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精编】北京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全册同步课件+同步教案
- 第五章第二节《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课件PPT 课件 9 次下载
- 第五章第一节 植物体内的物质运输教案 教案 6 次下载
- 第六章第一节《人的呼吸》课件 课件 7 次下载
- 第六章第二节《绿色植物的呼吸》课件 课件 6 次下载
- 第六章第三节《其他生物的呼吸 》课件 课件 6 次下载
初中生物北京版七年级下册第二节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生物北京版七年级下册第二节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教案设计,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新课,教学过程,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
2、 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3、 能够简单分析血液常规指标,提高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通过对血液成分及各部分功能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血液观。
二、教学重点: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三、教学难点:显微镜下分辨各种血细胞,理解血液属于组织。
四、教学准备:课件辅助教学,显微镜,收集有关血液的资料。
五、新课
第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繁忙的运输线,穿梭的陆路运输,航运、航空运输,保障了人们往来的需求,同时也为不同地区货物的往来提供了便利。也许同学们感觉不到,在你的身体里有一条条繁忙的运输线,它们将来自消化道的营养物质、来自肺部的氧气,迅速运往你身体的每一个细胞,同时将细胞生活中产生的废物及时运走。这些运输线就是遍布全身的的大大小小的血管,血管里流动着血液。血液对我们的生活和健康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对血液是那么熟悉,因为我们几乎都经历过流血和验血,经常从报纸、电视等渠道获得许多有关血液方面的信息。可是同学们,你们知道血液到底含有哪些成分吗?每一种成分各有什么功能吗?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在人体内物质运输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血液。
2、板书课题:流动的组织——血液。
(二)学习新知
1、为什么失血过多会导致死亡?为什么通过化验血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检查健康的状况或诊断疾病?你们想知道鲜红的血液里面有什么?血液对人有什么作用。让我们一起来探究,血液的组成。
2、资料分析
(1)观察分层的血样,结合化验单的项目,了解血液的成分及各组分所处的层次。
(2)学生各组派代表介绍你们的认识。
(3)观察书上血液分层的现象:含有抗凝剂的血液,离心或者静置一段时间后,为什么会出现分层的现象?分成了几层?阅读血液常规化验单:综合上面的资料,你认为血液可能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常规化验单上所列的血液成分,分别应在什么层位?为什么把血液称做“流动的组织”?
(4)分析、归纳血液的组成:血液中含有不同的组成物,它们的质量不一样,所以含有抗凝剂的血液静置一段时间后,就会分为三层。第一层是淡黄色半透明的液体,称为血浆;最下层是深红色的液体,中间是一层很薄的白色物质。红细胞和所含有的血红蛋白在下层深红色的物质里,白细胞和血小板在中间那层。血液中有大量的血细胞,这些细胞与血浆共同构成血液,完成物质运输等功能。
人体的基本组织有四种,其中结缔组织具有营养等作用。血浆中含有血红蛋白、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等大量的营养物质。在流动过程中,可以起到营养人体的作用,所以血液属于结缔组织。由于血浆里含有大量水分,约90%,就象小河流水一样,随着水的流动,使血液中的各种物质和结构都随水而动,因此血液称做“流动的组织”。
3、认识血浆
(1)、血液分层后,上层淡黄色半透明的液体是血浆,它里面溶有多种物质。下面请同学们看一下血浆成分示意图,看一看血浆中主要含有哪些物质?
(2)新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血浆中含有多种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重要物质,此外,血浆中含有一些体内产生的废物如尿素,可见血浆的主要作用是运载血细胞,运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体内产生的废物等。
4、认识血细胞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血液分层后,红细胞在下层,呈红色;白细胞和血小板在两层交界处,很薄,呈白色。同学们,你们有过做血液常规化验的经历吗?有哪位同学能给大家描述一下,血液常规化验的过程吗?化验室的医生在显微镜下看到了什么?你们想否想看一看?
(三)、实验: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1、学生阅读实验,明确本实验的目的、要求、材料用具及方法步骤。
2、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3、讨论
①你所观察的人血永久涂片中数量最多的是哪种细胞?
②你是怎样区别红细胞和白细胞的?
③为什么看不见血小板?
4、指名回答。
(四)、课堂总结: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第2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关于血液的哪些知识?
2、板书课题:流动的组织——血液。
二、学习新知
1、认识红细胞
(1)上节课我们用显微镜观察了红细胞和白细胞。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红细胞最多。那么就请一位同学来描述一下你看到的红细胞的形态。
(2)指名说说。(红细胞呈两面凹的圆饼状,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同时含有丰富的血红蛋白。)
(3)血液为什么是红色的?
