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诗歌鉴赏》(含答案)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诗歌鉴赏》六(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诗歌鉴赏》六(含答案),共8页。
[北宋]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②,一灯明灭③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④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注释] ①葛溪:今江西省弋阳县。②漏:漏壶,古代计时器。未央:未尽。③明灭:忽明忽暗。④行人:诗人自指。
(1)下面为本诗首联所拟的标题,恰当的一项是( )
A.驿站秋夜唱秋图B.驿站秋夜难眠图
C.驿站秋夜行人图D.驿站秋夜病卧图
(2)下面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
B.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
C.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
D.尾联用对比手法,将疏桐鸣蝉和诗人的烦乱加以对比,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从军行
杨 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1)首句通过“ ”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一个“ ”字渲染了紧张气氛。
(2)此诗与王维《使至塞上》同为边塞诗,但情感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各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附:《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村 行①
[宋]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②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③,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④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⑤似吾乡。
[注释] ①宋太宗淳化二年(991),王禹偁得罪了宋太宗,贬官商州,任商州团练副使。王禹偁的代表作《村行》便是这一时期的产物。②野兴:指陶醉在山林美景中,怡然自得的乐趣。③晚籁:指秋声。籁,大自然的声响。④棠梨:杜梨,又名白梨、白棠。落叶乔木,木质优良,叶含红色。⑤原树:原野上的树。
(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写诗人在领略风景的时候产生了思乡的愁绪。
B.首联在动态中写景,交代了时、地、人、事。
C.颔联写景是按照自上而下的顺序进行的。“有声”和“无语”写出了山村傍晚的沉寂。
D.尾联,诗人村行的情绪由悠然转入怅然,这也是他仕途失意心情的显露。
(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前六句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富有诗意的秋日山村晚晴图,较好地体现了宋人“以画入诗”的特点。
B.作此诗时,诗人正处于被贬谪期间,故而整首诗风格沉闷,读来让人怅然不已。
C.诗歌颔联对仗工整,写出了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契合无间。
D.诗歌最后两句由写景转入抒情,一问表明闷闷不乐的心情,一答表明闷闷不乐的原因。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思吴江歌
张 翰
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
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
(1)请结合全诗赏析“秋风起兮木叶飞”一句。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回答。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题目。
蝶恋花
暮春别李公择①
[北宋]苏轼
簌簌无风花自堕。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②。落日有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
路尽河回人转舵。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凭仗飞魂招楚些③,我思君处君思我。
[注释] ①李公择:是苏东坡老友,两人都因反对新法遭贬,交情甚笃。②樱桃过:是指樱桃花期已过。③凭仗飞魂招楚些:语出《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反故居些”。此处意思是像《楚辞·招魂》中召唤屈原那样,召唤离去的友人。
(1)下列对词句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簌簌无风花自堕”,花落声簌簌却不是被风所吹,而是悠悠然自己飘落在地。
B.“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柳老”即是“春老”,“樱桃过”是写樱桃花期已过。二者皆为老朋友远行做铺垫。
C.“落日有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描写两人在“寂寞园林”之中话别,相对无言的情景。
D.“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这两句是作者想象朋友今夜泊于冷寂的渔村中通宵不寐、独对孤灯、唯有暗月相伴的情景。
(2)下列对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词上片主写暮春,微露惜别之情,“照坐”之“坐”,点出话别之题旨;下片写送别,兼及对再受重用的渴望,写二人同病相怜,友情深厚。
B.“簌簌无风花自堕”,描写了一份安闲自在的情态,也烘托出词人安贫乐道的情趣。
C.“路尽河回人转舵”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异曲同工,暗示友人之间情谊深厚。
D.“凭仗飞魂招楚些,我思君处君思我”,使用《楚辞·招魂》中天帝遣巫阳招屈原离散之魂的典故,暗含希望朝廷召友人回去的愿望。
阅读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回答问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虚实结合是这首词最突出的写法.词中除了“醉里挑灯看剑”外,请你找出另外一句实写的句子。
(2)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对这首词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气势磅礴,情境雄健,语言壮丽,体现了豪放派的写作风格。
B.词人从实、虚两方面来表达报国情怀,起笔“醉里挑灯看剑”通过虚写表达忧国之情。
C.上阙和下阙的最后一句分别描写了理想和现实中的词人自身,雄壮与悲凉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带给人心灵上的震颤。
D.词人善于化用典故入词,用 “的卢”写战马,不但突出了战马飞腾的雄姿,而且有力地烘托了骑马人的勇猛。
(2)这首 “壮词”以“可怜白发生”结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下列对这首词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叙写了此次出猎的情况,下片抒发了作者的雄心壮志。
B.词眼是“狂”字,它既是词人外在形象的集中体现,更是词人内在感情的高度概括。
C.“千骑卷平冈”中的“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气势磅礴,何等雄壮。
D.“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词人以冯唐自比,表示自己敢于为蒙冤受屈的将领直言,使他们重新复职。
(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现诗人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秋浦①途中
[唐]杜 牧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②无?
[注释]①秋浦:唐代为池州,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②杜陵: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
(1)赏析一二句中“萧萧”“淅淅”的表达效果。
(2)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3)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
马 诗二十三首(其五)
李 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①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②,快走踏清秋。
[注释] ①燕山:指燕山的山脉。 ②金络脑:金属做的辔头以及缰绳之类。
(1)在诗的前两句中,“沙如雪”“月似钩”描绘了边塞月夜怎样的景色?
