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一 第1章 物质及其变化 第1节 课时1物质的分类学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12598987/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必修一 第1章 物质及其变化 第1节 课时1物质的分类学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12598987/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必修一 第1章 物质及其变化 第1节 课时1物质的分类学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12598987/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化学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学案设计
展开课时1 物质的分类
发 展 目 标 | 体 系 构 建 |
1.通过对生活实例的反思,提炼分类的意义和方法,并迁移至物质的分类,能对酸、碱、盐、氧化物概念进行描述,培养“宏观辨识”的化学素养。 2.通过实例认识分散系、胶体,理解胶体的实质和重要性质,培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化学素养。 3.通过Fe(OH)3胶体的实验制备和性质探究,培养“科学态度与科学探究”的化学素养。 |
一、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分类
化学研究的基础:根据元素组成对物质进行分类是化学研究的基础。
1.根据元素组成的物质种类
(1)单质
①元素组成: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每一种元素都可以形成单质,属于元素的游离态存在形式。
②同素异形体:由同一种元素形成的几种性质不同的单质。如碳元素的三种常见同素异形体有金刚石、石墨、C60;O2与O3是氧元素的同素异形体;等等。
(2)化合物
微点拨:(1)由同种元素形成的物质不一定为纯净物。(2)任何元素之间不一定均能形成化合物。
2.常见物质的分类方法
(1)树状分类法
①含义:根据物质的组成对物质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
②实例:根据物质的组成可对物质进行如下分类:
(2)交叉分类法
①含义: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同一事物进行多种分类的一种分类方法。
②实例:
a.碳酸钠的交叉分类:
分类标准 | 所属类别 |
组成的阳离子 | 钠盐 |
组成的阴离子 | 碳酸盐 |
溶解性 | 可溶性盐 |
b.在不同物质与所属类型之间连线
从不同的角度对H2SO4进行交叉分类。
[提示] H2SO4属于酸、强酸、含氧酸、二元酸等。
3.根据元素组成和性质对氧化物分类
(1)从元素组成分类
(2)从物质性质分类
微点拨:(1)科学分类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
(2)分类不但适用于物质分类也适用于物质变化的分类,便于研究物质的性质。
(3)运用分类,可以发现同类物质的共性及其变化规律,并预测物质的性质及可能发生的变化。
二、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
(1)概念:化学上把一种(或多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形成的混合物,叫做分散系。
(2)组成:分散系中被分散成粒子(小液滴或固体小颗粒)的物质叫做分散质,另一种物质叫做分散剂。
(3)分类
按照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分类。
2.胶体
(1)分类
(2)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
①制备实验:在小烧杯中加入40 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即可得到氢氧化铁胶体。
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3)实验探究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
分散系 | 用激光笔光束照射时的现象 |
CuSO4溶液 | 无明显现象产生 |
Fe(OH)3胶体 | 有一条光亮的“通路”产生 |
①丁达尔效应:光束通过胶体时有一条光亮的“通路”,原因是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形成的。
②丁达尔效应常用于鉴别溶液和胶体。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稀有气体为非金属单质。
(2)HNO3既属于一元酸又属于含氧酸,这种分类方法是树状分类法。 ( )
(3)有的包粽子的“返青粽叶”中含有胆矾(化学式为CuSO4·5H2O)等添加剂,长期食用有害健康,胆矾属于混合物。 ( )
(4)有的分散系属于纯净物,有的分散系属于混合物。 ( )
(5)胶体的本质特征是能发生丁达尔效应。 ( )
[答案] (1)× (2)× (3)× (4)× (5)×
2.下列图示错误的是( )
[答案] D
3.有首歌中唱道“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下列有关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雾是溶液,能永久在空气中稳定存在
B.雾是胶体,一段时间内能稳定存在
C.雾是乳浊液,不能稳定存在
D.雾是悬浊液,在空气中能沉降
[答案] B
物质的分类 |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知道下列常识:
①纯碱(Na2CO3)去油污 ②小苏打(NaHCO3)中和胃酸
③醋酸(CH3COOH)作调味剂 ④铁锈的主要成分为Fe2O3 ⑤金刚石是自然界中最硬的一种物质 ⑥O3可以杀菌 ⑦明矾[KAl(SO4)2·12H2O]可以净水 ⑧铜锈的主要成分为Cu2(OH)2CO3。
请探究下列问题:
(1)上述涉及的物质中,属于盐的有哪些?(写出化学式)
[答案] Na2CO3、NaHCO3、KAl(SO4)2·12H2O、Cu2(OH)2CO3。
(2)根据交叉分类法Cu2(OH)2CO3属于哪类物质?
