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一节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教案设计
展开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区域自然条件组成及特点。(综合思维)
2.结合资料分析,理解自然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区域认知)
3.通过实例分析,说明自然资源的特点及影响。(区域认知)
4.对比分析,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综合思维)
【教学重难点】
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关联性的角度,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一、知识梳理
(一)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
1.任何一个区域的发展都离不开自然条件
(1)主要表现:地理位置、自然要素等都对区域发展有重要影响。
(2)典例
―→―→
2.自然条件只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
(1)有些区域的自然条件虽优越,但区域发展水平不高,如孟加拉国。
(2)有些区域虽然自然条件较差,但充分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却发展得很好,如日本。
3.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改造自然
(1)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谋求人地和谐:如水利工程都江堰。
(2)如果人类活动违背自然规律,终究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如美国大平原地区在20世纪30年代大面积开垦中部大平原,破坏了草原植被,使土壤极易遭受风蚀而出现了“黑风暴”。
[特别提醒] 日本是自然条件较差的国家,但其具有优越的海运条件,加上其采取开放的政策,该国可从其他区域输入资源,利用自身先进的技术进行加工制造输出产品,使该国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 |
(二)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
1.自然资源是区域发展的物质基础
(1)在不同发展阶段,影响区域发展的自然资源种类不同。
①农业社会:土地资源对区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②工业社会:矿产资源对区域发展影响较大。
(2)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自然资源丰富程度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
①一种重要能源或关键性矿产资源的发现与开发,会使区域经济发生根本性改变。
②有的区域矿产资源贫乏,成为制约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
(3)自然资源的种类和储量区域分布与组合极不平衡,有的区域不仅自然资源种类多而且数量大,对其经济发展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
2.如何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更是区域发展的关键
(1)有的区域尽管矿产资源丰富,但过度依赖矿产资源,也会制约区域经济的发展。
(2)有些国家矿产资源贫乏,却并未阻碍其经济发展。
[特别提醒] 澳大利亚拥有丰富的煤炭、铁矿和铝土等矿产资源,其矿产资源的生产量、出口量均居世界前列,因此被称为“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
二、合作探究攻重难
探究点1 | 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 |
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红河哈尼梯田是以哈尼族为主的各族人民利用当地“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地理气候条件创造的农耕文明奇观,据载已有1 300多年的历史。这里水源丰富,空气湿润,雾气变化多端,将山谷和梯田装扮得含蓄生动。元阳哈尼族梯田生态系统呈现着以下特点:每一个村寨的上方,必然矗立着茂密的森林,提供着水、用材、薪炭之源;村寨下方是层层相叠的千百级梯田,那里提供着哈尼人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粮食;中间的村寨由座座古意盎然的蘑菇房组合而成,形成人们安度人生的居所。
思考交流
问题1 (区域认知)历史上红河地区的哈尼族发展农耕的有利自然条件和不利自然条件分别是什么?
提示:发展农耕的有利自然条件是气候适宜,水热充足;不利自然条件是山地多、平地少,地表崎岖。
问题2 (综合思维)哈尼梯田景观的形成,说明了哈尼族为发展农业对哪种自然要素进行了改造?其影响如何?
提示:对不利的地形条件进行了改造。在对不利地形条件的改造过程中,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通过合理的布局,形成了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生态系统。
[归纳提升] 自然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自然条件,亦称自然环境,指自然界中对人类经济活动——产业发展与布局有影响的各个自然要素及其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包括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土壤等各种要素。此外,自然条件还包括区域的地理位置,这些都对区域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1.优越的地理位置为区域发展提供动力与机遇
优越的地理位置容易与相邻区域产生区域关联,通过区域间要素的流动而获取促进区域发展的动力与机遇。
2.优越的区域自然要素及其组合会极大地促进区域发展
(1)适宜的气候、平坦的地形、肥沃的土壤适宜农耕的发展。
(2)良好的生态环境,可提供丰富的生物资源,也会为人类生存提供宜居之地。
(3)多样的生态环境会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多种经营的便利。
(4)优越的水文环境可为区域发展提供丰富的水资源、水能资源及运输、养殖、旅游等方面的便利。
3.人类活动对区域自然条件的改造,影响区域发展
自然条件 | 改造方式 | 对区域影响 |
气候条件 | 发展温室大棚,改造热量条件 | 提高区域耕地利用效率 |
人工降雨 | 缓解区域旱情 | |
地形条件 | 山区发展梯田,进行立体种植 | 发展农业、保护生态 |
水文条件 | 建设水利工程 | 防洪、排涝、灌溉 |
过度开发 | 导致湖泊干涸、地下水水位下降 | |
生物条件 | 过度捕捞、引进物种 | 破坏生物多样性、导致生物入侵 |
破坏植被 | 区域生态问题严重 |
探究点2 | 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 |
内蒙古矿产资源富集,目前,世界上已查明的140多种矿产中,已发现矿产种类128种,其中储量居全国前十位的有56种,探明储量的有78种,22种列前3位,7种居全国首位,特别是煤炭处于我国北方露天矿群的集中地带,储量极其丰富。内蒙古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省市区之一。2005年全自治区GDP比2000年翻了一番多,人均GDP超过中国大陆平均水平。
思考交流
问题1 (区域认知)内蒙古是我国传统的牧业地区,但近年来的经济发展较快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内蒙古的矿产资源种类繁多,储量丰富,近年来矿产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对其经济发展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
问题2 (综合思维)如果内蒙古自治区持续依赖矿产资源开发而发展经济,则其经济会持续发展吗?为什么?
