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语文:3.10《过秦论》第三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语文:3.10《过秦论》第三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第1页
    语文:3.10《过秦论》第三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第2页
    语文:3.10《过秦论》第三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第3页
    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三10 过秦论第三课时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三10 过秦论第三课时教案,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检查背诵,鉴赏课文,分类归纳文言知识,课堂小结,探究性思维训练,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授课时间                        星期           课题过秦论    贾谊     第三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贾谊对秦王朝速亡原因的分析和他所提倡的仁政思想。2.背诵课文3、4、5段。过程与方法1.归纳掌握制、亡、利、固、遗、度等词的一词多义,七个通假字、三种古汉语特殊句式,逐步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2.学习本文善于叙事、精于论断的写作特色,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叙议关系,提高议论文写作能力。3.品评鉴赏本文广用排比、对偶,极力渲染夸张的特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句式。教学难点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教学环节      教师手记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学生可能行为预见及对策等 [教学要点]检查背诵。设置鉴赏点,对文章作进一步的品评鉴赏,赏析该文写作的独到之处。分类归纳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一、检查背诵 二、鉴赏课文1.提问:这篇传诵不衰的佳作,用了十之七八的篇幅叙事,又在叙事的基础上明理,你认为本文的叙事有何特点?它是如何在叙事的基础上做出论断的?明确:概括地说,本文善于叙事,精于论断。具体地说,本文善于叙事具备两大特点:其一是作者对秦由盛而衰、从攻到守、由兴而亡的叙述运用了线”“结合法。所谓线,是指作者抓住了一条纵线,即从秦孝公至秦始皇七代君王分成四个阶段叙述,勾勒出了整个历史阶段发展的轮廓;所谓,是指特定时间内的某一点,作者用浓墨重彩加以铺陈发挥。这样脉络清晰,要点突出。其二是作者善于概括事实,善于从总的、大的方面把握事实。在写到秦的势时,突出写了秦始皇愚民”“弱民”“防民之策,概括而简明。在写陈涉时,突出写了他出身贫贱、才能拙劣、地位卑下、起义军势单力薄几个方面,这不仅与六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且反衬了秦朝灭亡之易,一箭双雕。叙事是说理的基础,要写好说理文,还要靠论断。论,是依据事实立论;断,是从大量无可辩驳的事实中,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贾谊就是先把大量的事实摆出来,在此基础上得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使理不讲而自明,理少讲却大明。正如    集体背诵或滚动式背诵。   学生分析、讨论。 金圣叹在《才子古文》中对本文的评论:《过秦论》者,论秦之过也。秦过只是末句仁义不施之语,便断尽此通篇文字。这个评语是非常精辟的。 2.提问:贾谊是汉初最富辞彩的散文大家,而作为其代表作的《过秦论》,一定能体现贾谊作品的语言特色,从文章浩浩如江河,沛然而下的气势里,你认为本文最突出的语言特色是什么?明确本文大量使用对偶句型,排比句法,形成一种自然流畅、明快而又错落有致的抒情节奏。全文对偶、排比处占2/3以上,却毫不给人以堆砌呆板之感。若干对偶组成一组排比,辗转成文,一气呵成,恰似长江大河,激起层层波澜;排比句之间,恰当运用虚词关联,犹如珠滚水溅,既闪耀着光彩,又气势贯注,雄浑有力。总体看,这种由对偶形成的排比,有两种类型:一是运用同义或近义的词语组成排比,如第1段中席卷”“包举”“囊括”“并吞都有吞并之意,却无板滞之感;二是用几个结构相似的短语或句子组成排比,如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四句,强调秦国国力日盛、疆域日广。 3.提问:上面所谈的语言运用方面的特点,如果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说,就是渲染和夸张。贾谊在《过秦论》中,以坚实的史实为经,以艺术的渲染、夸张为纬,巧妙编织,井然有致。你对这种表现手法的运用,还能再举出一些例子吗?