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题2.7 实验: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2021年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考点扫描学案
展开目录
TOC \ "1-3" \h \u 【考点扫描】1
一 实验原理与操作1
二 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1
三 实验拓展与创新2
【典例分析】2
【专题精练】7
【考点扫描】
一 实验原理与操作
1.等效法:一个力F′的作用效果和两个力F1、F2的作用效果都是让同一条一端固定的橡皮条伸长到同一点,所以力F′就是这两个力F1和F2的合力,作出力F′的图示,如图所示.
2.平行四边形法: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力F1和F2的合力F的图示.
3.验证:比较F和F′的大小和方向是否相同,若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相同,则验证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本实验的依据是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性,在操作时要记住“三注意”和“七记录”
1.注意两次结点O的位置必须相同.
2.实验中的两个细绳套不要太短.
3.用两只弹簧测力计钩住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时,夹角不宜太大也不宜太小,在60°~100°之间为宜.
4.两个弹簧测力计拉橡皮条时,记录两弹簧测力计示数、两绳方向和结点O的位置(五记录)
5.一个弹簧测力计拉橡皮条时,记录弹簧测力计示数和细绳方向(二记录)
二 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
1.本实验用作图法处理数据,要注意三个力的图示必须用同一标度,要选取合适的标度,使力的图示在坐标纸中的比例尽量大些.
2.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实验得到的合力F′一定与橡皮筋在一条线上,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的合力F由于实验误差偏离此直线,可应用平行四边形图示法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
三 实验拓展与创新
【典例分析】
【例1】某同学用钩码和弹簧测力计做“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
(1)请将实验内容补充完整:
A.将一根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贴有白纸的竖直平整木板上,在另一端绑上两根系有细绳套的细线.
B.其中一根细线挂上5个质量相等的钩码(每个钩码质量均为50 g),使橡皮筋拉伸,如图甲所示,记录________、结点的位置O和细线方向.
C.将图甲中钩码取下一个,并将细线用一光滑铁钉B(可随时固定)支开,在另一细线上挂上弹簧测力计,使两细线成一定角度,拉弹簧测力计,如图乙所示,图中α、β可测定,当eq \f(cs α,cs β)=eq \f(3,4)时,橡皮筋正好位于竖直方向且橡皮筋与细线结点的位置与步骤B中结点的位置O重合,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应为________N(当地重力加速度g=10 m/s2).
(2)本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________.
A.理想实验法
B.等效替代法
C.控制变量法
D.建立物理模型法
【答案】 (1)钩码的个数(细线上的拉力) 1.5 (2)B
【解析】(1)由实验原理可知本实验利用等效替代法来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图甲中钩码的重力即合力大小,细线方向即合力方向,所以应记录钩码的个数(细线上的拉力)、结点O的位置和细线方向,在用钩码和弹簧测力计一起拉橡皮筋时,一定要将橡皮筋与细线结点的位置与步骤B中结点的位置O重合,此时应记录钩码个数、弹簧测力计示数及对应的细线方向,分析图乙中结点的受力情况可得水平方向有4mgcs α=Fcs β,代入数据得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应为F=3mg=1.5 N.
(2)由(1)知是等效替代法.
【规律总结】本实验的依据是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性,在操作时要记住“三注意”和“七记录”
1.注意两次结点O的位置必须相同.
2.实验中的两个细绳套不要太短.
3.用两只弹簧测力计钩住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时,夹角不宜太大也不宜太小,在60°~100°之间为宜.
4.两个弹簧测力计拉橡皮条时,记录两弹簧测力计示数、两绳方向和结点O的位置(五记录)
5.一个弹簧测力计拉橡皮条时,记录弹簧测力计示数和细绳方向(二记录)
【例2】某探究小组做“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将画有坐标轴(横轴为x轴,纵轴为y轴,最小刻度表示1 mm)的纸贴在水平桌面上,如图(a)所示.将橡皮筋的一端Q固定在y轴上的B点(位于图示部分之外),另一端P位于y轴上的A点时,橡皮筋处于原长.
(1)用一只测力计将橡皮筋的P端沿y轴从A点拉至坐标原点O,此时拉力F的大小可由测力计读出.测力计的示数如图(b)所示,F的大小为________N.
