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件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2271805/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件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2271805/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件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2271805/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件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2271805/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件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2271805/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件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2271805/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件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2271805/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件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2271805/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1学年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授课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2021学年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授课课件ppt,共5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时空坐标,单元概览·明要求,目标展示•定方向,基础必备•探新知,原始农业,多元一体,彩绘陶器,河姆渡,养蚕缫丝,旧石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单元特征】 1.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期,包括原始社会、夏、商、西周和东周(春秋、战国),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的出现、发展与解体,奴隶社会的形成(夏)、发展(商)、鼎盛(西周)与瓦解(春秋)以及封建社会的形成(战国)。
(1)政治:原始社会末期实行禅让制;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国家;商朝实现内外服制;西周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的势力逐渐强大,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2)经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生产社会的基本模式。在此基础上,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3)文化:在学术领域,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在文学上,《诗经》和楚辞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在文字上,商朝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
2.秦汉时期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时代,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1)政治: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2)经济:封建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并有所发展,对外贸易开始(丝绸之路)。(3)文化:治国思想出现了法家→道家→儒家的转变,西汉时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医学、造纸术、地动仪等科技成就领先世界。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1.旧石器时代(1)含义:指以_______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2)代表遗址: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20万年的_______人。(3)特点:从事_______和采集,过着_______生活。元谋人、北京人已经学会_______。
2.新石器时代(1)含义:指距今约1万年前进入的以_______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2)特点①已经大量使用_______,开始从事___________,饲养_______,生活逐渐稳定。②遗存分布广泛,奠定了___________的发展基础。
(3)主要遗存及其特征
3.中国原始社会的组织演变(1)阶段演变:原始社会的组织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三个阶段。(2)母系氏族社会①时间:_________时代晚期出现。②特点:_________低下,氏族成员共同_______,成果_______。
(3)父系氏族社会①时间:_________时代晚期出现。②特点:社会___________与不平等开始出现,___________出现;_________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_______阶层出现;人类即将迈入___________的门槛。
【拓展】生产力、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唯物史观)【特别提示】中国的原始社会按生产力标准大体经历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按社会组织形态可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大阶段。
