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1-2 地球的运动(2课时)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10/1267847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1-2 地球的运动(2课时)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10/1267847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教案
展开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第1课时 地球的自转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让学生利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自转,并从各个角度观察地球自转特点。
能力目标
利用灯泡或手电当太阳,让学生观察并体会地球自转时各地昼夜有什么变化,从而理解各地时差,初步学会利用简易工具换算时间。
教学重难点
体会从不同角度看地球自转方向,理解时差产生的原因。
教学方法
实验操作,观察总结,讨论合作。
教学用具 教师:地球仪、三球仪、灯泡、简单的课件,学生:彩色不干胶条、手电。
教学过程
地球的自转
1.你观察到的太阳、月亮、星星从哪个方向升起,又从哪个方向落下?
2.小时候你认为是天转还是地转?现在呢?
3.你知道地球是怎么转的吗?
4.你知道地球的自转对地球人有何影响吗?
这里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回答问题,并引入两个专题(怎么转和影响)的教学。
(1)是天动还是地动,这还是个问题呢,可以激发学生讲科学家哥白尼“日心说”的故事,鼓励学生为追求真理而努力。
(2)那么,地球是怎么转的呢?
活动一:演示地球自转运动。
第一步:请3个学生到台前来演示,大家评判谁演示的正确。(注意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具有代表性,观察后就明朗了)
第二步:小组内每个同学演示一遍,组员负责指正,要求人人会演示。
第三步:在地球仪上贴一彩色不干胶条,从3个角度观察地球自转方向:赤道上空看;北极上空看;南极上空看,最后总结得出结论。
总结:地球自转方向:从赤道上空看,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看,顺时针方向。
屏幕给出三幅地图:A.面向赤道;B.面向北极;C.面向南极,要求学生标出地球自转方向(化演示为图示,增强实战能力)并告诉学生:记住极地地球自转方向将是以后解决以极地为中心的习题的关键!
地球自转一圈的时间(周期):一天,也是昼夜交替的周期。
活动二:利用手电或灯泡,观察地球自转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第一步:地球不自转,面向太阳和背向太阳的一面如何?
第二步:拨动地球仪,看某地随着地球自转昼夜是怎样交替变化的。
第三步:在地球上选择几个城市,分别贴上不同颜色不干胶条:如北京、开罗、纽约等,看他们随着地球自转运动经历昼夜的先后顺序有什么规律。
说明:这里强调几个时间点:日出(晨)、中午、黄昏、子夜。
学生总结:1.由于地球是个不透明体,在太阳的照射下,面向太阳的一面就是白天,即昼;背向太阳的一面是黑夜,即夜。
2.由于地球不断地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上某地依次经历了晨、午、昏、夜的昼夜交替现象。
3.不同的地点经历的时间不同,同一时刻不同地点处在不同的晨、午、昏、夜等时间,东边地点比西边地点要先看到日出。
练一练:给出昼夜平面图,让学生判断不同地点的时间,实现从立体地球仪向平面地图转化。
老师总结: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昼夜交替(强调不是昼夜),各地时间存在差异。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了什么,最有收获的是什么?(由学生来总结,往往比老师总结更有效)
教学反思和后记
本节课内容较多,难度也较大,试图通过直观地球仪演示观察和小组合作的组织形式解决难点,设计思路新颖独特,操作起来容易出现课堂混乱的问题及时间不够的问题,需要提前考虑对策!
第2课时 地球的公转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探究使学生明确公转的方向、周期、特点,进而明确四季的形成。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能力及参与意识。
教学重点
公转过程的理解、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
教学难点
四季的形成。
教学用具
地球仪、三球仪、多媒体、手电筒、黑板纸。
教学过程
导入:老师和你们这么大的时候。时常想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会产生春、夏、秋、冬呢?为什么有的季节冷,有的季节热呢?同学们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疑问呢?(老师根据同学的回答,接着进入新课)。
看来你们与老师少年时一样有许多迷惘、许多困惑,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探究春、夏、秋、冬是怎样产生的。
一、地球的公转
请同学们先用5分钟的时间独自学习课本第P13“地球的公转”这一框题下的文字内容和图片内容。用5分钟小组讨论后回答。
情景设置
1.出示课件中的自转和公转模拟图
(1)以小组竞赛的形式问:哪一个模拟图是自转?哪一个模拟图是公转?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明确自转和公转方向、周期;倾斜、北极指向不变等特点)
(2)分小组用地球仪或四人“用身体演示”法来说明所处在地球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太阳的直射情况(在赤道或南北回归线,节气和季节)。
(3)做一个小实验,比较一下:“阳光直射地面获得的热量多,还是斜射地面获得的热量多?”同学们每四人一组,每个小组有一个手电筒、有一张黑纸板,大家用手电筒垂直照射在黑纸上,再用同一手电筒,在同一位置,倾斜照射黑色纸板,比较哪块光斑大,哪块光斑亮。
师问: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想到什么?
生答:直射比斜射光环小,但亮度大,因此地球表面直射的地方得到太阳热量多,温度高;斜射的地方得到的热量少,温度低。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本第P15活动2,得出夏季温度高,白昼时间长;冬季温度低,白昼时间短,这种温度高、低和白昼长、短的变化,决定了太阳光热多少的变化。
出示投影:(认知结构)
(3)同学们每四人一组,每个小组有一个手电筒、有一个地球仪,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直射点在赤道上,观察不同的纬线上亮度有何差异?你想到了什么?(同一时间,纬度不同的地方,受到阳光照射的情况也不同,冷热就有差别)
师:所以根据地球表面得到太阳光热的不同,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是哪五带呢?
学生回答: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师:地球上的五带是怎样划分的呢?
二、五带的划分
师:我们一起来看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受太阳光照射的情况。(同时打出投影片,投影片中有冬至、夏至、春秋分三幅不同时刻的太阳光照示意图。)每个小组桌上都有这三幅图,请同学们注意:
1.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的位置。
2.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3.极昼、极夜出现的范围。
(1)①当地球位于冬至的位置时,大家对照桌上的冬至图,看这时太阳的直射点,这时极昼极夜的范围。(2)当地球位于夏至的位置时,大家对照夏至日图,看这时太阳的直射点,这时极昼极夜的范围。(3)当地球位于春秋分的位置时,大家对照春秋分图,看这时太阳的直射点,这时极昼和极夜的范围。
学生:学生完成下表,并由学生代表发言,全班评议。
学生完成表格如下:
带 | 带 | 带 |
南北回归线之间 | 北回归线和 之间, 线和南极圈之间 | 北极圈以北,南极圈以南的地区 |
直射阳光 | 直射阳光,也无 现象 | 有 现象 |
获得热量 ,气候终年 | 得到热量比 少,比 多,气候季节变化大 | 获得热能 , 气候终年 |
老师:根据上面我们的分析,从极圈以内到极圈到回归线之间再到南北回归线之间,热量有什么变化?我们划分热带的根据是什么?我们划分寒带的根据是什么?那么你能概括一下,我们划分五带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回答:从极圈以内到极圈到回归线之间再到南北回归线之间,热量逐渐增高。我们划分热带的根据是有无阳光直射,我们划分寒带的根据是有无极昼极夜现象。那么我们划分五带的根据是:
(1) 各地获得热量的多少;
(2) 有无阳光直射现象和有无极昼极夜现象。
初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获奖第2课时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获奖第2课时教案及反思,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新课讲授,课堂练习,板书设计,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教案,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 题,教学目标,教学重点,课时安排,教学方法,教 具,情感价值,教材处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教案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课前准备,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