(2)撤去(1)中的拉力,橡皮筋P端回到A点;现使用两个测力计同时拉橡皮筋,再次将P端拉至O点,此时观察到两个拉力分别沿图(a)中两条虚线所示的方向,由测力计的示数读出两个拉力的大小分别为F1=4.2 N和F2=5.6 N.
①用5 mm长度的线段表示1 N的力,以O为作用点,在图(a)中画出力F1、F2的图示,然后按平行四边形定则画出它们的合力F合;
②F合的大小为________N,F合与拉力F的夹角的正切值为________.
若F合与拉力F的大小及方向的偏差均在实验所允许的误差范围之内,则该实验验证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答案】 (1)4.0 (2)①F1、F2和F合如图所示
②4.0 0.05
【解析】 (1)由测力计的读数规则可知,读数为4.0 N.
(2)①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
②由图可知F合=4.0 N,从F合的顶点向x轴和y轴分别作垂线,顶点的横坐标对应长度为1 mm,顶点的纵坐标长度为20 mm,则可得出F合与拉力F的夹角的正切值为0.05.
【规律总结】1.数据处理——作图法
在“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实验中,由作图法得到的合力F与实际测量得到的合力F′不可能完全重合,只要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可以认为合力F与合力F′重合即可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如图所示
2.误差分析
(1)用两个测力计拉橡皮条时,橡皮条、细绳和测力计不在同一个平面内,这样得到的两个测力计的水平分力的实际合力比由作图法得到的合力小。
(2)结点O的位置和两个测力计的方向画得不准,造成作图的误差。
(3)作图比例不恰当造成作图误差。
【例3】(2020·衡阳模拟)如图所示,某实验小组同学利用DIS实验装置研究支架上力的分解.A、B为两个相同的双向力传感器,该型号传感器在受到拉力时读数为正,受到压力时读数为负.A连接质量不计的细绳,可沿固定的板做圆弧形移动.B固定不动,通过光滑铰链连接长0.3 m的杆.将细绳连接在杆右端O点构成支架.保持杆在水平方向,按如下步骤操作:(g取10 m/s2)
①测量绳子与水平杆的夹角∠AOB=θ;
②对两个传感器进行调零;
③用另一根绳在O点悬挂一个钩码,记录两个传感器的读数;
④取下钩码,移动传感器A改变θ角.
重复上述实验步骤,得到表格.
(1)根据表格,A传感器对应的是表中力________(选填“F1”或“F2”).钩码质量为________kg(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2)本实验中多次对传感器进行调零,对此操作说明正确的是________.
A.因为事先忘记调零
B.何时调零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
C.为了消除横杆自身重力对结果的影响
D.可以完全消除实验的误差
【答案】 (1)F1 0.05 (2)C
【解析】 (1)A传感器中的力均为正值,故A传感器对应的是表中力F1,平衡时,mg=F1sin θ,当θ=30°时,F1=1.001 N,可求得m≈0.05 kg.
(2)在挂钩码之前,对传感器进行调零,目的是为了消除横杆自身重力对结果的影响,故C正确.
【拓展提升】实验拓展创新的两种方法
以本实验为背景,以实验中操作的注意事项、误差来源设置条件,或通过改变实验条件、实验仪器设置题目.
1.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实验方法的迁移
2.实验器材的改进
(1)橡皮筋eq \(――→,\s\up7(替代))弹簧测力计
(2)钩码eq \(――→,\s\up7(替代))弹簧测力计
【专题精练】
1.(2020·昆明市西山区教学质量检测)某学生实验小组设计了一个“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在竖直放置的木板上部附近两侧,固定两个力传感器,同一高度放置两个可以移动的定滑轮,两根细绳跨过定滑轮分别与两力传感器连接,在两细绳连接的结点O下方悬挂钩码,力传感器1、2的示数分别为F1、F2,调节两个定滑轮的位置可以改变两细绳间的夹角.实验中使用若干相同的钩码,每个钩码质量均为100 g,取g=9.8 m/s2.
