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同步练习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一册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2266811/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1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同步练习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一册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2266811/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1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同步练习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一册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2266811/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堂检测
展开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注意:本试卷包含Ⅰ、Ⅱ两卷。第Ⅰ卷为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第Ⅱ卷为非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填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答案写在试卷上均无效,不予记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8小题,共36.0分)
图为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题。
图中()
A. 甲处岩石为岩浆岩,形成于断层之前
B. 乙处岩石断裂破碎适宜大型工程建设
C. 丙处岩石属高温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
D. 该地区地质情况经历内外力共同作用
丙处溶洞属()
A. 丹霞地貌B. 雅丹地貌C. 喀斯特地貌D. 海蚀地貌
下图为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关于图中地层形成年代正确的是
A. ④晚于⑤B. ③晚于EC. ①晚于②D. E晚于①
有关a、b、c、d地地貌特征及形成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a地为背斜山,受外力作用常常会形成谷地
B. 图中b地为火山,地表由坚硬的花岗岩组成
C. 图中c地为河谷,河流水量大,可建坝发电
D. 图中d地山高谷深,地表河网密布
读某区域沿回归线的地质剖面图,回答下列各题。
与图中丙处山地的形成无关的是()
A. 岩浆活动B. 背斜拱起C. 板块挤压D. 断层
关于图示地区地质地貌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图中海沟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
B. 与甲处相比,乙处地质构造更适合建设隧道
C. A处容易找到地下水
D. 丁处岩石属于岩浆岩
下图为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题。
图中()
A. 断层①形成时间早于地层②B. 形成③④的内力作用相同
C. ⑤受到挤压后隆起形成山地D. 岩层⑥断裂之后相对下降
关于图中a、b、c、d四处说法正确的是()
A. a地质构造具有良好储油气条件B. b处的岩石致密坚硬
C. c处有河流流经,适宜建坝蓄水D. d处地貌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
图一为缅甸翡翠玉主产区分布示意图。该地的翡翠是岩浆岩在高压条件下形成的,主要通过人工采集河床上的翡翠石料(也称水石,如图二)获得。完成下列问题。
图一
图二
根据材料判断水石的形成过程()
A. 沉积作用-地壳抬升-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外力侵蚀
B. 沉积作用-变质作用-岩浆活动-外力侵蚀-搬运沉积
C. 岩浆活动-地壳抬升-外力侵蚀-搬运沉积-变质作用
D. 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壳抬升-外力侵蚀-搬运沉积
下列关于“水石”采集的时间和成因,表述正确的是()
A. 6-9月,水量大,搬运能力强
B. 10-次年4月,水量大,搬运能力强
C. 6-9月,水量小,玉石显露
D. 10-次年4月,水量小,玉石显露
浙江省江郎山景区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图1),2010年8月作为“中国丹霞”的系列提名地之一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它是由巨厚的红色砂岩经地壳运动和外力作用形成的。图2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题。
如果图2中②属于内力作用过程,则江郎山的红色砂岩属于()
A. 甲B. 乙C. 丙D. 丁
形成丹霞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 风化和流水侵蚀作用B. 风化和风力侵蚀作用
C. 冰川和流水侵蚀作用D. 地壳上升和流水侵蚀作用
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该山体岩石在地壳的表层可转化为新的()
A. 侵入岩B. 喷出岩C. 沉积岩D. 变质岩
下列四种地质现象中,主要属于内力作用的是()
A. 云南路南石林的形成B. 长江口的崇明岛的形成
C. 撒哈拉沙漠沙丘的形成D. 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
“水上雅丹地貌群”位于柴达木盆地边缘,大片的砂岩地貌“漂浮”在鲜绿色的盐湖水中,被称为“水上魔鬼城”。读水上雅丹景观图和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下图),完成下题。
图右图中,符合水上雅丹地貌景观的代码和岩石类型是 ( )
A. 甲、沉积岩B. 乙、岩浆岩C. 丙、变质岩D. 丁、喷山岩
该景观是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的,其地质过程正确的是 ( )
A. 地壳下沉—外力沉积—岩浆侵入—风化侵蚀
B. 地壳抬升—搬运沉积—风化侵蚀—冷却凝固
C. 地壳下沉—搬运沉积—地壳抬升—风化侵蚀
D. 地壳抬升—冷却凝固—搬运沉积—风化侵蚀
下图是某地质构造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从成因看,花岗岩生成的位置位于()
A. ①B. ②C. ③D. ④
裸露在山脊上的花岗岩,其形成经历的过程依次是()
A. 固结成岩—风化剥蚀—侵蚀搬运—地壳抬升
B. 侵蚀搬运—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固结成岩
C. 地壳抬升—侵蚀搬运—岩浆侵入—风化剥蚀
