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植物根的生长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植物根的生长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识别植物根尖的基本结构,说出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2)描述植物根生长的原因。
2.能力方面:
(1)学会观察幼苗的根毛和根尖的纵切面,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熟练使用显微镜的能力。
(2)初步学会运用测量的方法探究根生长最快的部位。
(3)通过学生亲手培育根尖和制作根尖的临时装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情感方面:
(1)通过学习根尖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的主要功能,向学生渗透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
(2)通过根尖的生长向学生渗透事物发展变化的动态观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根尖的结构和功能。
因为植物体的根是由胚根发育成的,根尖的结构特点决定了根尖的功能。只有理解了根尖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才能帮助学生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才能更好地理解根的吸收功能,为根如何吸收水和无机盐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难点:
1.识别根尖各部分细胞结构特点
因为根尖的永久切片的材料比较薄,观察根尖的分区比较困难。
2.根尖生长与根的生长关系
因为根尖的生长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在这动态的发展中,植物的根也就形成了。而学生在理解根尖的四部分是互相联系的,各部分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各部分是依次向前发展变化的时候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课前一周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观察根尖的哪一部分在伸长,课上展示实验结果,汇报交流。
学生:课前一周以小组为单位参照课本自己设计方案观察根尖伸长最快的部位,做好观察记录以备交流;课外小组的同学完成靠根尖向前生长的演示实验,每天观察,做好记录。
教师:
1.根靠根尖向前生长的实验录像;
2.展示根尖生长过程的各部分细胞动态变化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靠根尖向前生长的实验
首先由生物课外小组的同学描述此实验设计的方案、实验的过程,并把探究的过程展示:
取一只试管,把吸水纸围在试管的内壁上,取几粒菜豆种子,放在吸水纸与试管壁之间,管内注入清水,使吸水纸的一部分及种于的一部分浸在水中,放在温暖的地方,等幼苗长到一定长度时,选择其中的三株幼根长的比较直的幼苗,(A株切去根尖,B株不做任何处理,C株幼苗,用毛笔分别在根上画上4条等距离的横线)A株切去根尖,几天后发现,被切去根尖的幼根不向前生长,B株不做任何处理,幼根却伸得很长。C株幼苗,用毛笔分别在根上画上4条等距离的横线,几天后,会观察到横线的距离不相等了,而且越靠近根尖的地方,横线的距离越大。
(展示各小组将探究结果)
此时生物课外小组的其他成员可进行补充,教师引导全班的其他同学对其中一些不清楚的或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提问,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展开讨论,并得出结论:根是靠根尖向前生长的。在此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探究的结果进行及时的鼓励和评价,对有特色的创意,给予肯定,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二部分:观察根尖的结构的实验
学生先通过培养皿的玻璃,观察餐巾纸下面白色的根、毛茸茸的根毛以及根尖顶端黄色发亮的根冠。再指导学生制作根尖的临时装片,具体方法是:取长5 cm左右的根尖,置于载玻片上,从根尖的中央纵切成之部分,将剖面向上,分别放在载玻片上,并加入一滴碘液,然后将另一片载玻片放在上面,这时教师先做示范,然后指导学生用拇指轻轻按压,使半个根尖变扁,然后轻轻将上面的载玻片拿去,加上水,盖上盖玻片,放在低倍显微镜下可观察到根尖4部分的细胞特点是各不相同的,并能清楚地看到各部分之间是逐步变化的。由于临时装片材料厚,对单个细胞的结构特点看不大清楚,再利用根尖的永久装片进行交替的观察,使学生较快地、准确地观察到根尖各部分的细胞结构(根冠细胞较大,排列疏松;分生区的细胞较小,细胞核大,细胞质浓;分生区以上的细胞逐渐伸长;再向上逐步过渡到有根毛的成熟区)。
第三部分:探究幼根生长最快的部位
根的生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较难以想象和理解,教师可提出探究的问题,进一步演示根尖各部分细胞的动态变化:分生区细胞不断分裂,一部分新细胞补充到因摩擦而受损的根冠,另一部分细胞迅速伸长,液泡渐大,细胞质和细胞核逐渐被挤到细胞的边缘。停止伸长的成熟区,一部分表皮细胞向外突出,形成根毛。随着根毛的不断产生,旧的根毛相继脱落,并且显示出中部导管的形成过程,使学生能从中理解根的形成是在根尖的生长和发育中完成的,从而让学生积极思维并归纳出:根的生长,一方面要靠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增加细胞的数量;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体积的增大。
各小组以实验报告的形式,汇报交流各组探究活动的过程、现象和结论,教师引导学生反思探究实验中存在的问题。由于各小组探究的数据不完全一致,需要共同分析原因、集思广益、展开讨论:
(1)各小组的测量数据出现差异时,原因是什么?如何处理?
(2)如果探究活动只有你一个人做,只用一株幼苗够不够?为什么?
最后师生达成共识:根伸长最快的部位是伸长区。
产生误差的原因可能是:幼根的生长情况不一样;线画的不够准确;记录的时间间隔不一样;培养的条件不同等;应当计算几组数据的平均值作为实验的结果。
如果只用一株幼苗作实验,偶然因素大多,易产生较大的误差。在此基础上,各组之间进行评议。评议内容包括:设计是否合理、装置是否简便易行、步骤是否严谨、记录是否详实、结果的分析是否科学等。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给予每个小组以充分表达和交流的机会,不论实验成功与否,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科学创意都应给予肯定和表扬,鼓励学生谈出设计思路。对于不成功的小组,教师帮其分析原因,鼓励其课后重新探究,并结合自己了解的情况,通过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对实验中工作态度严谨认真,相互协作良好的小组予以表扬,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相互协作的科学精神对于实验成功的重要性。
第四部分:课堂小结
教师用亲切的语言通过层层设问与同学进行交流:你能描述幼根的生长过程吗?你学会用测量的方法探究根生长最快的部位吗?在温馨氛围中让学生提纲挈领、理清思路,培养他们归纳的能力,既学到了知识又掌握了方法。
第五部分:课外探究
给你几粒种子,设计实验,探究种子的根具有向地生长的特性。
初中生物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植物根的生长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生物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植物根的生长教案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根的作用,根尖的结构,根的生长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生物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植物根的生长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生物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植物根的生长教案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教学用具,教学过程,课后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生物第二节 植物根的生长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生物第二节 植物根的生长教学设计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情分析,设计理念,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根尖的结构和功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