提示:不会持续发展。矿产资源的储量是有限的,人类大规模的开发利用会导致资源枯竭。
[归纳提升]
1.正确认识自然资源
(1)含义
自然资源是指在自然界中能够为人类所利用的自然物质要素。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定义为: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能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2)特点
特点 | 表现 | 举例 | 开发利用要求 |
分布的不平衡性 | 数量或质量上的地域差异 | 因地制宜,发挥地区优势;合理调配 | |
可再生资源分布具有地域分异规律 | 不同自然带内热量、水分差异及生物资源变化 | ||
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分布具有地质规律 | 金、银、铜、铁等内生矿多分布在岩浆岩地区,煤、石油等外生矿多分布在沉积岩地区 | ||
资源间的联系性 | 可再生资源之间表现突出 | 热带雨林地区,水热资源充足,动植物资源丰富;荒漠地区,降水少,动植物资源贫乏,风力资源、太阳光热资源丰富 | 注意资源的保护和综合开发利用 |
数量的有限性 | 绝对数量将随人类的开发利用不断减少 | 各种矿产资源 | 合理规划,适度开发,循环利用 |
资源的再生、更新、循环总有一定周期 | 生物、土地、水、气候资源 | ||
利用的发展性 | 自然资源的利用范围和利用途径不断拓展 | 产业革命前,以木材、风力、畜力、水力为主;产业革命以来,以煤炭利用为主;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石油、天然气逐渐成为主要能源。目前,核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正在推广利用 | 对于尚未完全弄清其用途和开发利用途径的不可再生资源最好不要轻易开发利用 |
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不断提高 |
2.理解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自然资源是区域经济增长的物质基础:资源丰富地区,区域经济增长的支撑基础雄厚。
(2)自然资源影响劳动地域分工的基本格局:资源丰富地区,对资源的开发利用成为劳动力的主要从业领域。
(3)自然资源是制约区域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矿产资源丰富地区,对矿产大规模的开发利用,使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
(4)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直接影响区域空间结构和经济区域的类型,如我国山西煤炭资源的开发促使许多土地利用方式转变为工矿业用地,交通用地面积扩大,逐步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
3.理解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1)资源的空间分布可分为资源的自然分布和经济分布。自然分布是指资源天然存在的地质和地理分布;经济分布则是指具有效用并能予以经济利用的资源分布状况。
(2)实现资源从自然分布到经济分布的途径是:加大资源供给地带的资源开发力度,使之向资源贫乏区流动;强化资源需求地带对替代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3)资源的贫乏区同样具有发展经济的条件。资源贫乏地区可以依据自身的比较优势,借助区域关联性特征,促进区域间的资源要素流动而推动自身经济的发展。
三、核心素养深拓展
素养材料
人地协调观——都江堰水利工程成就“天府之国”
历史上所说的“天府之国”主要是指四川盆地,并不包括现今的川西高原和川西南山地。四川盆地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特别是秦朝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后,成都平原成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土”,因而,成都平原成了中国历史上农业和手工业都十分发达的地区,成了中央王朝的主要粮食供给基地和赋税的主要来源,故称“天府”。
四川盆地周围都是崇山峻岭,交通闭塞,古称“四塞之国”,在冷兵器时代,它具有易守难攻的特殊战略地位,因而避免了历史上很多次战争的破坏,得到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这就更有利于它社会经济的发展。历史上许多有眼光的战略家,如张良、诸葛亮等都把四川当作可以立国的根基之地。《三国志·诸葛亮传》中:“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到唐朝成都鼎盛时期李白的一首诗:“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草树云山如锦绣,秦间得及此间无。”使成都“天府之国”的地位得以巩固。
素养培养
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下图为都江堰位置及工程组成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导致历史上成都平原水旱灾害十分严重的主导因素是( )
A.农业 B.政策
C.地势 D.气温
(2)在岷江峡内用石块砌成石埂,叫都江鱼嘴。推测鱼嘴的首要功能是( )
A.净水 B.蓄水
C.拦水 D.分水
(3)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其真实性与完整性至关重要。下列行为正确的是( )
A.全面硬化渠岸,减少侵蚀
B.种植热带树种,涵养水源
C.定期内江截流,淘滩清淤
D.上游梯级建坝,蓄水发电
答案:(1)C (2)D (3)C
解析:第(1)题,成都平原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且集中;上游支流汇水量大,加上河道淤积严重,地势平坦,排水不畅,容易出现洪涝。季风区降水年际变化大,水旱频繁,故与地势关系最大,C正确。水旱灾害与政府政策、农业和气温关系不大,排除A、B、D。第(2)题,鱼嘴主要由石块建成,无净水功能,A错误;鱼嘴位于江中,是整片石块构成的,没有蓄水功能,B错误;由于鱼嘴只位于江中,没有占据整条河道,所以拦水功能有限,C错误;鱼嘴位于江中,将岷江水流一分为二,所以鱼嘴的首要功能是分水,D正确。第(3)题,全面硬化都江堰渠岸,使都江堰附近植被覆盖率减少,不利于都江堰的保护,A错误;都江堰位于亚热带地区,引种热带树种不一定适应当地气候,做法不现实,B错误;河道泥沙淤积,加重洪涝风险,定期截流清淤,疏通河道,可保障都江堰的正常运转,C正确;上游建坝拦截水流,与都江堰关系不大,D错误。
[素养立意] 本题组借助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布局结构示意图,从对该水利设施的主要作用的分析入手,系统考查了人类对区域自然条件的合理改造,谋求人地和谐的主要内容,体现了人地协调观的学科素养要求。都江堰工程的巧妙的布局设计,做到了旱季时引水灌溉、涝季时分水泄洪,成就了成都平原这个“天府之国”。
【课堂总结】
地理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一节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精品教案: 这是一份地理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一节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精品教案,共5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一节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一节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教学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合作探究1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一节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一节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教学设计,共1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课题,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检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