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物理第1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当堂达标检测题
展开《第一章机械运动 1-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章节训练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一、单选题
1、如图所示,某同学使用分度值为 1cm 的刻度尺测量一块橡皮的长度。为了减小测量结果的误差,该同学接下来的操作更科学合理的是( )
A. 换用量程更大的刻度尺
B. 估读到 cm位的下两位,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C. 换用分度值为 mm的刻度尺,估读到 mm位的下一位,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D. 换用分度值为 mm的刻度尺,估读到 mm位的下两位,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答案】 C
【详解】
A.换用量程更大的刻度尺,不能使测量结果更准确,故 A 不 符 合 题 意 ; B.应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即可,不用估读到 cm位的下两位,故 B 不符合题意;
CD.换用分度值为 mm的刻度尺,估读到 mm位的下一位,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等可以减小误差;故 D不符合题意, C符合题意。
故选 C。
2、下列有关刻度尺测长度的使用方法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 B
【详解】
使用刻度尺的时候,让刻度尺有刻度的一面紧贴被测部分,测量的始端与 0 刻度线对齐,如果 0 刻度线磨损,可以与其它整格刻度线对齐,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故选 B。
B.
D.
3、下列有关刻度尺测长度的使用方法正确的是( )
A.
C.
【答案】 B
【详解】
使用刻度尺的时候,让刻度尺有刻度的一面紧贴被测部分,测量的始端与
0 刻度线对齐,如果
0 刻度线磨损,可
以与其它整格刻度线对齐,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故选 B。
4、下列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
A. 14.5cm= 14.5 ×10﹣ 2= 0.145m
B. 14.5cm= 14.5cm× 10﹣ 2m=0.145m
C. 14.5cm= 14.5 ÷( 100m)= 0.145m
D. 14.5cm= 14.5 ×10﹣ 2m= 0.145m
【答案】 D
【详解】
A. 运算过程中没有单位,故 A 错误;
﹣ 2
B. “14.5cm ×10 m”得到的单位不是 m,故 B 错误;
C. 中间步骤 14.5 ÷( 100m),运算后得到的单位是 m-1 而不是 m,故 C错误;
D. 因为
1cm=1?10﹣2 m
所以
14.5cm=14.5?10﹣2 m=0.145m
故 D正确。故选 D。
5、图为小组同学学习长度测量后讨论交流的情景,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由于眼睛不可能精准读数,所以估读没有必要 B.使用精密仪器、科学原理,仔细测量,误差是可以避免的C.测铅笔长度时通过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误差D.测量时多估读几位数可以减小误差
【答案】 C
【详解】
A.为了减小误差,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这是有必要的,故 A 错 误 ; B.误差不能被避免,只能尽可能的减小,使用精密仪器、科学原理,仔细测量,可以减小误差,故 B 错 误 ; C.测铅笔长度时通过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是可以减小由于测量次数少导致的误差过大的现象出现,故 C正确;
D.为了减小误差,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多估读几位数并没有实际意义,故 D错误。
故选 C。
6、5G芯片被称为芯片产业“皇冠上的明珠” ,它是在指甲盖大小的尺寸上塞进几十亿个电子元件。这些电子元件长度、高度等尺寸的单位应该是( )
A. mm B. nm C.μ m D. cm
【答案】 B
【详解】
人的指甲盖的长度在
1cm=10 7 nm 左右,由“在指甲盖大小的尺寸上塞进几十亿个电子元件”可知:这些电子元件
的尺寸比 1nm还要小得多,所以这些电子元件长度、高度等尺寸的单位应该是 nm。故 ACD不符合题意, B 符合题意。
故选 B。