二、从部落到国家1.部落(1)中国历史从三皇五帝开始,_____________被后世尊为华夏始祖。(2)五帝中的尧、舜,可能是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他们之间通过“_________”继承王位。(3)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史称“万邦”时代。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_______的初始形态。
【特别提示】早期国家起源的标志金属器具使用、贫富分化产生、文字成熟、城的出现、礼制的初步形成等是早期国家起源的突出标志。
2.我国最早的国家——夏朝建立(1)时间:约公元前_______年,禹建立。(2)地位:我国最早的_________国家。(3)政治特征①_______制代替了_______制;_______是最高统治者。②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③夏朝社会仍然是___________;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_______统治,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实行间接统治。(4)夏文化遗存:河南洛阳偃师发现的_________遗址。(5)灭亡:约公元前_______年,被商汤所灭。
【概念阐释】(历史解释)王位世袭制:夏朝确立,指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父子相传或兄终弟及。
三、商和西周1.商朝(1)建立时间:约公元_________年。商朝都城多次迁移,后定于殷,故称殷朝。(2)建立者:_____。(3)特征①文化:考古发现的甲骨文,证实了文献中关于商朝的部分历史记载;甲骨文是商人刻写的___________,是一种成熟的文字。
②经济:殷墟遗址出土了许多_________,造型雄奇,纹饰华丽。③政治:商朝国家机构完善。_______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_____及各类事务官;国家的管理实行___________,_______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_______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4)商朝势力范围:东到_______,西及_______,南跨_______,北至_______。(5)灭亡:公元_________年,周武王率众伐纣,经过牧野之战,商朝灭亡。
思考:商朝为什么推行内外服制?提示:当时生产力水平低,没有能力对大部分地区实行直接统治;是当时能够达到有效统治的最佳方式。
2.西周(1)建立时间:公元_________年。(2)建立者:_________。(3)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4)政治制度:西周实行_________与_________。①目的:“封建亲戚,以蕃屏周。”②作用: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宗法制解决了_______________在_______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
(5)灭亡:公元前841年,周厉王贪财好利,为政暴虐,引发“___________”;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_______攻破镐京,西周灭亡。3.商周的社会经济——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1)农业: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_________是基本土地制度;农业生产中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_______农具极少。(2)手工业:___________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大量的青铜器铭文,反映了西周贵族的各种活动。
【概念阐释】(历史解释)井田制:是商周时期占主导地位的一种土地制度,其性质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度。井田名义上属周王所有,分配给臣下使用,土地不能随意买卖,耕种井田的领主对国王承担义务和责任。
主题一 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特点(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史料一 我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页
探究1:据史料一,中国古人类遗址空间分布有何特点?提示1:①古人类遗址在中国境内多地并存,以中原地区分布最为密集。②多分布于大河、大江等自然条件比较优越、生存空间比较大的区域。③以中原地区为核心。④凸显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特征。【拓展】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性,农业种植、手工业产品具有明显地域差异,文明演进凸显渐进性。
主题二 遗存考古凸显早期国家的特征(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史料二 大汶口发掘的133座墓葬中,陪葬猪头的少者一二个,多者三五个,最多达14个。四川大溪文化遗址发掘的74座墓葬中,有的墓没有随葬品,而有的墓葬品却达58件之多,有座墓中死者还头枕一支大象牙。——《中国古代史》吕克勤主编
探究2:据史料二,说明大汶口文化遗址考古的史料价值。提示2:随葬品多少与种类的差异表明大汶口文化已产生了贫富分化和不平等现象,社会已经有了明显分化,部落中已产生了权贵阶层,也可能产生了阶级压迫现象。【拓展】遗存分类遗存包括遗迹和遗物两大类:遗迹包括遗址、墓葬、灰坑、岩画、窑藏及人类活动留下的痕迹等;遗物指遗留下的各种生产工具、武器、日用器物及装饰品等。
主题三 奴隶社会的经济政治特征(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家国情怀)史料三 二里头文化考古发现的农具主要是石器,其中石铲、石镰数量最多,另外还有蚌铲、骨铲和蚌镰等。木质的耜也是日常使用的农业工具。主要农作物仍然是在新石器时代基础上大量生产的粟、黍一类。这时,饲养的家畜有猪、狗、鸡、马、牛、羊等,可谓“六畜俱全”了。——《考古发掘出的一个王朝:夏代的中国经济》
史料四 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探究3:据史料三,概述夏代中国经济的历史信息。提示3:奴隶制经济繁荣,农业是当时主要生产部门,工具主要是木、石、骨等质地,粟、黍是主要农作物,家畜饲养业发展,六畜俱全。探究4:据史料四,指出西周实行的政治制度及特点。提示4:分封制。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
