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人教版第一章单元测试卷(提升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2314031/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第一章单元测试卷(提升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2314031/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第一章单元测试卷(提升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2314031/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0-2021学年第一章 机械运动综合与测试单元测试巩固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第一章 机械运动综合与测试单元测试巩固练习,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选择题, 多选题, 填空题, 解答题, 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 选择题 (本题共计 12 小题 ,每题 2 分 ,共计24分 , )
1. 关于某中学生的估测,下列数据合理的是( )
A.身高约为1.60cmB.100m短跑成绩约为6s
C.步行速度约为1.1m/sD.脚掌长度40cm
2. 短跑运动员在100m竞赛中,测得7s末的速度是9m/s,10s末到达终点时的速度是10.2m/s,则运动员在全程内的平均速度为( )
A.9m/sC.10m/s
3. 关于运动和静止,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拖拉机和收割机以同样的速度前进时,以拖拉机为参照物,收割机是静止的
B.站在正在上升的观光电梯上的乘客认为电梯是静止的,是因为他以身边的乘客为参照物
C.站在地球上的人觉得地球同步通信卫星在空中静止不动,是因为他以自己为参照物
D.飞机在空中加油时若以受油机为参照物,加油机是运动的
4. 旗鱼在海洋中游动的速度可达到290dm/s;猎豹在地面上奔跑时速度为1.68km/min;灰面鸫在空中飞翔时速度达80.5km/h;世界冠军博尔特的百米记录是9.58s,其中运动速度最大的是( )
A.博尔特B.猎豹C.旗鱼D.灰面鸫
5. 如图中停表的读数正确的是( )
8.3s 38.3sC.3min 8.3sD.3min 38.3s
6. 小军同学用下列四种方法测定小球沿桌面滚动时的平均速度,其中你认为最好的是( )
A.先选定一段较长的路程,测定小球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B.先选定一段较短的路程,测定小球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C.先选定一段较长的时间,测定小球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D.先选定一段较短的时间,测定小球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7. 关于运动和静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加油机在空中给受油机加油时,它们是相对静止的
B.卡车和联合收割机收割庄稼时,它们是相对运动的
C.两辆赛车在赛道上行驶时,它们是相对静止的
D.“天宫一号”与“神州八号”对接成功时,它们是相对运动的
8. 如图是某汽车通过一平直公路时记录的v−t图象,甲、乙、丙、丁四个过程中,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甲B.乙C.丙D.丁
9. 下列估测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
A.作业纸每张厚2mmB.学生用文具盒长40cm
C.姚明身高2.80mD.你正在答的试卷宽26.80cm
10. 下列描述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
A.一支2B铅笔的质量约为50g
B.中学生行走时一步的长度约为0.6m
C.中学生从一楼走上二楼做的功约150J
D.广播一遍眼保健操的时间约为20min
11. 关于速度,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运动路程越长,速度越大
B.运动时间越短,速度越大
C.相同时间内,通过路程越长,速度越大
D.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越长,速度越大
12. 水平地面上的甲、乙、丙三小车同时同地在同一直线做匀速运动,甲、乙的s−t图象如图所示.运动10秒时,甲与乙的距离为0.5米、甲与丙的距离为0.3米,下列关于丙运动情况的判断,正确的是( )
A.丙的速度一定大于甲的速度
B.丙的速度可能小于乙的速度
C.丙与甲的运动方向一定相同
D.丙与乙的运动方向可能相反
二、 多选题 (本题共计 3 小题 ,每题 4 分 ,共计12分 , )
13. 甲、乙都测量同一本书的长度,甲测量的结果是18.5cm,乙测量的结果是18.48cm,那么( )
A.甲用塑料卷尺测量长度时,如果用力拉尺进行测量,那么测量的结果将会偏大
B.甲、乙测量的结果不同,必定有一个是错误的
C.甲、乙测量的结果都是正确的,但是都有误差
D.甲、乙使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分别是1cm和1mm
14. 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下列要求中正确的是( )
A.测量时,刻度尺不能歪斜
B.测量时必须从刻度尺的左端量起
C.读数时,视线应垂直于刻度尺的尺面
D.记录测量结果时,必须在数字后注明单位
15. 周一,创新中学正在进行升旗仪式.对于升旗仪式中的情景,说法正确的是( )
A.同学们听到的国歌声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B.播放的国歌声音越大,音调越高
C.匀速上升的国旗相对于地面是运动的
D.将国旗升起一次需要的时间大约5min
三、 填空题 (本题共计 5 小题 ,每题 3 分 ,共计15分 , )
16. 电影《闪闪的红星》主题歌中游这样的歌词“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其中“竹排江中游”是以________为参照物,“青山两岸走”是以________ 为参照物.
