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第一节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第1课时学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化学第一节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第1课时学案设计,共20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原子的构成粒子及其定量关系,核外电子排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原子的构成粒子及其定量关系
1.原子构成:
原子 eq \b\lc\{(\a\vs4\al\c1(原子核\b\lc\{(\a\vs4\al\c1(质子(相对质量近似为1,带1个单位正电荷),中子(相对质量近似为1,不带电))),核外电子(质量可忽略,带1个单位负电荷)))
在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2.质量数:
(1)概念: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都近似为1,如果忽略电子的质量,将原子核内所有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相加,所得的数值叫作质量数。
(2)关系: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二、核外电子排布
1.电子层: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分别在能量不同的区域内运动。我们把不同的区域简化为不连续的壳层,也称作电子层。
2.不同电子层的表示及能量关系:
3.电子分层排布:
(1)能量最低原理
核外电子总是优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然后再由里往外排布在能量逐步升高的电子层里,即按K→L→M→N……顺序排列。
(2)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
①第n层最多容纳2n2个电子。如K、L、M、N层最多容纳电子数分别为2、8、18、32。
②最外层电子数目最多不能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时不能超过2个)。
③次外层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不超过18个。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带负电荷( × )
提示: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
(2)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都有8个电子( × )
提示:He原子核外电子只有一层(K层),有2个电子。
(3)中子数=质量数-质子数( √ )
提示:质量数=中子数+质子数。
(4)O与O2-的质子数相同,核外电子数不同( √ )
提示:氧原子得到2个电子形成O2-,它们的质子数相同,核外电子数不同。
2.教材中描述“电子一般总是先从内层排起,当一层充满后再填充下一层”,当M层有电子时,K、L层是否一定充满电子?
提示:当M层有电子时,K、L层一定充满电子,如硫原子K层必须充满两个电子后,再在L层填充8个电子,M层上才能填充6个电子。
3.生物体在生命存续期间保留的一种碳原子——C14会在其死亡后衰变,测量考古遗址中发现的遗物里C14的数量,可以推断出它的存在年代。
你知道C14的“14”是什么含义吗?这种碳原子的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分别是多少?
提示:C14的“14”是指这种碳原子的质量数为14,此碳原子的质子数为6,核外电子数=质子数=6,中子数=质量数-质子数=8。
探究原子构成离子及其定量关系
人类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认为原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对原子结构的探究也是经历了相当长的过程。
1904年,约瑟夫·约翰·汤姆孙提出了“葡萄干布丁模型”:原子是一个带正电荷的球,电子镶嵌在里面,原子好似一块“葡萄干布丁”,故名“葡萄干布丁模型”。
1911年卢瑟福在曼彻斯特大学做放射能实验时,用带正电荷的α射线轰击金箔,他和他的助手发现向金箔发射带正电的α射线微粒时有少量被弹回,这使他们非常吃惊,使他们对“葡萄干布丁模型”产生了怀疑。
探究原子构成离子及其定量关系
1.卢瑟福用α射线轰击金箔,绝大多数的α粒子直穿过薄金箔,但有少数α粒子方向偏转,极少数的α粒子被弹回,试用原子的结构解释此现象。
提示: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电子绕核旋转,α粒子撞击到原子核会被弹回,距离原子核较近的α粒子受同种电荷的斥力方向偏转。
2.月球上含有核电荷数为12的镁原子,其质子数是多少?核外电子数是多少?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之间有何关系?
提示:镁原子的质子数为12,核外电子数为12。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1.原子的构成微粒及作用:
2.原子的构成微粒间的数目关系:
(1)电中性原子
(2)带电原子——离子的电子数目计算
【思考讨论】
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可推知原子的哪些数据?