因为红细胞富含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是一种含铁的蛋白质,呈红色,所以红细胞就呈红色了。血红蛋白与氧气的结合特点有些象小说里的侠客,“劫富济贫”:氧气多的地方血红蛋白与氧气结合,氧气少的地方和氧气分离,随着血液的流动,把氧气从多的地方运送到少的地方。同学们想一想,血红蛋白的这一特性,使红细胞具有什么功能?
(正是因为血红蛋白的存在才赋予红细胞运输氧气的功能。)
(4)联系实际
①再请同学们想一下,如果一个人的化验结果显示他的红细胞数量或血红蛋白的含量低于正常值,他可能得了什么病?健康会受到什么影响?
②教师讲解:关于缺铁性贫血和营养不良性贫血的预防及治疗的方法。
师:青少年处在生长发育较为迅速的时期,有时营养供应不足或不均衡,容易出现发育期的营养不良,如缺铁性贫血。贫血的实质不是血量少了,而是血红蛋白的含量少。贫血时一般有面色苍白、无力、心慌、气短、头晕等现象,这时由于血液运氧能力低下,身体缺氧所致。大家正处在青春期,一定要注意营养均衡,保证身体健康。
③我们平时常说的“煤气中毒”,其实就是指一氧化碳中毒。
一氧化碳无色无味,常在意外情况下,特别是在睡眠中不知不觉侵入呼吸道,通过肺泡的气体交换,进入血流,并散布全身,造成中毒。 一氧化碳攻击性很强,空气中含 0.04% ~ 0.06% 或以上浓度很快进入血流,在较短的时间内强占人体内所有的红细胞,紧紧抓住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不放,使氧气无法与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失去输送氧气的功能。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结合力比氧与血红蛋白的结合力大 300 倍。一氧化碳中毒后人体血液不能及时供给全身组织器官充分的氧气,这时,血中含氧量明显下降。大脑是最需要氧气的器官之一,一旦断绝氧气供应,由于体内的氧气只够消耗 10 分钟,很快造成人的昏迷并危及生命。
2、认识白细胞
(1)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白细胞的形态是怎样的呢?
(2) 白细胞有细胞核,比红细胞大,但数量少。当病菌侵入人体内时,白细胞能穿过毛细血管壁,集中到病菌侵入的部位,将病菌包围、吞噬。
(3)联系实际
白细胞在我们人体内的作用就跟白衣护士一样,杀灭病菌,起到保护和防御的作用。有人验血发现白细胞含量超过正常值,这说明什么问题?(有炎症)
发炎是对抗细菌感染时死伤阵亡的白细胞。发炎的现象实际上是人体的一种自卫的防御反应,这多数都是由于细菌入侵到组织里面,而局部就起了炎症的反应,血管扩张,而且有由大量的白血球也驱赴局部加入战斗,血液的渗出物和多种的杀菌的抗体物质也奋起抵抗,形成多兵种的围歼战,如果我们的组织不会发炎的话,我们就会成为不设防的人,细菌就会很容易跑到血液里,从而导致败血症了,这是十分可怕的结果。
3、认识血小板
(1)同学们在显微镜下有没有看到血小板?
(2)[讲解] 血小板是最小的血细胞,没有细胞核,形状不规则。血小板数量偏低,容易出现受伤不容易止血的现象。因为血小板可以聚集在伤口处,并释放与血液凝固有关的物质。所以血小板具有凝血和止血作用。
(3)[联系实际] 介绍有关血友病以及血栓的形成和预防
介绍“血友病”,由于患者血浆中缺乏某种凝血因子,患者的血管破裂后,血液较正常人不易凝结,因而会流去更多的血。体表的伤口所引起的出血通常并不严重,而内出血则严重得多。内出血一般发生在关节、组织和肌肉内部。当内脏出血或颅内出血发生时,常常危及生命。
那么是否血小板越多越好吗?太少可以吗?
第3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前面我们学习了血液,请同学们回顾思考:血液由哪几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2、引入新课:众所周知:人体里流淌不息的血也是生命的源泉。一旦失血过多,就会有生命之忧。那么,如何来挽救那些因为失血过多而在死亡线上挣扎的生命呢?