D. 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剥蚀—侵蚀搬运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80.0分)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形成玄武岩的岩浆流动性好,喷出冷凝后,形成平坦的地形单元。如图所示,某海拔500米左右的玄武岩台地上,有较多海拔700米左右的玄武岩平顶山,及少量海拔900米左右的玄武岩尖顶山。调查发现,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分别形成于不同喷发时期。
(1)指出玄武岩台地形成以来因流水侵蚀而发生的变化。
(2)说明玄武岩台地上有平顶山、尖顶山分布的原因。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地质剖面图,可以追溯当时的地质活动状况和过程。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
(1)说明图示区域的沉积岩之间相互新老关系。
(2)该区域在石灰岩形成之后、花岗岩形成前,发生过数次地质作用。分别说明这些地质作用的形成过程。
(3)分析花岗岩形成过程及其对该区域的周边岩石的影响。
读图,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A、B地貌类型主要分布于我国的西北地区。图中A地貌类型是因________作用强烈而形成; B为流动沙丘,是由风力的搬运和________作用形成的。
(2)图中C为岩浆侵入地下而形成的花岗岩,C、D所代表的两种岩石,由老到新排列的顺序是________。
(3)根据图示,该地区发生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________、________和变质作用。
如图所示为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处地质构造为__________________,构造地貌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甲、乙两地质构造中最有可能发现油气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处成谷的原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处在流水溶蚀作用下,最易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地貌。
(3)说明丙地不适合修建地下隧道的理由是什么?(至少两点)
(4)据图判断①处岩石为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岩石成因),①、②岩层的形成年代①____________②(早于或晚于)。
答案和解析
1.【答案】
【解析】1. 略
2. 略
3.【答案】
【解析】
1. 【分析】
本题考查地层年代的判断,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地质构造的相关知识。
【解答】
据图可知,地层④、⑤都属于沉积岩,是外力作用形成的岩石,岩层④位于⑤岩层之下,④形成要早于⑤, A错误;③岩层为变质岩,形成后随地壳上升,上部受到侵蚀,后地壳下降,上部形成沉积岩层,然后岩层整体发生断裂出现断层E,所以③形成早于断层E,B错误;从图中可知,①属于喷出岩形成的火山锥,岩浆穿透图中整体沉积岩层,发生在沉积岩形成后;②为侵入岩,指侵入下部沉积岩层,形成在上部沉积岩沉积之前,所以①晚于②,C正确;E断层出现后,岩层出现位移,表面被外力侵蚀形成侵蚀面,后发生岩浆喷发,岩浆在侵蚀面堆积形成火山锥,所以断层E出现的要早于火山锥①,D错误。
故选C。
2. 【分析】
本题考查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相关知识。
【解答】
由图可知,图中a地为背斜山,由于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较破碎,易被侵蚀而成为谷地,A正确;
图中b地为火山,地表由坚硬的玄武岩组成,B错误;图中c地为河谷,河流水量大,但由于是断裂带,地质条件差,不可建坝发电,C错误;图中d地是喀斯特地形,难以储存地表水,下渗多,地下河广布,D错误。
故选A。
5.【答案】
【解析】
1. 【分析】
本题考查图中丙处山地的形成原因,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掌握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解答】
图中显示,丙处岩石为岩浆岩,因此丙处山地与岩浆活动有关,A不符合题意;题中没有信息表明,丙处山地岩层发生了弯曲变形,没有出现背斜拱起,B符合题意;图中显示,丙处为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挤压的边界,因此丙处山地与板块挤压有关,C不符合题意;图中显示,丙处岩块相对丁处岩块断裂上升,因此断层与图中丙处山地的形成有关,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 【分析】
本题考查图示地区地质地貌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掌握板块构造学说及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解答】
图中海沟位于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挤压边界,大洋板块因位置较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而消亡,并形成海沟,因此海沟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A正确;图中显示,甲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构造,乙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构造,与甲处相比,乙处向斜构造容易汇集地下水,容易出现透水事故,因此不适合建设隧道,B错误;A处地下为背斜构造,地下水向两侧分流,且图中显示,A处地下主要是不透水岩层和含油岩层,不容易找到地下水,C错误;根据图中图例可知,丁处岩石为含煤地层,应为沉积岩,不属于岩浆岩,D错误。
故选A。
7.【答案】
【解析】
1. 【分析】
本题考查图示各地层的成因及先后顺序,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图示信息及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能力。掌握岩层新老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图中断层①将地层②切断,说明形成时间晚于地层②,A错。形成④的是岩浆活动,形成③的内力作用是变质作用,B错。⑤是岩浆喷出地表后,冷凝形成山地,C错。岩层⑥位于断裂之后相对下降的一侧,D对。
故选D。
2. 【分析】
本题考查地质构造的形成及实践意义,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图示信息及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能力。掌握地质构造的类型及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图中a地质构造是背斜构造,具有良好储油气条件,A正确。b处的岩石是喷出岩,多气孔,B错误。c处是断层构造,岩层不稳固,不适宜建坝蓄水,C错误。d处是喀斯特地貌,由流水侵蚀、溶蚀作用形成,D错误。