①质子数 ②中子数 ③质量数 ④核电荷数
⑤核外电子数
提示:①④⑤。元素的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所以由原子序数可以推知原子的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典例】法国科学家发现一种只有四个中子构成的粒子,这种粒子称为“四中子”,也有人称之为“零号元素”。下列有关“四中子”粒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粒子不显电性
B.该粒子的质量数为4
C.该粒子为4号元素
D.该粒子的质量比氢原子大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需要注意理解以下两个方面:
(1)原子中各微粒的带电情况;
(2)原子中质量数与中子数的关系。
【解析】选C。“四中子”粒子中没有带电荷的微粒,所以该粒子不显电性,A正确;一个中子的相对质量是1,所以“四中子”的质量数为4,B正确;“四中子”粒子中没有质子,所以不能说是几号元素,C错误;质量数反映了微粒的相对质量大小,由于“四中子”质量数比氢原子大,所以该粒子的质量比氢原子大,D正确。
(1)如果将题目中的粒子中的四个中子改为两个中子、两个质子,且该粒子还是电中性,则该粒子是否具有电子?(关键能力—分析与推测)
提示:两个质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如果该粒子是电中性,还应该有两个电子。
(2)科学家还发现一种中子数为9的氧原子,它的质量数为多少?核外电子数为多少?(关键能力—分析与推测)
提示:17 8。
【规律方法】原子结构的特殊点:
(1)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2)原子中既有正电荷,又有负电荷,但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3)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但在其他变化中仍然可以再分;
(4)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只适用于原子和分子。
(双选) eq \\al(\s\up1(90),\s\d1(38)) Sr常用于放射性同位素电池。下列关于 eq \\al(\s\up1(90),\s\d1(38)) Sr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电子数为38 B.质子数为52
C.中子数为38 D.质量数为90
【解析】选A、D。 eq \\al(\s\up1(90),\s\d1(38)) Sr的质子数为38,电子数为38,质量数为90,中子数为90-38=52。
【拔高题组】
1.原子的构成示意图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原子是实心球体
B.质子、中子、电子均匀分布在原子中
C.质子与电子质量相等
D.整个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解析】选D。原子不是实心的球体,故A错误;正中央有原子核,核外有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故B错误;一个电子的质量约为一个质子质量的 eq \f(1,1 836) ,故C错误;整个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原子核中有质子和中子,质子数=核电荷数=电子数,电子质量很少,忽略不计,故D正确。
2.(2021·天津西青区高一检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有一种氢原子中的原子核中有2个中子,1个质子,则其质量数为3
B.钠原子和钠离子质量相差很大
C.在原子中质子数一定等于中子数
D.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
【解析】选A。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故A正确;钠原子失去1个电子形成钠离子,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所以钠原子和钠离子的质量几乎相等,故B错误;在原子中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例如 eq \\al(\s\up1(23),\s\d1(11)) Na中质子数就不等于中子数,故C错误;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例如 eq \\al(\s\up1(1),\s\d1(1)) H中不含有中子,故D错误。
3.科学家已研究出高能微粒N eq \\al(\s\up1(+),\s\d1(5)) ,则N eq \\al(\s\up1(+),\s\d1(5)) 的结构可能是( )
A.N eq \\al(\s\up1(+),\s\d1(5)) 是由5个氮原子构成的单质
B.N eq \\al(\s\up1(+),\s\d1(5)) 中只有质子,没有中子和电子
C.每个N eq \\al(\s\up1(+),\s\d1(5)) 中含有35个质子和34个电子
D.N eq \\al(\s\up1(+),\s\d1(5)) 中含有35个质子和35个电子
【解析】选C。由离子符号知,N eq \\al(\s\up1(+),\s\d1(5)) 是一种离子,而不是单质,故A项错误;氮原子中含有质子、中子和电子,N eq \\al(\s\up1(+),\s\d1(5)) 是N5失去一个电子得到的微粒,含有质子、中子和电子,故B项错误;氮原子质子数和电子数均为7,N5的质子数和电子数均为35,N eq \\al(\s\up1(+),\s\d1(5)) 是N5失去一个电子得到的微粒,所以每个N eq \\al(\s\up1(+),\s\d1(5)) 中含有35个质子和34个电子,故C项正确,D项错误。
科学家通过粒子加速器获得了6个非常罕见的铁(26号元素)原子,该铁原子的质量数为45。接着,科学家又使用特制的测量仪器观测到,这6个原子中有4个发生了衰变,这一实验证实了曾经预言的双质子衰变方式,即有一个原子同时变出两个质子的衰变方式。
(1)该铁原子的核内中子数是多少?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多少?
