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女》《涉江采芙蓉》教案
展开
《静女》《涉江采芙蓉》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诗经》《古诗十九首》的相关文学常识;读懂诗歌大意,积累字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形象,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诵读中感受诗歌所表达的真情。
【教学重点】
读懂诗歌大意,把握诗诗歌形象、思想感情,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分析诗歌主人公形象和感情变化。
【课的类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讲授法、阅读法、讨论法、问答法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静女》
一. 导入新课
将下列诗句补充完整:
1.窈窕淑女, 。
2.执子之手, 。
3.一日不见, 。
同学们知道这几句诗出自哪部作品吗?
提示:“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男子对女子的热烈追求;“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是男子对女子刻骨铭心的思念。《诗经》中这样的诗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邶风·静女》,领略一番别样的风情。
二. 温故知新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到春秋中期的305首诗歌,又称“诗三百”,反映了近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风”“雅”“颂”“赋”“比”“兴”诗六义。《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风”“雅”“颂”是《诗经》的内容。“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基本上是贵族们的歌颂祝祷之辞。
“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赋”是铺陈,“比”是比喻,“兴”是起兴。《诗经》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诗经》的诗歌以四言为主,重章叠句,反复咏叹。
三. 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正字音,然后学生齐读(见课件)。
2. 字词疏通。
“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其:形容词词头。
姝:美丽。
俟:等待,等候。
城隅:城边的角落。城,城墙。隅,角落。
俟我於城隅:于城隅俟我。
爱:隐藏,遮掩。
见:通“现”,出现。
踟蹰: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娈:美好。
贻:赠送。
彤管:红色的管箫。
管,有人说是茅。
炜:鲜亮有光的样子。
说怿:喜爱。说,通“悦”。
女:通“汝”,你。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归:通“馈”,赠送。
荑:初生的茂草。
洵:副词,的确、确实。
匪:通“非”,不是。
四. 文本研读
1.读第一章,回答:
(1)这一章交代了什么信息?主要描写什么?
明确:交代了地点、人物、事件,描写了男女恋人约会的场景。
(2)“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刻画出男女主人公怎样的形象?
明确:“搔首踟蹰”“爱而不见”是两个细节描写。“搔首踟蹰”描绘出男青年抓耳挠腮、焦灼不安的情态,刻画了他憨厚朴实的性格,表现出他对姑娘的深挚情义和迷恋程度。“爱而不见”描绘出姑娘调皮逗乐的行为,突出她活泼聪慧的性格。
这两个细节不仅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而且构成颇具戏剧性的情节,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像空间。
2.读第二章,回答:
这一章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1)顶真(贻我彤管。彤管有炜):前一句的结尾词语紧接着作为后一句的开头词语的那种首尾相“顶”的格式,又叫“连珠”、“蝉联”。
表达作用:结构严密、上下衔接、语势贯通,音律优美。
(2)双关:“说怿女美”这句话,语带双关,既指女子所赠之物,又指赠物的人。“我”表面上是赞叹管箫之美,实际上是赞叹“静女”之美。这表现了“我”对“静女”的爱恋。
3.读第三章,回答:
“荑”只是一根野外茅草,为何“我”觉得它“美且异”?
明确:爱屋及乌,凸现单纯的爱恋之情。
借助“彤管”“荑”抒发情感。表面是对礼物的赞美,实际上是借此来表达对姑娘的赞美喜爱之情。
五.层次划分
1.根据每一章的内容,本诗可以分为哪几幅图?
明确:
第一章:情人相约图
第二章:情人相见图
第三章:情人送别图
2.根据“情人相约图”回答:
(1)“静”且“姝”的姑娘为何会有“爱而不见”的举动呢?体现了什么?
明确:和心上人“躲猫猫”。相恋已久。
(2)小伙子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高兴--担忧、沮丧“搔首踟蹰”
(3)第一章短短四句,却有两处波折,是哪两处?
明确:女:来而不见;男:喜后有忧
3.根据“情人相见图”回答:
(1)小伙子为什么喜欢“彤管”?
明确:说怿女美
(2)心情由“担忧”转为“高兴”的小伙子,有没有直接赞美女孩子?
明确:没有,诗里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运用“双关”的手法,借物抒情。
(双关:言在此,意在彼。谐音、语义双关。)
4.根据“情人相别图”回答:
(1)女子送给小伙子两件礼物:彤管和嫩荑,你说小伙子更喜欢哪一个?
明确:彤管有炜——外部感觉
洵美且异——内心感觉
(2)小伙子最后表白了吗?
明确:表白了。“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情感很炽烈,表达很含蓄。
六.人物形象分析
本诗中的男女主人公各是什么形象?