【拓展】奴隶社会的经济政治特征①以井田制为经济基础,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构成了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 ②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政权带有部族色彩。 ③王权与神权相结合,带有神秘色彩。 ④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1.(2021·天津滨海新区)如图是1975年在贵州省兴义县猫猫洞出土的一把距今约14000年的鹿角铲,其制作过程首先是在截断鹿角的一端刮出一个约45度的刃口,然后再加以磨制。据此可知,该远古人类( )A.已经掌握磨制技术B.已产生了私有制度C.会种植和栽培水稻D.处于父系氏族社会
[解析] 根据“再加以磨制”可知,该远古人类已经掌握了磨制技术,故选A项;根据一件工具无法说明当时已经产生了私有制,排除B项;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是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这件工具出土于贵州,无法说明当时会种植和栽培水稻,排除C项;D项结论根据一件工具无法得出,排除。
2.考古专家对某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研究后,认为当时阶级分化明显。下列能够为此结论提供证据的考古发现是( )A.农作物和牲畜遗骸B.比较大的氏族公共活动场所C.制陶场和公共墓地D.墓葬大小和随葬品差异悬殊[解析] 墓葬大小和随葬品差异悬殊,说明出现贫富不均的社会现象,反映当时阶级分化明显,故D项正确;A、B、C三项体现的是公共现象,无法体现阶级分化明显,排除。
3.(2021·湖州)论及稻作起源地,我国学者自1954年以来已形成五种观点:一、起源于云贵高原;二、起源于华南;三、起源于长江下游;四、起源于黄河下游;五、多中心起源。下列文化遗存中能佐证第三个观点的是( )A.大汶口文化 B.仰韶文化C.红山文化 D.河姆渡文化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以南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即距今约7000年前),D项正确;大汶口文化是分布于黄河下游一带的新石器时代文化,A项排除;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一种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其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B项排除;红山文化,发源于东北地区西南部,起始于距今五六千年前,是华夏文明最早的遗迹之一,C项排除。
4.(2021·聊城)据考古研究发现,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和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学界长期以来寻踪夏文化的重点考古遗址)出土的资料中,都有玉质礼器牙璋,在陶器方面都有封口盉、敞口瓠、高柄豆等。据此推断,当时蜀、夏两地( )A.手工制作先进 B.文化双向互动C.经济繁荣发达 D.礼乐制度完善
[解析] 在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和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了类似的文物,说明两地之间存在文化联系甚至是双向的互动,故选B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无法说明手工制作的先进,排除A项;仅根据出土的手工艺品无法说明经济的繁荣发达和礼乐制度的完善,排除C、D两项。
5.(2021·洛阳)殷人在祭祀祖先过程中,直系祖先、旁系祖先、未列君位的兄长以及女性祖先之间并无明显的尊卑之别,但到西周以后,这些祖先之间却产生了嫡尊庶卑、君尊臣卑、男尊女卑的观念。这一变化最能说明西周( )A.克己复礼的思想逐渐形成B.宗法制度的进一步强化C.嫡长子继承制度开始确立D.尊鬼敬神文化气氛浓厚
[解析] 由材料“西周以后,产生了嫡尊庶卑、君尊臣卑、男尊女卑的观念”可知,这种等级实质上是宗法等级的外在表现,说明宗法制度进一步强化,B项正确;“克己复礼”是孔子在礼崩乐坏之后提出的政治主张,该思想出现在春秋晚期,排除A项;材料没有明确说明嫡长子继承制开始确立,C项错误;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6.(2020·江苏高考·1)近年江西新干出土了一批商代青铜农具,有犁、耜、斧、铲、镰等,种类较为齐全。某些类型的农具还是首次发现,更无使用之痕。不少农具铸有云纹、兽面纹、蝉纹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绝非一般农具所能铸刻。这反映出( )A.青铜农具最早出现于江西新干B.成套青铜农具有利于精耕细作C.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D.全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解析] “首次发现,更无使用之痕迹”“铸有云纹、兽面纹、蝉纹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绝非一般农具所能铸刻”表明江西出土的成套的农具并非用于耕地,更多的是发挥礼器的作用,说明这一时期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故选C项;材料内容表明江西新干出土青铜农具,但无法得出青铜农具最早出现于江西新干的结论,排除A项;“更无使用之痕迹”说明这时期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无法得出成套青铜农具是否有利于精耕细作的结论,排除B项;全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是在南宋时期,时间不符,排除D项。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授课ppt课件,共2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元谋人,北京人,旧石器时代,已经学会用火,仰韶文化,新石器时代代表,大汶口文化,长江下游良渚文化,图片展示,夏商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历史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案配套ppt课件,共2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史称“三家分晋”,各国国君纷纷称王,经济发展,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变法运动,商鞅变法的内容及作用,加强中央集权,奖励军功,春秋时期的思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文配套课件ppt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