提示:铁元素为26号元素,中子数=质量数-质子数=45-26=19,核外电子数=质子数=26。
(2)该铁原子的衰变是化学变化吗?说明理由。
提示:不是。化学变化中原子种类不变,即原子所含质子数不变,衰变时质子数减少,故衰变不属于化学变化。
(3)通过粒子加速器发现了一种钕原子,其核外电子数是60,相对原子质量是144,则该钕原子的中子数是多少?
提示:84。因为相对原子质量≈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60,所以该钕原子的中子数是144-60=84。
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月球一直保持着神秘的色彩,其也伴随了地球数十亿年。月球也是太阳系中最大的卫星之一,很多专家也始终认为月球约在45亿年前形成。自2013年12月14日月面软着陆以来,我国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创造了全世界在月工作最长纪录。其拍摄的月面照片是人类时隔40多年首获最清晰的月面照片,其中包含大量科学信息。
已知存在于月球表面的元素包括氧(O)、硅(Si)、铁(Fe)、镁(Mg)、钙(Ca)、铝(Al)、锰(Mn)和钛(Ti)。其中最丰富的是氧、铁和硅。氧含量估计为45%(按重量计),碳(C)和氮(N)似乎仅存在于来自太阳风沉积的痕量。
探究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月球中含有丰富的铝元素。
(1)该原子的核外电子中能量最低的电子层是K层,有2个电子。
(2)铝原子的13个电子在核外应该怎么排布?
提示:K层2个,L层8个,M层3个。
(3)根据初中所学,画出铝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提示:。
2.按照电子排布规律,钙原子核外共有20个电子,M电子层最多可容纳18个电子,某同学认为钙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应该为K层2个,L层8个,M层10个。这种排布是否正确?若不正确,应该怎么排布?
提示:若钙原子的M层排布10个电子,此时M层就成为最外层,这与电子排布规律中“最外层上排布的电子数不能超过8个”相矛盾。电子排布应为K层2个,L层8个,M层8个,N层2个。
3.月球中所含的铝元素失去电子变为带三个单位正电荷的Al3+。原子与其形成的离子之间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原子和离子微粒间的数量关系:
(1)原子: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核电荷数,如N原子:。
(2)阳离子: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所带电荷数,如Na+:。
(3)阴离子: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所带电荷数,如S2-:。
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及其之间的关系:
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
①原子结构示意图
粒子符号―→Na
②离子结构示意图
【思考讨论】
氖气(Ne)是一种无色、无味、非易燃的稀有气体。通常氖可以作为彩色霓虹灯的充装气体用于户外广告显示;此外,它还可用于可视发光指示灯、电压调节,以及激光混合气成分。核外电子排布与Ne原子相同的阳离子有哪些?
