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1课时教案设计
展开《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方案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认识内、外力作用及其在地表形态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
2.运用内、外力相关知识解释典型地貌的成因。(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运用内、外力相关知识解释典型地貌的成因。
【教学难点】
地壳运动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过程
【课程引入】庐山与鄱阳湖航拍照片和庐山牯岭镇图,思考:什么力量让庐山“飞峙”于这江环湖绕的平原上?险峻的庐山上为什么会有一片较为平坦的开阔地?
【多媒体展示】“青藏高原”、“华山”、“雅丹地貌”、“呼伦贝尔草原上的河曲和牛轭湖”、“挪威峡湾”、“土耳其安纳托利亚高原的溶洞”图,思考: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有哪些?它们对地表形态产生怎样的影响?
师: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和时间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知识回顾】【多媒体展示】“中国地形图”,思考:什么是地表形态?什么是地形区?常见的地形有哪几种?
生:地表形态是由形成地面形状的过程所组成的一个地形特征。
地表形态相似的大面积区域叫做地形区。
常见的地形有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
【讲授新课】
(板书)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师:营造地表形态的作用力有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外力作用和时间共同塑造了地球面貌。
(板书)一、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
【多媒体展示】“基拉韦厄火山”和“东非大裂谷”图片,思考: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哪里?
生:来自于地球内部的热能。
(板书)2.作用速度
【多媒体展示】“基拉韦厄火山”和“喜马拉雅山”图;
思考:内力作用的作用速度怎样?
生:基拉韦厄火山作用很快,喜马拉雅山隆起很慢。
师:在自然界中,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很快,如火山喷发、地震,可以瞬间改变地表形态;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极其缓慢,如大陆的分离和漂移、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不易被人们察觉,但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会使地表形态发生显著的变化。
(板书)3.主要表现
师:内力作用主要表现有哪些?
生: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板书)3.1地壳运动——主要方式
【多媒体展示】“地壳受力示意图”,思考:什么是地壳运动?它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方向如何(用书本模拟)?并举例说明。
生:地壳运动是指岩石圈因受内力作用而发生的变位或变形,也称构造运动。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岩层在水平方向上受到压力、张力等,从而发生水平或垂直方向上的变形或变位。 如大陆漂移、地面的抬升和沉降、地震等。
师:庐山就是由于岩层受到挤压,局部地面抬升时岩层断裂而形成的。
【多媒体展示】“世界地形图”
师:地壳运动控制着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影响各种地质作用的发生和发展,形成各种构造形态,改变岩层的原始状态,有人也把地壳运动称构造运动。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板书)3.2岩浆活动——只有喷出地表才可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多媒体展示】“火山”示意图,思考:什么是岩浆活动?岩浆发源于地球内部的哪个圈层?如何到达地表?
生:当岩石圈破裂时,深处岩浆沿破裂带上升,侵入岩石圈或喷出地表的过程称为岩浆活动。 岩浆发源于上地幔顶部软流层。岩浆通过裂隙或中央管道喷出地表。
【多媒体展示】“德干玄武岩高原”和“日本富士山”图,思考:岩浆活动对地表形态产生的影响?
生:岩浆沿裂隙喷出形成熔岩高原,沿中央管道喷出形成火山。
师:岩浆活动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板书)3.3变质作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多媒体展示】“印度泰姬陵(全部用纯白色大理石建筑,用玻璃、玛瑙镶嵌)”和“石灰岩、大理岩”图,思考:什么是变质作用?并从形象上感受岩石发生的变化。
生:岩石受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其成分、结构发生改变的过程称为变质作用。
师: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变质岩的种类有很多,常见的有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石英岩、大理岩等。
(板书)4.总趋势
【多媒体展示】“中国地形”图,思考:内力作用的总趋势?
生: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师:由此可见,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
【小结1】
【活动】“识别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
内力作用或和缓或剧烈,总会在地表或地下岩层中留下一定的痕迹。科学家通过这些痕迹,推测地表形态变化的过程。下面三段描述从不同的视角记录了这些痕迹。
a.我国宋代的学者朱熹在《朱子语类》中写道:“常见高山有螺蚌壳,或生石中,此石即旧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下者却变而为高,柔者变而为刚……”
b.塞拉比斯神庙位于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海滨,建于古罗马时代。公元79年,神庙在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中被毁坏,只留下3根大理石柱。18世纪,神庙遗址重见天日,人们发现大理石柱3.6米至6.3米高处有海生贝壳动物蛀蚀的痕迹。
C.1943年2月20日,墨西哥一位农民正在田里耕作,忽然脚下的大地隆隆作响,地面隆起并迅速开裂,喷出蒸汽和火焰,浓重的硫磺味从地下升起。他跑到附近的镇子躲避。第二天一早,当他回来时,田地已经不存在,那里矗立着9米高的锥体。该锥体到中午已经升至45米,一周后,长高到135米。
问题:1.以上描述的现象分别是哪种内力作用造成的?