(1)关于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实验开始前,需要调节木板使其位于竖直平面内
B.每次实验都必须保证结点位于O点
C.实验时需要记录钩码数量、两力传感器的示数和三细绳的方向
D.实验时还需要用一个力传感器单独测量悬挂于O点钩码的总重力
(2)根据某次实验得到的数据,该同学已经按照力的图示的要求画出了F1、F2,请你作图得到F1、F2的合力F(只作图,不求大小),并写出该合力不完全竖直的一种可能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AC (2)如解析图所示 定滑轮有摩擦、木板未竖直放置等(回答出一项合理答案即可)
【解析】:(1)实验开始前,需要调节木板使其位于竖直平面内,以保证钩码重力等于细线中的拉力,选项A正确;该装置每次实验不需要保证结点位于O点,选项B错误;实验时需要记录钩码数量、两力传感器的示数和三细绳的方向,选项
C正确;悬挂于O点钩码的总重力可以根据钩码的质量得出,不需要力传感器测量,选项D错误.
(2)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F1和F2的合力F.该合力方向不完全在竖直方向的可能原因是定滑轮有摩擦、木板未竖直放置等.
2.(2020·云南楚雄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某同学在做“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中,遇到了以下问题,请帮助该同学解答。
(1)物理学中有很多物理方法,本实验采用的是________。
A.类比实验法 B.等效替代法
C.控制变量法 D.极限法
(2)在做实验之前,该同学发现有一只弹簧测力计如图甲所示,则在使用前应该对弹簧测力计________。
(3)如图乙所示的四个力中,力________(填图中字母)是由一只弹簧测力计直接拉橡皮筋测得的。
(4)该同学已经作出了两个分力的力的图示,如图丙所示,方格中每边的长度表示0.5 N,请帮助该同学用作图法作出合力F的图示,并求出合力的大小为________ N。(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答案】 (1)B (2)调零 (3)F′ (4)图见解析 3.5
【解析】 (1)该实验采用的方法是等效替代法,B正确。
(2)由题图甲可知,弹簧测力计指针不在零刻度线处,故在进行测量前应先对弹簧测力计进行调零,使指针指在零刻度线处。
(3)F′与橡皮筋在同一条直线上,是由一只弹簧测力计直接拉橡皮筋测得的。
(4)以F1、F2为邻边,作出平行四边形,如图所示。由图可知,合力为F=7×0.5 N=3.5 N。
3.(2020·安徽合肥高三上一诊)以下是某实验小组探究“二力合成规律”的过程。
(1)首先进行如下操作:
①如图甲,轻质小圆环挂在橡皮条的一端,另一端固定,橡皮条的长度为GE;
②如图乙,用手通过两个弹簧测力计共同拉动小圆环。小圆环在拉力F1、F2的共同作用下,位于O点,橡皮条伸长的长度为EO;
③撤去F1、F2,改用一个力F单独拉住小圆环,仍使其位于O点,如图丙。
同学们发现,力F单独作用与F1、F2共同作用的效果是一样的,都使小圆环在O点保持静止。由于两次橡皮条伸长的长度相同,即__________,所以F等于F1、F2的合力。
(2)然后实验小组探究了合力F与分力F1、F2的关系:
①由纸上O点出发,用力的图示法画出拉力F1、F2和F(三个力的方向沿各自拉线的方向,三个力的大小由弹簧测力计读出);
②用虚线将拉力F的箭头端分别与F1、F2的箭头端连接,如图丁,得到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多次改变拉力F1、F2的大小和方向,重做上述实验,通过画各力的图示,进一步检验所围成的图形。实验小组发现:在两个力合成时,以表示这两个力的有向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代表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这个规律叫做____________。
上述实验中,如果把图乙和图丙的操作顺序对调,即先用拉力F将圆环拉到O点,再用拉力F1和F2共同拉圆环产生相同效果,则F1和F2就是F的______________,此实验可以探究__________规律。
【答案】 (1)橡皮条对小圆环的拉力相同
(2)②可构成平行四边形 ③平行四边形定则 分力 力的分解
【解析】 (1)两次橡皮条伸长的长度相等,即两次橡皮条对小圆环的拉力相同,说明单个力F的作用效果与F1、F2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
(2)②用虚线将拉力F的箭头端分别与F1、F2的箭头端连接,可构成平行四边形,F1和F2为邻边,F为与F1和F2共顶点的对角线;③多次改变拉力F1、F2的大小和方向,重做上述实验,在两个力合成时,以表示这两个力的有向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代表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这个规律叫做平行四边形定则。如果把图乙和图丙的操作顺序对调,即先用拉力F将圆环拉到O点,再用拉力F1和F2共同拉圆环产生相同效果,则F1和F2就是F的分力,此实验可以探究力的分解规律。
4.(2020·广州模拟)一同学用电子秤、水壶、细线、墙钉和贴在墙上的白纸等物品,在家中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甲 乙 丙
(1)如图甲,在电子秤的下端悬挂一装满水的水壶,记下水壶________时电子秤的示数F。
