
- 如果 4 张圆片粘贴 5 幅画,平均每幅画用多少张圆片? 拿出你手中的学具,分一分,独立思考,自己总结。
- 借助想象,巩固研究方法。
刚才大家都是拿学具亲自操作的,如果不借助学具,你能想像出 5 张圆片做 8 幅画,平均每
幅画用多少张吗?
师:刚才大家研究了做画的问题,如果不借助学具你能计算 5÷8 的结果吗?(5 )
8
- 观察算式,概括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师:大家观察这些算式,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生: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 师:被除数÷除数=被除数
除数
如果用 a 表示被除数,b 表示除数,那么 a÷b 可以写成什么形式? 大家还需要补充什么?(b≠0)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分数与除法的联系,他们之间有区别吗?(小组讨论) 生:除法是一种运算,而是一种具体的数量。
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联系与区别。
我们紧紧围绕直观的活动操作引导学生积累活动经验,使学生顺利地过渡到数字
a 推演这个环节,直到理解并得到 a÷b=
b
的形式。借助学具做画、想象过程、抛开情境给出
除法算式三个环节的呈现层次清楚,逻辑性强,最后总结出分数和除法的关系。
(四)达标反馈
- 把一根 2 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 5 段,每段的长度是( )米。
- 幼儿园的李老师买了 1 千克的水果糖,要求平均分给 20 个小朋友,每个朋友分得( )
千克。
3. 3
5
千克表示把 3 千克平均分成 5 份,取其中的( )份,每份是( )千克;也可
以把( )千克平均分成( )份,取其中的( )份,每份是 ( )千克。
设计意图设置多种类型的练习题,包含了本节课的大部分的知识点。且题的难度逐渐的增大,这样不仅能照顾到掌握能力差的学生,还为掌握能力强的同学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
(五)课堂小结
- 今天你有哪些收获?
- 分数与除法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最后回顾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梳理、内化。
(六)布置作业1.填空
(1)分数中的分子相当于除法算式中的( ),分母相当于除法算式中的( ),所以被除数÷除数=( ) 。
(2)8÷15=( ) m÷n(n≠0)=( )
25÷13=( ) 5
11
=( )÷( )
- 选择。
(1)把 15 米长的铁丝锯成相等的 5 段共用 20 分钟,平均锯一段用( )分钟。
A.4 B.5 C.2 D.3
(2)( )kg 的 1 3
是 1kg。
A.2 B.1 C.3
(3)3 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 10 段,每段长( ),每段占全长的( )。
- 1 10
米 B. 1
10
C. 3 10
米 D. 1
3
- 用分数表示下列各数。
31cm=( | )m | 31 分=( | )时 |
192g=( | )kg | 15dm²=( | )m² |
- 解决问题。
(1) 兰兰计划每天写 30 个大字,现已写完 19 个。
①兰兰写完的大字个数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②没写的大字个数占已写的大字个数的几分之几?
(2) 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 46cm,长是 15cm,求宽是周长的几分之几。
(3) 某家具厂有木材 80m3,把它平均分成 5 份,其中 3 份做家具,剩下的做课桌,剩
下的占全部木材的几分之几?
答案:1.(1)被除数 除数 被除数
除数
(2) 8
15
m 25
n 13
11 5
2. (1) B (2)C (3) C B
3. 31
31 192 15
4 ② (2) (3)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1
1÷4=
4
3
被除数被除数÷除数=
除数
a
3÷4=
4
a÷b=
b
(b≠0)
教学资料包
(一)教学资源
- 将 3 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 5 段,每段长( )米,每段占这根绳子的( )。
2. 7
10
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 )份,表示这样的( )份的数。
3.填写适当的分数。
29 分=( )时 23 米=( )千米
答案: 1. 3 1
5 5
2. 10 7 3. 29
60
23
1000
(二)资料链接
除法的由来
在我国古代,人们很早就掌握了数的除法运算。最早使用是在先秦时期,或更早一些。 形成于那个年代的《筭数书》中,关于除法的表示方式共有 7 类 19 种,涉及 55 条。
自公元前春秋战国时代之前,我国出现了用“九九”表计算乘法以后,人们也总结了 用口诀来计算除法的方法。《孙子算经》上说:“凡除之法,与乘正异。”当时我国主要是 用算筹和口诀来计算除法的。
除号的来源
我们现在除法运算所使用的除号“÷”被称为雷恩记号,是一位瑞士学者雷恩(Johann Heinrich Rahn,1622—1676)于 1659 年在一本代数书中首先使用的。1668 年,该书被译成英文,才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得以流行起来,直到现在。
因为“÷”号在欧洲大陆曾长期被用来表示减法,为了与减法区别,后来一位德国数 学家莱布尼兹(G.W.Leibnitz,1646—1716)主张用“∶”作除号,与当时流行的比号一 致。现在世界上有些国家仍然用“∶”做除号。
除号“÷”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该符号代表除法以分数的形式来表示,一的上方和下方各加“.”,分别代表分子分母;另一种说法是,不以分数表示时,横线上下的“.” 是用来与“-”区别的符号。
数学五年级下册七 包装盒--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数学五年级下册七 包装盒--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要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第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数学青岛版 (六三制)五年级下册三 剪纸中的数学--分数加减法(一)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青岛版 (六三制)五年级下册三 剪纸中的数学--分数加减法(一)教学设计,共4页。
青岛版六年制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概述与课时安排》教案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青岛版六年制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概述与课时安排》教案教学设计,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