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西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简单的统计活动综合与实践 一天用的纸教案及反思
展开
活动内容
6.2 一天用的纸
教材第 92-93 页“综合与实践”---一天用的纸
活动提示
《一天用的纸》是学生学完本单元《简单的统计活动>后进行的一节综合实践。教材以情境图的形式,通过师生的谈话导入新课,让学生对自己一天用的纸进行统计,让学生经历分类、设计统计表、收集数据、观察交流等数学活动过程并引发节约用纸的环保意识。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并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解决发现的数学问题,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活动目标知识与能力
- 在调查整理的过程中,学会调查方法,提高搜集信息、整理数据的能力。
- 利用所学的知识对搜集好的数据进行整理和表述。过程与方法
1.经历统计活动过程,学会简单的数据统计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交流、调查的过程中,了解纸的用途,感受节约纸张的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 在调查整理的过程中,学会调查方法,提高搜集信息、整理数据的能力。难点 利用所学的知识对搜集好的数据进行整理和表述。
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本课时多媒体教学课件(PPT) 学生准备:空白统计表、笔等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谈话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每天的学习和生活是离不开纸的,你知道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纸吗?纸有哪些用途?(自由讨论回答)
师:你自己一天用的各种各样的纸有多少?今天,我们自己做一个小调查,调查一下自己一天的用纸量。(板书课题:一天用的纸)
设计意图: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学时结合学生熟悉的每天的用纸量
这一现实的生活问题来作为综合与实践活动中的学习素材,让学生在现实的生活情境中体验、感悟、总结统计活动的过程、统计的方法、统计结果的分析与运用。
(二)主题活动:
活动主题一:对每天用的纸进行分类并设计统计表
师:调查之前,需要把我们每天用的纸先进行分类,然后再设计调查表。师:想一想、议一议,我们每天用的纸,可以分为几类?
(预设)
生 1:我们每天写作业需要用到作业纸,计算用到草稿纸。
生 2:上厕所用到卫生纸以及擦脸用到面巾纸,还有的同学用纸折成纸飞机来玩。
…
师:有了对纸的分类,你自己会设计调查统计表吗?试一试。
(预设)
生:设计如下的调查统计表:
类别 | 作业纸 | 草稿纸 | 面巾纸 | 合计 |
张数(张) |
|
|
|
|
师:大家认为上面的统计表设计合理吗?如果有人还有其他的用途,应怎么设计呢?
(生再次讨论,设计如下)
类别 | 作业纸 | 草稿纸 | 面巾纸 | 其它 | 合计 |
张数(张) |
|
|
|
|
|
设计意图: 对生活用的纸进行分类并自己设计调查统计表,这一数学问题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学时,先让学生对纸的用途进行分类讨论,然后初次设计统计表,在质疑中再次设计统计表,这样在不断的自我修正中,不断深化自己对统计对象的分类以及统计表的设计认识。
活动主题二:收集、整理信息
师:前面学过的统计知识中,学到的统计方法有哪些?你还记得吗?
(预设)
生 1:常用的统计方法有“数一数”。生 2:画“正”字、画“∨”等等。
师:想一想,统计的结果有几种呈现方式? 生:统计结果的呈现有:统计表、统计图等。
师:下面以小组为单位,统计一下本组中某一人每种纸的用量,填写统计表,会绘出统计图,最后汇报。
(预设)
生:我们组小明同学一天用纸情况统计表、统计图如下:
小明同学一天用纸统计表 小明同学一天用纸统计图
师:谁说说,统计时需要注意什么?
生 1:分类不要重复,统计方法要简洁。生 2:统计结果要符合调查的需要。
活动主题三:交流与思考
师:小组交流上面小明一天的用纸情况,谈谈对统计数据的感受。
(预设)
生:小明一天面巾纸和其它纸张用的太多了,有 10 张,另外,草稿纸有 8 张, 其实,草稿纸可以正、反面都用的,可以少用一些。
…
师:根据统计表(图)的信息自己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生 1:面巾纸比作业纸多用多少张?
10-6=4(张)
答:面巾纸比作业纸多用 4 张。生 2:作业纸比其它少用多少张?