(2)如图乙,将三细线L1、L2、L3的一端打结,另一端分别拴在电子秤的挂钩、墙钉A和水壶带上。水平拉开细线L1,在白纸上记下结点O的位置、____________和电子秤的示数F1。
(3)如图丙,将另一颗墙钉B钉在与O同一水平线上,并将L1拴在其上。手握电子秤沿着(2)中L2的方向拉开细线L2,使________和三根细线的方向与(2)中重合,记录电子秤的示数F2。
(4)在白纸上按一定标度作出电子秤拉力F、F1、F2的图示,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F1、F2的合力F′的图示,若________,则平行四边形定则得到验证。
【答案】(1)静止 (2)三细线的方向 (3)结点O的位置 (4)F和F′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重合
【解析】 (1)要测量装满水的水壶的重力,需记下水壶静止时电子秤的示数F。
(2)要画出平行四边形,则需要记录分力的大小和方向,所以在白纸上记下结点O的位置的同时,也要记录三细线的方向以及电子秤的示数F1。
(3)已经记录了一个分力的大小,还要记录另一个分力的大小,则结点O位置不能变化,力的方向也不能变化,所以应使结点O的位置和三根细线的方向与(2)中重合,记录电子秤的示数F2。
(4)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F1、F2的合力F′的图示,若F和F′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重合,则平行四边形定则得到验证。
5.某同学用一弹簧测力计和一橡皮条做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实验步骤如下:
①将贴有白纸的木板竖直固定,将橡皮条上端挂在木板上O点;
②将三根细线Pa、Pb、Pc结于P点。a端系在橡皮条下端,c端暂时空置,b端挂一钩码,钩码静止后,记录钩码重力G的大小和方向;
③以O为圆心、OP为半径,画一圆弧;
④用弹簧测力计钩住c端,向右上方缓慢拉,调整拉力方向,使结点P移到图中所示位置,记录该位置和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⑤在白纸上作出各力的图示,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是否成立。
(1)第④步中还应记录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⑤步中,若橡皮条拉力与弹簧测力计拉力的合力大小等于________,方向________,则可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
【答案】 (1)弹簧测力计拉力(即细线Pc)的方向 (2)G 竖直向上
【解析】 (1)第④步中还应记录的是弹簧测力计拉力(即细线Pc)的方向,以便⑤中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2)第⑤步中,钩码的重力、橡皮条的拉力和弹簧测力计的拉力三力平衡,则橡皮条拉力与弹簧测力计拉力的合力大小等于重力G,方向与重力方向相反,即竖直向上。
6.某同学通过下述实验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实验步骤:
①将弹簧秤固定在贴有白纸的竖直木板上,使其轴线沿竖直方向。
甲
②如图甲所示,将环形橡皮筋一端挂在弹簧秤的秤钩上,另一端用圆珠笔尖竖直向下拉,直到弹簧秤示数为某一设定值时,将橡皮筋两端的位置标记为O1、O2,记录弹簧秤的示数F,测量并记录O1、O2间的距离(即橡皮筋的长度l)。每次将弹簧秤示数改变0.50 N,测出所对应的l,部分数据如下表所示:
乙
③找出②中F=2.50 N时橡皮筋两端的位置,重新标记为O、O′,橡皮筋的拉力记为FOO′。
④在秤钩上涂抹少许润滑油,将橡皮筋搭在秤钩上,如图乙所示。用两圆珠笔尖成适当角度同时拉橡皮筋的两端,使秤钩的下端达到O点,将两笔尖的位置标记为A、B,橡皮筋OA段的拉力记为FOA,OB段的拉力记为FOB。
完成下列作图和填空:
(1)利用表中数据在图丙中画出Fl图线,根据图线求得l0=________cm。
丙 丁
(2)测得OA=6.00 cm,OB=7.60 cm,则FOA的大小为________N。
(3)根据给出的标度,在图丁中作出FOA和FOB的合力F′的图示。
(4)通过比较F′与________的大小和方向,即可得出实验结论。
【答案】(1)如解析图1所示 10.00(9.90~10.10均可) (2)1.80(1.70~1.90均可)(3)如解析图2所示 (4)FOO′
【解析】(1)在坐标系中描点,用平滑的曲线(直线)将各点连接起来,不在直线上的点均匀分布在直线的两侧。如图1所示,由图线可知与横轴的交点l0=10.00 cm。
图1 图2
(2)橡皮筋的长度l=OA+OB=13.60 cm,由图1可得F=1.80 N,所以FOA=FOB=F=1.80 N。
(3)利用给出的标度作出FOA和FOB的图示,然后以FOA和FOB为邻边作出平行四边形,过O点的对角线即为合力F′,如图2所示。
(4)FOO′的作用效果和FOA、FOB两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F′是FOA、FOB两个力的合力,所以只要比较F′和FOO′的大小和方向,即可得出实验结论。
8.将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A点,另一端拴上两根细绳,每根细绳分别连着一个量程为5 N、最小刻度为0.1 N的弹簧测力计.沿着两个不同的方向拉弹簧测力计,当橡皮筋的活动端拉到O点时,两根细绳相互垂直,如图甲所示.这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可从图中读出.
