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古诗词三首》要点赏析
展开
第三课《古诗词三首》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作者简介: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多音字:宿:su 夜宿 风餐露宿 Xiu 一宿 三天两宿 Xiu 星宿暑假我们去野,整宿都可与营,夜宿在河边,整宿都可以看到天上的星宿。泊: bo 停泊 po:湖泊 译文: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旁,日落黄昏时旅人又增加了新愁.原野空旷,远处的天空好像比近处的树还低,江水清澈,映照得月亮仿佛与人更亲近. 赏析:《宿建德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的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作者羁旅之思。第一句点题,也为下面写景抒情作了准备;第二句中“日暮”是“客愁新”的原因;最后两句,因为“野旷”所以天低于树,因为“江清”所以月能近人,天和树、人和月的关系,写得恰切逼真。此诗前两句为触景生情,后两句为借景抒情,描写了清新的秋夜,突出表现了细微的景物特点。 思想感情:写出诗人的豁达与洒脱;感受到了诗人的乐观与豁达;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北宋】 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 (雨前)
白雨跳珠乱入船。 (雨中)卷地风来忽吹散, (雨后) 望湖楼下水如天。 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 “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注释:翻墨:像墨汁一样的黑云在天上翻卷。 2.遮:遮盖,掩盖。3. 白雨:雨很大,看过去白花花的。 4. 跳珠:形容雨点像珍珠一样跳入水中。5.卷地风:风从地面卷起。 6. 水如天: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连成一片。译文: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赏析:本诗描绘了望湖楼的美丽雨景。好的诗人善于捕捉自己的灵感,本诗的灵感可谓突现于一个“醉”字上。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进而激情澎湃,才赋成即景佳作。才思敏捷的诗人用诗句捕捉到西子湖这一番别具风味的“即兴表演”,绘成一幅“西湖骤雨图”。乌云骤聚,大雨突降,倾刻又雨过天晴,水天一色。又是山,又是水,又是船,这就突出了泛舟西湖的特点。其次,作者用“黑云翻墨”,“白雨跳珠”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给人以很强的质感。再次,用“翻墨”写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点飞溅的情态,以动词前移的句式使比喻运用得灵活生动却不露痕迹。而“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两句又把天气由骤雨到晴朗前转变之快描绘得令人心清气爽,眼前陡然一亮,境界大开。 思想感情:本诗描写了杭州西湖夏天雨前雨后的变化情景,表现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以及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 月 别 枝 惊 鹊, 清 风 半 夜 鸣 蝉。 稻 花 香 里 说 丰 年,听 取 蛙 声 一 片。七 八 个 星 天 外,两 三 点 雨 山 前。 旧 时 茅 店 社 林 边,路 转 溪 桥 忽 见。 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注释:
西江月:词牌名。 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
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鸣蝉:蝉叫声。
旧时:往日。 茅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
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社,土地神庙。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见:同“现”,显现,出现。 译文:天边明亮的月光升上树梢,惊醒了在斜枝上栖息的喜鹊,午夜清凉的晚风将蝉鸣声送到了耳边。在稻谷的香气中,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蛙声阵阵。天边有几颗星星时隐时现,山前淅淅沥沥滴落了几滴雨水。 赏析:词的前两句,由六个名词词组组成,描绘出了一幅清新的乡村夏日夜景:夜空晴朗,月亮悄悄升起,投下如水的月光,惊起了枝头的乌鹊;夜半时分,清风徐徐吹来,把蝉的鸣叫声也送了过来。以动衬静,表现了乡村夏夜的宁静和优美。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稻田里,稻花飘香,写出了丰年的到来。阵阵青蛙叫声此起彼伏,连成一片,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写出了夏天的生机勃勃。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抬头仰望天空,“七八个星”挂在天边,原来星星们都被乌云给遮住了。忽然间,山前下起小雨来,“两三点雨”滴落到了身上。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走着走着,乎现一座茅屋现在词人眼前。高兴的他细细一看,竟然就是从前落过脚的那家小店!“社”,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思想感情:作者通过在夏天夜行乡间所见到的情景,表达了词人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