3、板书课题:第四节 输血与血型
探究新知:
(二) 血型的发现过程
1、教师讲解:17世纪时,医生就曾尝试将动物的血输入人体的血管,来抢救大出血的病人,但是不成功。后来,又尝试给病人输入人血,结果有的病人输入了别人的血液后能够起死回生,多数病人输血后却会产生严重的反应甚至死亡。这是为什么?动物和人血液成分不同,人与人血液成分(血型)间往往有差别,输血会发生凝集反应。
输血早在十九世纪初期,英国妇产科医生布伦德尔,第一次成功地用输血的方式救活了一名大出血的产妇。此后许多医生用输血的方法使濒临绝境的病人重获新生,然而不幸的事情也接二连三的发生,有人输血后出现昏迷甚至死亡,为什么呢?——血型不合。
由于输血事故的频频发生,使输血疗法沉寂了达半个世纪之久,直到1900年,奥地利医生兰茨坦纳首先揭开了血型之谜,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他是怎样发现血型的呢?
2、学生阅读课本76页的“血型的发现”,教师补充讲解。
当时他在研究发热病人血清中凝血素的一些问题却意外注意到正常人的血清中有一种物质,能够凝集其他人的红细胞,这一现象使他联想到半个世纪前的输血反应,一个问题在他的脑海里诞生了。
【提出问题】:输血者和受血者血液中的血清和红细胞相遇是不是使红细胞发生凝集的原因呢?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实验】 :他的研究小组有5个同事,他想用他们六个人的血液来做一次试验,他把自己的想法告之同事们,立即得到响应。
【制定计划】:1、抽血,分理处红细胞和血清。
2、把甲的血清滴在6个载玻片上。把每个人的红细胞分别滴在每一滴血清上观察现象。
3、分别用其他5个人的血清重复上述实验。观察现象记录结果。
4、记录:把滴入红细胞后出现凝集团的用“+”表示。不出现的用“-”表示。得出了一张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表格。这种记录结果的方法也被称为“棋盘法”
【分析表格】
1、每个人的血清和自己的红细胞相遇都不会发生凝集。
2、不同人的红细胞和不同人的血清相遇,两种情况都有。
3、6个人的反应呈现三种不同类型。
【结论】:
1、三种血型——A型、B型、C型(O型)
2、输血事件是凝集的结果。
【思考】:你认为通过上述实验便可以推而广之的得出人类有三种血型的结论科学吗?为什么?——偶然性。
【完善实验】:
1902年迪卡斯德罗医生对155名正常人重复了兰德斯坦纳的实验。发现:151人与兰德斯茨坦纳宣布的结果相同,而另外4人同其他人的都凝集,说明有第四种血型存在。称之为D型(AB型)。因为AB型人所占的比例很少(10%)当时兰茨坦纳只对6个人做了实验,因此没有发现这最后一种。这也是科学探索强调的原则之一——可重复性。至此,人类的ABO血型系统得到了完善,即:ABO血型系统有四种血型──A型、B型、O型、AB型。
(三) 输血的原则
1、学生阅读课本76页的表格并分析:
①哪种血型可以为其他血型的人输血?
②种血型可以接受其他血型的人输血?
条件:少量输血 原则:输同型血
(四)、输血的基本常识
1、目前临床上面临的问题是什么呢?
血库的血液库存告急;很多不愿献血人。原因:(1)意识差 (2)恐惧感
2、究竟丢失多少血量会对身体有影响呢?一个人在失血多少时才需要输血?一个健康成年人的血量有多少?
展示人体血量、失血量与人健康的关系课件。
3、我国从哪一年起,实行无偿献血制度?(1998年。)
(五)、补充“献血常识”
1:献血有损健康吗?健康成年人每次献血200-300毫升不会影响健康。从血量来看,一个成年人的全身血量约占体重的7%——8%,如一个50公斤体重的成人总血量约有4000毫升。一次献血量为200——400毫升,只占全身总血量的1/10——1/20。人体内有部分血液储存在人体的血液“仓库”,如肝、脾等器官,当机体活动增强或献血后,“仓库”里的血就会调动到血液循环中来。血量可在几分钟到几小时内恢复,不会影响正常的血液循环和血压。
血液和其他有生命的东西一样,在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各种人体血细胞都有一定的寿命。衰老的血细胞不断地死亡,由骨髓制造新的细胞来补充,献血后,骨髓造血功能回加强,使血液成份维持相对的恒定。因此,献血无损健康的。
2:为什么提倡无偿献血?作为一个健康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为了挽救他人的生命,也为了自己和家人,大家奉献一份爱心。
3:无偿献血者有哪些权利?在本人需要输血时可免费输入自己献血量3倍的血量,家人可免费输入自己献血量等量的血量。若献血超过100毫升,本人可终生赏受免费输血。
4、“血液和血液制品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如果把某一献血者的血浆和血细胞全部输入受血者的血管中,这种输血方式叫输“全血”。
这种方式在当今社会用得较少,现在的输血方式主要是根据病情的需要输入血液中的某种成分,其中主要的是从血浆中提取的某种成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血液制品”。
(1):血液制品主要包括哪些?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凝血因子类别三大类。
(2):举例说明血液制品与人类生活有哪些关系?白蛋白:大手术、创伤、器官移植、大面积烧伤等。免疫球蛋白:病毒性传染病。凝血因子类别:整形外科、血友病等。
(二) 血流的管道——血管
一、学习目标:
1、 能够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2、 尝试区分这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
3、 通过实验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能够分辨血管的种类及血液在不同血管内的流动情况,在实验过程中培养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能够分辨三种血管,了解血管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能够在镜下分辨静脉和动脉血管。
四、教学准备:血管的课件。
五、课时准备:1课时
六、课型:新授课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人体内的血液由哪几部分组成?