7、某同学对同一物体进行了五次测量,其结果分别是 1.41cm 、1.42cm 、1.31cm、1.41cm、1.43cm ,则该物体的长度是( )
A. 1.4cm B. 1.4175cm C.1.42cm D. 1.418cm
【答案】 C
【详解】
比较五个测量值“ 1.41cm、1.42cm 、1.31cm、1.41cm、1.43cm ”,1.31cm 的准确值是 1.3cm ,其它数值的准确值都是 1.4cm,所以 1.31cm 是错误的,应该舍去;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最后的结果一定要与测量值准
确程度一致,则物体的长度为
故 ABD不符合题意; C符合题意。故选 C。
l = 1.41cm
1.42 cm 1.41cm 4
1.43 cm
≈ 1.42cm
8、我们曾使用刻度尺测量过物理课本的长度。关于这个实验,你认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时,小数点后的位数越多越准确 B.在测量时,多测量几次,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C.如果刻度尺的零刻度线磨损了,则这把刻度尺不能再使用了 D.刻度尺不是沿着课本的长边平行放置,测量时会形成误差
【答案】 B
【详解】
A.长度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多保留就没有意义了,故 A 错 误 ; B.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使测量结果更接近真实值,更准确,故 B 正 确 ; C.零刻线被磨损的刻度尺还可以使用,另选一个整刻度值作为测量的起点就行,故 C错误; D.刻度尺不是沿着课本的长边平行放置,测量时产生的是错误,不是误差,故 D错误。
故选 B。
9、下列单位换算中正确的是(
)
A. 30s=30× 60ms=1800ms
B.30min=30× 60s=1800s
C. 2.8km=2.8km ×1000m=2800m
【答案】 B
D.60μm=60÷ 1000mm=0.06mm
【详解】
A.正确过程为
30s=30?1000ms=3?10 4 ms
故 A 错 误 ; B.正确过程为
30min=30?60s=1800s
故 B 正 确 ; C.正确过程为
2.8km=2.8?1000m=2800m
故 C错误;
D.正确过程为
﹣3
60μm=60?10 mm=0.06mm
故 D错误。故选 B。
10、下列数值最接近实际的是( ) A.教室的地面积约为 60dm2 B.普通铅笔的长度约为 180mm C.正常人的脉搏 1min 可以跳动 200 次D.一个普通家用暖水瓶的容积是 200mL
【答案】 B
【详解】
A.教室的地面积约为
故 A 不符合题意; B.普通铅笔的长度约为
s= 8m× 10m= 80m2
18cm=180mm
符合实际,故 B 符合题意;
C. 正常人的脉搏 1min 可以跳动 60 次,故 C 不符合题意;
D. 普通家用暖水瓶的容积为
2L= 2000mL
故 D不符合题意。故选 B。
11、某同学用同一刻度尺三次测得某物体的长度分别为 24.81m、24.80m、24.83m,则下列答案中最接近物体长度真实值的是( )
A. 24.81m B. 24.813m C.24.82m D. 24.8m
【答案】 A
【详解】
减小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这样测量值会更接近真实值,物体的长度是
故 A 符合题意, BCD不符合题意。故选 A。
l 24.81cm+24.80cm+24.83cm 24.81m
3
12、为了增强体质,适量的体育锻炼是必不可少的。同学对有关数据的估测,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
A. 1000m跑的成绩是 20s B.跳绳时跳起的高度大约 4cm C.立定跳远成绩是 5m
D.跑完 1000m后心跳是每分钟 40 次
【答案】 B
【详解】
A. 1000m跑的成绩约为 200s,故 A 不符合题意; B.跳绳时跳起的高度大约 4cm,符合实际,故 B 符合题意; C.立定跳远成绩是 2m,故 C不符合题意;
D.正常情况下,人每分钟心脏的跳动速度在 60 次到 100 次之间,跑完 1000m后心跳速度要快一些,每分钟约为140 次左右,故 D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13、关于误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要正确认真地测量,就不会产生误差 B.误差就是测量中不谨慎产生的错误C.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D.误差的大小与测量工具无关
【答案】 C
【详解】
A.只要正确认真地测量,就不会产生错误,但同样可以产生误差,故 A 错 误 ; B.误差是在测量过程中产生的测量值与真实值间的差异,这种差异不同于错误,故 B 错误; C.在测量时,多测量几次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故 C 正 确 ; D.误差的大小与测量工具、测量方法等都有关系,故 D 错误。
