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1 多种多样的区域 教学设计 教案 17 次下载
- 1.2 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 教学设计 教案 18 次下载
- 2.2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教学设计 教案 18 次下载
- 2.3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 教学设计 教案 18 次下载
- 3.1 城市的辐射功能 教学设计 教案 20 次下载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一节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教学设计
展开【教学课题】 2.1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 课型:新授课 | ||
主备: | 审核: | 时间: |
|
知识目标: 1、通过案例或图像等资料,辩证地认识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2、通过案例或图像等资料,辩证地认识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3、通过案例或图像等资料,归纳、分析自然环境与区域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认识人类利用、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谋求人地和谐。
| |||
【教学重点】辩证地分析自然条件、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 |||
【教学难点】辩证地分析自然条件、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 |||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和探究法; 归纳法。 | |||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单以人均收入衡量,世界最富裕的国家通常是瑞士、挪威、卢森堡等。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世界银行宣布世界人均财富排名第一的国家却是澳大利亚!其人均财富的计算综合考虑了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工业产出、劳动生产率和其他经济活动。 自然资源对澳大利亚能够成为世界人均财富的首富有多少贡献? 【讲授新课】 一、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 1.任何一个区域的发展都离不开自然条件 地理位置、自然要素等都对区域发展有重要影响 (图片导入)四大文明古国图 想一想:四大文明古国均位于北温带,有利的自然条件有哪些? 有利: 有利: ①气候:温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适宜人类居住。 ②地形:地处大江大河中下游地区,地势平坦,便于聚落定居。 ③土壤:河流冲积平原地区,土层深厚,土壤肥沃,便于农耕。 ④水源:靠近河流,生产生活水源充足。 2.自然条件只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 (1)有些区域的自然条件虽优越,但区域发展水平不高。 南亚的孟加拉国,位于恒河一布拉马普特拉河三角洲,地势低平,水热充足,人口稠密,但却是世界上极不发达的国家之一。 (2)有些区域虽然自然条件较差,但充分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却发展得很好。
西北太平洋上的岛国日本,多火山、地震,少平原、耕地,自然条件相对较差,但其依靠社会资源发展成为世界上最极为富裕的国家之一。 3.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改造自然。 (1)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谋求人地和谐。 案例:人类利用、改造自然的典范—都江堰水利工程 我国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就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成功典范,历经两千多年,他仍在发挥着作用。 想一想 :都江堰建设之前成都平原旱涝灾害频繁的原因? 旱涝原因: ①季风气候,降水的年际变化大,旱涝灾害频繁。 ②成都平原地处岷江从山区流向平原的特殊位置,洪水泛滥时泥沙淤积,河道淤塞,导致洪水淹没成都平原;旱灾时,河流水量骤减,又因江东地势较高,河流无法流入。 (2)如果人类活动违背自然规律,终究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美国大平原地区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黑风暴”,最严重的地区一个月内沙尘暴天数长达25天,主要原因是大面积开垦中部大平原,破坏了草原植被,使土壤极易遭受风蚀。 案例 人类利用、改造自然的典范——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位于岷江由山谷河道进入成都平原的地方。古代每当岷江洪水泛滥,成都平原就是一片汪洋;一遇旱灾,又是赤地千里,颗粒无收。公元前256年李冰父子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李冰父子经过实地勘察,决定凿穿玉垒山引水东流。当时的人们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在玉垒山凿出了形状酷似瓶口的山口,故取名“宝瓶口”。 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人们用竹、木、卵石等材料,在岷江的江心筑分水堰,形如鱼嘴。鱼嘴分水堤将江水一分为二:西边称为外江,宽而浅;东边为窄而深的内江流入宝瓶口。内外江的水量四六分水:水位较低时,60%的江水流入内江,保证了成都平原的生产和生活用水,当水位较高时,大部分江水从外江排走,自动分配。 “飞沙堰”位于鱼嘴分水堤与离堆之间,其前修有弯道,江水形成环流,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挟带的泥沙泥石便流入外江,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 “深淘滩,低做堰”是千百年来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治水名言,起到“引水以灌田,分洪以减灾”的作用。 1.根据都江堰附近地区的地形和气候特点,分析修建都江堰的自然原因。 都江堰附近区域年降水量多,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大;位于山地与平原过渡地带,地形变化明显,河流在山区流速快,进入平原流速变慢;易发生旱涝灾害;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调节径流量,缓解旱涝灾害。 2.评价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影响。 该工程是顺应自然规律,并且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典范;利用西高东低的地势,使岷江水可以自流入成都平原;防洪抗旱,减少成都平原的旱涝灾害;为成都平原提高农业灌溉用水、城市生活用水;不存在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都江堰水利工程在古代与今天的主要功能差异。 在古代为水利工程,具有水利功能;在今天它既有水利功能,又具有旅游观赏功能
二、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 自然资源: ①概念:是指自然界中人类可以直接获得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 ②条件: 自然界中 对人类有价值 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 ①种类多、数量多,但人均占有量小; ②分布极不平衡 ③开发利用率低,浪费严重等
1.自然资源是区域发展的物质基础 (1)在不同发展阶段,影响区域发展的自然资源种类不同。 ①农业社会:土地资源对区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②工业社会:矿产资源对区域发展影响较大。 (2)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自然资源丰富程度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 1.一种重要能源或关键性矿产资源的发现与开发,会使区域经济发生根本性改变。 沙特阿拉伯因盛产石油,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一跃而成为世界上的富裕国家之一。 2.有的区域矿产资源贫乏,成为制约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
图瓦卢等众多小岛国,矿产资源极度缺乏,经济发展水平低,大部分处于最不发达国家的行列。 3.自然资源的种类和储量区域分布与组合极不平衡,有的区域不仅自然资源种类多而且数量大,对其经济发展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 澳大利亚拥有丰富的煤炭、铁矿和铝土等矿产资源,被称为“坐在矿车上的国家”。在世界银行对人均财富的计算中,澳大利亚因丰富的自然资源而大幅度提高了人均财富量。 4.如何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更是区域发展的关键 (1)有的区域尽管矿产资源丰富,但过度依赖矿产资源,也会制约区域经济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随着北海油田的开发,已是工业化国家的荷兰大力发展石油、天然气工业,忽视了其他工业的发展,导致社会经济一段时期增长乏力。 (2)有些国家矿产资源贫乏,却并未阻碍其经济发展。
瑞士是欧洲内陆山国,海拔较高,位于大河上游,缺少矿产资源和耕地。但其依靠社会资源发展高端制造业、金融服务业,成为世界上极为富裕的国家之一。 活动:分析山西省煤炭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构成中比重较大。山西省煤炭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图2.7)。1949年以来,山西省累计煤炭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4,煤炭外调量最高时占全国省际煤炭外调量的3/4左右,近年来仍维持在1/3的水平。煤炭工业是山西省的支柱产业,最高时超过全省工业增加值的1/3,2015年占15%。近些年,山西省的煤炭产量下降,经济增速较为缓慢。
1.分析山西省经济发展与煤炭资源的关系。 初期:山西省煤炭资源丰富且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开采条件好等,煤炭工业成为支柱产业。 中期:山西省煤炭资源枯竭、经济增速缓慢。因为产业结构单一且环境污染严重。 后期:山西省通过延长煤炭产业链,优化产业结构,治理环境污染。 2.阅读教材中题干下的内容,讨论其对山西省煤炭工业发展的影响. 我国《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目标是:到2020年,大幅减少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改善空气质量,增强人民的幸福感。 我国《“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的目标是:到2020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5年下降15%,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准煤以内。全国各类污染物排放总量比2015年分别下降10%—15%。 我国《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的目标是: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5%以上,天然气消费比重力争达到10%,煤炭消费比重降到58%以下。 “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完善西气东输三、四、五线,加快储气设施建设,提高调峰储备能力。 由于长期开采,山西省煤炭的开采难度加大,开采成本上升,与相邻省、自治区相比,山西省煤炭开采比较优势下降。 山西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381立方米,为全国平均值的17%。 ①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会对环境造成破坏,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要求的进一步提高,山西煤炭资源的产量会进一步下降; ②同时国家节能减排方案的实施以及新能源的开发利用,西气东输工程的建设,会导致煤炭资源消费量下降,山西的煤炭消费市场萎缩; ③加之长期的煤炭开采,使开采成本上升; ④山西的水资源短缺,都会导致山西煤炭资源的能源地位下降,煤炭工业发展受阻,进一步影响经济发展。 【课堂检测】 下图是我国某河干流一个水文站测得的全年各月流量统计图,完成下面小题。 1.该河流可能是( ) A.塔里木河 B.珠江 C.松花江 D.钱塘江 2.该河流域适合种植的经济作物是( ) A.小麦 B.甜菜 C.茶叶 D.甘蔗 3.如图是我国西部地区几个省区略图,关于图中几个省区地理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a省区是我国商品棉基地之一,其种植棉花的优势条件是热量充足②受沙尘暴危害最严重的要数b省区,主要原因是气候干旱③图示区域拥有丰富的太阳能、水能、草场和矿产资源④c省有我国著名的商品粮、糖料和桑蚕基地.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我国“十三五”规划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完成下面小题。 4.我国主体功能区是按( ) A.单一指标划分的 B.自然指标划分的 C.综合指标划分的 D.地理位置划分的 5.下列关于四类主体功能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各区域可继续划分出次一级的区域 B.各区域的发展条件和发展方向不同 C.各区域内部特征完全一致 D.各区域差异较大 秋季,银杏树叶中的叶绿素因为气温降低而分解,绿色褪去,叶黄素等留下来,树叶呈现黄色。下图是某年11月18日我国部分地区银杏树叶全部变色等物候线(同一日有同一物候的地点连成的线)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银杏树叶全部变色时间最早的城市最可能是( ) A.长沙 B.福州 C.南宁 D.广州 7.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银杏树叶全部变色时间存在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河网密度 D.地形地势 2020年7月,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在自然资源专家张教授带领下考察某岛(见下图),发现该岛环境优美,山清水秀,多火山地震,所属国家是世界上极为富裕的国家之一。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8.该岛的自然资源中,占比较大的是( ) A.水能和森林资源 B.煤炭和地热资源 C.石油和铁矿资源 D.风能和耕地资源 9.该岛所属国家经济发达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 A.优良海港多 B.人口素质高 C.科技水平高 D.平原面积广 10.四川盆地与准噶尔盆地相比较,其相同点是( ) A.都位于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上 B.都有绿洲农业 C.都属外流区域 D.都分布有丰富的煤、铁、石油等 《天仙配》中唱到“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11.区域发展经历了多个历史阶段。唱词描绘的劳动场景处于( ) A.采集和狩猎阶段 B.农业社会阶段 C.工业社会阶段 D.后工业化阶段 12.该阶段的人地关系是( ) A.依赖环境 B.改造自然 C.征服自然 D.可持续发展 13.我国耕地南方以水田为主,北方以旱地为主这种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气候 B.地形 C.植被 D.土壤 参考答案:1.C 2.B 3.C 4.C 5.C 6.A 7.A 8.A 9.D 10.A 11.B 12.B 13.A
| |||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一、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 1.任何一个区域的发展都离不开自然条件 2.自然条件只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 3.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改造自然。 二、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 1.自然资源是区域发展的物质基础 2.如何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更是区域发展的关键
| |||
【作业】
| |||
【教学反思】
|
地理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一节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精品教案: 这是一份地理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一节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精品教案,共5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一节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一节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教学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合作探究1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一节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一节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教案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