2、血液在人体内靠什么来运输?板书课题:血流的管道——血管
3、课件出示:人体全身血管图。
(二)探究新知
1、思考:
当我们身体不适去医院就诊,有时医生会让我们验血,必要时还需要输液治疗。是否注意到验血或输液时,针刺的部位一般在哪里? 还有把脉的时候在什么部位?
(化验取血是在手指尖上取血,也有在耳垂上取血化验,;输液是在手背上扎针。有的小孩子输液扎针是在脚上或头上。中医诊脉时不是把手指放在“青筋”这样的血管,而是放在手腕处(示意位置),这里用肉眼看并没有清晰的血管;输液或抽血时用橡皮筋扎紧针刺部位上方,管内有回血立即松开橡皮筋,并且输液时针总是朝向上臂等等。)
这些都与我们人体内的血管有关系。
2、认识人体内的血管种类及特点
(1)学生自主阅读课本66—67页的内容。
(2)课件出示:思考:①血管有哪些种类?(答:血管可分为动脉、静脉与毛细血管)
②三种血管这间有什么关系?
③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各是什么?
(3)指名回答,教师小结并课件出示。
动脉: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去的血管。特点:①分布较深,②管壁厚、弹性大
③管内血流速度快。 静脉:将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的血管。特点:①分布较浅,通常看到的“青筋”就是静脉。②管壁薄、弹性小。③管内血流速度慢。④不能搏动⑤有静脉瓣(四肢静脉的内表面,通常具有防止血液倒流的静脉瓣)。 毛细血管:连通于最小的动脉与静脉的血管。特点:①分布广泛。②管壁非常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③管内直径仅有8—10微米,只许红细胞单行通过。④血流速度最慢。毛细血管的特点可以再加一点:面广——毛细血管在身体内分布广泛,除指甲、毛发等处外,毛细血管几乎无处不在。
(4)、观察比较三种血管。课件出示,学生观察理解。(中医诊脉要在手腕位置,这里的血管是动脉血管,搏动比较明显。我们手背和手臂上的这些血管,搏动较弱,都是静脉血管。一些粗大的动脉血管一般在身体比较深的位置,分布较浅的多是静脉。)
3、课件展示“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学生观察理解:毛细血管周围就是人体组织细胞,这样有利于血液与周围的组织细胞充分地进行物质交换,血液里运输着营养物质,同时可以把组织细胞产生的废物带走。。
4、实验: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
(1)学生自己阅读64—65页的实验,教师引导理解实验步骤。
实验步骤:浸湿的棉絮包裹;小鱼平放培养皿;低倍显微镜观察;找管径最小的血管观察血液流动;观察血液流向。
(2)课件出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图。
(三)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识别人体心脏的解剖图,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结合血液循环图理顺血液循环途径,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3、区别动脉血和静脉血
4、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识图能力、思维能力。 合作自学能力。
5、了解体育锻炼对心脏的有利影响,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心脏潜力增强体质。
二、教学重点:
(1)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2)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三、教学难点:
(1)心脏瓣膜的位置及其开启、关闭与心脏内血流方向的关系(2)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四、教学准备:心脏解剖课件图,心脏的相关知识资料。
五、课时准备:2课时
六、课型:新课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血管如同四通八达的管道将血液运送到全身各处,但是大家是否想过血液流动的动力从何而来呢?(生:心脏)很好,是心脏,那么你了解心脏的内部结构吗?你知道它是如何工作的吗?那么你想知道吗?好!那就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进行心与心的对话。
(二)探究新知
心脏的内部结构
1、认识心脏的位置及现状。(出示人体上身结构模型图。)学生观察认识。
位置:位于胸腔中部偏左下方,在两肺之间。
形态大小:形如桃,大小如本人拳头。
2、慧眼识图:学生结合课本第68页的心脏解剖图认识心脏的各结构名称
(同桌之间可相互指认)。教师结合课件图补充介绍心脏结构及名称。
3、结合68页的“心脏解剖图”和69页的“心脏工作示意图”阅读相关内容
(三)、理解运用
1、讨论思考68页的问题:
(1)、心脏的壁主要是由什么组织构成?由此可以推断它具有什么功能?