故选 C。
14、学习了误差知识后,小明和小花同学对误差和错误,进行了激烈的讨论,那么他们俩关于误差和错误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要认真测量,就可以避免误差 B.误差只能尽量减小,而不能避免和消除
C.选用精密仪器就可以避免误差 D.误差其实就是测量中产生的错误
【答案】 B
【详解】 A.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是不可消除的。故认真测量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避免误差,故 A 错误;
B.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避免和消除,故 B 正 确 ; C.使用精密测量工具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避免误差,故 C错误;
D.错误是由于测量时没有遵守操作规则而引起的,而误差是正确测量时也会存在的,所以误差不是错误,故 D
错 误 。 故选 B。
15、两人同时去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其结果分别是 7.29dm 和 0.728m,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这两个测量值中必有一个是错的 B.后面的测量结果比前面的测量结果精确C.这两把尺子的分度值相同
D.第一把尺子的分度值是 1cm,第二把尺子的分度值是 1dm
【答案】 C
【详解】
ACD.7.29dm 最后的 9 是估读值,倒数第二位是 2,表示 0.2dm 即 2cm,所以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1cm;0.728m 最后的 8 是估读值,倒数第二位是 2,表示 0.02m 即 2cm,所以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1cm,那么两把刻度尺的分度值 相同,则两个读数可能都是正确的,只是所用刻度尺不同或个人读数时的估测不同,造成读数结果不同而已,故
C 正 确 , AD 错 误 ; B.分度值越小,表示精确程度越高,分度值相同,则两个测量结果的准确程度相同,故 B 错误。故选 C。
16、小强同学在一次测量某物体长度时,记录了四次测量结果,即 8.98cm,8.99cm ,9.01cm,8.97cm,则该物体的长度应为( )
A. 8.99cm B. 8.9875cm C.8.98cm D. 8.95cm
【答案】 A
【详解】
四个数据均在误差允许范围内, 该物体的长度应为四个数据的平均值, 且平均值的有效数字与原始数据保持一致,
故有
故选 A。
L= 8.98cm 8.99cm 9.01cm 8.97cm
4
≈ 8.99cm
17、历史上把如图所示的长度定为 1 英寸,则 1 英寸约为( )
A. 25mm B. 25cm C.25dm D. 25m
【答案】 A
【详解】
如图所示的长度定为 1 英寸,则 1 英寸约为 2.5cm,即 25mm,故 BCD不符合题意, A 符合题意。故选 A。
18、测量工具的选择与测量要求有关。在体育课上,老师为了测量短跑成绩,需先测出 60m的跑道长度。请你帮
他从下列工具中选出合理的测量工具,应该是( )
A. 分度值是 1mm、量程是 30cm的钢尺
B. 分度值是 0.5cm、量程是 1m的木尺
C. 分度值是 1cm、量程是 3m的钢卷尺
D. 分度值是 1dm、量程是 30m的皮卷尺
【答案】 D
【详解】
A. 分度值是 1mm长为 30cm的钢尺,量程偏小,故 A 不符合题意;
B. 分度值为 0.5cm 长为 1m木尺,量程偏小,故 B 不符合题意;
C. 分度值为 1cm 长为 3m钢卷尺,量程偏小,故 C不符合题意;
D. 分度值为 1dm长为 30m的皮卷尺,相比较量程大,同时准确程度不需要太高,分度值是 1dm可以,故 D符合题意。
故选 D。
19、为了减小测量的误差,使测量结果更精确,下列方法中错误的是( )
A.进行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B.改进测量方法 C.更换更精确的测量工具 D.测量数据都不合适时,可做适当的修改
【答案】 D
【详解】
误差是不能避免的, 但可以减小, 减小误差的办法有: 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改进实验方法, 提高测量技能。故 ABC正确,不符合题意; 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 D。
20、下列单位换算中正确的是( )
A. 30s=30× 60ms=1800ms B.30min=30× 60s=1800s C. 2.8km=2.8km ×1000m=2800m D.60μm=60÷ 1000mm=0.06mm
【答案】 B
【详解】
A.正确过程为