17. 某人乘坐在一辆行驶的汽车里,请判断这个人相对于下列各种参照物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1)这个人相对于地面上的建筑物是________的;
(2)这个人相对于他所乘坐的汽车是________的.
18. 一名粗心的同学在测量中忘记了写单位,请你替他补上一支新铅笔的长度:0.175________,一枚一元硬币的厚度:1.9________一本字典的厚度:3.5________.
19. 一辆汽车从甲地驶向乙地,问:
(1)如果前半程的速度为40km/h,后半程的速度为60km/h,则全程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
(2)如果前半时的速度为40km/h,后半时的速度为60km/h,则全程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
20. 平直的公路上有甲、乙两辆汽车,它们的运动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根据图线可知,甲的速度为________m/s,乙车相对于甲车处于________态(填“运动”或“静止”).
四、 解答题 (本题共计 5 小题 ,每题 7 分 ,共计35分 , )
21. 敏捷的雨燕每秒能走48m,凶猛的鹰在捕捉猎物时,每分钟飞行距离可以达到2700m,比一比,他俩谁的飞行速度快?
22. 在火车站,通常可以看到列车运行时刻表.从其中T14次列车时刻表可知,
(1)列车从蚌埠至济南区间段运行所经历的时间、路程各为多少?
(2)在此过程中火车的平均速度约为多少?
(3)若列车以108km/h速度通过一座大桥,已知大桥全长3172m,列车共长128m,求列车完全通过大桥所需多少秒?
23. 利用三角板和刻度尺怎样测量乒乓球的直径?请画出测量方法的示意图.
24. 某学习小组用刻度尺与停表记录一辆遥控小车的运动情况,他们记录了小车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并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了如图所示的路程与时间图象.根据图象回答以下问题.
(1)小车在前2s内的速度为多少m/s.
(2)小车车速最快是多少.
(3)小车7秒内的平均速度是多少?(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25. 如图所示是吴灿测量一块橡皮宽度的操作.
(1)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________;橡皮的宽度为________cm;
(2)请写出在测量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写出两点即可)
五、 实验探究题 (本题共计 1 小题 ,共计15分 , )
26.(15分) 小明乘车时发现某段道路的限速标志牌(如图1所示).
他提出了问题:汽车为什么要限速呢?他搜集的资料如下:
汽车遇到意外情况时,司机从看到情况到反应刹车需要的时间叫反应时间,在反应时间内汽车原速前进的距离,叫反应距离.从刹车到车停下来,汽车前进的距离叫制动距离.实验数据如表:
(1)利用表中第一组数据,计算出该司机的反应时间是________s.
(2)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影响汽车制动距离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第一章单元测试卷(提升版)
一、 选择题 (本题共计 12 小题 ,每题 2 分 ,共计24分 )
1.
【答案】
C
【考点】
时间的估测
速度与物体运动
长度的估测
【解析】
首先要对选项中涉及的几种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解答】
A、身高约为1.60m,故A错误;
B、100m短跑成绩约为16s左右,故B错误;
C、步行速度约为1.1m/s,符合实际,故C正确;
D、脚掌长度25cm左右,故D错误。
2.
【答案】
C
【考点】
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解析】
已知路程与运动时间,由平均速度公式可以求出平均速度。
【解答】
解:由题意知,路程s=100m,运动时间t=10s,
则平均速度v=st=100m10s=10m/s.
故选C.
3.
