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文课件ppt
展开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材料:道教所关心的,是社稷荣衰、战争胜负、命运穷达、人生贫富、寿命长短、前途吉凶、祛病消灾等社会现实问题。佛教与人们欲求脱离苦海的愿望产生共鸣,僧人们还吸取道家的道术,关心人们的现世利益…… ——据卜宪群总撰稿《中国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整理
无法适应动荡的社会形势的需要
佛、道思想冲击儒学核心价值观
萧梁时,陶弘景将儒学中“中庸”、“至忠”、“至孝”等观念和佛教中“生死轮回”、“地狱”、“顿悟”等学说,略加变化,充实到道教理论中去,强调遵行礼教为修道成仙的重要途径,从而形成了他的“三教并重”、“三教合一”的新道教理论,丰富了道教教义,建立起道教的神仙体系。 ——朱绍侯 张海鹏《中国古代史》
道教主张“贵儒”和“尊道”
魏晋时人注重《老子》、《庄子》和《周易》,称之为"三玄"。而《老子》、《庄子》则被视为"玄宗"
魏晋玄学: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
(1)背景:魏晋之际,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许多士人希望逃避现实政治斗争,崇尚老庄。 (2)内容:思想上:用老庄的思想解释儒家经典,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 政治上:主张“无为”; 生活作风上:要任其“自然”; 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 (3)影响:形成了寄情山林、纵酒清谈、蔑视礼教,不拘法礼的“任诞”(任性、放纵、叛逆) 社会风气。
魏晋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玄学兴起
“竹林七贤”是指魏末晋初的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七人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
母终,正与人围棋,对者求止,籍留与决赌。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 ——《晋书· 阮籍传》
(淝水之战捷报传来)了无喜色,棋如故。客问之,徐答云:“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心喜甚,不觉屐齿之折。——《晋书· 谢安传》
“天下多虞,王役尤甚,于是所在编民,相与入道,假慕沙门,实避调役,狠滥之极。”——《魏书·释老志》
“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续,致使兵挫于行间,丈空与官府,粟馨于惰游,货殚于土木。”——《梁书·范缜》
佛教盛行,广修寺庙,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的财政收入
佛教思想有悖于儒家伦理纲常,造成人口减少,兵源枯竭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思考,魏晋至唐灭佛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表现:①官方灭佛: “三武一宗”指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 ②民间反佛:代表人物是范缜。他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
影响: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虎溪三笑图》
僧:慧 远 儒:陶渊明 道:陆修静
相传晋僧慧远居东林寺时,送客不过溪。一日儒士陶潜(陶渊明)、道士陆修静来访,与语甚契,相送时不觉过溪,虎辄号鸣,三人大笑而别。后人于此建三笑亭。
悬空寺,位于山西大同,始建于北魏太和15年(公元491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
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又称“三教合一” 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尊道、礼佛、崇儒 武后载初元年,僧法明等撰《大云经》四卷,说武后时弥勒菩萨化身下凡,应作为天下主人,武后下令颁行天下。命两京诸州各置大云寺一所,藏《大云经》,命僧人讲解,并提升佛教的地位在道教之上。
探究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材料一: 生长在中国本土文化氛围中的诸多高僧多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渐染而兼通儒佛,禅师们甚至多不使用佛经中的专有名词,而改用中国文化中固有的词汇,甚至用《周易》的卦象来解说禅理,如华严五祖宗密在《禅源诸诠集都序》中便以阴阳图示的符号来表示华严义理。建于唐高宗、武则天时代的洛阳龙门大卢舍那佛甚至去掉了佛的一贯庄严,而代之以俯视人间的微笑,使人有亲切感。唐朝的宗教把虚幻的世界拉到人间,因而,唐代的雕塑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实际是展示现实生活的欢乐与美好。 ——据《中国大通史·隋唐五代卷 上》整理1.结合材料一与所学知识,概括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佛教在中国呈现的发展趋势。(4分)
渐趋本土化、世俗化。
材料二: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时代,下层社会的庶民百姓不仅承受着各种战乱的痛苦,而且受着瘟疫、水旱等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面对种种不幸,百姓不仅无能为力,而且求助无门。……道教所关心的,是社稷荣衰、战争胜负、命运穷达、人生贫富、寿命长短、前途吉凶、祛病消灾等社会现实问题。佛教宣扬“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思想,与人们欲求脱离苦海的愿望产生共鸣,僧人们还吸取道家的道术,关心人们的现世利益,以及与儒家相融合,有利于维持社会秩序。当时的统治阶级也大力支持佛教发展。从南朝来看,梁武帝信佛,在他的推动下,佛法在南朝盛极一时。 ——据《中国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整理2.根据材料二,归纳魏晋南北朝时道教、佛教兴盛的原因。(6分)
(1)社会动荡,政权更迭频繁,兵戈不息,人民饱受战乱和压迫之苦, 纷纷寻求精神上的慰藉。(2) 佛教、道教与儒家相融合,关心现世利益的解决,也有利于维持社会秩序。(3)统治者的提倡支持,利用宗教麻痹人民,维护统治。
