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角的度量教案设计
展开角的度量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角的度量》这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这节课属于空间与图形中测量的一部分,而角的度量又是测量教学中难度较大的一个知识点。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角,对角有了初步的表象,但还没形成正确的表象,因此,教材把这部分内容安排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角,明确了角的概念,知道角有大小之分的基础上学习本节课的知识。教材分两个层次编排:第一个层次,是介绍量角器和角的度量方法,引导观察,认识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第二层次,让学生通过对两组角的度量,进一步明确: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
2.通过观察、尝试、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的能力。
3.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量角器,灵活合理地使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教学难点:探索、发现、归纳出量角的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观察山坡
师:周末,小猪佩奇一家决定去郊外爬山,当他们达到山脚时,此时,摆在他们面前的两座山坡都可以到达山顶,但是一个平缓,一个陡峭。
2、师问:如果你是他们,你们会怎么选择?引出坡度的问题
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2.提出质疑
师:这两个坡度与什么知识有关呢?看山坡与地面形成什么?
生:每个山坡与地面形成的角度不同。
师抽象出两个角度出来,让学生想想比较哪个角大哪个角小的方法,从而引出课题
板书课题:角的度量
【设计意图: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是诱发学生学习兴趣最有效的手段,本环节创设了山坡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境,是因为山与地面所形成角度的大小有关,由此引出课题,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借助直观,认识量角器
1.出示量角器
看一看
师:以四人一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量角器,你看到了什么?
生自由交流汇报:量角器上的中心点、0°刻度线、内外圈刻度、18个大格,180个小格、1°的角。
师:还记得我们量长度时用的单位是“毫米”,那你知道量角时用的单位是什么吗?
引出一度角的概念:数学家就把这样大小的一个角规定为度量角的标准,称为1度角,读作“一度”,写作“1°”。
2.想一想并用手指比划一下
让学生闭眼想象1°角的大小。
3.数一数
师:(任意指一个1度角)这个角是多少度?
生:1°。
师:2个这样的角组成的角是多少度?
生:2°。
师:那10个呢?90个呢?120个呢?
生:(略)
师:我们刚刚读的是内刻度还是外刻度?
生:内刻度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那我们要不要用到外刻度呢?其实科学家也不是乱设计的,有的时候还必须要用到外刻度呢?
(出示一个25°的角)这个角你是读内刻度还是外刻度?
生:外刻度
【学情预设:学生在认识量角器时,对内圈0刻度线和外圈0刻度线比较容易混淆,让学生自己发现疑问并思考,就是为了让学生读懂量角器的内圈刻度和外圈刻度,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师小结:通过看、想、数认识了量角器,量角器上设计两排的数字就是为了量角的方便。现在你们想用量角器动手量一量角的大小呢?
【设计意图:通过看一看、想一想、数一数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量角器。闭眼想角度,初步感知角的大小,并通过数读出角度,引导学生发现内外刻度。既降低了本节课的难点,又让学生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三、合作交流,探索量角的方法
1.尝试量角
学生尝试测量练习纸上的几个角,但给出的几个角的开口有的向左,有的向右,有的向下。
第一个练习是一个基础练习难度不大,角的两边也足够长,预计全班决大多数都能通过。∠1=55°
【学情预设:学生在认识量角器后,自己尝试用量角器量角,可能有部分学生能够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但也有部分学生会感到比较困惑。】
生汇报量角的方法。
2.再次量角,完善量角的方法
⑴让学生动手量第二角。∠2=55°,并与第一个角进行比较。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量一量后发现:两个角度一样大,但是角的两边长却不一样,角1的两边更长,角2的两边更短,但丝毫不影响角度的大小。让他们得出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无关,与角叉开的大小有关的规律。】
⑵量出 ∠3=80°∠4=120°,并总结量角的方法。
中心点对顶点;零刻度线对角的一条边;再看另一边所对准的刻度。
板书出示:点对点、线对边、再看另一边。
师: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刚才这座山的两个坡度的大小?