30s=30?1000ms=3?10 4 ms
故 A 错 误 ; B.正确过程为
30min=30?60s=1800s
故 B 正 确 ; C.正确过程为
2.8km=2.8?1000m=2800m
故 C错误; D.正确过程为
60μm=60?10﹣3mm=0.06mm
故 D错误。故选 B。
二、填空题
1、王贤同学在某次测量中, 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个物体的长度, 四次的测量结果分别是于 16.45cm、16.43cm、
16.55cm、16.44cm,其中记录明显错误的数据是 物体的长度最接近真实值是 。
【答案】 16.55cm 16.44cm
【详解】
[1] 从四个测量结果看, 16.55cm 与其它数据相差太大,则测量的数据是错误的记录。
[2] 为了减小误差,求三次正确测量的平均值,即物体的长度为
16.45cm+16.43cm+16.44cm =16.44cm
3
2、如图甲所示,物体的长度是 cm;图乙停表的示数为 s 。
【答案】 1.50 228.7
【详解】
[1] 图示刻度尺 1cm又分为 10 个小刻度,故分度值为 1mm;物体起始端对应的刻度值为 5.00cm ,末端对应的刻度值为 6.50cm ,物体长度为
l =6.50cm﹣ 5.00cm= 1.50cm
[2] 由图知,停表的小盘的分度值是 0.5min ,指针在 3min 到 4min 之间,偏向 4min,所以分针示数为 3min;大盘的分度值是 0.1s ,而大盘指针在 48.7s ,秒针示数为 48.7s ;所以该机械停表读数为
3min48.7s = 228.7s
3、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 。如图所示,用 A、B 两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 刻度尺
放置的位置完全正确,它测出物体的长度是 cm。
【答案】米 A 2 .21
【详解】
[1]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
[2] 由图示可知,刻度尺 A 有刻度的一侧贴紧被测物体,则刻度尺 A 放置正确。
[3] 由图示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1mm,物体的长度是 2 .21cm 。
4、宁宁跑 1500m时停表从 0 走到如图所示位置,他的成绩是 s 。
【答案】 337.5
【详解】
小盘是分针盘, 5.5 分,故秒表应该读 30s 以上,故秒针盘读 37.5s ,即读数为 5min37.5s 合 337.5s 。
5、图中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物体的长度是 cm。
【答案】 1mm 2.25
【详解】
[1] 由图可知,刻度尺 1cm被分成 10 小格,分度值是 1mm。
[2] 被测物体起始端对应的刻度值为
3.00cm ,末端对应的刻度值为
5.25cm,所以物体的长度为
5.25cm-3.00cm=2.25cm
6、如图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该铅笔的长度是 ,停表读数为 s。
【答案】 0.1cm 7.50cm 274.2
【详解】
[1] [2] 如图所示的刻度尺, 每一大格长度为 1cm,平均分成了 10 小格,故每格长度为 0.1cm ,即分度值为 0.1cm。铅笔左端与 1.00cm 对齐,右端读数为 8.50cm,则铅笔的长度为
L 8.50cm 1.00cm=7.50cm
[3] 如图,小表盘指针在 4min 到 5min 之间,即应读为 4min;该停表大表盘每一大格代表 2s,平均分成了 10 小格,故每小格代表 0.2s ,所以大表盘应读作 34.2s ,故停表的时间为 4min34.2s ,合 274.2s 。
7、小明用塑料卷尺测一张桌子的长度, 他不怕麻烦测了五次, 这是为了 。五次测量记录分别是: 75.1cm、
75.2cm、75.1cm 、77.2cm、75.3cm ,但以上测量记录有一次记错了,是第 次。剔除错误数据后,这一物体的长度应记作 。
【答案】减小误差 四 75.2cm
【详解】
[1] 小明用塑料卷尺测一张桌子的长度,他不怕麻烦测了五次,这是为了减小误差。
[2] 77.2cm 与其它四个测量结果比较,差别最大,所以此数值是错误的,应该舍去。
[3] 物体的长度为
L 75.1cm+75.2cm+75.1cm+75.3cm =75.2cm
4
8、如图所示:
(1) )在测物体的长度时,两种读数方式中正确的是 图,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铅笔的长度应为
cm。
(2) )用刻度尺测物理课本的长度需要多次测量,多次测量的目的是 。若用毫米刻度尺测量,四次读数分别为 26.04cm、 26.00cm、26.02cm、26.42cm 。其中错误的数据是 ,该物理课本的长度应为 。
(3) )运动会上,小明同学 800m的成绩如丙图秒表所示,由图可知小明跑 800m所需的时间是 s。