提示:Na+、Mg2+、Al3+。
【典例】(双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某微粒核外电子排布为2、8、8结构,则该微粒一定是氩原子
B.最外层电子达到稳定结构的微粒只能是稀有气体的原子
C.F-、Na+、Mg2+、Al3+是与Ne原子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的离子
D.某元素原子的最外层只有2个电子,则该元素不一定是金属元素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需要注意理解以下两个方面:
(1)阴阳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有可能与惰性气体原子相同。
(2)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小于4,但最外层电子数目小于4的原子不一定是金属元素的原子。
【解析】选C、D。电子排布为2、8、8结构的微粒还可能为S2-、Cl-等,A项错误;O2-、F-、Cl-、Li+、Na+、Mg2+等微粒最外层电子数均达到了稳定结构,B项错误;F-、Na+、Mg2+、Al3+核外电子排布均为2、8结构,与Ne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C项正确;He原子的最外层只有2个电子,但He元素是稀有气体元素,D项正确。
(1)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为2、7结构,该原子是什么原子?(关键能力—分析与推测)
提示:F原子。核外电子总数为9,质子数=核外电子数=9,为F原子。
(2)该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还是易失电子?(关键能力—分析与推测)
提示:F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为7,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一个电子。
(3)写出该元素与钠元素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关键能力—归纳与论证)
提示:NaF。F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为7,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一个电子,F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为-1价,Na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为+1价。
【规律方法】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应用
1.确定元素的种类
根据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某些特点可以确定元素的种类,注意1~20号元素原子结构的特殊关系。
2.推断元素的性质
【误区警示】
(1)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是相互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理解,如当M层不是最外层时,最多可以排布18个电子,而当它是最外层时,最多可以排布8个电子。
(2)电子不一定排满M层才排N层,如Ca的核外电子排布情况为。
某元素的原子核外有三个电子层,M层的电子数是L层电子数的 eq \f(1,2) ,则该元素的原子是( )
A.Li B.Al C.Si D.K
【解析】选C。三个电子层即K、L、M,K层2个电子,L层8个电子,可知M层4个电子,该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为2、8、4,是Si元素。
(2021·嘉兴高一检测)有A、B、C三种元素,核电荷数均小于18。已知A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大于B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但两种元素的原子具有相同数目的电子层,A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B元素的两倍,A元素原子第三层电子数为第一层电子数的三倍,C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是电子层数的4倍,其质子数为最外层电子数的6倍。请回答下列问题:
(1)A的原子结构示意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元素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的原子结构示意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元素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的离子结构示意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元素的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因为最内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又已知A元素第三层电子数是第一层电子数的3倍,所以第三层电子数为2×3=6,则A为硫。B元素最外层的电子数为6÷2=3,则B为铝。已知C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是电子层数的4倍,质子数为最外层电子数的6倍,4与6的最小公倍数为12,可见该元素原子的核内质子数应为12的倍数,又因为核电荷数小于18,故为Mg元素。
答案:(1) 硫 (2) 铝
(3) Mg
【拔高题组】
1.下列数字为几种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其中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最多的是( )
A.8 B.19 C.16 D.9
【解析】选D。核电荷数为8的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为2、6;核电荷数为19的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为2、8、8、1;核电荷数为16的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为2、8、6;核电荷数为9的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为2、7。
2.(2021·北京海淀区高一检测)下列有关1~18号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最外层电子数为1的金属元素有3种
B.最外层电子数为2的元素一定是金属元素
C.第一电子层与第二电子层电子数之比为1∶2的元素有2种
D.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元素一定是稀有气体元素
【解析】选D。1~18号元素中最外层电子数为1的金属元素有Li和Na,共2种,A项错误;1~18号元素中最外层电子数为2的元素有He、Be和Mg,其中He是非金属元素,B项错误;1~18号元素中第一电子层与第二电子层电子数之比为1∶2的元素只有碳,C项错误;1~18号元素中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元素有Ne、Ar,均为稀有气体元素,D项正确。
1.(水平1)科学家于2000年发现了核电荷数为116的元素(Lv)。下列有关质量数为293的Lv原子的描述错误的是( )