10-6=4(张)
答:作业纸比其它少用 4 张。
师:计算一下,照样计算,一周、一个月小明草稿纸大约用纸多少张? 8×7=56(张) 56×4=224(张)
答:小明一周大约用 56 张草稿纸,一个月大约用草稿纸 224 张。
师:一张张纸都是由一棵棵大树变成的,如果每天少用一点,能节约就节约,就会少损失好多大树,用纸要“精打细算”。
师:生活和学习中,你有哪些节约用纸的好方法?(学生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 在读统计表和统计图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感受生活中需要节约纸张,保护好环境,树立环保意识。
(三)活动收获
师:通过“一天的用纸”这一综合实践活动,你有哪些收获或困惑?
(预设)
生 1:统计的方法有画“正”字、画“∨”等。生 2:统计结果的呈现形式有统计表和统计图。
生 3:纸张是用大树制造的,为了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能少用纸张就少用纸张。
…
设计意图: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的全过程后,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反思, 这样既使学生在自己喜欢的情境中掌握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四)布置作业
1.读图完成下面的问题。
(1) 你能算出三年级平均每组植树的棵树吗?
(2) 哪些组植树棵数比平均棵数多,哪些组植树棵数比平均棵数少? 2.看统计图完成统计表并回答问题。
(1) 完成统计表。
颜 色 | 喜欢的人数 |
红 色 |
|
黄 色 |
|
蓝 色 |
|
粉 色 |
|
(2) 喜欢( )颜色的人最多。
(3) 喜欢蓝色的同学比喜欢粉色的同学多( )人。
- 绘画兴趣小组拍摄了一下照片,下面请你帮他们完成下面的问题。
(1) 单人照、二人照和三人照情况统计表。
| 单人照 | 二人照 | 三人照 | 合计 |
张数 |
|
|
|
|
(2) 黑白照和彩照情况统计表
| 黑白照 | 彩色照 | 合计 |
张数 |
|
|
|
- 下面的图形,请你先按照形状分类整理并填写统计表,再按颜色整理并填表和统计图。
(1)
图形个数按形状分类统计表
形状 | 三角形 | 正方形 | 圆形 | 合计 |
个数 |
|
|
|
|
图形个数按形状分类统计表
(2) 图形按颜色分类统计表
形状 | 红色 | 绿色 | 黄色 | 合计 |
个数 |
|
|
|
|
图形按颜色分类统计图
- 读图回答问题。
(1)先涂色,再回答问题。
(2)4 只猫一共钓了( )条鱼。
(3)灰猫比红猫多钓( )条鱼。
答案:
1.(6+9+7+6)÷4=7(棵) 第二组比平均数多,第一、二组比平均数少。
2.(1) 7 4 6 4 (2)红 (3)2
3.(1)6 2 3 11(2)4 7 11
4.(1)5 6 9 20 (2)4 6 10 20
5.(1)
(2)22(3)1
板书设计
活动反思
通过统计自己一天用的纸这一综合实践活动,感受数学统计与生活的联系, 在实践活动中温习统计的方法、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以及预测的过程。先是对一天用的纸进行分类、收集和整理、接着交流,最后思考。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数学化过程,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养成节约纸张的好习惯。
教学资料包
探索统计方法教学片断
- 设置问题,激发兴趣
师:每个小组的桌子上有一个盒子,里面有什么呢?
教师引导学生从盒子里摸出一个来看一看,并告诉大家盒子里有许多这样的图形卡片。(有正方形、三角形、圆形)
师:咱们每个小组的小朋友都来看一看盒子里的这些卡片,你有什么想法? 生 1:太乱了,我没看到圆形卡片。
生 2:我想知道三角形的卡片有几张,就是数不准。生 3:我想知道正方形的卡片有几张,但看不出来。
…
师:我也想知道你们小组里圆形卡片有几张,我们该怎么办呢? 生 1:我们把卡片拿出来在课桌上摆一摆,再数一数就行了。生 2:我认为不行,如果课桌太小了,放不下怎么办?
…
- 参与活动,探索方法
师:我有一个办法,你们愿意听一听吗?
师对学生提出要求:以小组为单位,一个同学说图形名称,其他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哪个小组完成得好,黑板上的小动物卡片就送给那个小组做奖品。(学生活动,整理卡片,真是简单的统计方法。)
生:
△ :正一 □: 一 ○:正
…
- 比较择优,掌握方法。学生面对整理的结思,说一说感受。生 1:现在比原来清楚多了。
生 2:我感觉比原来好数了。
生 3:我很快就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师:刚才每个小组都汇报了自己统计的方法和想法。我们想很快知道每种图形卡片有几张,哪种方法比较好?