明确:文章写惠文、武、昭襄的武功,不仅用南取”“西举”“东割”“北收予以渲染,而且用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予以夸张。不这样,就不能显示秦跬一足而天下震慑的威势。写诸侯会盟而弱秦,先列战国四公子,倍加称颂;再历数六国政治、外交、军事诸方面的人才,竟一气写出24个人名,后又列数9个诸侯国名,大有百万雄师压城城欲摧之势。总之,贾谊用辞赋的表现手法来写这篇政论散文,是极尽渲染夸张之能事的。教师总结:《过秦论》这篇华章之所以能蜚声文坛,受到历代学者文人的钦敬,绝非偶然,至今仍有不少值得借鉴的地方。我们以上这三点,供大家品味文章的佳美之处,进而提高大家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4.提问: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贾谊结论的进步性与局限性各是什么呢?明确:这个结论表明作者的政治主张的核心是提倡仁政,反对暴政。贾谊施行仁义的主张,是从维持封建统治阶级利益出发的,但因为它与反对暴政相联系,所以符合当时人民的要求,加上作者充分肯定商鞅变法,主张儒法并用,所以它的仁义主张就更带有进步性。本文还描述了陈涉起义这一历史事实,并肯定陈涉起义的必然性、正义性以及它在推翻秦朝统治中的作用与地位。作者不仅看到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失去了民心,而且还看到秦国由日益强盛到统一天下,根本原因在于其行动和当时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相一致。可见,作者在一定     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诵读相关文句,感受其语言特色。  程度上看到了人民的力量,认识到人心向背是国家治乱的关键。但他在描述陈涉的平凡时,明显地表现出对劳动人民的轻视,这是他的阶级局限性。作者还在一定程度上揭露和批判了秦朝统治者的残暴罪行,但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他还看不到封建阶级的本性,却要求封建统治阶级真正施行仁义,消除阶级矛盾,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这是不可能的。 三、分类归纳文言知识1.提问:请找出本文中所有的词类活用现象,并初步归纳其活用的规律。名词的活用    活用类型释义1.卷、举、名作状语像席子一样 像包裹一样 像布袋一样2.天下同上像云一样 像声音一样3.赢粮而同上像影子一样4.内立法度、取汉中同上在国内 向南5.八州而朝同列名词动用招致6.至尊而制六合同上登上7.然陈涉枢之子同上用破瓮作 用草绳系 动词的活用   活用类型释义追亡逐北动词作名词逃走的人却匈奴七百余里使动用法使……退却约从离衡使动用法使……离散序八州而朝同列使动用法使……朝拜外连衡而斗诸侯使动用法使……争斗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动用法使……灭亡 形容词的活用    活用类型释义会盟而谋弱秦形容词使动使……以弱天下之民形容词使动使……弱,削弱以愚黔首形容词使动使……愚蠢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形容词动用变小,变弱 请分别说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特征判断句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被动句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宾语前置句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学生讨论、明确。教师总结。   教师归纳其活用规律:名词作状语,即名词放在动词前,123句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和状态,4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方位。名词活用作动词,57句两个名词连用,表示事物的动作意义;6句,名词和动词用连接,这个名词常用如动词。   教师归纳其活用规律:动词用作名词,动词在句中充当宾语,如1句。动词的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如236句;动词对它的宾语含有使它怎样的意思,如45句。这说明这些动词都产生了使动用法。 教师归纳活用规律:形容词后带有宾语,且对它的宾语含有使它怎样的意思,说明形容词用作动词,表示使动的意义,如123 介词结构后置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銛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提问:归纳其一词多义,力求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词义。四、课堂小结贾谊以其纵观天下、通览古今的博学与睿智,将炽热的爱国之情洋溢于字里行间,确实才调无伦。学习这篇文章,在感受其爱国之情的同时,也使我们得到美的熏陶,在结构美、语言美、手法美的鉴赏中,我们会获得不少教益。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五、探究性思维训练⒈“齐有孟尝,课本注:孟尝君,齐国的贵族,姓田名文,句中字多余,应删除。