2.推测a、b现象发生的过程。
3.比较这些现象形成的时间长短。由此谈谈你对地表形态变化“很快”和“极其缓慢”的认识。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点评指导,并展示参考答案。
【多媒体展示参考答案】
1.a和b现象都是内力作用中的地壳运动造成的,c现象是内力作用中的岩浆活动造成的。
2.a现象:生活在水中的螺蚌,死亡之后,在地壳缓慢沉降的过程中变为沉积岩中的化石,后地壳在垂直方向作上升运动形成高山,因此,在高山上见到了螺蚌壳。
b现象:公元79年—18世纪,位于那不勒斯海滨的大理石柱的下部随地壳沉降到海底6.3米处,受到海生贝壳动物的蛀蚀。公元18世纪,该部分又随地壳上升到海面以上。
3.a和b现象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的,c现象形成的时间很短。在自然界中,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很快,如火山喷发或地震,可以瞬间改变地表形态;有些内力作用则进行得极其缓慢,不易被人们所察觉,但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却会使地表形态发生显著的改变。
(板书)二、外力作用 1.能量来源
【多媒体展示】“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思考: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形成原因?
生:喜马拉雅山运动和流水的冲刷形成的。
师:外力作用又叫外营力作用,主要是指地球表面受重力和太阳能的影响所产生的作用,其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板书)2.主要方式
【多媒体展示】“花岗岩球状风化”、“海蚀柱和海蚀崖”、“黄河水泛滥”和“沙丘”图,归纳:外力作用的主要方式。
生: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师:外力作用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的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及海流作用等。
(板书)2.1风化作用
【多媒体展示】“风化”图,思考:什么是风化作用?
生:在温度、水、大气、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发生破碎崩解、化学分解和生物分解等,这一过程叫风化作用。
【多媒体展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三组图,思考:图中风化作用的主要类型分别是什么?
生: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师:风化作用有多种类型,基本类型是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物理风化作用和化学风化作用的概念不一样,性质也完全不同。物理风化作用仅发生机械破碎,不发生化学变化,不生成新矿物。化学风化作用不仅发生机械破碎,还要发生化学变化,甚至生成新矿物。化学风化作用的方式有氧化作用、碳酸盐化作用、水溶液的作用等。
(板书)2.2侵蚀作用
师:风化作用产生的松散物质残留在地表,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了条件。流水、波浪、风、冰川等外力也对地表进行破坏,这一过程称为侵蚀作用。
【多媒体展示】“黄河晋陕大峡谷”、“雅丹地貌”、“马耳他‘蔚蓝之窗’”和“角峰”图,说出它们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
生:流水侵蚀、风力侵蚀、海浪侵蚀、冰川侵蚀。
师:侵蚀作用使得风化离开原地,形成侵蚀地貌,并为堆积作用创造条件。
(板书)2.3堆积作用
【多媒体展示】“冲积扇”、“新月形沙丘”、“海滨沙滩”和“冰川堆积地貌”图,说出它们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
生:流水堆积、风力堆积、海浪堆积、冰川堆积。
【案例】“冰川作用”
【多媒体展示】“新西兰库克山的冰川侵蚀地貌”和“冰川侵蚀地貌”图,思考:冰川作用显著的地区主要的哪里?与流水、风等形成的侵蚀地貌相比,山地冰川形成的侵蚀地貌具有什么特点?常见的冰川侵蚀地貌有哪些?
生:显著地区:高山和高纬地区。 特点:陡峭、险峻。 常见冰川侵蚀地貌:刃脊、角峰、冰斗、U形谷等。
【实验】教师模拟流水或风力侵蚀、搬运、堆积的过程,学生思考:在我国哪些区域流水作用(或风力作用)较明显,流水地貌(或风沙地貌)与当地气候存在怎样的关系?四种外力作用之间有何关联?
步骤1:用沙子堆成小山(代表内力作用影响奠定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
步骤2:把细小的水流慢慢倒在沙子小山上(或用吹风机对着小山吹),回答破坏沙子小山的动力是什么,怎么破坏的。用示意图或语言描述沙子的运动过程。
学生观察发言,教师点评指导,展示四种外力作用之间的关联性。
师: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是外力塑造地表形态的基本过程。在不同的地区,水热组合状况不同,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外力及其作用的方式、强度等存在差异,从而形成具有不同特征的地表形态。 如:降水充沛的热带、温带地区:流水作用为主,流水地貌发育;在干旱地区:风力作用强劲,风沙地貌广布;高山和高纬地区:冰川作用显著,冰川地貌广布。
外力作用的关联性如下图所示。
外力作用总的趋势是使得地表趋于平坦;如:庐山上城镇所在的平台就是地质历史时期外力作用的结果,后来随着山体隆升而到达现在的高度。
【小结2】
【活动】“认识海水侵蚀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多媒体展示】“墨尔本海岸的海蚀柱”图文材料和问题。
澳大利亚墨尔本海岸曾经矗立着12根巨大的海蚀柱(如图),这里是澳大利亚著名的旅游景点。这些海蚀柱最高约45米。近些年来,陆续有5根海蚀柱倒塌。
问题:
1.这些海蚀柱是如何形成的?