生:我认为画“正”字方法比较好,简便好数。只要数出有几个“正”字,乘 5
就可以了。
师:如果我们需要统计的物品有很多很多,哪种方法会更方便呢? 学生一致认为用画“正”字的方法,更简便,更科学。
师小结,把黑板上的小动物卡片奖给学生,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设计意图: 在实践性操作活动中总结、归纳得出画“正”字的方法对于数据的统计是简便快捷,经历数学学习中的“数学化”的过程,体验感悟“简化”数学思想。
Excel 如何制作条形统计图
条形统计图在数据统计中占据重要地位,怎样在 Excel 中制作出条形统计图呢?其实很简单,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如何制作条形统计图。
一、打开 Excel 软件,如图所示,制作一组数据。
二、选择数据区域表格,单击菜单栏“插入”——条形图,在“二维条形图”“三维条形图”“圆柱图”“圆锥图”“棱锥图”中选择一种条形统计图。
三、现在就可以看到条形统计图制作好了,如图所示(这里选择了圆锥图)。
知觉和知觉的特征
什么是知觉: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进行综合整体的反映。
知觉的种类:知觉的种类很多。根据分析器的不同,简单知觉可分为视知觉、嗅知觉、味知觉、和触摸知觉等。
知觉有哪些基本特征?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有哪些?人对客观事物的知觉受主客观条件的影响,有其特殊的活动规律。知觉过程的心理规律,可以归纳为知觉的四个基本特征。
(一)知觉的选择性。人知觉的客体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存在于一定的环境和背景之中。因而人的知觉具有这样一种特性,即对优先知觉的事物,形成清晰的影像,而对其周围环境的事物,只是当成陪衬和背景,形成模糊的感觉。这种把知觉的对象优先从背景中区分出来的特性叫知觉的选择性。 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有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从主观而言有以下几点:1.对象和背景的差别性。对象和背景之间差别越大,越容易优先选择。2.对象的活动性。夜空中的流星、人造卫星;闪光的霓虹灯广告;电影、幻灯等活动教具,都易被人们知觉。3.刺激物的新颖性。4.刺激物的强度影响选择性。 从主观因素来看,知觉有无目的和任务;已有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个人的需要和兴趣、爱好;定势(即心向,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与情绪状态等都影响对知觉对象的选择。
(二)知觉的整体性
(三)知觉的理解性
(四)知觉的恒常性
随意注意和影响随意注意的因素
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和意志努力的注意。随意注意是注意的一种高级形式,它是在学习和劳动过程中产生的。学习和劳动本身总有一些使人不感兴趣而又非完成不可的任务,必然有困难和单调的因素,这就需要通过有意识的注意来进行监督和调节。学习和劳动实践过程能发展人的随意注意。
影响随意注意的因素:引起和保持随意注意的条件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目的任务明确。随意注意的指向性和集中性不完全取决于刺激对象的影响,而是主要决定于事先提出和拟定的任务、目的。另外,任务的具体化,把一般任务区分为特殊,把整个任务区分为部分,能提高随意注意的效果。
(2) 意志力与抗干扰力。人在进行某种心理与行为活动时,难免不碰到其他诱因或环境干扰。而坚强的意志力则有利于克服分心,集中注意,排除其他干扰。
(3) 社会性需要和间接兴趣。不随意注意是以直接兴趣为基础的,活动本身及活动对象的趣味性,有强烈的吸引力,随意注意是以间接兴趣为条件的,活动本身虽乏味不吸引人,但活动的目的与结果使人感兴趣。
(4) 积极、主动地进行实际操作和智力活动。学生在学习时,通过联系进行实际运算,边阅读边思考,边看书边摘录,自我检查错误,编写复习提纲等, 可以提高随意注意的效果。另外,进行操作和思维活动积极化,可以防止单调活动引起的疲劳和分心,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小学数学青岛版 (六三制)三年级下册六 走进天文馆---年、月、日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青岛版 (六三制)三年级下册六 走进天文馆---年、月、日教学设计,共1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我会判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数学冀教版四年级下册六 小数的认识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冀教版四年级下册六 小数的认识教案
小学数学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平行四边形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平行四边形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1,2,5,6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