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苏教版必修13.1.2 指数函数第二课时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数学苏教版必修13.1.2 指数函数第二课时教案,共6页。
第2课时 指数函数及其性质(2)导入新课思路1.复习导入:我们前一节课学习了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性质,下面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指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如何利用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来解决一些问题,这就是本堂课要讲的主要内容.教师板书课题.思路2.我们在学习指数函数的性质时,利用了指数函数的图象的特点,并且是用类比和归纳的方法得出,在理论上,我们能否严格的证明特别是指数函数的单调性,以便于我们在解题时应用这些性质,本堂课我们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板书课题:指数函数及其性质(2).应用示例思路1例1已知指数函数f(x)=ax(a>0且a≠1)的图象过点(3,π),求f(0),f(1),f(-3)的值.活动:学生审题,把握题意,教师适时提问,点拨,求值的关键是确定a,一般用待定系数法,构建一个方程来处理,函数图象过已知点,说明点在图象上,意味着已知点的坐标满足曲线的方程,转化为将已知点的坐标代入指数函数f(x)=ax(a>0且a≠1)求a的值,进而求出f(0),f(1),f(-3)的值,请学生上黑板板书,及时评价.解:因为图象过点(3,π),所以f(3)=a3=π,即a=π,f(x)=(π)x.再把0,1,3分别代入,得f(0)=π0=1,f(1)=π1=π,f(-3)=π-1=.点评:根据待定系数的多少来确定构建方程的个数是解题的关键,这是方程思想的运用.例2用函数单调性的定义证明指数函数的单调性.活动:教师点拨提示定义法判断函数单调性的步骤,单调性的定义证明函数的单调性,要按规定的格式书写.证法一:设x1,x2∈R,且x1<x2,则y2-y1=ax2-ax1=ax1(ax2-x1-1).因为a>1,x2-x1>0,所以ax2-x1>1,即ax2-x1-1>0.又因为ax1>0,所以y2-y1>0,即y1<y2.所以当a>1时,y=ax,x∈R是增函数.同理可证,当0<a<1时,y=ax是减函数.证法二:设x1,x2∈R,且x1<x2,则y2与y1都大于0,则==a.因为a>1,x2-x1>0,所以a>1,即>1,y1<y2.所以当a>1时,y=ax,x∈R是增函数.同理可证,当0<a<1时,y=ax是减函数.变式训练若指数函数y=(2a-1)x是减函数,则a的范围是多少?答案:<a<1.例3截止到1999年底,我国人口约13亿,如果今后能将人口年平均增长率控制在1%,那么经过20年后,我国人口数最多为多少(精确到亿)?活动:师生共同讨论,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表达式,建立目标函数,常采用特殊到一般的方式,教师引导学生注意题目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可以先考虑一年一年增长的情况,再从中发现规律,最后解决问题:1999年底 人口约为13亿;经过1年 人口约为13(1+1%)亿;经过2年 人口约为13(1+1%)(1+1%)=13(1+1%)2亿;经过3年 人口约为13(1+1%)2(1+1%)=13(1+1%)3亿;经过x年 人口约为13(1+1%)x亿;经过20年 人口约为13(1+1%)20亿.解:设今后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1%,经过x年后,我国人口数为y亿,则y=13(1+1%)x,当x=20时,y=13(1+1%)20≈16(亿).答:经过20年后,我国人口数最多为16亿.点评:类似此题,设原值为N,平均增长率为P,则对于经过时间x后总量y=N(1+p)x,像y=N(1+p)x等形如y=kax(k∈R,a>0且a≠1)的函数称为指数型函数.思路2例1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值域:(1)y=0.4;(2)y=3;(3)y=2x+1;(4)y=.解:(1)由x-1≠0得x≠1,所以所求函数定义域为{x|x≠1}.由x≠得y≠1,即函数值域为{y|y>0且y≠1}.(2)由5x-1≥0得x≥,所以所求函数定义域为{x|x≥}.由≥0得y≥1,所以函数值域为{y|y≥1}.(3)所求函数定义域为R,由2x>0可得2x+1>1.所以函数值域为{y|y>1}.(4)由已知得:函数的定义域是R,且(2x+1)y=2x-2,即(y-1)2x=-y-2.因为y≠1,所以2x=.又x∈R,所以2x>0,>0.解之,得-2<y<1.因此函数的值域为{y|-2<y<1}.点评:通过此例题的训练,学会利用指数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去求解指数形式的复合函数的定义域、值域,还应注意书写步骤与格式的规范性.变式训练求函数y=()的定义域和值域.解:要使函数有意义,必须x+3≠0,即x≠-3,即函数的定义域是{x|x≠-3}.因为≠0,所以y=()≠()0=1.又因为y>0,所以值域为(0,1)∪(1,+∞).例2(1)求函数y=()的单调区间,并证明.(2)设a是实数,f(x)=a(x∈R),试证明对于任意a,f(x)为增函数.活动:(1)这个函数的单调区间由两个函数决定,指数函数y=()x与y=x2-2x的复合函数,(2)函数单调性的定义证明函数的单调性,要按规定的格式书写.解法一:设x1<x2,则=()(),因为x1<x2,所以x2-x1>0.当x1,x2∈(-∞,1]时,x1+x2-2<0,这时(x2-x1)(x2+x1-2)<0,即>1,所以y2>y1,函数单调递增;当x1,x2∈[1,+∞)时,x1+x2-2>0,这时(x2-x1)(x2+x1-2)>0,即<1,所以y2<y1,函数单调递减;所以函数y在(-∞,1]上单调递增,在[1,+∞)上单调递减.