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综合与测试单元测试巩固练习
展开《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
1.要验证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可采用下列实验装置中的(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D。
解析:实验①不仅验证了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 同时还验证了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后者往往 被有些同学忽视;实验②验证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的 反应;实验③验证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实验④验证 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
2.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气体常用的方法是( )。
A.煅烧石灰石 B.点燃木炭 C.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 D.碳酸分解
答案:C。
解析:略。
3.下列过程中,只与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有关的是( )。
A.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B.二氧化碳使石蕊溶液变红
C. 二氧化碳灭火
D.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答案:A。
解析:略。
4.下列关于CO和CO2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CO和CO2均具有可燃性
B.CO和CO2均能与H2O反应
C.CO和CO2的密度均大于空气的密度
D.CO和CO2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答案:D。
解析:—氧化碳具有可燃性,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具有可燃性,故A选项说法错误;一氧化碳难溶于水,不能与水反应,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故B选项说法错误;CO的密度比空气的略小,CO2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故C选项说法错误;CO和CO2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如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故D选项说法正确。
5.下列实验操作先后顺序不正确的是( )。
A.—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结束时,先停止通一氧化碳,后停止加热
B.点燃甲烷、一氧化碳、氢气等可燃性气体时,先验纯,后点燃
C.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结束时,先把导管从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取出,后停止加热
D.用托盘天平称量药品时,先调平,后称量
答案:A。
解析:—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结束时,如果先停止通一氧化碳,后停止加热,铁粉会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点燃可燃性气体前先验纯以防爆炸;木炭还原氧化铜结束时,先把导管从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取出,后停止加热,以防止发生倒吸。
6.下列所示分别是二氧化碳的制取、干燥、收集和性质检验的装置图,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A项,图示为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装置中长颈漏斗未伸入液面以下,气体会从长颈漏斗逸出,故A不正确。B项,图示为使用浓硫酸干燥二氧化碳气体的装置,进气导管未伸入浓硫酸中,二氧化碳气体不能通过浓硫酸,未达到干燥的目的,故B不正确。C 项,图示为气体的收集装置,集气瓶瓶口向下,为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气体;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应采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C不正确。D项,图示为把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使石蕊溶液变成红色,故D正确。
7.下列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它们的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B.—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
C.木炭和活性炭都具有吸附性
D.二氧化碳用于灭火,既利用它的物理性质也利用了它的化学性质
答案:B。
解析: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它们的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A正确;虽然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组成元素相同,但二者结构不同:1个一氧化碳分子由1个碳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1个二氧化碳分子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二者化学性质不同:如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等,B错误;木炭和活性炭都具有吸附性,C正确;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且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故可用来灭火,既利用了密度比空气大这一物理性质,又利用了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这一化学性质,D正确。
8.如图所示:甲瓶中盛放的是浓硫酸(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乙瓶中放的是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小花。若关闭阀门Ⅰ,打开阀门Ⅱ,紫色小花不变色;若关闭阀门Ⅱ,打开阀门Ⅰ,紫色小花( )。
A.变红色 B.变蓝色 C.变白色 D.不变色
答案:A。
解析:若关闭阀门Ⅰ,打开阀门Ⅱ,让潮湿的二氧化碳气体经过甲瓶浓硫酸后,通入乙瓶,干燥紫色小花不变红,说明干燥的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溶液变成红色;若关闭阀门Ⅱ,打开阀门Ⅰ,通入的是潮湿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水反应产生的碳酸使紫色的小花变成红色;故A正确。
9.实验室制取CO2有以下步骤:①连接好装置;②向试管中小心放入几小块石灰石;③向试管中小心注入适量稀盐酸;④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⑤收集产生的气体;⑥用燃烧的木条检验集气瓶中是否收集满CO2。以上操作按由先至后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④②③⑤⑥ C.①③②④⑤⑥ D.③①②④⑤⑥
答案:B。
解析:制取二氧化碳的操作步骤是:连(连接仪器、组装实验装置)→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加(加入固体药品)→倒(倒入液体药品)→收集(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正确的操作顺序为:①④②③⑤⑥。
10.有关碳元素形成的几种物质,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
A.C60是一种新型的化合物
B.金刚石是天然最硬的物质
C.石墨具有优良的导电性,可作电极材料
D.活性炭可以除去冰箱中的异味
答案:A。
解析:C60由一种元素组成,属于单质。
二、填空题
1.世界上的几千万种物质都是由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同一种元素能够形成不同种单质,如碳元素能形成的单质有 、 和C60等,这几种碳单质化学性质 (填“相似”或“不同),物理性质 (填“相似”或“不同”),其原因是 ;相同的元素能组成不同的物质,如氢元素和氧元素能组成水和 (填化学式)。
答案:(1)金刚石 石墨 相似 不同 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H2O2
解析:略。
2.桂林山水的象征──象鼻山是由3.6亿年前海底沉积的石灰岩形成的,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
(1)写出碳酸钙的化学式: ,其中所含阴离子的化学符号为 。
(2)实验室中常用石灰石制取二氧化碳,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答案:(1)CaCO3 CO32-(2)
解析:略。
3.下图中A为一种混合气体,经分析得知只含两种元素,根据图中的转化关系,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碳B~E各物质的化学式:
B ;C ;D ;E ;
(2)分别写出C→D和生成白色沉淀B的化学方程式:
C→D ;
生成白色沉淀B ;
答案:(1)CaCO3 CO Cu CO2
(2)
解析:略。
4.—些科学家认为地球表面变暖及气候异常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所形成的“温室效应”有一定的关系。
(1)下列反应都能放出二氧化碳气体,试分析判断,会加剧“温室效应”的主要化学反应是 (填序号)。
(2)下列反应都能吸收二氧化碳气体,试判断,对维持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总量平衡至关重要的是 (填序号)。
(3)根据对(1)(2)的分析,你认为要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应采取哪些措施以防止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
。
答案:(1)①②④ (2)② (3)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或使用氢能、核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植树造林
解析:本题以“温室效应”这一被人们广泛关注的环境问题为背景,考查了我们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解答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实际,不能生搬硬套。能大量产生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会导致温室效应,如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的燃烧等;植物的光合作用会消耗二氧化碳;保护环境应注意: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开发新能源,植树造林等。
5.某同学为了探究木炭和氧化铜在高温条件下生成的气体产物的成分,提出了如下猜想:
a.可能是二氧化碳;
b.可能是一氧化碳。
并设计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预期的实验现象及结论如下:
Ⅰ.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气体为二氧化碳;
Ⅱ.若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则气体为一氧化碳。
请你分析并回答:
(1)该同学的猜想是否严谨?请你说明理由: ;
。
(2)该实验装置存在的缺陷是 。
(3)反应结束时,停止实验的操作步骤是 。
答案:(1)不严谨 气体产物可能是CO和CO2的混合物
(2)没有尾气处理装置
(3)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
解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所以碳和氧化铜反应后的气体产物还可能是CO和CO2的混合物。(2)—氧化碳是空气污染物,应添加尾气处理装置。(3)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否则易导致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综合与测试单元测试课时练习: 这是一份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综合与测试单元测试课时练习,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综合应用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综合与测试单元测试课后作业题: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综合与测试单元测试课后作业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综合应用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综合与测试单元测试同步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综合与测试单元测试同步达标检测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流程题,科普短文题,实验题,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