(2)诗的后两句,诗人通过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们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
金城北楼①
[唐]高适
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
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
垂竿已羡磻溪老②,体道③犹思塞上翁。
为问边庭更④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
[注释] ①此诗作于作者赴边途中经过金城时。金城,在现今的兰州。②磻(pán)溪老:指姜太公吕尚。③体道:是指体悟道理。④更:经历。
(1)下面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登高望见之景,“满晴空”“胜画”不仅写出了色彩的明丽,也写出了空间的广阔。
B.“声若箭”,以呼啸而过的利箭做比,写出了黄河急流的非凡声势。
C.颈联借姜太公钓鱼和塞翁失马的典故,隐含归隐之意。
D.“怨无穷”传达出戍边战士对久战不息的忧怨之情。
(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独特的边塞诗,前四句写出了边塞风光的苍凉雄壮。
B.首联“北楼西望满晴空”中的“满”字,用词十分巧妙,既写出了开阔壮丽的景象,也是哀景衬乐情手法的生动体现。
C.尾联是诗人对边塞生活高度凝练的概括,见解深刻独到。
D.诗歌前两联以景入诗,融情于景;后两联抒写胸臆,表达情怀。
诗词鉴赏,完成后面小题。
乙卯重五①
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②,艾束著危冠③。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注释】①乙卯:指1195年,这年作者71岁,在家乡绍兴隐居。重五: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②棕包分两髻:粽子有两个尖尖的角,古时又称“角黍”。③艾束著危冠:高高的帽子上插上艾枝。
(1)诗句“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了端午节的什么习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全诗内容,概括诗人“笑”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 0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诗歌鉴赏》六(含答案)答案解析
、古诗文阅读
参考答案:
(1)B [解析] 首联的意思是:一钩残月挂在天空,月色昏昏,漏声滴答,黑夜正长;一盏油灯,忽明忽暗,寂寂地照着我的床。
(2)D [解析] 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鸣蝉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
【参考答案】
(1)烽火 照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理解诗歌意象的含义的能力。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用夸张的手法写外患严重,情势危急,生动传神地把战事紧急的军情传递给读者,并引出下文。
(2)《使至塞上》抒发的是诗人只身出塞的飘零落寞、抑郁激愤之情。《从军行》抒发的是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诗的主题的能力。《使至塞上》是作者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飘零落寞、抑郁激愤之情。《从军行》写书生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参考答案:
(1)答案为:C;解析:“颔联写景是按照自上而下的顺序进行的”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颔联写景是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的,先写群山,再写山峰。
(2)答案为:B;解析:“故而整首诗风格沉闷”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整首诗虽然在尾联处略显惆怅,但风格并不沉闷。
参考答案:
(1)该句通过对秋风、落叶的描写,交代了写作的时节,勾勒出一幅凄冷、萧条的画面,诗人触景生情,引出下文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奠定了全诗伤感与落寞的感情基调。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这是典型的写景句,又是开头句,可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作答。首句中的“秋”交代季节时令,“木叶”即树叶,“木叶飞”即树叶纷飞,画面显得萧条凄凉。标题中的“思”和诗句中的“家未归”说明这是首思乡诗,“恨难禁”“仰天悲”,可见作者心情悲伤,为全诗笼罩了一层悲凉的感情色彩。
(2)表达了作者思乡而不能归乡的遗憾与悲伤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根据第三句中的“家未归”和诗题中的“思吴江”来看,这是首思乡诗;第四句的“恨”“悲”直接表明诗人的心情,其中,“恨”在古诗文中,多为“遗憾”之意。
参考答案:
(1)答案为:C;解析:应当是“不忍打破这份静默的气氛”。
(2)答案为:B;解析:“也烘托出词人安贫乐道的情趣”说法无据。
答案为:
(1)“可怜白发生!”。
(2)抒发了词人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同时)也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痛苦和愤慨(一腔悲愤)之情。
答案为:
(1)B;
(2)表达了壮志难酬的悲愤(抑郁、愤慨)之情。
答案为:
(1)D;
(2)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参考答案:
(1)示例:萧萧,萧瑟(形容雨声);淅淅,淅淅沥沥。运用叠词(拟声词),描绘了一幅风雨萧瑟的景象,烘托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情。
(2)山路上萧萧瑟瑟的秋雨下个不停,淅淅沥沥的溪风吹着小溪岸边的蒲苇。描绘了一幅风雨凄迷的景象。
(3)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路途中的孤独寂寞。
[解析] 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可通过分析艺术特点来概括诗歌情感。如借“雁”传递了自己对家人、故乡浓浓的思念之情。“来时还下杜陵无”的故设疑问,表达了诗人羁旅独行的寂寞与惆怅。表达了诗人宦途的坎坷艰辛与无奈。读懂诗句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参考答案】
(1)描绘了边塞月夜悲凉肃杀的景色。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意思: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沙如雪”“月似钩”描绘了边塞月夜悲凉肃杀的景色。
(2)表现了志士们渴望建功立业而又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意思:何时才能受到皇帝赏识,给我这匹骏马佩戴上黄金打造的辔头,让我在秋天的战场上驰骋,立下功劳呢?作者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表达了作者建功立业的热切愿望和不被重用的感慨。
参考答案:
(1)D [解析] “怨无穷”写诗人对边关形势的担忧,体现了诗人关心国家安危的深沉情感。
(2)B [解析] 以乐景衬哀情,前面写的是开阔壮丽之景,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忧闷和为国家命运的担忧。
答案为:
(1)比喻(或对偶);吃粽子、插艾枝;
(2)山村景色美好;节日气氛浓厚;较早做完天的事情;能轻松享用晚餐。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诗歌鉴赏专题复习(含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诗歌鉴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五(含答案),共8页。
这是一份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诗歌鉴赏》十一(含答案),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