【答案】
D
【考点】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解:A.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以同样的速度前进时,以拖拉机为参照物,联合收割机相对于拖拉机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它们是相对静止的,故A正确;
B.站在正在上升的观光电梯上的乘客认为电梯是静止的,是因为他以身边的乘客为参照物,他们之间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它们是相对静止的,故B正确;
C.站在地球上的人如果他以自己为参照物.自己与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觉得地球同步通信卫星在空中静止不动,故C正确;
D.加油机在空中给受油机加油时,以加油机为参照物,受油机相对于加油机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它们是相对静止的,故D错误.
本题选错误的,故选D.
4.
【答案】
C
【考点】
运动快慢的比较
【解析】
根据博尔特运动的距离和时间,根据速度公式进行计算.
把这几个进行单位统一,进行比较,速度越大,物体运动越快.
【解答】
解:旗鱼的速度:290dm/s=290×1dm/s=290×10−1m/s=29m/s,
猎豹的速度:1.68km/min=1.68×1km/min=1.68×1000m60s=28m/s,
灰面鸫的速度:80.5km/h=80.5×1km/h=80.5×1000m3600s=22.4m/s,
博尔特的速度:v=st=100m9.58s≈10.43m/s,
所以,旗鱼的速度>猎豹的速度>灰面鸫的速度>博尔特的速度,因此旗鱼的速度最大.
故选:C.
5.
【答案】
D
【考点】
时间的测量
【解析】
停表内侧数字的单位是min,外侧数字的单位是s,在1s内有10个小格,所以分度值为0.1s.
【解答】
解:
由图知,内侧指针指在3以后接近4,表示分针超过3.5min,外侧指针指在38和39中间小格处,表示38.3″,所以停表的读数为3min38.3s.
故选D.
6.
【答案】
A
【考点】
平均速度的测量
【解析】
本题要考虑到桌子的长度不是很大、时间路程不能太小、时间用秒表容易记录以及实验时的误差大小等.
【解答】
解:平均速度肯定要范围越大越好,桌面的范围不是很大,所以尽量取两端,取较长时间可能会有误差,可能超过台子上运动的时间,再说时间到的时候小球在运动中,不能精确定出小球瞬间所在位置,又会带来较大的误差,所以肯定A好,一到点掐秒表,应该还是较准确的,多做几次,再取平均值,因为掐秒表的动作反应也有误差.
故选A.
7.
【答案】
A
【考点】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解析】
题目中各选项的参照物和被研究物体已给出,所以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解答】
解:A、加油机在空中给授油机加油时,它们是相对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它们是相对静止的,故A正确.
B、拖拉机和收割机收割庄稼时,以拖拉机为参照物,收割机相对于拖拉机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它们是相对静止的.故B错误;
C、两辆赛车在赛道上行驶时,没有指明参照物.因此不能确定二者是运动还是静止,故C错误;
D、“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成功对接时,以“天宫一号”为参照物,“神州八号”相对于“天宫一号”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因此“神舟八号”是静止的.故D错误.
故选A.
8.
【答案】
B
【考点】
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
【解析】
首先看清楚横坐标和纵坐标分别代表什么物理量,在根据图象的形状判断物理量的关系。
【解答】
解: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速度,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说明速度随着时间不发生变化,则t1∼t2,时间内速度没有变化,故B正确.
故选:B.
9.
【答案】
D
【考点】
长度的估测
【解析】
估测是一种科学的近似计算,它不仅是一种常用的解题方法和思维方法,而且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在生产和生活中也有着重要作用.根据对质量和重力的单位的掌握,结合对常见物体的估测能力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
解:A、每页纸的厚度约在0.075mm,故本选项不符合实际;
B、学生用文具盒长20cm,故本选项不符合实际;
C、姚明身高2.26m,故本选项不符合实际;
D、一般考试中,试卷的宽度是26cm左右,故本选项符合实际.
故选D.
10.