明确:男:憨厚、痴情
“骚首踟蹰”(憨厚、真诚以及见面前的焦灼、忧虑)、
“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痴情)。
女:美丽、调皮、可爱
“静女其姝”“静女其娈”
“爱而不见”“贻我彤管”
“自牧归荑”
七.艺术手法
1.重章叠句,委婉含蓄。《静女》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赞叹“静女”的美丽,具有音乐美。
2.细节描写。细节描写突显人物形象。
3.巧用双关,借物咏人。首诗运用了双关。“彤管有炜,说怪女美”中的“女”,既指“彤管”,又指姑娘。借物咏人,表面上是喜爱“彤管”,其实是借此来表达“我”对姑娘的喜爱之情,别具真率纯朴之美。
相关链接
重章叠句
重章叠句: 每一章的字数句数相同,只是在相同的位置上换用不同的词语的表现手法。
表达效果:形成一咏三叹,回环往复的音乐美;语意逐层递进,加深情感,强化主题。
例: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顶真(顶针、联珠)
顶真,也称“顶针”、“联珠”、“蝉联”,是对联的一种修辞手法。其特点是用联语中前一句的末字(词)作为后一句的起字(词),句子首尾相连,上递下接,环环紧扣,一气呵成,读来令人拍手叫绝。
如:水面冻冰,冰积雪,雪上加霜;一传十,十传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八.主旨
《静女》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直接叙述了“我”与静女的极富生活情趣的约会。 表现了他们健康纯真的感情。反映古代广大人民对自由婚姻和美好、幸福的爱情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第二课时 《涉江采芙蓉》
一. 导入新课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陆凯《赠范晔》
陆凯赠给朋友范晔的是代表江南春意的一枝梅花。
古人爱采摘花草赠人,今天,我们也来采一朵花,一起去《古诗十九首》中采撷一朵花,去聆听一段爱情的吟唱。请同学们翻到第X页,我们一起学习《涉江采芙蓉》(板书)。
二. 文学常识
《古诗十九首》——汉代无名作家的作品合集。惯常以诗的第一句为题,五言诗成熟的标志,被誉为“五言之冠冕”,以平浅质朴的文字展深情。南朝萧统合收于《文选》中。
《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
1、失志伤时、人生无常的感慨。如《今日良宴会》《生年不满百》(“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年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驱车上东门行》(“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2、世态的炎凉与人情的冷暖。如《西北有高楼》感叹知音难逢。《明月皎夜光》写朋友离我而去。
3、 游子思妇们离别相思之苦。《涉江采芙蓉》《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
三. 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先正字音,学生再齐读,梳理大意。
四.文本研读
-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这两句诗的意象表现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感情?
明确:“芙蓉”“兰泽”“芳草”等自然意象,呈现的是一个优美、纯净的自然环境,与抒情主人公采摘芙蓉的人物意象叠加在一起。主人公的心情是轻松愉悦的。全诗的意境是清幽高洁的。
2.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这两句用了什么手法?你从“远道”一词品出什么?
明确:设问。“远道”为下面的情绪转折提供依据,把人物放在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独自怀远的忧伤,正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
3.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1)这两句里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包含着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旧乡”“长路”。“旧乡”在“漫漫”长路的那头,看不到也望不着,“旧乡”的爱人此时也正凝眸相望吗?相爱却不得相见,浓浓的相思之情溢于言表。这两句将“远道”明白化 。
(2)这两句里“还顾”“漫浩浩”两词运用巧妙,请简要分析,谈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感和画面感很强,让人仿佛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了什么呢?他又在等待什么呢?
“漫浩浩”一词,读起来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
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的空间。
4.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这两句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
明确:直抒胸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切,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5.读完这首诗,你认为这首诗的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抒写了主人公漂泊他乡,与思念的人分隔两地的怅惘与无奈之情。
五. 艺术特色
这首诗有什么写作特色?
明确:可以从三个方面看:
一是情景交融、意境高洁、清幽。
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三是“对写手法”。
对写手法
对写:从对面入手,展开联想想象,借彼写己,曲折表意。对写法又谓主客移位,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简单说就是自己思念对方,却说对方不忘自己。
诗人借用芙蓉意象,运用对写手法将一个人的思念,化为两个人的忧伤。表达了远隔两地的爱人,对所思之人绵延无尽的思念与哀伤之情。
例: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人想象故乡兄弟们因佳节缺少一人未能完全团聚而遗憾,其实这也正是诗人自己的遗憾;故乡的兄弟思念自己,也正是诗人自己渴念着故乡的兄弟们。这里的对写,使得普通的思乡之情抒发得曲折有致,也更为浓烈。
六. 总结拓展:古典诗歌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又叫艺术手法,包括:
1.修辞技巧:比喻、比拟、借代、夸张、通感、双关、反复等
2.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描写方式:细节、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 、议论、抒情(抒情方式: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借古讽今、托物言志等)
3.表现手法:衬托、对比、渲染、联想、想象、欲扬先抑
4.结构技巧: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铺垫等。
【作业布置】
背诵并默写《静女》《涉江采芙蓉》
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诵读 静女 涉江采芙蓉 鹊桥仙 虞美人(教案):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诵读 静女 涉江采芙蓉 鹊桥仙 虞美人(教案),共1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诗经》,创作背景,诵读节奏,参考译文,艺术手法,后人评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涉江采芙蓉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涉江采芙蓉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流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静女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静女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情景导入,自我研学,知识链接,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