材料三:北魏孝文帝年间,全国有寺院 6478 座,僧尼 77258 人。 ——据《魏书·释老志》整理材料四: 韩愈痛感于儒学的衰弱,著《原道》一文,一方面竭力排佛,另一方面又在自己的学说中糅进了不少佛学的成果,其“道统说”即是受到佛教定祖立统的启发而提出的,从而率先提倡复兴儒学。除韩愈以外,李翱、柳宗元等人也在致力寻求调和儒、释二家的途径,逐一汲取佛教哲学的思辨成果来改造儒家学说。 ——卜宪群总撰稿《中国通史·隋唐五代两宋》3.结合材料三、四及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道教、佛教盛行的影响。(6分)
①统治者大修佛寺,耗费大量钱财,侵占田宅,占用大量劳动力,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和政府财政收入; ②挑战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刺激儒学复兴运动兴起;③引发灭佛运动; ④促进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思想文化的发展。
思想特点:①思想活跃,出现多元特征;②三教合一的历史趋势;③儒家思想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
建安文学:实即曹氏势力统治下的文学,而创作主要是在建安年间。代表作家主要是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蔡琰等。建安作家用自己的笔直抒胸襟,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由于其时正是汉献帝建安年代,故后世称为建安文学,也称建安风骨。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观沧海》
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归田园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在精神世界里,构建自己的“桃花源”,魏晋名士的风流、张狂、不羁,说到底不过是有志难酬的发泄,不过是国破家亡而束手无策的放纵。
唐诗的发展经历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等4个阶段
①初唐诗歌。初唐诗歌仍处于隋朝时期余光返照中。直到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诗歌的内容和形式才有所开拓,。
②盛唐诗歌。玄宗开元、天宝间,诗歌全面繁荣,名家大量出现。边塞诗和田园山水诗在盛唐诗中比重很大。李白(诗仙)、杜甫(诗圣)盛唐诗歌最高成就的标志。
③中唐诗歌。中唐之初,国家衰落,诗坛不景气。白居易等倡导新乐府运动,写下大量广泛反映现实、批评时政的政治讽喻诗。
④晚唐诗歌。杰出诗人李商隐、杜牧诗歌艺术上有独特的贡献。
唐朝:中国文学发展的又一个高峰,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
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的原因?①国家统一、国力强盛;②南北中外文化交流频繁;③开明兼容的政治及文化政策;④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
①书法在东汉末年成为一种艺术。②魏晋南北朝时期,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③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④隋唐时期的书法艺术,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颜真卿气势雄浑的颜体和柳公权骨力遒劲的柳体最为有名。
书法: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
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代表作《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唐朝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代表人物是吴道子,被尊为“画圣”,代表作《送子天王图》
敦煌莫高窟壁画《胡旋舞》
【课堂探究】根据所学知识,想一想古代中国科技的特点及发达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文化传承:前代科技成就为后代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为科技成果的继承创造了条件。政治因素:中央集权制度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经济因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为科技进步奠定了经济基础。交流融合:民族融合与外来文化的传播促进技术之间的交流为科技繁荣提供社会基础;人为因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①在科技内容上:重实用,应用性强,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②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轻视规律的探究,缺少实验。③在科技使用上: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并没有进一步转化为生产力。④在分布上:主要集中在与农业有关的农学、天文历法及医药学等方面。⑤从成就上看:全面繁荣,多种科技成就领先世界。
特点:兼收并蓄影响:(1)对中国:对中国产生深远影响;(2)对世界: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对周边国家的佛教发展有重要贡献
2、其他方面的文化交流:①唐首都长安成为国际大都市;②日本、新罗向唐朝派遣大量的使节和留学生。③经海路来华的西亚商人在港口城市定居 注: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总结——中外交流双向性;对外影响辐射性;周边各国带动性。形成大唐文化圈。
一、思想活跃,呈现多元特征
二、文学艺术,达到新的高峰
三、科学技术,走在世界前列
四、中外交流,进入辉煌时期
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学ppt课件,共1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西行求法迎佛,白马寺,张骞通西域,董仲舒《春秋繁露》,违戾正道排佛,三武一宗灭佛,三教合一融佛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文配套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文配套课件ppt,共1页。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文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文ppt课件,共1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文学艺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