【答案】
B
【考点】
质量的估测
时间的测量
长度的估测
功的计算
【解析】
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
【解答】
解:
A、一块橡皮的质量在8g左右,一支2B铅笔的质量与此差不多,在6g左右.此选项不符合实际;
B、成年人的步幅在70cm左右,中学生的步幅比成年人小一些,在60cm=0.6m左右.此选项符合实际;
C、中学生的体重在G=500N,一楼到二楼的高度在h=3m左右,中学生从一楼走上二楼做的功约W=Gh=500N×3m=1500J.此选项不符合实际;
D、中小学课间活动时间一般是10min,做一遍眼保健操的时间大约是课间活动时间的一半,在5min左右.此选项不符合实际.
故选B.
11.
【答案】
C
【考点】
速度与物体运动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解:A.在运动的时间不确定的情况下,物体运动的路程长短不能说明速度的大小,故A错误;
B.在通过的路程不确定的情况下,物体运动时间的长短不能说明速度的大小,故B错误;
C.物体在相同时间内运动的路程越长,物体的速度越大,故C正确;
D.物体通过相同的路程时,所用的时间越短,物体的运动速度越大,故D错误.
故选C.
12.
【答案】
C
【考点】
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
【解析】
(1)由图象读出甲、乙运动的路程和时间,根据v=st求出其速度;
(2)由图象读出经过10s时甲和乙通过的路程,根据甲、乙的距离为0.5m,丙、乙两车相距0.3m,判断出运动方向;求出丙的速度,得出三小车的速度大小关系.
【解答】
解:甲在t=8s内运动的路程s甲=0.8m,甲的速度:v甲=s甲t=0.8m8s=0.1m/s,
乙在t=8s内运动的路程s乙=0.4m,乙的速度:v乙=s乙t=0.4m8s=0.05m/s,
经过10s甲和乙通过的路程:s甲=v甲t=0.1m/s×10s=1m,s乙=10s×0.05m/s=0.5m,
而甲与乙的距离为0.5m、甲与丙的距离为0.3m,所以判断出甲、乙、丙三车的运动方向是相同的,
丙通过的距离可能为s丙=0.7m,或s丙′=1.3m,
丙的速度:
v丙=s丙t=0.7m10s=0.07m/s,
或v丙′=s丙′t=1.3m10s=0.13m/s,
所以丙的速度可能小于甲的速度,也可能大于甲的速度,丙的速度一定大于乙的速度,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二、 多选题 (本题共计 3 小题 ,每题 4 分 ,共计12分 )
13.
【答案】
C,D
【考点】
长度的测量
【解析】
(1)塑料卷尺的弹性是比较好的,用力拉伸塑料卷尺的刻度就变得不准了,就变成了我们俗话说的大尺.
(2)长度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由测量结果我们就可以看出所使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分度值小的说明精确程度高.
【解答】
解:
A、用被拉长了的塑料卷尺测量物体长度,物体的真实值不变,被拉长的塑料卷尺上的分度值的真实长度变大,但分度值的示数没有变化,因此其测得的结果比真实值偏小,故A错误;
BC、由于测量总是存在误差,在误差范围内,两人的测量结果都是正确的,故B错误,C正确;
D、甲测得的结果是18.5cm,最后的一个5是估计值,倒数第二位是8,表示8cm,所以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乙测得的结果是18.48cm,最后一个8也是估计值,倒数第二位是4,表示4mm,所以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故D正确.
故选CD.
14.
【答案】
A,C,D
【考点】
刻度尺的使用
【解析】
刻度尺的使用规则:
首先要了解刻度尺:①量程是多少;②零刻度是否磨损;③分度值是多少;
使用时:①刻度尺要与被测部分对齐;②让刻度尺有刻度的一面紧贴被测部分;③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④读数时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⑤记录数据要写单位.
【解答】
解:
A、刻度尺要与被测部分对齐,不能歪斜.此选项正确;
B、被测物体的左端可以与刻度尺的0刻度线对齐,也可以与其它刻度对齐,物体右端所对刻度减去左端刻度,就是物体长度.此选项错误;
C、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此选项正确;
D、物体长度必须有单位.此选项正确.
故选A、C、D.
15.