【答案】甲 1mm 3.40 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26.42cm 26.02cm 217.5
【详解】
( 1) [1][2][3] 由图可知,乙图中刻度尺在读数时,视线并未与尺面末端刻度垂直,因此乙是错误的,甲是正确的;图甲中刻度尺 0 到 1cm有 10 小格,所以每小格为 0.1cm,即分度值为 1mm,其示数为 3.40cm。
( 2) [4][5][6] 用刻度尺测物理课本的长度需要多次测量,多次测量的目的是取平均值减小误差;四次读数中,
26.42cm 与其他数据相差较大,属错误数据,应去除。则物理课本的长度为
L 26.04cm+26.00cm+26.02cm =26.02cm
3
( 3)[7] 停表中的小表盘是以分钟为单位的, 每一格表示 0.5min ,小表盘的指针在 3min 到 4min 之间,偏向 4min; 大表盘是以秒为单位的,每一小格表示 0.1s ,大表盘的指针在 37.5 秒,所以小明跑步用时
t=3min37.5s=217.5s
9、小华用塑料卷尺测一张桌子的长度,五次测量记录分别是: 75.1cm、75.2cm、75.1cm 、77.2cm、75.3cm,通
过正确分析数据后可知,这一物体的长度应记作
【答案】 75.2
cm。
【详解】
测量一个固定的值,需要采用平均值法测量,是为了减小误差。观察 5 个测量值数据发现, 77.2cm 与其它四个测量结果比较,差别最大,所以此数值是错误的,应该舍去;
物体的长度
L= 75.1cm+75.2cm+75.1cm+75.3cm
4
≈ 75.2cm
所以这一物体的长度应记作 75.2cm 。
10、如图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mm,图中测得木块的长度是 cm。
【答案】 1 2.30
【详解】
[1] 由图知: 1cm之间有 10 个小格,所以 1 个小格代表的是
0.1cm=1mm
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1mm。
[2] 木块左端与 4.00cm 刻度线对齐,右端与 6.30cm 对齐,所以木块的长度为
L=6.30cm﹣4.00cm=2.30cm
11、如图所示,用甲、乙两把刻度尺测一物体的长度,甲刻度尺测量的准确值为 cm;由乙刻度尺测得物
体的长度为 cm。
【答案】 3 3.15
【详解】
[1] 甲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1cm,所以甲刻度尺测量的准确值为
5cm﹣2cm=3cm
[2] 乙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1mm,乙刻度尺测得物体的长度为
5.15cm﹣2.00cm=3.15cm
12、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精密定量的科学,常需要进行测量。
( 1)如图所示,是常用机械手表的表盘,这种手表的分度值是
,某次物理实验从 9 点整开始,结束实验
时小明看到手表的指针指在如图位置,则实验进行了 s;
( 2)如图所示小军用 A、B 两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
其中正确放置的是 ,物体的长度为 cm。
【答案】 1s 280 B 3.40
【详解】
( 1) [1][2] 机械手表的表盘,一圈 60s,平均分成了 60 格,故一格为 1s;某次物理实验从 9 点整开始,结束实验时小明看到手表的指针指在如图位置,一共经过 4min40s ,故为 280s。
( 2)[3][4] 刻度尺的刻度线应该紧贴被测物体,故 B 刻度尺正确;如图,分度值为 0.1cm,需要估读到分度值下
一位,故读数为 3.40cm。
13、如图所示,停表所示时间为 s。
【答案】 127.5
【详解】
从小表盘上读出示数为 2min 即 120s,指针在 2min 到 3min 之间没有过半,则大盘读数小于 30s,从大表盘上读出示数为 7.5s ,则秒表的读数为 127.5s 。
14、如图甲所示,物体的长度是 cm;图乙停表的示数为 s。
【答案】 1.50 228.7
【详解】
[1] 图示刻度尺 1cm又分为 10 个小刻度,故分度值为 1mm;物体起始端对应的刻度值为 5.00cm ,末端对应的刻度
值为 6.50cm ,物体长度为
l =6.50cm﹣ 5.00cm= 1.50cm
[2] 由图知,停表的小盘的分度值是 0.5min ,指针在 3min 到 4min 之间,偏向 4min,所以分针示数为 3min;大盘的分度值是 0.1s ,而大盘指针在 48.7s ,秒针示数为 48.7s ;所以该机械停表读数为
3min48.7s = 228.7s
15、小启用刻度尺测量铜线的直径.他将铜线在笔直的铅笔上紧密排绕了 10 圈后,用刻度尺测量其宽度,如图
所示,则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mm, 10 圈铜线的宽度为 cm,铜线的直径为 cm。
【答案】 1 1.00 0.10
【详解】
[1] 图中刻度尺 1cm的长度分成了 10 个小格,即其分度值为 1mm。
[2] 由图知道 , 10 圈铜线的宽度
7.00cm ﹣6.00cm =1.00cm
