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2.1角的度量 |青岛版(五年制)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3/13002500/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2.1角的度量 |青岛版(五年制)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3/13002500/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2.1角的度量 |青岛版(五年制)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3/13002500/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学年五 繁忙的工地——线和角教案设计
展开这是一份2021学年五 繁忙的工地——线和角教案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在具体情境中经历量角器形成的过程,了解量角器的构造特点,掌握正确的量角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认识角的计量单位“度”,知道1°角的大小,能正确读、写角的度数。
3.通过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培养探索与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研究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认识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会在量角器上找出大小不同的角。
2、能正确使用量角器进行角的度量。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大活动角、10°小角、18等份的半圆工具、大量角器。
2.小组材料袋(内装小活动角、10°小角、量角器、三角板、练习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课前导入
1.同学们,课前咱们先来看一段科普短片。(播放课件)
2.教师小结:原来,神奇的四季,奇妙的自然变化都与太阳照射地球的“角度”有关。怎样能知道角的大小?角度的大小对我们的生活还有哪些影响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今天的数学课。大家准备好了吗?上课。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角的度量。(板贴:角的度量)
【设计意图:课前用一段关于太阳直射点的科普片导入,既激起了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又为后面引出1度的角做了铺垫。】
二、自主合作,互动探究
(一)角的大小比较。
1.看这里(指黑板)∠1和∠2,判断一下谁大谁小?
(预设:一样大;∠1大;∠2大。)
2.意见不统一,看来靠眼睛比较不行,你能想个办法,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吗?(预设:可以用活动角来比;可以用三角板来比。)
3.这些建议都不错,小组的材料袋里就有你们提到的三角板、活动角,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大小相同的小角和练习卡一,请各小组按照提示,想办法比较出两个角的大小,验证刚才的猜测。(小组活动,师巡视)
4.各小组交流比较角大小的方法。
预设:小组1:用活动角比。
小组2:用三角板比。
小组3:用小角比。
教师追问:这三种方法都可以比较出∠1和∠2的大小,你们认为哪种方法更好一点?为什么?
小结:用小角不仅可以比出∠2比∠1大,而且还知道大一个小角,比得更精确。
【设计意图:角的大小比较,激活了学生已有的量角方法,为学生提供了积极探索量角工具的有效途径,并且使学生经历了从猜想到验证的过程。在操作、交流中,使学生体验到用小角测量角的优越性,为学生探索量角工具、理解量角原理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设置障碍,巧妙设疑
1.既然用小角有优势,那我们都用小角试一试。练习二上两个角,请大家用小角测量它们的大小。
2.学生活动,教师捕捉资源。
3.交流小组测量结果。
在交流中引导学生得出:测量∠2要用到的小角太多了,小角摆来摆去总摆不好。
学生交流自己的奇思妙想。(预设:把小角拼起来。)
好主意!我把一些小角来拼起来。看,拼成了什么图形?(出示提前拼好的半圆学具。)
数一数,这个半圆里有多少个小角?
【设计意图:故意设置障碍,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角2太大,所需要的小角太多,操作起来不方便,然后巧妙设疑,引导学生思考得出“把小角拼起来”,这种拼成的半圆工具其实已经是一个简易的量角器。】
(三)思维碰撞,产生细分角的必要
1.现在让我们用这个半圆学具再来测量一下∠2。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用半圆工具测量,发现∠2里有17个小角还多一点点。
2.如果想知道多出来的一点点是多少怎么办?和同桌商量一下。
学生带着问题和周围的同学讨论。
3.交流:可以把小角再分一分。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操作,发现小角过大度量不准确的缺点,引导学生优化量角工具,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细分角的必要。】
(四)认识1°的角、几度的角和内圈、外圈刻度。
1.认识1°的角。
是啊,为了更加精确地量出角的大小,我们把半圆工具里的每一个小角再平均分成10份(课件),变成10个小小角。想一想,一个小角被平均分成10份,整个半圆的18个小角一共被分成了多少份呢?
生交流得出半圆被分成180份。
还记得课前我们看的那段科普短片吗?(课件)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就发现太阳旋转的轨道是一个圆形,但那时天文科学还不发达,人们认为旋转一圈的时间不是365天,而是360天,所以人们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了360份,那么,半个圆就是180份。
数学中规定,这样一个份的大小就是1度。“度”是角的计量单位,用符号“°”表示,1度记作1°。(板书)
看,按照你们的建议,我们把每个小角分得更小,可是大家觉得现在这个半圆工具怎么样?
