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课件+教案
展开人教版历史/下册第一章第一节数《隋朝的统一和灭亡》 教学设计 课题《隋朝的统一和灭亡》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隋朝的统一2、开通大运河3、开创科举制度4、隋朝的灭亡 能力目标使用地图、分析、思维导图、归纳等学习历史的方法;实施探究式学习,掌握了合作的方法。 情感目标了解了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开创了历时5个朝代选举官员的《科举制》开通了隋朝大运河对隋朝政治经济的影响。 教学重点隋朝大运河、科举制、教学难点科举制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隋朝疆域图、PPT学生准备:课前预习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过程 探究学习 巩固提升 1.新课导入隋朝的建立和统一(⒈)建立: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2)统一: ①经过:589年,隋文帝灭掉南方的割据政权陈朝,统一全国。 ②意义:隋的统一 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3).隋朝的强盛(1)巩固统一的措施:①经济上:隋统一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②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2)作用: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强盛表现:含嘉仓是隋朝在洛阳修建的最大的国家粮库,隋文帝末年,国家储备的物资和粮食可以供应全国五六十年。)二、隋炀帝开通大运河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2)三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3)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三、科举制(隋炀帝)(1)创立(隋朝):隋文帝开始用考试选拔人才; 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2)科举制的积极影响:①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推动了教育的发展。②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1300多年。 四、隋朝的灭亡: 由于隋炀帝的残暴统治,618年,隋朝灭亡。 探究学习1、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大运河开凿的时间,人物是?(2)开凿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3)大运河开通的主要作用?2、《昙花王朝——隋帝国的短暂与辉煌》的作者张程将隋帝国从胚胎孕育到盛极一时、最后势力星散的全过程娓娓道来。请你根据书中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昙花王朝》第一部分第二章:转瞬而成的统一强大的北方游牧民族,比陈叔宝的靡靡之音要难对付得多。因此,(杨坚)定下先南后北的策略……(灭陈后)统一天下。(1)杨坚建立的隋朝为什么能够完成统一大业?《昙花王朝》第二部分第三章:开皇盛世开皇十二年(592年),户部奏称:“天下府库都藏满粮食布匹,无法接纳新的物资。许多物资只能堆积在廊庑之下。”杨坚下令赶造新的仓库来容纳绢匹……天下富足,仓库难以承载赋税物资的盛况只在七百多年前的西汉文帝和景帝时期出现过。那是一个被称为“文景之治”的盛世。因此,史家将杨坚统治时期称为“开皇盛世”。(2)杨坚统治时期,出现“开皇盛世”局面的原因是什么?“盛世”表现在哪些方面?《昙花王朝》第三部分第五章:王朝的形象工程当东都洛阳还是一个硕大无比的工地的时候,杨广又征发河南、淮北各地百姓一百多万人赶赴规划中的运河沿线。……被征发的民工有超过一半死在了运河工地上。(3)从“一百多万”和“一半”这两个数据分析,杨广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他为什么能够开通大运河?1、【答案】(1)605年隋炀帝(2)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3)对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国家的巩固起了很大的作用【解析】此题从三个角度进行考查:(1)此问从大运河开凿的时间,人物角度考查大运河的开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605年隋炀帝利用已有的实力,征发几百万人开凿了一条以洛阳为中心贯通南北,北至涿郡,南到余杭的全长两千多公里的京杭大运河。据题意要求回答时间和开凿的人物,据分析可知时间是605年,人物是隋炀帝杨广。⑵此问从开凿大运河的主要目的的角度考查对大运河的掌握情况。隋朝大运河的开凿是当时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首先隋朝的政治中心在北方,而大部分粮食要依附江淮地区供给。依附陆路运输运量小速度慢费用大无法满足需求。开通南北运河应用水力运输已是势在必行。其次隋灭陈后须要加强对江南的控制。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重要目标就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据题意开凿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⑶此问从大运河开通的主要作用来考查对大运河的了解掌握情况。隋朝大运河的开凿沟通了五大水系,便利了南北交通, 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加强了中央政府对江南的控制,巩固了隋朝对全国的统治,有利于国家的稳定;促进了全国南北的经济联系和交流。跟据题意和上述分析大运河的开凿其主要作用是对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国家的巩固起了很大的作用。2、【答案】(1)北方民族的交融;南方经济的发展;人民渴望统一。(2)原因:隋文帝统一南北后,励精图治,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表现:国家统一安定,人们负担较轻,社会经济繁荣。(3)是个滥用民力、残暴的皇帝。隋文帝时国家经济繁荣,使隋炀帝具备了开通大运河的经济实力;隋朝国家的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开凿大运河的可能性;利用天然河道和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解析】(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杨坚建立的隋朝为什么能够完成统一大业的原因包括:北方民族大融合,南方经济的发展;长期的分裂割据,人民渴望统一;南方陈政权统治腐败;隋建立后,励精图治,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军事强大;隋为灭陈做了充分准备,战略战术得当。