[答案] 盐、碱式盐、铜盐、碳酸盐等。
(3)金刚石的同素异形体有哪些?
[答案] 石墨、C60等。
(4)根据交叉分类法Fe2O3属于哪类物质?
[答案] 氧化物、金属氧化物、碱性氧化物等。
1.利用树状分类法对物质进行分类
2.物质分类的注意事项
(1)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进行不同的分类,因此没有固定的分类标准,就不会有正确的分类。如:把物质分为混合物、纯净物、化合物,就是分类标准不统一导致的错误。混合物和纯净物是并列关系,而纯净物包含化合物。
(2)概念间的关系——“并列”“包含”与“交叉”。
树状分类法
交叉分类法
3.氧化物的理解
(1)酸性氧化物
①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
②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都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
(2)碱性氧化物
①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
②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Mn2O7是酸性氧化物。
(3)两性氧化物(可解)
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且均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为两性氧化物。如Al2O3。
【典例1】 《书·舜典》附亡《书》序:“帝釐下土,方设居方,别生分类,作《汩作》。”分类方法在化学发展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以下分类正确的是( )
| 单质 | 氧化物 | 酸 | 碱 | 盐 |
A | 金刚石 | 水 | 硫酸 | 烧碱 | 胆矾 |
B | 黄铜 | NO2 | 盐酸 | 石灰水 | FeSO4 |
C | 碘酒 | 一氧化碳 | 磷酸 | NH3·H2O | 食盐 |
D | H2 | Fe3O4 | HNO3 | 纯碱 | 小苏打 |
A [B项,盐酸、石灰水均为混合物,属于溶液,错误;C项,碘酒、食盐均属于混合物,错误;D项,纯碱是盐不是碱,错误。]
[借题发挥]
(1)B项中的“NO2”是酸性氧化物吗?为什么?
(2)C项中“磷酸”根据交叉分类法属于哪类酸?
[答案] (1)不是酸性氧化物。NO2中氮元素为+4价,氮元素的含氧酸中没有+4价的氮。
(2)弱酸、三元酸、含氧酸等。
1酸的元数是根据酸电离出H+的个数,而不是分子中氢原子的个数,如CH3COOH是一元酸而不是四元酸。
2纯净物和混合物的两个认识误区
①误认为由不同状态的同种物质组成的混合体系是混合物。冰和水的状态不同,但它们的成分都是水,所以冰水“混合物”其实是纯净物。
②误认为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但是二者混合属于混合物。
3酸性氧化物与相应酸中某元素的化合价相同。如HO3的酸性氧化物为2O5。
1.某气体经过检验只含有一种元素,则该气体是( )
A.一种单质
B.一种化合物
C.单质与化合物的混合物
D.可能是一种单质,也可能是几种单质的混合物
D [若只含有一种元素,该物质可能为一种单质,也可能为几种单质的混合物,如O2和O3的混合物。]
2.将下列各组物质,按单质、氧化物、酸、碱、盐分类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银、二氧化硫、硫酸、烧碱、食盐
B.碘酒、冰、硫酸氢钠、烧碱、碳酸钙
C.氢气、干冰、硝酸、烧碱、硝酸钾
D.铜、氧化铜、醋酸、石灰水、碳酸氢钠
C [选项A中的食盐为混合物;选项B中的碘酒为混合物,硫酸氢钠属于盐而不属于酸;选项D中的石灰水为混合物。]
3.化学概念在逻辑上存在如下关系:
包含关系 并列关系 交叉关系 重叠关系
对下列概念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化合物与纯净物属于重叠关系
B.金属氧化物与碱性氧化物属于交叉关系
C.分解反应与复分解反应属于并列关系
D.钠盐与碳酸盐属于并列关系
C [A中,化合物属于纯净物,二者属于包含关系;B中,碱性氧化物属于金属氧化物,二者属于包含关系;D中,钠盐与碳酸盐属于交叉关系。]
分散系与胶体 |
有下列分散系
①饱和食盐水 ②食醋 ③雾 ④云 ⑤淀粉溶液 ⑥血液
⑦泥水 ⑧烟水晶 ⑨有色玻璃 ⑩石灰乳 ⑪豆浆 ⑫牛奶
请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分散系中属于溶液的有________(填序号,下同),属于浊液的有________,属于胶体的有________。
[答案] ①② ⑦⑩ ③④⑤⑥⑧⑨⑪⑫
(2)分散系②⑤⑥⑦⑩中分散质能透过滤纸的有________。
[答案] ②⑤⑥
(3)上述分散系是气溶胶的有________,固溶胶的有________。
[答案] ③④ ⑧⑨
(4)证明淀粉溶液是胶体的方法叫做______________。
[答案] 丁达尔效应
1.溶液、胶体与浊液的比较
分散系 | 溶液 | 胶体 | 浊液 |
分散质粒 子种类 | 分子、离子 | 较多分子集合体或大分子 | 大量分子集合体(固体小颗粒或小液滴) |