为了让它更加简约和美观,我们把它简化一下(课件),现在清楚多了吧!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与课前导入环节相呼应,让学生感悟1度的角的由来。】
2.认识几度的角。
(1)认识10°的角。
利用课件,让学生感悟10°角的大小。
小结:10°是半圆上一个大格的大小,也是你们桌上每一个小角的大小,现在你知道黑板上角2到底比角1大多少了吗?(大10°)
(2)认识5°的角。
让学生明确:5°是半圆上半个大格的大小。
(3)认识更大的角。
学生数35°的角、122°的角。
都会数了,现在我们就用这个工具来量一量前面没有测量出来的∠2的大小,看它到底有多度?
学生数∠2的度数是175°。
3.认识内圈刻度、外圈刻度。
有什么好办法,能快速读出角的度数呢?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明确要给半圆标上数字。
认识内圈刻度和外圈刻度。
【设计意图:设计了读角的度数的环节,让学生体会到“用细分后的半圆工具读数不方便”,从而引出内圈刻度,再由内圈刻度读数仍然还有不便引出外圈刻度。不断解决这些矛盾冲突的过程,其实是逐步完善量角器的过程,更使深刻体会量角器原理的过程。有了对量角器的深刻认识,有助于学生量角方法的掌握。】
(五)认识量角器。
同学们,为了准确测量角的大小,要有统一的计量单位和度量工具,屏幕上展现的就是我们现在专门用来量角的工具,叫做量角器。
1.认识中心点、内圈刻度、外圈刻度、内圈零刻度线、外圈零刻度线(课件)
2.同桌两个人指一指,说一说量角器的各个部分的名称。
3.出示大量角器,指名学生分别指出中心点、内圈刻度、外圈刻度、内圈零刻度线、外圈零刻度线。
(六)练习量角,明确量角的方法要点。
1.读角的度数:30°、110°、45°、60°。
2.学习量角的方法。
出示一错角,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得出量角的方法。
小结:用量角器量角,第一步:把量角器的中心点和角的顶点重合,(板贴:点重合),第二步:把量角器的0°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板贴:线重合)最后一步,我们只要看角的另一条边对着刻度几,这个角就是几度。(板贴:读刻度)
3.回顾量角的方法。 (课件)
这三步大家也可以记作:两重合,一读数。
4.尝试量角:学生量出练习三上两个角的大小。
5.会读角,也会量角了,再看看你的推测能力。
瞧,这是小明测量的一个角,角的一条边对准刻度这里,我们看不到角的另一条边,这个角可能是多少度?
预设:80°、100°。
究竟多少度,我们来揭晓答案。
这个大角里包含了60个1°的角,所以是60°,当然,实际测量时,我们还可以灵活转动量角器。
【设计意图:此环节先让学生读角的度数,再通过一个错角解决了怎样量角,水到渠成。最后一个角更是出乎学生意料,学生猜测度数的过程就是再一次强化乳化读数的过程,而不一样量角方法的出现,一是打破学生的定势思维,二是体现了量角的原理:看这个大角里有多少个1度的小角,这个角就是多少度。】
三、交流收获,课后拓展
同学们,今天在角的世界里,你有了哪些收获?
学生交流收获,教师课堂总结。
最后,请大家欣赏一小段有关量角器资料(播放课件)
同学们,希望你们能和量角器交上朋友,运用它来揭开更多的学习上、生活中的奥秘。直尺、三角板、圆规和我们今天认识的量角器被称为我国的“几何四宝”,课后,请同学们量一量三角板中三个角的度数,研究一下三角板中又藏着哪些秘密。
【设计意图:课尾让学生欣赏“量角器”的资料及角的度量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板书设计:
角的度量
度 ° 1°
点重合
线重合
读刻度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青岛版 (五四制)三年级下册三 走进天文馆——年、月、日教学设计,共4页。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青岛版 (五四制)三年级下册七 交通中的线——平行与相交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活动激趣,结合生活,操作实践,全课总结,课堂延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相关链接 数字与编码 |青岛版(五年制),共4页。
![数学口算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b5b1d1ecde54d50c4354a439d5c45ddc.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