(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文帝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完成了统一大业,并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巩固了统一,强化了中央集权,改革图治,发展生产,重视农业,博采众长等,使隋朝出现了“开皇盛世”的局面;开皇盛世的表现为:农业产量迅速提升,人民生活富足,建立了长安洛阳等大粮仓,为炀帝修运河奠定了经济基础,军事上打败突厥,外交上吸引日本留学,外国商人等。(3)从“一百多万”和“一半”这两个数据分析,杨广是一个滥用民力、残暴的皇帝;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能够开通大运河的原因包括:隋文帝在位时期,经济繁荣,为隋炀帝开通大运河提供了经济基础;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等等。 巩固提升阅读下列材料并问答问题: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材料二:“北通涿郡之鱼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利也博哉。”材料三:请你仔细观察《陏朝大运河》图,并问答问题。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河”是指什么?(2)此“河”是谁在位时开通的?开通此河的目的是什么(3)此河开通后有什么作用?(4)材料二中的“琢那”、“江都”分别指现在的什么地方?.【答案】(1)隋朝大运河(2)隋炀帝:加强对国家统治。(3)促进了运河两岸城市经济的发展:加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如只答“加强了南北交流”只得分)(4)北京:扬州【解析】(1)依据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这句诗的意思是: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隋朝灭亡是因为大运河的开凿,但从运河开通至今,南北交通仍然依赖大运河。这是唐朝诗人皮日休对隋朝大运河的评价。由此可知“此河”指的是隋朝大运河。(2)依据课本所学,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公元605年,隋炀帝征发民工几百万,利用了天然河道和旧有渠道,开通了一条以东都洛阳为中心,从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贯通北起涿郡(北京),南到余杭(杭州)的大运河。(3)依据材料二“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达江都之传输其利也博哉。”可以知道。大运河北可达涿郡。南可到江都。再到杭州。由此可见,大运河便利了南北运输,是一条贯通南北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运河两岸城市经济的发展,巩固了国家的統一。(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经过江都(今扬州)。其中的“涿郡”、“江都”分别是指现在的北京和扬州。全长两干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点晴:(1)问“尽道隋亡为此河”是解体的关键,由此可知此河是隋朝的,确定是大运河;(2)(3)问是第一问的延伸,由第一问已知是隋朝大运河,问题根据课本所学知识回答即可。大运河开凿的时间、目的、作用等;(4)问是古今地名的对比,需要学生在学习时可以的记忆。 5.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1.下面是某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史时制作的一段政权更迭的年代标尺,其中①处建立的是( ) A.秦朝 B.汉朝 C.西晋 D.隋朝2.自西晋灭亡后,“天下丧乱,四海不一”,分裂割据,使得“战争相寻”“生人涂炭”。成功结束魏晋南北朝纷乱局面的皇帝是( )A.秦始皇 B.汉武帝 C.隋文帝 D.陈后主3.为了巩固统治,隋炀帝命人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的中心是( )A.长安 B.洛阳 C.涿郡 D.余杭4、江南北国脉相牵,隋代千年水潆涟”,“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材料反映出隋朝大运河的开通( )A.削弱了隋朝的统治 B.方便了隋炀帝南巡C.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D.加强了北部的边防5、《世界文明史》写到,古代中国的科举取士“没有操纵的提名,没有伪君子卑鄙的争夺……没有混战或腐化的选举,没有仅凭巧言而能登入仕途的现象。”他主要赞扬了中国科举制度( )A.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人才 B.为读书人创造相对平等的机会C.为政府招募了忠心耿耿的臣子 D.为邻国提供了可供学习的模式6.为改变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场上“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隋朝采取了新的选官方法,该方法主要指( )A.凭借军功获取爵位和田宅 B.通过考试选拔官员C.通过征辟向社会征聘人才 D.通过察举推荐人才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 “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天下转漕,仰此一渠。”材料三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皮日休《汴河怀古》(1)材料一所示是中国古代哪一大型工程?它是在哪个皇帝在位时开凿的?(2)请你仔细观察材料一的示意图,按英文字母所在位置填写相应内容。两端:A______ B______四段:C______ D______ E______ F______(3)2014年,该工程获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大运河的作用。1-6DCBCBB7、(1)隋朝大运河。隋炀帝(或杨广)。(2)A涿郡 B余杭 C永济渠 D通济渠 E邗沟 F江南河(3)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政治、文化的交流,对我国以后经济的发展有重大意义。但是,大运河的开通,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从而激化了阶级矛盾,加速了隋的灭亡。【解析】(1)依据示意图和所学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2)依据所学可知,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3)开放性题目,评价大运河,要一分为二,既看到其积极作用,也看到其消极作用。大运河的积极作用:促进了我国南北地区的交流。大运河的消极作用: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从而激化了阶级矛盾,加速了隋的灭亡。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隋朝为什么灭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