分散质粒子直径 | d<1 nm | 1 nm<d<100 nm | d>100 nm |
外部特征 | 均一、透明、稳定 | 均一、透明、较稳定 | 不均一、不透明、不稳定 |
能否透过滤纸 | 能 | 能 | 不能 |
鉴别方法 | 无丁达尔效应 | 有丁达尔效应 | 静置分层 |
2.胶体的净化方法(拓展)
(1)渗析——用于分离胶体与溶液。将胶体与溶液放入半透膜(如玻璃纸、蛋壳内膜等),溶液中的溶质分子或离子可以透过半透膜,胶体粒子不能透过而留在半透膜中。图示如下:
(2)过滤——用于分离胶体与浊液。胶体粒子可以透过滤纸,而浊液粒子不能透过滤纸。
【典例2】 FeCl3溶液、Fe(OH)3胶体、Fe(OH)3浊液是三种重要的分散系,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Fe(OH)3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在10-9~10-7 m之间
B.分别用一束光透过三种分散系,只有Fe(OH)3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
C.三种分散系的颜色都相同,且均能与盐酸反应,具有吸附性
D.三种分散系均属于混合物
C [A项,胶体区别于溶液或浊液的本质特征是胶体粒子的直径在10-9~10-7 m之间,正确;B项,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溶液和浊液不会产生丁达尔效应,正确;C项,只有胶体具有吸附性,FeCl3溶液和Fe(OH)3浊液没有吸附性,FeCl3溶液为棕黄色,而Fe(OH)3胶体和Fe(OH)3浊液都为红褐色,错误;D项,溶液、胶体、浊液均属于混合物,正确。]
[借题发挥]
将FeCl3饱和溶液滴入NaOH溶液中也可以制备Fe(OH)3胶体吗?为什么?
[答案] 不可以。因为FeCl3与NaOH反应生成Fe(OH)3沉淀。
4.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第一次为一种名为“钴酞菁”的分子(直径为1.3×10-9 m)恢复了磁性。“钴酞菁”分子结构和性质与人体内的血红素及植物体内的叶绿素非常相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其分子直径比氯离子小
B.在水中形成的分散系属于悬浊液
C.在水中形成的分散系具有丁达尔效应
D.“钴酞菁”分子不能透过滤纸
C [分散质“钴酞菁”分子的直径(1.3×10-9 m)介于1~100 nm之间(大于氯离子的直径),为胶体粒子,其分散系为胶体,能透过滤纸,具有丁达尔效应。]
5.下列有关胶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实验室可用丁达尔效应鉴别胶体和溶液
B.“雨后彩虹”既是一种自然现象又是光学现象,同时也与胶体有关
C.胶体分散质粒子较大,不能透过滤纸
D.FeCl3可以净化水与胶体有关
[答案] C
胶体性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1)工厂中静电除尘——电泳。
(2)医疗上血液透析——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渗析)。
(3)生产生活中明矾净水、制作豆腐、制肥皂——胶体聚沉。
(4)自然界中江、河入海口处形成三角洲——胶体聚沉。
素材1 如图是一些含碳元素的物质:
问题探究:(1)二氧化碳属于________(填“酸性氧化物”或“碱性氧化物”),可用于灭火;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2)钟乳石、石笋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它属于______(填“酸”“碱”或“盐”),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其形成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食用小苏打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它属于________(填“正盐”“酸式盐”或“碱式盐”),小苏打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酸性氧化物 CO2+2NaOH===Na2CO3+H2O
(2)CaCO3 盐 CaCO3+CO2+H2O===Ca(HCO3)2
Ca(HCO3)2===CaCO3+CO2↑+H2O
(3)NaHCO3 酸式盐 NaHCO3+HCl===NaCl+CO2↑+H2O
素材2 将浑浊的黄河水变成清澈的饮用水,其中明矾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明矾是由硫酸钾和硫酸铝混合形成的复盐。明矾一碰到水,就会发生化学变化。在这个化学变化中,硫酸铝是主角。硫酸铝和水起化学变化后生成白色絮状物——氢氧化铝。这种氢氧化铝,也是一种胶体粒子。氢氧化铝胶粒带正电。它一碰上带负电的泥沙胶粒,彼此就中和了。失去了电荷的胶粒,很快就会聚结在一起,粒子越结越大,终于沉入水底。这样,水就变得清澈干净了。
问题探究:(1)黄河水有哪些分散系?用什么方法提纯河水中的胶体?