生:能,用量角器量量
师:量出来分别是50°,25°,那你们觉得怎么选哪边爬山更好呢?
生:勇跃发言。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尝试量角,初步感知量角的方法,再次放手让学生量角,总结量角的方法,最后让学生明白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长无关,而与角张开的大小有关,再回看山坡与地面成几度的角比较适合汽车上坡,解决了学生的质疑,做到前后呼应,同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师小结:通过大家动手量角,知道了量角的方法,现在你们知道山坡与地面成几度的角比较适合汽车上坡了吧。
四、联系实际,巩固应用
1.基础题
判断题,量对了吗?
师:在量角的时候要注意什么?[y7]
生:要根据角的不同方向来量角。
师小结:量角的时候一定要看清楚是看内圈刻度还是看外圈刻度,这样才能正确的量出角的度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两个不同方向的角的量法,不仅巩固了量角的方法,而且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量角,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2.提高题
(1)滑梯:这三种滑梯你会选择哪一个玩呢?为什么?
(2)椅子:哪种坐姿最舒服?哪种坐姿更规范?为什么?
师顺便问:那家里的沙发是直的还是斜的?为什么这样设计?
据设计师回答:一般家里的沙发倾斜角度约是11度,而像这类学生椅子倾斜角度大约8度。
(3)足球场景:在足球比赛中,足球运动员带球进攻时,总是尽力将球传至距离球门较近的地方来射门,
师:你知道是为什么吗?其实这里也蕴含了一个角度的问题,(射门角度越大,进球几率越高)
【设计意图: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生活,体现了学习数学的价值。】
五、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是用什么方法来学习的?
六、板书设计
角的度量
角——量角器
角的顶点——中心点
角的一边——0度刻度线
角的另一边——?度刻度线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之上,接着学习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在这种氛围中,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了突破重难点,落实教学目标,我采取了以下措施,效果较好。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本节课我先创设了有趣的汽车爬坡的情境,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发现并提出问题。制造了第一个问题冲突,设计了“汽车爬坡”的情境----比较角的大小的游戏。问:“怎样才比较这两个角的大小呢?”从而产生学习新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需求。引出量角的工具——量角器。怎样测量?计量单位分别是什么?促进学生对知识、方法进行迁移,产生量角的动机,那认识量角工具----量角器、了解角的计量单位、掌握测量方法就水到渠成顺利成章了。
2.借助直观,突破难点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学生刚接触量角器,要读懂量角器中内外圈的刻度是有一定难度的,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精心设计了看、想、数等学习活动,特别是让学生用手指比划角的度数时,让学生充分体验了1度角的概念,从而认识了量角器,为后面学习量角的方法做了铺垫。
3.动手操作,自探方法
让学生亲身实践,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有效的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因此,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尝试量角——说方法——再次量角——归纳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索量角的方法两重回一看数的步骤。在量角的过程中,进一步发现了角的大小与边的关系。
当然从学生的作业反馈情况来看,本课的教学目标基本上得到了落实,但还是有一少部分学生没有能够掌握正确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的方法和技能。经过反思,问题主要有两方面:1.准备不充分,本课需要学生使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度数,课前布置学生购买量角器时,没有强调量角器的质量、规格等要求,课后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所使用的量角器不规范,这些不规范的量角器对学生测量角的度数产生了一定的阻碍。
2.考虑不周全,对于少部分学生而言,量角的过程仍还是有一定的难度:顶点和中心重合简单,而要把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同时重合,另一边在刻度内却非易事,内外刻度要分清更是困难。如果步骤改为先把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再通过平移使顶点和中心重合,这样操作过程可能会简单些,学生也更容易掌握。
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探索新知.,巩固练习.,质疑总结.,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目标制定的依据,教学策略,教学过程,设计意图,课后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融合迁移,建立1°的空间观念,估量结合,明确度量角的含义,探究交流,形成量角技能,操作应用,拓展延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