⒉“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课本注:采用合从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成为一体。不妥当。注释性的文字不能再用通假字,合从应写为合纵⒊“百越。课本注:古代越族居住江、浙、闽、粤各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而统称百越,也叫百粤。又说桂林、象郡”“在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一带。可见古代百越还应含有。《汉语大词典》说百越”“分布在今浙、闽、粤、桂等地。依词典和课文的意思,上注应当删除增加⒋“谪戍,课本P84注:指被征发戍守边远地区。此注不够准确。谪戍意为封建时代官吏或人民有罪被遣戍守远方。1989年版《辞海》即以本文为例。⒌“,课本P85注:盾牌,全句意为血流成河,可以漂浮盾牌,此注不切实际。字典中有两条注释:(1)使船前进的工具,比桨长大,安在船梢或船旁,用人摇;(2)〈书〉大盾牌。资料显示,盾牌乃古代用来防护身体、遮挡刀箭的武器。兵士作战时一手持盾牌以遮挡刀箭、防护身体;一手持刀剑以刺杀敌人。据此可推断盾牌是质地坚硬、一平方米见方的板块状金属,这样的金属是不可能浮于水面的。结合文章内容看,在第二段作者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天下诸侯已困的惨败画面:数百万的兵士倒下了,他们的鲜血流成了河,在血流成的河流之上,简直可以摇橹行船了,以此突出九国丧亡流血之多的惨败局面。所以,释为盾牌,与客观实际相悖,且有碍于文章内容的表达。正确的注释应该是:血流成河,可以荡桨行船。橹,船前进的工具,指代船。⒍“攻守之势异也,课本注:攻和守的形势变了。攻,指秦始皇和始皇以前攻打六国,夺取全国政权的时候。守,指秦始皇统一中国                            在对课文深入理解的基础上,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组织学生对课文注解质疑,其中不乏一些真知灼见。比如以下几种意见,值得关注。    之后。根据课本注释,许多人把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理解为因果关系:因为秦统一天下后不施仁义,所以使以前攻取天下时所向无敌的威强形势变成了后来治理天下时不堪一击的劣弱形势,导致秦王朝迅速灭亡。仔细斟酌这个注释,其实不够恰当。既是仁义不施而导致秦统一天下后的迅速灭亡,难道秦攻取天下时是施行仁义才有那样所向披靡的强大威力吗?可从文中看出,秦兼并天下时,从来就是以虎狼之威加于诸侯,以贪诈之术侵吞各国。为什么秦统一天下之后,秦王朝沿用原先的方针政策,实行高压暴政,形势却发生了与原来截然相反的变化呢?攻守之势异也回答了这个问题,即攻取天下与治理天下的情势是不同的,面对不同的情势所采取的政策措施也应不同:夺取天下当然可行霸道,以力制敌,而治理天下则要改施仁政,以德服人。综合以上分析得知,攻守不是特指秦的攻和守,而是泛指;不是,而应释为不同⒎“一夫作难,课本P84注:指陈涉起义。难,起事,首事。这个注释欠妥。这里为动词,从事某种活动意引为发动应为名词,灾难、患难意引为战争、起义 六、布置作业课外阅读《六国论》,思考:为什么同是秦破六国统一天下直至灭亡这段历史,西汉的贾谊选取秦亡这个角度,而北宋苏洵却选六国破灭的原因这个角度?                         提示:可提醒学生联系两位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入手。西汉初年的背景介绍可简略。北宋年间,大宋王朝不断遭受辽和西夏的侵略,统治者不得不纳币输绢以求一时苟安。这种情形与先秦时六国赂秦以求苟安的做法相似,所以苏洵借古讽今,要宋王朝以古为鉴,抗击外侮以维护国家统治。板书设计教学后记         

    相关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三第三单元10 过秦论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三第三单元10 过秦论教学设计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作者介绍,本文特点,“请君入瓮”的故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三10 过秦论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三10 过秦论教案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目的要求,要点难点,写作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主题思想,写作特点,作业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第三单元10 过秦论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语文第三单元10 过秦论第一课时教案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作者简介,释题,背景介绍,放录音,使学生准确认读,划分课文结构,理清文章思路,指导学生在笔记上总结重点实词,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