故选A。
故选A。
9.【答案】
【解析】
1. 【分析】
本题考查三大类岩石与地壳物质循环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调动相关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熟练掌握三大类岩石与地壳物质循环的相关知识。
【解答】
“水石”是翡翠石料,翡翠是岩浆岩经高压变质形成,可从岩浆岩、变质岩成因分析;在河床上形成如右图所示的水石,还需经过流水的外力作用。结合材料信息可知,乌龙河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岩浆侵入地壳上部,形成岩浆岩;“该地的翡翠是岩浆岩在高压条件下形成的”,说明岩浆岩形成后经高压作用形成变质岩;变质岩的形成应在地下,水石(翡翠石料)在河床中采集,说明翡翠形成于地下,然后再经地壳运动,地壳抬升,被外力侵蚀、搬运、堆积而形成。故D正确,A、B、C错误。
2. 【分析】
本题考查翡翠石料采集的时间和成因。旨在考查学生调动相关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熟练掌握翡翠石料采集的时间和成因。
【解答】
图中区域属热带季风气候,6-9月是雨季,河水流量大,易搬运玉矿碎块堆积在河床上;10月至次年的4月是旱季,水位低,玉石显露,便于采石。故D正确,A、B、C错误。
11.【答案】
【解析】
1. 【分析】
本题考查地壳物质循环和岩石的类型,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和图中获取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地壳物质循环和岩石的类型。
【解答】
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形成沉积岩.已经生成的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成分和性质的改变,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发生重熔,又形成新的岩浆.如此周而复始,形成一个完整的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三个箭头指向的是岩浆,对应的是丙;一个箭头指向的是岩浆岩,对应的是甲;图2中②属于内力作用过程,丁为变质岩,乙为沉积岩.数字代表的地质作用①④为外力作用、②③为内力作用(变质作用)、⑤⑦⑧为重熔再生、⑥为冷却凝固。如果图2中②属于内力作用过程,则江郎山的红色砂岩属于沉积岩,对应的是乙,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2. 【分析】
本题考查丹霞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和图中获取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丹霞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
【解答】
丹霞地貌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夏季降水集中,形成丹霞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风化和流水侵蚀作用,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3. 【分析】
本题考查地壳物质循环过程,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和图中获取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地壳物质循环过程。
【解答】
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形成沉积岩,已经生成的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成分和性质的改变,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发生重熔,又形成新的岩浆,如此周而复始,形成一个完整的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丹霞地貌是由巨厚的红色砂岩经地壳运动和外力作用形成的,该山体岩石在地壳的表层经外力作用可转化为新的沉积岩,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4. 【分析】
本题考查地貌的形成过程,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和图中获取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地貌的形成过程。
【解答】
A.云南路南石林是喀斯特地貌,是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故A错误。
B.长江口的崇明岛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故B错误。
C.撒哈拉沙漠沙丘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故C错误。
D.喜马拉雅山脉是板块挤压形成的褶皱山脉,是内力作用的结果,故D正确。
故选D。
15.【答案】
【解析】
1. 【分析】
本题考查地壳物质循环和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形信息能力。地壳物质循环图的判读方法是找到关键信息,由易到难。如该题右图,“冷凝作用”“高温高压”就属于关键信息,据此可推断丙丁乙分别为岩浆、岩浆岩、变质岩,题目迎刃而解。
【解答】
一般的雅丹地貌属于风力侵蚀地貌,而由材料可知“水上雅丹地貌”的岩石类型为“砂岩”,属于沉积岩,所以应为右图中的甲岩石,A正确;乙是高温高压作用下形成的变质岩,丙是岩浆,丁是岩浆岩,BCD错。
故选A。
2.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内力作用、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能力。地貌形成过程类题目把握一点:内外力共同作用,内力塑造宏观地貌,外力削高填低。
【解答】
该地貌形成于盆地边缘,所以应该是受到了地壳下沉作用,形成的盆地,然后由流水沉积逐渐形成地貌雏形,又经过地壳抬升,高高地露出地表,在风力等外力作用下被侵蚀,呈现不同的造型,排除ABD,C正确。
故选C。
17.【答案】
【解析】
1.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壳物质循环和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图示信息及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熟记三大岩石的成因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A.①为岩浆侵入形成的花岗岩,故A正确;
B.岩浆侵入冷凝形成花岗岩,岩浆喷出形成玄武岩,②为玄武岩,故B错误;
CD.③、④岩石层理明显,为沉积岩,故CD错误。
故选A。
2.
