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教学重难点】重点: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我们怎样听到声音。难点: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得出正确结论。【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有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也有些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如电锯锯木的声音、砂轮打磨工件的声音。要知道,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声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教师用多媒体播放学生耳熟能详的各种声音:如钢琴曲《梁祝》、鸟鸣声、笛子声、蝉与蛙的叫声、流水潺潺声、风吹树叶沙沙声等。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了声音的世界里,在我们的周围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大家想不想了解一些有关声音的知识呢?(二)新课讲授: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请同学完成如下小实验:(1)用手摸颈前喉头部分,读一段文字。(2)拨动张紧的橡皮筋,观察橡皮筋的变化。(3)使钢尺三分之二伸出桌面,一手将其另三分之一紧压在桌边上,另一手拨动伸出端,观察尺子在发声时的现象,并用语言描述现象。学生初步体验物体发声时的振动情况,结合刚才的亲身体验,猜想声音可能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演示实验一:如图所示,在发声物体(鼓面)上撒一些纸屑,并用棒不停地敲击鼓面。演示实验二:将悬吊着的乒乓球接触不发声的音叉,球并不跳动,将音叉敲响,球跳动。演示实验三:将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学生认真观察现象和感知体验,学生得出结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教师点拨:在研究物理问题时,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通过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这种方法在初中物理研究概念规律和实验中应用广泛。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演示实验四:用力敲击音叉,使音叉发声,然后用手扶住敲响的音叉进行对比,两次听到的声音为什么不同?学生听声音思考两次听到的为什么不同?学生思考理解振动停止,发声停止。3.知识拓展:了解一些小动物的发声方式青蛙:气囊振动;鸟:鸣膜振动;蝉:鼓膜振动;蟋蟀:翅膀摩擦。4.声音的记录:利用课件播放留声机发出美妙的音乐和展示留声机图片,让学生感受人类记录声音的历史。声音的传播1.真空不能传声演示实验五:真空闹钟实验如图所示,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闹钟和罩的底座之间垫上柔软的泡沫塑料,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观察并回答下列问题。(1)你听到的闹钟声音会有什么变化?(2)当抽出全部空气后,听到的闹钟声音有什么变化?(3)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罩内,闹钟声音又怎样变化?(4)由以上现象能够得到什么结论?学生观察实验,注意聆听声音的变化,思考回答问题并归纳总结:(1)抽出部分空气后,听到闹钟的声音明显变小。(2)当空气全部抽出后,听不到闹钟的声音。(3)当空气逐渐进入罩内,听到闹钟声逐渐变大。(4)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空气),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教师提问:声音可以在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那液体和固体能否传播声音呢?学生认真思考并提出自己的想法。演示实验六: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如图所示,将发声的物体(如音乐卡、手机、闹铃等)放在密封的塑料袋中,塑料袋浸没在水里。学生认真聆听发现:将密封的物体放入水中,仍然能听到声音,学生自主得出结论,说明液体能够传声。引导学生举出其他利用液体传声的例子。学生分组实验: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两个学生合作,同学甲在长条桌的一端用铅笔在白纸上用力均匀地写“一”,同时同学乙在桌子的另一端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学生进行实验,自主得出结论:说明固体能够传声。引导学生举出其他利用固体传声的例子。3.声音的传播形式教师播放视频,让学生了解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学生讨论交流,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些物质叫做介质;固液气三种状态的物质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声速夏天,电闪雷鸣时,闪电和雷鸣是同时发生的,为什么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呢?这说明什么?学生讨论交流感受到远处的声音传到我们的耳朵需要一段时间,即声音的传播有一定的速度。学生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30的“小资料”部分,寻找规律和信息。师生共同归纳总结:1.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介质的温度有关。2.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液体中的速度大于气体中的速度。3.15 ℃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 m/s。(四)回声学生自学课本中回声的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课本内容。1.回声的概念: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的现象。2.当障碍物离人较远时,发出的声音经过较长的时间(大于0.1 s)反射回来,人可以听到回声。学生自主学习P30“科学世界”,了解人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如图所示是人耳构造的示意图。教师介绍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不屈服于命运,就是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来听自己演奏的琴声,从而继续进行创作的。(三)课堂练习:1.如图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听到声音逐渐变小,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罩内,听到声音又逐渐变大,这个现象说明( )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B.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C.空气阻断了声音的传播D.玻璃罩阻断了声音的传播2.通过学习“声”,你认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大,在水中传播的速度最小B.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够听到声音C.只要听到物体在发声,那么物体一定在振动D.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随空气温度的升高而变小3.人耳能分清原声和回声的时间间隔应大于0.1 s,所以要能听到自己拍手的回声,人离障碍物的距离应( )A.大于17 m B.大于34 mC.小于17 m D.小于34 m4.对于声音的产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切振动的物体都能发声B.只有固体的振动才能发声C.物体不振动也能发声D.振动停止后,发声体仍能发声【答案】1.A 2.C 3.A 4.A (四)课堂小结:引领学生学会梳理知识,使学生由知识点的学习升华到系统的总结。本节课学习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明确了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了解了回声现象及其应用。(五)作业布置: 完成配套课后练习。【板书设计】第二章 声现象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二、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三、速度: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四、回声【课后反思】略。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沪教版八年级上册2.1 光的反射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重点难点,新课导入,课堂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声现象第1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识点教案,共1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声波的产生,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声音的利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教科版八年级上册1 认识运动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