【答案】
A,C
【考点】
参照物及其选择
时间的估测
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
①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②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③物体的运动和停止,与参照物的选择有关;
④将国旗升起一次需要的时间大约1min.
【解答】
解: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升旗时同学们听到的国歌声是通过空气传播的,故A正确;
B.播放的国歌声音越大,也就是响度越大,不是音调越高,故B错误;
C.国旗匀速上升的过程中,国旗相对于地面是运动的,故C正确;
D.将国旗升起一次需要的时间大约1min,故D错误.
故选AC.
三、 填空题 (本题共计 5 小题 ,每题 3 分 ,共计15分 )
16.
【答案】
青山,竹排
【考点】
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
运动与静止是相对的,同一物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同,歌词中前后句所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所以会有不同的说法.
根据:“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变了则物体是运动的,位置不变物体是静止的”判断题中所选参照物是什么.
【解答】
解:选择参照物时通常不能以被研究的物体自身作为参照物,歌词“小小竹排江中游”中的“游”是竹排发出的,所以应选竹排之外的青山为参照物;歌词“巍巍青山两岸走”中的“走”是青山发出的,所以应选青山之外的竹排为参照物.
故本题答案分别为:青山; 竹排.
17.
【答案】
运动;静止.
【考点】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解析】
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解答】
解:(1)地面为参照物,坐在行驶汽车里的人与地面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这个人是运动的.
(2)他所乘坐的汽车为参照物,坐在行驶汽车里的人与车厢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这个人是静止的.
18.
【答案】
m,cm,cm
【考点】
长度的估测
【解析】
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体长度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填上符合实际的单位.
【解答】
解:
①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20cm,一支新铅笔的长度略小于20cm,在17.5cm=0.175m左右;
②5枚一元硬币的高度在1cm=10mm左右,所以一枚一元硬币的厚度在1.9mm左右;
③中学生大拇指的长度在4cm左右,一本字典的厚度在3.5cm左右.
故答案为:m;cm;cm.
19.
【答案】
(1)48
(2)50
【考点】
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
(1)先算出以40km/h的速度行驶前半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再算出以60km/h的速度行驶后半段路程所用的时间,汽车行驶完全程的平均速度等于总路程除以总时间;
(2)求出前半时的路程和后半时的路程,得出总路程,除以总时间得出全程的平均速度.
【解答】
解:(1)设从甲地到乙地的路程为2s,
汽车行驶前一半路程所用的时间:
t1=sv1=s40km/h,
行驶后一半路程所用的时间:
t2=sv2=s60km/h,
走完全程所用的时间:
t=t1+t2=s40km/h+s60km/h=s24km/h,
全程的平均速度:
v=2st=2ss24km/h=48km/h.
(2)前半时行驶的路程:
s1=v1t=40km/h×0.5h=20km,
后半时行驶的路程:
s2=v2t=60km/h×0.5h=30km,
全程:
s=s1+s2=20km+30km=50km,
全程的时间:
t=1h,
全程的平均速度:
v=st=50km1h=50km/h.
20.
【答案】
1,静止
【考点】
速度与物体运动
【解析】
在s−t图象中,一条和时间轴平行的直线,表示物体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处于静止状态;一条斜线表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根据v=st求出其速度.
【解答】
解:由图象知,甲图象是一条斜线,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其速度为v=st=14m14s=1m/s.
乙图象是一条和时间轴平行的直线,汽车乙处于静止状态;
故答案为:1m/s;静止.
四、 解答题 (本题共计 5 小题 ,每题 7 分 ,共计35分 )
21.
【答案】
雨燕的飞行速度快.
【考点】
运动快慢的比较
【解析】
利用公式v=st分别求出雨燕和鹰的速度,注意同一单位,然后进行比较.
【解答】
解:雨燕的速度:v雨燕=s雨燕t雨燕=48m1s=48m/s;
鹰的速度:v鹰=s鹰t鹰=2700m60s=45m/s;
∵ v雨燕>v鹰
∴ 雨燕的速度大.
22.
【答案】
(1)列车从蚌埠至济南区间段运行所经历的时间为5h,路程为500km.