【分析】
本题考查花岗岩露出地表的过程,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图示信息及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能力。掌握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裸露在山脊上的岩浆岩首先由岩浆侵入其他岩层冷却形成花岗岩,然后经过地壳抬升,表层岩层被风化剥蚀和侵蚀搬运,最终使花岗岩出露地表,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19.【答案】(1)台地被流水侵蚀、切割,起伏加大,面积变小。
(2)早中期喷出的岩浆冷凝成玄武岩台地后,大部分被侵蚀,残留的部分为山体。最新(晚)一期喷出的岩浆未能完全覆盖残留山体,冷凝成玄武岩台地,其上仍保留了原有山体。
【解析】略
20.【答案】(1)页岩覆盖在石灰岩的上部,(上部岩层)页岩新,(下部岩层)石灰岩老。
(2)石灰岩形成之后,发生了内力作用,岩层受挤压弯曲变形,形成褶皱;之后地壳抬升,外力侵蚀石灰岩形成侵蚀面,之后地壳下降,沉积形成页岩。
(3)地壳深处(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的岩浆,沿着破碎带上升,侵入到石灰岩和页岩层中,冷却凝固形成花岗岩。岩浆冷却过程中,周围的岩石受岩浆高温热流的影响,发生变质作用。石灰岩变质成大理岩,页岩变质成板岩。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岩层的新老关系,旨在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沉积岩的分布特点。沉积岩一般老的在下,新的在上,图中石灰岩在下,页岩在上,故石灰岩老,页岩新。
(2)本题主要考查地质作用的形成过程,旨在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是获取图中有效信息。根据上题可知,该地石灰岩形成最早,形成之后,花岗岩形成前,发生过地壳水平挤压运动石灰岩变形,后来地壳抬升,石灰岩出露地表,接受外力侵蚀作用,后因地壳下沉,上覆岩层沉积,形成页岩。
(3)本题考查花岗岩形成过程及其对该区域的周边岩石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读图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三大类岩石及内力作用的相关知识是解题的关键。读图可知,页岩形成后,岩浆入侵冷却凝固形成花岗岩。在岩浆冷却过程中,周围的岩石受岩浆高温热流的影响,发生变质作用。石灰岩变质成大理岩,页岩变成板岩。
21.【答案】(1)风力侵蚀 堆积
(2)D C
(3)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解析】(1)本题考查外力作用与地貌,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掌握风蚀蘑菇、沙丘的成因是解答的关键。读图可知,A地貌的名称为风蚀蘑菇,主要是由于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沙丘是是风力堆积地貌,由风力的搬运和堆积作用形成的。
(2)本题考查岩石的新老关系,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准确把握图中信息是解答的关键。读图可知,D为沉积岩,C岩浆岩,在D岩层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侵入,因此由老到新排列的顺序是:D、C。
(3)本题考查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掌握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解答的关键。据图可知:岩浆岩的形成是岩浆活动造成的;断层的形成是地壳运动产生的;变质岩的形成是变质作用产生的。故该地区发生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22.【答案】(1)向斜 山地 乙
(2)乙地位于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容易被侵蚀 喀斯特
(3)丙地位于向斜槽部,岩层下凹,建隧道容易塌方;且地下水容易汇聚;石灰岩地质,由于水的溶蚀作用,地质不稳定。
(4)岩浆岩(或侵入岩) 早于
【解析】第(1)题,甲处中间岩层向下凹,判断为向斜;图示甲处地貌中间高,四周低,为山岭。向斜储水,背斜储油。
第(2)题,乙处地质构造为背斜,主要从外力侵蚀对当地地貌的影响分析。乙处石灰岩广布,经长期的流水侵蚀可能形成喀斯特地貌。
第(3)题,丙处为向斜建隧道易塌方,且向斜槽部储水,建隧道容易透水。
第(4)题,图示①岩层破坏了沉积岩层,故判断为岩浆岩;而②沉积岩层未被破坏,故判断②在①之后形成。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C
【小题4】D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1】A
【小题2】D
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堂检测: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堂检测,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精品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精品习题,文件包含同步讲义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修第一册--21《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讲义原卷版docx、同步讲义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修第一册--21《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讲义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7页, 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精品同步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精品同步达标检测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根据材料分析贝加尔湖形成原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