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堂检测
展开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后篇巩固提升
一、选择题
1.春秋时期,晋文公创立六卿制,掌管晋国政治、军事和外交事务,按照“长逝次补”的规则轮流执政。到战国初期,几大卿族在斗争中仅剩韩、赵、魏三家。晋国六卿制 ( )
A.是晋国确立霸业的条件
B.为晋国分裂埋下了隐患
C.是西周分封制度的延续
D.是秦朝九卿制度的基础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到战国初期,几大卿族在斗争中仅剩韩、赵、魏三家”及所学三家分晋的史实可知,晋国六卿制为晋国分裂埋下了隐患,并非晋国确立霸业的条件,故B项正确。
2.周庄王十四年(公元前683年),齐桓公伐鲁,败于长勺;齐国随后联合宋国攻鲁,败于乘丘。次年,宋国伐鲁以报乘丘之败,鲁国再胜。周庄王十七年,齐、鲁会盟于柯。上述记载表明当时( )
A.齐国注重维护王室尊严
B.鲁国成为众矢之的
C.传统社会秩序受到冲击
D.兼并战争愈演愈烈
答案C
解析材料说的是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战争,争霸战争的出现表明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动摇,传统社会秩序受到冲击,故C项正确。
3.中国古代在春秋以前没有大型水利工程。从春秋末期开始出现了大型水利工程,至战国出现了兴建大型水利工程的高潮。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铁制工具的使用 B.社会局面的稳定
C.水利技术的提高 D.小农经济的发展
答案A
解析我国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开始使用,推动了大型水利工程的兴建,故A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局面动荡,故B项错误;材料中未体现与春秋相比战国水利技术的进步,故C项错误;水利工程的建设是小农经济发展的原因,不是小农经济推动水利建设,故D项错误。
4.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括和当时很多人一样,经常瞅准时机购买田宅。这种贵族官僚也参与土地自由买卖的现象反映了( )
A.春秋战国的纷争 B.土地私有制形成
C.宗法制正式确立 D.武将地位的下降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战国时期“经常瞅准时机购买田宅”“贵族官僚也参与土地自由买卖”,并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确立了土地私有制,B项正确;材料中只体现了土地买卖现象,没有体现纷争,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与宗法制相关的血缘关系,C项错误;材料只说赵国大将赵括经常购买田宅的问题,没有涉及武将的地位,D项错误。
5.《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使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得益于牛耕和铁农具的使用
C.加剧了当时的分裂局势
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
答案B
解析材料中的“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反映的是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力的提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与普及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故B项符合题意。
6.秦国自从孝公采纳商鞅的建议,专以富国强兵为目标后,进入仕途的途径主要变为( )
A.开辟田畴,戮力农业 B.临阵奋勇,争先杀敌
C.经商赚钱,积累财富 D.分科取士,加强皇权
答案B
解析奖励耕织,发展生产,与入仕无关,故A项错误;在商鞅变法中,为了打击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废除原来选用官员的世卿世禄制,改行军功爵制,故B项正确;商鞅变法开始重农抑商,经商不可能成为入仕途径,故C项错误;分科取士开始于隋朝,故D项错误。
7.“孝公用商君……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汉书·食货志》)“务本”主要是指( )
A.建立县制 B.什伍连坐
C.奖励耕织 D.焚烧诗书
答案C
解析从材料可知其“倾邻国”“雄诸侯”的主要原因是“务本”,即对农业的重视。故C项符合题意。
8.针对当时“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社会现状,孔子主张( )
A.克己复礼 B.为政以德
C.仁者爱人 D.有教无类
答案A
解析材料的大意是“世道混乱,制作礼乐和发令征伐的权力都出自诸侯”。这种现象是孔子十分反对的,在政治追求中,他一直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并把“克己复礼”作为“仁”的重要内容,故A项正确。
9.《论语》提到“天命”的次数仅有三次,远远少于“礼”和“仁”的次数。老子重视天人关系,他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 )
A.折射出不同的人生追求 B.反映了不同的时代背景
C.说明了顺天有为的主张 D.本质上都赞成君权神授
答案A
解析《论语》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体现他对鬼神敬而远之,先事人事,老子则追求天人合一,故A项正确。
10.“神农无制令而民从”这句话出自《淮南子》,该书系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所作,目的是反对汉武帝推行的政治变革。从治国思想看,与这句话的主旨最为接近的是( )
A.法家 B.儒家 C.道家 D.墨家
答案C
解析材料中“神农无制令而民从”体现了道家的无为而治的思想,故C项正确。
11.春秋战国时期的统治者毅然决然地抛弃了夫子之道,毫无保留地选择了法家之道。这主要是因为法家之道在当时( )
A.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
B.强调君主应以法治国
C.迎合了大一统历史趋势
D.为君主提供治国之道
答案C
解析儒家思想并不符合当时列国纷争的社会状况,而法家主张专制集权,实现国家统一,更符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要求,故C项正确。
12.战国时,韩非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扬权》)他主张( )
A.建立君主专制 B.要依法治国
C.由圣人掌握国家权力 D.以德治民,取信于民
答案A
解析材料的意思是,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体现了法家建立君主专制的政治主张。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韩欲疲秦人,使无东伐,乃使水工郑国为间于秦(劝秦开凿水渠)……中作而觉,秦人欲杀之。郑国曰:“臣为韩延数年之命,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秦王嬴政)乃使卒为之。
——《资治通鉴》
材料二 修堤梁,通沟浍(水沟),行水潦,安水臧,以时决塞,岁虽凶败水旱,使民有所耘艾,司空(官名)之事也。