(2)在此过程中火车的平均速度约为100km/h.
(3)列车完全通过大桥所需110s.
【考点】
时间的测量
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
(1)知道列车从上海的开车时间和到达济南的时间,求出列车行驶的时间;
(2)由表格数据获得从上海至济南的距离,知道列车运行时间,根据速度公式求出平均速度.
【解答】
解:(1)列车从蚌埠的开车时间是22:15,到达济南的时间是03:15,所以,
列车从运行所经历的时间:t=03:15−22:15=5h,
距离:s=1005km−505km=500km.
(2)在此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v=st=500km5h=100km/h.
(3) s=3172m+128m=3300m,
v=108km/h=30m/s,
t=sv=3300m30m/s=110s.
23.
【答案】
详细见解答.
【考点】
长度的测量
刻度尺的使用
【解析】
这种方法称为“辅助工具法”,用于测量哪些难于贴近的长度,如硬币直径、乒乓球直径、圆锥体高等,测量时,都需要借助于三角板等其他工具.
【解答】
解:如图所示:
用两个三角板和一把刻度尺把它夹住的方法,将两块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刻度尺对齐,然后用两个三角板的另外一条直角边夹住乒乓球,读出刻度尺上两个直角顶点之间的长度;然后多测几次求出平均值,即为乒乓球的直径.
24.
【答案】
(1)小车在前2s内的速度为1m/s.
(2)小车车速最快是2m/s.
(3)小车7秒内的平均速度是0.86m/s.
【考点】
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解:(1)由图知道,小车在前2s内的路程是2m,所以,小车在前2s内的速度是:v1=s1t1=2m2s=1m/s.
(2)由图象知道,小车在2s末∼5s末内路程不变,处于静止状态,
小车在5s末∼7s末的路程是6m−2m=4m,
速度是v3=s3t3=4m2s=2m/s,
由此知道,小车车速最快为2m/s.
(3)小车7秒内的总路程是:s=6m,
总时间是:t=7s,
所以7s内的平均速度是:
v=st=6m7s≈0.86m/s.
25.
【答案】
1mm,1.40
(2)①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②读数时,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考点】
刻度尺的使用
【解析】
(1)在读数前,首先要确定刻度尺的零刻度和分度值,起始端从0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刻度尺的使用规则:①刻度尺要与被测部分对齐;②让刻度尺有刻度的一面紧贴被测部分,测量的始端与0刻度线对齐,如果0刻度线磨损,可以与其它整格刻线对齐,测量结果要减去前面的数值;③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④读数时,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⑤记录数据要写单位.
【解答】
解:(1)图示刻度尺1cm又分为10个小刻度,故分度值为1mm;物体末端对应刻度值为1.40cm,橡皮的宽度为1.40cm.
(2)①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②读数时,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五、 实验探究题 (本题共计 1 小题 ,共计15分 )
26.
【答案】
(1)0.66
(2)汽车速度的大小
【考点】
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速度与物体运动
【解析】
(1)利用上表中第一组反应距离和速度,利用公式t=sv可求反应时间.
(2)根据表格中数据分析制动距离的主要影响因素.
【解答】
解:(1)v=60km/h=503m/s,
由v=st得: t=sv=11m503m/s=0.66s.
(2)由表格中数据可知,影响汽车制动距离的主要因素是汽车速度的大小.停靠站
到达时间
开车时刻
里程/km
上海
—
18:00
0
蚌埠
22:07
22:15
505
济南
03:15
03:15
1005
北京
08:00
—
1463
次数
速度km/h
反应距离m
制动距离m
1
60
11
20
2
80
15
34
3
100
19
54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综合测试卷(提升卷)(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综合测试卷提升卷原卷版docx、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综合测试卷提升卷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期中单元测试】(苏科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单元测试卷 第一章 声现象【单元测试·提升卷】,文件包含期中单元测试卷苏科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B卷原卷版docx、期中单元测试卷苏科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B卷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版第一章 机械运动综合与测试单元测试课后作业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仔细想一想,下列估测中最符合实际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