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综合与测试单元测试课后作业题
展开单元测试训练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 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石墨制成金刚石 B.木炭生火取暖
C.CO2制成干冰 D.CO2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2.下列有关碳的几种单质的组成和用途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
B.长期未用而难开启的铁锁,可在锁孔中加入少量铅笔芯末作润滑剂
C.石墨常用作电极是因为石墨熔点高且质软
D.活性炭可用作防毒面具的滤毒剂
3. 用大理石与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和用过氧化氢与二氧化锰混合制氧气的比较中,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都不需要酒精灯 B.可以用相同的发生装置
C.可以用排水法收集 D.反应的类型不一样
4. 下列关于物质的用途与其所依据的性质不相符的是( )
A.一氧化碳用于冶炼金属——一氧化碳有可燃性
B.活性炭用于冰箱除臭——活性炭有吸附性
C.金刚石用于刻画玻璃——金刚石硬度大
D.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干冰升华时可吸收热量
5.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人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碳循环
B.森林的减少对碳的循环没有影响
C.金刚石中碳原子间没有间隔
D.地下的煤中碳原子是静止不动的
6. “碳纳米泡沫”是由澳大利亚科学家发现的一种纯碳新材料,每个泡沫含有约4 000个碳原子,直径约6~9 nm。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碳纳米泡沫”和金刚石的化学性质相似
B.“碳纳米泡沫”完全燃烧的产物是CO2和H2O
C.“碳纳米泡沫”可以冶炼金属铜
D.“碳纳米泡沫”属于纯净物
7.常见的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如下图,实验室用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其中能选用的装置是( )
8.用下列装置进行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干燥CO2 B.收集O2 C.验证CO2性质 D.监控气体流速
9.某化学小组的同学利用混有少量CO2的CO气体还原氧化铁,并验证反应后的气体产物。实验室现有如下图所示实验装置(可重复使用)。按气体从左到右的方向,装置连接顺序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丁
B.甲→丙→乙→丁
C.乙→甲→丙→甲→丁
D.乙→甲→丙→乙→丁
10.在反应C+2CuO eq \(=====,\s\up7(高温)) 2Cu+CO2↑中,Cu元素由+2价变为0价,C元素由0价变为+4价,这类在反应前后有化合价变化的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据此判断,下列反应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C+O2 eq \(=====,\s\up7(点燃)) CO2 B.2NaOH+CO2===Na2CO3+H2O
C.2HgO eq \(=====,\s\up7(△)) 2Hg+O2↑ D.2H2S+3O2 eq \(=====,\s\up7(点燃)) 2SO2+2H2O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36分)
11. 从你学过的物质中选择合适的物质的化学式填空。
(1)能支持燃烧的气体: 。
(2)可用作制冷剂的物质: 。
(3)汽水中含有的一种酸:
(4)自然界中硬度最大的物质: 。
12. 按要求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有二氧化碳生成的化合反应:__ __。
(2)有二氧化碳生成的分解反应:__ __。
(3)有二氧化碳参加的化合反应:__ __。
(4)有毒气参加的非化合反应:__ __。
13. 实验室有如图所示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连接装置时,需根据导管的高度调节 处的高度,再确定 处的高度。(均填“甲”或“乙”)
(2)结束实验的操作是 。
14.A、B、C、D都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表示物质间的转化关系)。
(1)若A和D均为单质,B和C是氧化物且组成元素相同,常温下B、C、D都是气体,A为黑色固体粉末。自然界中,绿色植物可实现C→D的转化。
A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B→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A、B、D都是氧化物,A和B组成元素相同,C为单质且常温下为气体。
A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C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
D→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26分)
15. 某兴趣小组同学设计并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探究CO2的相关性质。为避免盐酸挥发出的HCl对实验的干扰,选用稀硫酸与碳酸钠反应制取CO2。实验中装置B内的浓硫酸用于干燥气体。
(1)写出装置A中仪器a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
(2)对比装置C与D中的实验现象,观察到干花不变色,湿花变红色,可得出的结论(用化学方程式表达)________________。
(3)持续通入CO2,观察到装置E中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
(4)依据装置F中观察到点燃的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可得出CO2的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
16.古人云“处处留心皆学问”,你若善于观察,就会获取更多的新知识。
【发现问题】在一次探究活动中,小强用塑料吸管向新制的澄清石灰水中吹气,在吹气的过程中发现石灰水先出现浑浊,后又变澄清,他感到很意外。于是小强又将纯净的二氧化碳通入新制的澄清石灰水中,观察到的现象与上次相同。
(1)请写出石灰水变浑浊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强从老师那里得知:CO2能与CaCO3和H2O继续反应生成Ca(HCO3)2。由此,小强推测出Ca(HCO3)2的一条物理性质是能溶于水,写出CO2与CaCO3和H2O反应生成Ca(HCO3)2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外,小强还想了解Ca(HCO3)2的化学性质,提出了如下猜想:
【提出猜想】Ca(HCO3)2受热能否分解?