——《荀子·王制》
材料三 自是之后,荥阳下引河(黄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于楚,西方则通渠汉水、云梦之野,东方则通沟江淮之间。于吴,则通渠三江、五湖。于齐,则通菑济之间。于蜀,蜀守冰(李冰)凿离碓(地名),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至于所过,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畴之渠,以万亿计,然莫足数也。……(郑国)渠就……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史记·河渠书》
(1)根据材料一,分析水工郑国的本来目的,并回答从材料一所反映的事件中,秦王做出了什么决策?秦王的决策导致了什么结果?
(2)根据材料二、三,归纳战国时期水利工程兴修简况及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水利工程的兴修有何重大作用。
参考答案(1)本来目的:水工郑国作为韩国间谍本意想要秦国通过修渠道,劳民伤财,无力东攻韩国。决策:事败后,秦王坚持完成郑国渠的开凿;未采纳“逐客”建议。结果:郑国渠的开凿使大量田地得到灌溉;吸引和留住了大批人才;秦国日益强大,最终灭掉六国。
(2)概况:各国都非常重视兴修水利,设有专门负责水利工程的官职。特点:当时的水利工程以灌溉、航运两用的水渠为多。
(3)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水旱灾害,改良了土壤,提高了农业产量,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特别是秦国,水利工程大,受益多,奠定了统一全国的经济基础;改善了交通,加强了各地的联系,为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
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兴修水利工程的影响。第(1)问,“目的”比较简单,根据材料概括即可,“决策”要注意从经济和政治两个角度回答,“结果”注意最后落脚于秦朝的统一。第(2)问要注意对材料进行高度概括。第(3)问,注意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出现了举世闻名的百家争鸣的文化局面,这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辉煌的一页。《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解释是战国时期学术界互相辩争的风气,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对当时文化学术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这不仅是对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解释,也是对它的评价,而这样的评价似乎并不恰当。应该说,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其形成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影响深远。
——摘编自薛国中《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的历史条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观点加以评析。(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观点或者自己提出的新观点展开评析;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示例一
观点:百家争鸣是战国时期学术界互相辩争的风气,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评析:战国时期,奴隶制经济崩溃、封建经济有所发展;周王室衰微,诸侯混战,士阶层日益活跃,追求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愿望;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阶级特权;面对社会大变革,一批杰出思想家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因此可以说,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示例二
观点:《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评价并不恰当。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其形成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评析:战国时期,学术领域百家争鸣的出现绝非偶然,《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评价仅侧重从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出发,具有局限性。夏、商、周三代,尤其是春秋时期,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奠定了人才和思想资源基础。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孔子和老子分别是儒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也受到先代文化的影响;他们开创的思想学派在战国时期得到发展,可以说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有助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和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的特点。因此,百家争鸣的形成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解析首先要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提炼出观点,一是同意《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解释与评价;二是认为百家争鸣的形成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影响深远。或者在材料的基础上提出其他观点。其次结合相关知识对提炼的观点加以评析。
2021学年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同步测试题: 这是一份2021学年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同步测试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课后复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课后复习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一课一练: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一课一练,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