(心脏壁主要由肌肉组织构成,肌肉具有收缩、舒张的功能。功能是推动血液在血管里循环流动。)
(2)、从心脏壁的厚薄来看,心房与心室有什么不同?尝试解释其原因?
(从心脏壁的厚薄来看,心室壁比心房壁厚,左心室壁比右心室壁厚。它们的这些不同可能是因为输送血液距离远近不同。心脏壁越厚,肌肉越发达,收缩和舒张就越有力心室的收缩把血液输送到全身的毛细血管或肺部的毛细血管,而心房收缩只需把血液送入心室。它们的这些不同可能是因为输送血液距离远近不同。同样的道理,左心室收缩把血液输送到全身,而右心室的收缩把血液输送到肺,二者中左心室输送血液的的距离长。)
(3)、心脏四腔的关系是怎样的?
(心脏的四个腔中相通的是左心房和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心脏的左侧与右侧的腔不相通。)
(4)、心房与心室之间、心室与动脉之间有什么结构?这些结构有什么作用?
(房室瓣,只朝向心室开、保证血液由心房流向心室;心室与动脉之间的瓣膜,只朝向动脉开、保证血液由心室流向动脉)
2、只有心脏不停地收缩舒张,才能不断地推动着血液循环流动,那么在人的一生中,心脏是从不休息的,是这样的吗?(人类的心脏也是要休息的,只不过是方式不太一样,它是通过舒张时间相对长于收缩时间来保证休息的。 心脏在保证正常工作的同时也得到充分的休息。)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很多关于心脏的相关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八、作业布置:
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关于心脏的哪些知识?
2、我们已经知道心脏的左右连部分是完全分隔开的,那么血液在人体内是怎样循环流动呢?
二、探究新知。(学生先自学,教师再结合课件分别讲解)
1、观察 “血液循环模式”图,默读相关内容,小组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认识血液循环过程中经过的各结构名称。(强调肺部毛细血管和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2)、如何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
(3)、口述肺循环的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2、分别理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路线及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3、出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路线让学生分析两者的内在联系。
血液循环途径:
①体循环:左心室---体动脉---全身毛细血管---体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②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动脉血:含氧量多、颜色鲜红的血。 静脉血:含氧量少、颜色暗红的血。
既能运输营养物质,又能运输细胞产生的废物。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化抽象为直观,一目了然地展示出完整的血液循环路线)
三、应用知识
1、设想一个红细胞从左心室出发,随血液到达指端。这个红细胞将沿着怎样的路径回到心脏?再回到心脏前,它还有可能到达脚趾吗?当它再度从心脏出发,它有可能到达脚趾吗?
(指端的毛细血管-小静脉-上腔静脉-右心房、不可能、可能)
2、上述这个红细胞在指端的毛细血管处和肺部毛细血管处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
(氧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分离、氧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
3、在血液循环中,静脉血经过什么途径、以什么方式变成动脉血?动脉血又是怎样变成静脉血?
(在肺循环中,从右心室进入肺动脉的静脉血,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时,跟肺泡里的空气交换,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内,肺泡内氧进入血液,跟血红蛋白结合。经过气体交换,暗红色的静脉血变为鲜红色的动脉血,从肺静脉流回左心房。)
4、有的同学说动脉中流的是动脉血,静脉中流的是静脉血。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动脉血和静脉血是以血液含氧多少来区分的,含氧多,颜色鲜红的是动脉血,含氧少,颜色暗红的是静脉血。)
5、(1)牙疼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来到医院挂上了吊瓶,我就纳闷了:“消炎药怎么从手上的血管到达牙龈的呢?”
(2)假如你是一个氧分子,请讲一讲你在人体的旅行过程吧!
四、扩展知识:认识冠脉循环 ,心率和血压的相关知识。
五、课堂总结
1、回顾血液循环的途径。
2、阐明体育锻炼对心脏的有利影响,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心脏潜力,增强体质
六、作业布置:
七、板书设计某人血型
可以接受的血型
可输给的血型
A
A、O
A、AB
B
B、O
B、AB
AB
AB、A、B、O
AB
O
O
A、B、O、AB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精品教案及反思,共3页。
这是一份初中生物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植物根的生长教学设计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生物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植物根的生长教案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教学用具,教学过程,课后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