(2)素材中得到的饮用水是纯净物吗?是什么分散系?
(3)Al(OH)3胶体作净水剂的原理是什么?
(4)黄河水有丁达尔效应吗?
[答案] (1)黄河水含有浊液、胶体、溶液。先过滤再渗析。
(2)不是。溶液。
(3)Al(OH)3胶体吸附水中悬浮物而沉淀。
(4)没有。
1.通过素材1中自然界中的一些物质的认识,培养了学生“变化观念与科学探究”的化学核心素养。
2.通过素材2中黄河水的认识,培养了学生“宏观辨识与科学探究”的化学核心素养。
1.碳酸钠俗名纯碱,下面是对纯碱采用不同分类法的分类,其中正确的是( )
①碱 ②含氧酸盐 ③钠盐 ④碳酸盐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D [纯碱若采用交叉分类法分别属于含氧酸盐、钠盐、碳酸盐。]
2.分类法在化学科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列各组物质中,在物质分类里,前者从属于后者的一组是( )
A.金属,化合物 B.金属氧化物,碱性氧化物
C.泥沙,胶体 D.单质,纯净物
D [金属为单质,单质与化合物属于并列关系,A错误;碱性氧化物均为金属氧化物,后者从属于前者,B错误;泥沙属于浊液,浊液与胶体属于并列关系,C错误;纯净物包括单质和化合物,前者从属于后者,D正确。]
3.当光束通过下列物质时,不会出现丁达尔效应的是( )
①淀粉溶液 ②水 ③蔗糖溶液 ④FeCl3溶液 ⑤云、雾
A.②④⑤ B.③④⑤ C.②③④ D.①③④
C [淀粉溶液、云、雾均为胶体,均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4.(素养题)“纳米材料”是当今材料科学研究的前沿,其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催化及军事科学中。2019年9月17~21日,第十届“中国国际纳米技术产业博览会”在上海召开。若将纳米材料分散到分散剂中,所得的分散系可能具有的性质是( )
A.不能全部透过滤纸
B.有丁达尔效应
C.所得的液体呈胶状
D.所得的物质一定是悬浊液
B [将纳米材料分散到分散剂中,所得的分散系属于胶体,则胶体能全部透过滤纸,A错误;胶体有丁达尔效应,B正确;所得的分散系是胶体,不呈胶状,C错误;所得的物质是胶体,D错误。]
5.纯净物根据其组成和性质可进行如下分类。
(1)如图所示的分类方法属于________(填字母)。
A.交叉分类法 B.树状分类法
(2)以H、O、S、N、K、Ca六种元素中任意两种或三种元素组成合适的常见物质,分别将其中一种常见物质的化学式填在下表相应类别中:
物质类别 | 酸 | 碱 | 盐 | 氧化物 |
化学式 |
|
|
|
|
(3)从上表中选出一种酸和一种氧化物,写出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图中是对同类事物按照某种属性进行再分类的分类法,属于树状分类法。
(2)题干中的六种元素可以形成H2SO4、HNO3、H2S等酸;可以形成KOH、Ca(OH)2、NH3·H2O等碱;可以形成Ca(NO3)2、KNO3、K2SO4、CaSO4、NH4NO3等盐;可以形成的氧化物有H2O、SO2、NO、NO2、K2O、CaO等。
(3)能够与酸反应的氧化物一般为金属氧化物,如CaO+2HNO3===Ca(NO3)2+H2O、K2O+H2SO4===K2SO4+H2O等。
[答案] (1)B
(2) HNO3 KOH KNO3 CaO (合理即可)
(3)CaO+2HNO3===Ca(NO3)2+H2O(合理即可)
人教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1章物质及其变化第1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学案含答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1章物质及其变化第1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学案含答案
高中化学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第1课时导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高中化学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第1课时导学案及答案,共12页。
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学案设计,共1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还原反应对生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