2.海蚀柱为什么会倒塌?
3.预测未来这一景观的演变趋势。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点评指导,并展示参考答案。
【多媒体展示参考答案】
1.海水侵蚀
2.波浪长期侵蚀着石柱的根基,导致海蚀柱倒塌破坏
3.持续受海风、海浪的侵蚀,海蚀柱仍会倒塌(数量减少),被海浪打碎、搬运,融入海滩;同时,海浪不断击打更远处的海岸岩石、侵蚀海岸,海岸后退的过程中,又有新的海蚀柱形成;在地势低平的地方,海浪搬运的泥沙会发生沉积作用,使沙难的面积增大。
师:海水侵蚀会改变海岸地貌形态,进而对居住在海岸带的人们产生深远影响,人类需要采取哪些措施抵御海岸侵蚀?这些措施是否会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点拨。
师:防御措施有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主要有:河口海岸地区修筑海堤;修筑丁坝(群);
人工海滩补沙或填沙护滩;潮滩或水下栽种或培育某种植物(如红树林等)。
这些措施或多或少会对海洋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可以从有利和不利两个角度考虑。
如丁坝(群)会减少入海泥沙和营养物质减少,从而影响海洋生物。而芦苇、红树林等滨海湿地也可为丹顶鹤、白鹭和黑嘴鸥等多种珍稀鸟类提供栖息、繁殖地及迁徙的中转地。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作用方式、总趋势等。地表形态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说内力作用形成地表形态的“粗毛坯”,外力作用则不断地把“粗毛坯”进行再塑造,使地表形态更加丰富多彩。
【板书设计】
【随堂练习】
在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中,内力和外力是同时起作用的,它们作用的结果也往往交织在一起。据此回答1~3题。
1.下列四种地质现象中,属于内力作用的是
A.云南路南石林的形成 B.崇明岛的形成
C.澳大利亚的大堡礁的形成 D.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
2.决定华北平原土层深厚的主要原因是
A.地壳下沉幅度大,河流挟带的泥沙多 B.冰川侵蚀作用
C.成土过程时间过长 D.风力搬运能力强
3.下列有关地貌成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A.黄土高原的黄土是由风力挟带的粉砂、尘土堆积而成的
B.长江三峡是地壳上升、河流侵蚀下切形成的
C.内蒙古高原西部的大片戈壁和裸岩荒漠是风力作用的产物
D.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沙丘和沙垄是典型的风蚀地貌
【答案及解析】1.D 喜马拉雅山脉是因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而成,属内力作用,故D正确。云南路南石林是因流水的化学溶蚀而成,属外力作用,故A错误。崇明岛是因流水的沉积作用而成,属外力作用,故C错误。澳大利亚的大堡礁是因珊瑚虫遗体堆积而成,属外力作用,故C错误。
2.A 华北平原又名黄淮海平原,是河流冲积而成的冲积平原,故A正确,B、C、D错误。
3.D 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沙丘和沙垄是典型的风积地貌,本题要求选择错误项,故选D。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形区典型地段的地形剖面。完成4-5题。
4.读图,造成该地形区地表形态变化的主要外力及地质作用分别为
A.流水、沉积作用 B.流水、侵蚀作用
C.风力、沉积作用 D.风力、侵蚀作用
5.下列成语本意与其所表现的外力作用相对应的是
A.积沙成滩--固结成岩作用 B.水滴石穿--侵蚀作用
C.泥沙俱下--搬运和堆积作用 D.山崩地裂--风化作用
【答案及解析】4.A 从地形剖面图上看,该地形区的河流是地上河,应为河流的中、下游。在河流的中、下游,河道变宽,水流变缓,泥沙沉积,长年累月,形成“地上河”。说明应该是流水的沉积作用。
5.B“积沙成滩”是沉积作用,“泥沙俱下”是搬运作用,“山崩地裂”是内力作用或外力侵蚀的结果,“水滴石穿”是侵蚀作用。
高中地理第一节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优质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第一节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优质教案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2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2课时教学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程引入,讲授新课,多媒体展示,探究活动,多媒体展示参考答案,课后拓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及反思,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