甲 乙
(1)由图可读得两个相互垂直的拉力的大小分别为________ N和 ________ N.
(2)在如图乙所示的方格纸上按作图法的要求画出这两个力及它们的合力.
【答案】:(1)2.50(4.00) 4.00(2.50) (2)如图所示
8.(2019·广西桂林第十八中学模拟)“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情况如图甲所示,其中A为固定橡皮筋的图钉,O为橡皮筋与细绳的结点,OB和OC为细绳.图乙是在白纸上根据实验结果画出的图.
(1)图乙中的F与F′两力中,方向一定沿AO方向的是________.
(2)某同学在做该实验时认为:
A.拉橡皮条的细绳长一些,实验效果较好
B.拉橡皮条时,弹簧秤、橡皮条、细绳应贴近木板且与木板平面平行
C.橡皮条弹性要好,拉结点到达某一位置O时,拉力要适当大些
D.拉力F1和F2的夹角越大越好
其中不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填入相应的字母).
【答案】:(1)F′ (2)D
【解析】:(1)F是通过作图的方法得到合力的理论值,在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上,而F′是通过一个弹簧秤沿AO方向拉橡皮条,使橡皮条伸长到O点,其方向一定沿AO方向.
(2)在实验中要减小拉力方向的误差,应让标记同一细绳方向的两点尽量远些,故细绳应该长一些,故A正确;作图时,我们是在白纸中作图,做出的是水平力的图示,若拉力倾斜,则作出图的方向与实际力的方向有较大差别,故应使各力尽量与木板平面平行,故B正确;拉力越大,则读数中出现的相对误差越小,故拉力应适当大些,故C正确;两个拉力的夹角过大,合力会过小,量取理论值时相对误差变大,故D错误.
创新角度
实验装置图
创新解读
实验器材
与方法的创新
1.通过应用定滑轮,改变拉力的方向
2.钩码的总重力即为对应细绳拉力大小
1.电子秤代替弹簧秤,可以直接读出力的大小
2.同一电子秤应用于(a)、(b)、(c)三个图中,可测得三根细线中拉力的大小
实验
原理
的创新
1.将橡皮筋和弹簧秤的实验角色互换
2.秤钩上涂抹少许润滑油,保证了橡皮筋两侧弹力大小相同,与两侧橡皮筋长度大小无关
实验原理
与方法
的创新
1.用DIS实验装置研究支架上力的分解
2.利用两个相同的双向力传感器测量力
F1
1.001
0.580
…
1.002
…
F2
-0.868
-0.291
…
0.865
…
θ
30°
60°
…
150°
…
F/N
0
0.50
1.00
1.50
2.00
2.50
l/cm
l0
10.97
12.02
13.00
13.98
15.05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2章相互作用实验2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量的关系学案: 这是一份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2章相互作用实验2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量的关系学案,共13页。
人教版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2章相互作用实验2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的关系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2章相互作用实验2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的关系学案,共1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误差分析,注意事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二章相互作用实验二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学案: 这是一份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二章相互作用实验二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学案,共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原理,数据处理,误差分析,注意事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