A.质子数为116
B.中子数为177
C.电子数为116
D.原子中质子数比中子数多61
【解析】选D。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16,该元素原子的中子数=质量数-质子数=293-116=177,故A、B、C项正确;原子中中子数比质子数多61,D项错误。
【补偿训练】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所有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B.只要知道粒子的质子数,就一定能确定它是什么元素
C.由于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所以电子是没有质量的
D.分子的质子数等于该分子中各原子质子数之和
【解析】选D。有些原子没有中子,A项错;粒子可以指原子、分子、离子,B项错;电子不是没有质量,而是很小可以忽略,C项错。
2.(水平1)结构决定性质,性质体现结构,这是化学乃至自然科学的基本规律之一。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具有稳定结构的原子是( )
【解析】选B。原子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且最外层没有形成8个电子(K层为最外层时2个电子)的稳定结构,故C错误,A、D项属于稳定结构,但表示的微粒为离子,故A、D错误,B项表示氦原子,正确。
【补偿训练】
下列是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①和②属同种元素
B.②属于稀有气体元素
C.①和③的化学性质相似
D.④属于金属元素
【解析】选B。A项,①和②分别是O和O2-,都属于氧元素,正确;B项,②属于氧元素,不属于稀有气体元素,错误;C项,③为硫原子,①为氧原子,其最外层上均有6个电子,化学性质相似,正确;D项,④为金属元素钠,正确。
3.(双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电子的能量越低,运动区域离核越远
B.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即核外电子的分层运动
C.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最外层都排有8个电子
D.当M层是最外层时,最多可排布8个电子
【解析】选B、D。原子核外的电子的分层排布是指核外电子在不同的区域运动,能量越低的电子运动区域离核越近,A错;电子的分层排布即电子的分层运动,B正确;稀有气体元素中He的原子最外层只有2个电子,C错;M层为最外层时,最多只能排8个电子,D正确。
4.(水平2)某阳离子Mn+ 的核外共有x个电子,核内有a个中子,则M的质量数为( )
A.a+x-n B.a+x+n
C.a-x-n D.a-x+n
【解析】选B。阳离子Mn+的核外共有x个电子,则该微粒的质子数=x+n。又因为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则质量数=x+n+a。
5.(水平2)A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a,次外层电子数是b;B元素的原子M层电子数是(a-b),L层电子数是(a+b),则A、B两元素形成的化学式可表示为( )
A.BA B.BA2
C.B3A2 D.A2B
【解析】选B。由“M层电子数是(a-b)”得a>b,则b=2,则A是第二周期元素。由“L层电子数是(a+b)”得a=6,推知A是氧元素,B是硅元素,其氧化物的化学式为BA2(SiO2),B正确。
6.(水平2·教材习题改编)以下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1)上述粒子中其单质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的元素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将其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单质与水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电子层结构与C相同、化学性质最稳定的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是____________,用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说明它化学性质稳定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核电荷数1~10的元素内,列举两个与C的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写出离子的符号:________________。
【解析】四种粒子按A~D的顺序依次是C、Cl、Na+、Al3+,其中单质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的元素为Al,Al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H2;Cl2能与水反应产生HCl和HClO;电子层结构与Na+相同的原子为Ne,其最外层已达8电子稳定结构,故化学性质稳定;在核电荷数1~10的元素内,O原子的核外共有8个电子,其最外层上是6个电子,O原子得到2个电子后形成的O2-与C的电子层结构相同;F原子的核外共有9个电子,其最外层上是7个电子,F原子得到1个电子后形成的F-与C的电子层结构相同。
答案:(1)D 2Al+2OH-+2H2O===2AlO eq \\al(\s\up1(-),\s\d1(2)) +3H2↑
(2)Cl2+H2O===H++Cl-+HClO
(3)10 该原子最外层已达8电子稳定结构,故化学性质稳定
(4)O2-、F-各电
子层
由内
到外
电子层数
1
2
3
4
5
6
7
字母代号
K
L
M
N
O
P
Q
离核远近
由近到远
能量高低
由低到高
离子
核外电子排布特点
举例
阳离子
与上周期的稀
有气体排布相同
阴离子
与同周期的稀
有气体排布相同
特殊关系
元素
最外层电子数等于次外层电子数的一半
Li、Si
最外层电子数等于次外层电子数
Be、Ar
最外层电子数等于次外层电子数的2倍
C
最外层电子数等于次外层电子数的3倍
O
最外层电子数等于次外层电子数的4倍
Ne
最外层电子数等于电子层数
H、Be、Al
最外层有1个电子
H、Li、Na、K
最外层有2个电子
He、Be、Mg、Ca
内层电子数之和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
Li、P
电子总数为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
Be
元素
最外层
电子数
得失电
子能力
化学性质
主要化合价
稀有气
体元素
8(He
为2)
一般不易
得失电子
较稳定,一般不
参与化学反应
金属
元素
<4
易失
电子
金属性
只有正
价,一般是
+1→+3
非金
属元素
≥4
易得
电子
非金
属性
既有正价
又有负价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实验活动1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第1课时学案,共12页。
这是一份化学人教版 (2019)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第1课时学案设计,共7页。
这是一份化学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第2课时学案,共2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元素周期表,核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