【查阅资料】Ca(HCO3)2受热分解生成CaCO3、H2O和CO2。
【设计方案】小强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来加热Ca(HCO3)2,加热时试管口要略________倾斜,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过程】小强在实验室找到一瓶Ca(HCO3)2粉末,取少量放入试管中加热,观察到试管口附近有小液滴产生。据此,小强得出结论:Ca(HCO3)2受热能够分解。
【反思评价】(1)小波认为小强的实验不能证明Ca(HCO3)2受热一定分解了,小波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加热过程中有CO2产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应用】小红发现 CO2与CaCO3和H2O反应生成Ca(HCO3)2的化学方程式与Ca(HCO3)2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在形式上近乎相反,于是联想到二氧化碳溶于水的过程也有类似情况,进行了如下课后小实验:
①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观察现象;
②将第①步实验得到的溶液置于酒精灯的火焰上加热,观察现象。
则下列选项中与小红进行的①②两步实验中石蕊试液颜色变化情况相符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紫色→红色→无色
B.红色→紫色→无色
C.红色→紫色→红色
D.紫色→红色→紫色
写出小红第①步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红第②步实验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________(填基本反应类型)反应。
四、综合应用题(共8分)
17.实验室新进一批块状大理石,某化学小组成员称取12.5 g该大理石样品,加入足量稀盐酸测定碳酸钙的含量,完全反应后,称得固体剩余物的质量为2.5 g,样品中杂质不溶于水且不与稀盐酸反应,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__________。
(2)计算12.5 g该样品最多可以制得二氧化碳的质量,写出必要的计算过程。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CCCAA 6-10BABXB
二、填空题
11.(1)O2 (2)CO2 (3)H2CO3 (4)C
12. (1)C+O2 eq \(=====,\s\up7(点燃)) CO2 (2)H2CO3===CO2↑+H2O
(3)CO2+H2O===H2CO3 (4)CO+CuO eq \(=====,\s\up7(△)) Cu+CO2
13.(1)乙 甲
(2)先移出导管,再熄灭酒精灯
14.(1)C 2CO+O2eq \(=====,\s\up7(点燃))2CO2(或CO+CuOeq \(=====,\s\up7(△))Cu+CO2)
(2)H2O2 O2 CuO+H2eq \(=====,\s\up7(△))Cu+H2O(其他答案合理亦可)
三、实验探究题
15.(1)分液漏斗
(2)CO2+H2O===H2CO3
(3)石灰水变浑浊
(4)密度比空气的大,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16.【发现问题】(1)Ca(OH)2+CO2===CaCO3↓+H2O
(2)CO2+H2O+CaCO3===Ca(HCO3)2
【设计方案】向下 防止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反思评价】(1)试管口附近的小液滴可能是固体中残留的水分
(2)取少量粉末放入试管中加热,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若石灰水变浑浊,则说明有CO2生成
【拓展应用】D CO2+H2O===H2CO3 分解
四、综合应用题
17.解:(1)10 g
(2)设12.5 g该样品最多可以制得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44
10 g x
eq \f(100,10 g)=eq \f(44,x) x=4.4 g
答:12.5 g该样品最多可以制得二氧化碳4.4 g。
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综合与测试单元测试课时练习: 这是一份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综合与测试单元测试课时练习,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综合应用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综合与测试单元测试同步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综合与测试单元测试同步达标检测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流程题,科普短文题,实验题,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综合与测试课后复习题: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综合与测试课后复习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