解法二:(用复合函数的单调性):设u=x2-2x,则y=()u,对任意的1<x1<x2,有u1<u2,又因为y=()u是减函数,所以y1<y2,所以y=()在[1,+∞)是减函数.对任意的x1<x2≤1,有u1>u2,又因为y=()u是减函数,所以y1<y2.所以y=()在(-∞,1]上是增函数.引申:求函数y=()的值域(0<y≤2).点评:(1)求复合函数的单调区间时,利用口诀“同增异减”.(2)此题虽形式较为复杂,但应严格按照单调性的定义进行证明,还应要求学生注意不同题型的解答方法.证明:设x1,x2∈R,且x1<x2,则f(x1)-f(x2)===.由于指数函数y=2x在R上是增函数,且x1<x2,所以2x1<2x2,即2x1-2x2<0.又由2x>0得2x1+1>0,2x2+1>0,所以f(x1)-f(x2)<0,即f(x1)<f(x2).因为此结论与a取值无关,所以对于a取任意实数,f(x)为增函数.点评:上述证明过程中,在对差式正负判断时,利用了指数函数的值域及单调性.知能训练1.函数y=a|x|(a>1)的图象是( )图2-1-2-8分析:当x≥0时,y=a|x|=ax的图象过(0,1)点,在第一象限,图象下凸,是增函数.答案:B2.下列函数中,值域为(0,+∞)的函数是( )A.y=()2-x B.y= C.y= D.y=+1分析:因为(2-x)∈R,所以y=()2-x∈(0,+∞);y=∈[0,1];y=∈[0,+∞);y=+1∈[2,+∞).答案:A3.已知函数f(x)的定义域是(0,1),那么f(2x)的定义域是( )A.(0,1) B.(,1) C.(-∞,0) D.(0,+∞)分析:由题意得0<2x<1,即0<2x<20,所以x<0,即x∈(-∞,0).答案:C4.若集合A={y|y=2x,x∈R},B={y|y=x2,x∈R},则( )A.AB B.AB C.A=B D.A∩B=分析:A={y|y>0},B={y|y≥0},所以AB.答案:A5.对于函数f(x)定义域中的任意的x1、x2(x1≠x2),有如下的结论:①f(x1+x2)=f(x1)·f(x2);②f(x1·x2)=f(x1)+f(x2);③>0;④<.当f(x)=10x时,上述结论中正确的是.分析:因为f(x)=10x,且x1≠x2,所以f(x1+x2)===f(x1)·f(x2),所以①正确;因为f(x1·x2)=≠=f(x1)+f(x2),②不正确;因为f(x)=10x是增函数,所以f(x1)-f(x2)与x1-x2同号,所以>0,所以③正确.因为函数f(x)=10x图象如图2-1-2-9所示是上凹下凸的,可解得④正确.图2-1-2-9答案:①③④另解:④∵10x1>0,10x2>0,x1≠x2,∴>∴>,即>∴>.拓展提升在同一坐标系中作出下列函数的图象,讨论它们之间的联系.(1)①y=3x,②y=3x+1,③y=3x-1;(2)①y=()x,②y=()x-1,③y=()x+1.活动:学生动手画函数图象,教师点拨,学生没有思路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回忆函数作图的方法与步骤,按规定作出图象,特别是关键点.答案:如图2-1-2-10及图2-1-2-11.图2-1-2-10图2-1-2-11观察图2-1-2-10可以看出,y=3x,y=3x+1,y=3x-1的图象间有如下关系:y=3x+1的图象由y=3x的图象左移1个单位得到;y=3x-1的图象由y=3x的图象右移1个单位得到;y=3x-1的图象由y=3x+1的图象向右移动2个单位得到.观察图2-1-2-11可以看出,y=()x,y=()x-1,y=()x+1的图象间有如下关系:y=()x+1的图象由y=()x的图象左移1个单位得到;y=()x-1的图象由y=()x的图象右移1个单位得到;y=()x-1的图象由y=()x+1的图象向右移动2个单位得到.你能推广到一般的情形吗?同学们留作思考.课堂小结思考我们本堂课主要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把你的收获写在笔记本上.活动:教师用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心得,看是否与多媒体显示的内容一致.本节课,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学习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函数与方程的思想,加深了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形成了一定的能力与方法.作业课本P59习题2.1 B组 1、3、4.设计感想本堂课主要是复习巩固指数函数及其性质,涉及的内容较多,要首先组织学生回顾指数函数的性质,为此,必须利用函数图象,数形结合,通过数与形的相互转化,借助形的直观性解决问题,本节课要训练学生能够恰当地构造函数,根据函数的单调性比较大小,有时要分a>1,0<a<1,这是分类讨论的思想,因此加大了习题和练习的量,目的是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加快速度,多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数学苏教版必修1第3章 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幂函数3.1 指数函数3.1.2 指数函数教案,共4页。
这是一份高中数学苏教版必修13.1.2 指数函数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定义,图像及性质,例题,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苏教版必修1第3章 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幂函数3.1 指数函数3.1.2 指数函数教案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指数函数的概念,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典型例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