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7.生活中的圆周运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展开【设计思想】
本教学设计以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为依据,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师生关系,强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力图在教学中营造活跃、宽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合作探究,为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创设更多的机会,也为教学活动中的“生成”搭建舞台。其设计特色有二,其一,密切联系和关注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火车提速);其二,创造性地利用现代化仪器和设备进行实验为教学服务,突破教学难点。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这就要求学生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向心力,明确向心力与向心加速度的关系,然后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布列方程。本课内容是圆周运动有关知识的综合应用,是牛顿第二定律的重要应用之一,学习它有助于了解物理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体会物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同时也为后续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这节内容安排2课时,这是第1课时的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学习了描述圆周运动的运动学量(如线速度、角速度、向心加速度等)和向心力;并已知道对于一般的曲线运动,尽管这时曲线各个地方的弯曲程度不一样,但在研究时只要取足够短的一小段,就可以采用圆周运动的分析方法进行处理;但学生对向心力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存在一些错误的前概念,例如部分学生错误地理解为因为圆周运动而产生了向心力。
处于高一阶段的学生,其思维习惯中形象思维占的比例还比较大,逻辑思维的能力有待进一步的开发和提高;对于物理学科特定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方法已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还不是非常的熟练,有待进一步地培养。
【教学目标】
(1)巩固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知识;
(2)会在具体问题中分析向心力的来源;
(3)会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生活中较简单的圆周运动问题。
【教学重点】
用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
【教学难点】
- 分析具体问题中向心力的来源;
- 理解超重和失重。
- 实例2——过桥(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
师:(投影拱桥照片,如图7)请看大屏幕,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美丽的拱形桥,而很少见到凹形桥,那拱形桥有哪些优点呢?(照片与模型对不上)
图7 图8
生1:拱形桥可以让更大的船只通过,利于通航。
生2:发洪水的时候,拱形桥在相同的时间内可以流过更多的水,利于泄洪。
生3:更加坚固、美观。
……
师:当你骑自行车快速通过凹凸不平的路面时,不知道你有没体会到过与平路不一样的感觉?
生:有,有时感觉飘起来,有时屁股震得好痛。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让我们来分析一下,(投影)设桥面圆弧半径为R,质量为m的汽车在拱桥上以速度v前进(如图8),问汽车通过拱桥最高点时对桥的压力多大?(提示分析步骤:受力分析、确定向心力、列方程)
生:讨论和交流,由代表陈述:是重力和支持力的合力提供向心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再根据牛顿第三定律,汽车对桥面的压力比重力小,发生了失重现象。
师:那如果是凹形桥又会怎样呢?
生:分析。
师:我们可以用模拟实验来检验和证明我们的分析。同时出示电子秤、自制轨道,阐明轨道相当于凹形桥,而电子秤可以显示压力大小,用小球在轨道上运动来模拟汽车通过凹形桥的情景。实验时先把轨道和小球放在电子秤上称,并将电子秤置零,然后移开小球,电子秤显示示数为负。将小球从轨道高处释放前,提示学生注意观察电子秤示数的变化,然后释放小球,并问学生观察到了什么?又说明了什么?
生:观察到电子秤上示数中的负号有一瞬间消失了,说明出现了超重现象。
师:刚才的实验中,示数变化很快看不清楚,我们可以用数码相机将其拍下一帧一帧地看(请学生协助拍摄,然后将其信号投影至大屏幕播放慢镜头,选取几张截图如图9)。
图9
生:清晰地看到小球过最低点时示数为正,过最高点时示数为负。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示数为正说明发生了超重现象,示数为负说明发生了失重现象。
点评:新课程强调充分利用课程资源,让现代化的技术和设备为物理教学服务,创设形象生动的物理情景,丰富物理教学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汽车过拱桥时的失重现象在现实中并不明显,学生较难体会到,即使学生体会到了也不太会跟物理知识联系起来。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笔者采用了电子秤,但小球在轨道上运动时间较短,示数变化太快而看不清楚,只看到有一瞬间负号消失,又利用数码相机的连拍功能使示数变化的整个过程清晰可见,令学生叹为观止。
师:试想如果汽车的速度很大,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生:将会“飞”起来。
师:(投影地球图片,如图10)地球可以看作一个巨大的拱形桥,桥面的半径就是地球半径(约6400km),如果地面上行驶的汽车速度足够大,会发生什么现象?试想这时驾驶员与座椅之间的压力是多少?他这时可能有什么感觉?
生:(表现得很有兴趣)积极思考和分析。
师:在学生表述的基础上,阐明如果汽车速度足够大,那将可以飞离地球而成为人造卫星,这时,地球这座拱桥就“形同虚设”了,相关的知识我们将会在后面学习。
点评:许多物理知识间存在紧密的联系,为了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物理教学要有全局的观念,当前知识的教学要有利于学生学习后续知识,合理设置“接口”。
- 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鼓励学生发言并辅以适当的引导和提示)
生:踊跃发言。
师:肯定学生的发言,并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本堂课的主要知识和方法。
- 作业布置
利用假期时间,实地调查某公路拐弯处的倾斜情况,并查看路边的限速牌,运用所学的知识,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并对其限速值的合理性作出评价,填写学生探究性学习用表(见附页)。
【板书设计】
【问题研讨】
1、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传统教学中,教案是教师实施教学的“法宝”,因而教师为设计教案绞尽脑汁,力求尽善尽美。然而,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这样的教案,在课堂教学中似乎已经不那么管用了,即使是一些被认为是经典的教案,在实施过程中也会常常“卡壳”,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过分拘泥于静态教案的预设而忽视学生动态的生成。预设与生成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课前细致的预设使本该动态生成的教学变成了机械执行教案的过程;预设与生成又是相互依存的,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而没有生成的预设又往往是低效的。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所在。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动态生成,用智慧将教学演绎得更加精彩。
2、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互动
我国的中学教学长期以来普遍采用传授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并以讲解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为其主要特征,忽视对学习过程和实践能力的研究、培养。笔者认为,深化教学改革就应打破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套路,在教学活动中,既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师生的互动作用,又要看到探究是它的重要特征,只有开展探究性学习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充分发挥师生的双向互动作用,让学生自主地完成知识建构,获得知识、能力、品德上的全面发展。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提供者,而是一个“协助者”,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设置恰当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在认知上冲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去建构起自己新的认知结构,从而扎实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高中物理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2.功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物理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2.功教学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堂小结,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3.功率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3.功率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5.宇宙航行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物理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5.宇宙航行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堂小结,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