[3] 由于其圈数为 10 圈, 故铜线的直径为
L 1.00cm =0.10cm
10
16、完成下列单位换算。
( 1) 2.5km= μ m;
( 2) 360s= h。
9
【答案】 2.5 ×10 0.1
【详解】
[1] 长度换算
2.5km=2.5 × 1km=2.5×109μ m
[2] 时间换算
360s=360× 1s=360× 1
3600
h=0.1h
17、如图所示,某同学用甲、乙两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为了让读数更精确,他应选择 (选填
“甲”或“乙” )刻度尺。
【答案】乙
【详解】
甲刻度尺, 1cm之间有 2 个小格,其分度值为 0.5cm;乙刻度尺, 1cm之间有 10 个小格,其分度值为
0.1cm=1mm
使用乙刻度尺测量较准确。
18、如图甲所示,所测物体的长度是
cm。如图乙所示,停表显示的时间是
s。
【答案】 2.50 50
【详解】
[1] 图中刻度尺上 1cm之间有 10 个小格,一个小格的长度是 0.1c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0.1cm;物体左侧与 0
刻度线对齐,右侧恰好与 2.5cm 刻度线对齐,估读要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所以物体的长度为 l =2.50cm。
[2] 停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秒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由图可知,小盘的分
度值是 0.5min ,指针在 0 上,读数为 0min;大盘的分度值是 0.5s ,而大盘指针在 50s,因此秒表读数为 50s。
19、如图,被测物体的长度是 cm,再用这把刻度尺测得《物理》课本 160 页的总厚度为 9.6 毫米,
则每一张纸的厚度为 cm,为减小测量误差,可以采用的方法有 。
【答案】 3.50 0.012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详解】
[1] 由图得,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0.1cm,物体的左端放在刻度尺的 6.00cm 位置,右端放在 9.50cm 位置,物体的长度为
9.50cm-6.00cm=3.50cm
[2] 每一张纸的厚度为
[3]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测量误差。
9.6mm =0.12mm=0.012cm 160
2
20、有五位同学用相同的刻度尺测量同一支钢笔的长度, 测得的结果分别是 12.82cm、12.83cm、12.8cm、12.81cm、
12.82cm。其中测量结果明显错误的是 ,错误原因是 ,钢笔的测量长度应该是 。
【答案】 12.8cm 没有估读 12.82cm
【详解】
[1][2][3] 读数时,应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 12.8cm 是选用的最小刻度为 1cm刻度尺,其他同学选用的是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测量结果不同的原因是因为刻度尺的分度值不同;若用分度值为 1mm的刻度尺,测量结果
明显错误的是的 12.8cm,则钢笔的长度为
L= 12.82cm 12.83cm 12.81 12.81cm 12.82cm
4
=12.82cm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 机械运动综合与测试单元测试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 机械运动综合与测试单元测试习题,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探究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人教版第一章 机械运动综合与测试单元测试同步测试题: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版第一章 机械运动综合与测试单元测试同步测试题,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探究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 机械运动第1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一课一练: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 机械运动第1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一课一练,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